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师将纸条逐一收上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列出不喜欢的人数目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众人所喜欢的,而那些没有不喜欢的人,或者不喜欢的人很少的同学,也很少有人讨厌他。于是,老师得出一个结论:大体而言,他们加诸别人的批判,正是对他们自身的批判。
当你喜欢别人时,别人也可能会接纳你;但是当你不喜欢别人时,别人也可能不会接纳你。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的动物,因此,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使自己逐渐成熟。”
调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离群,不爱与人交往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生活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很难适应社会。
而研究显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这些孩子比较热情、活泼、大胆、勇敢,很容易融入周围的环境。
每个人都是天生乐群的
儿童生来应该是爱说好动、天真活泼的。从孩子的天性来说,都是乐群好交的。但如果他们长期不与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关爱,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贞贞的童年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每天上班,家里就请了个小保姆来照顾自己。这时本是一个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但是贞贞却成天只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复一日,孩子在这样无声的环境里度过了漫长的两年,到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妈妈把小贞贞送去幼儿园。在上学的第一天,当贞贞看到那么多陌生的面孔时,却吓地直往妈妈怀里钻,还一直喊着:“妈妈,我不上学,我要回家。”
在幼儿园的日子里,贞贞也从不与同伴一起玩,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同伴在一起开心地玩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郁郁寡欢……
黑暗的眼睛只能看到黑暗,光明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光明
周围的人不可能都合你意,你也不可能喜欢一个人的所有,乐群好交的人是善于发现对方优点,忽略不重要的缺点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带给自己和别人快乐,受到别人的喜欢。
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城镇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属于哪类人?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说:“你能告诉我,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是什么样的吗?”
陌生人说:“他们都是一些毫无礼貌、自私自利的人。住在那里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快乐可言,这正是我想搬离的原因。”
听了这话后,老人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陌生人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
老人也用同样的问题来反问他:“你现在居住的镇上的人怎么样?”
陌生人回答:“哦!住在那里的人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我因为职业的原因不得不离开那里,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一样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如果眼睛是太阳,那么看到的也是太阳,如果眼睛是黑暗,那么看到的也是黑暗;看待人生和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不能追求完美无缺,不能求全责备。
写给家长:
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改正孩子孤僻离群的坏习惯:
1、家长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使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2.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最好让孩于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世界,在与同龄人一起生活过程中,孩子会相互教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孩子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都依着他,可在群体之中,就得平等相处。这实际上克服了独生子女本身的不足。
3.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结交朋友
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4。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与人交谈的机会,让他(她)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5。改正不良品质
帮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于团结的个性品质,如骄傲、吝啬、自私等,培养孩子无私、诚实、向上、勇敢的品格。
16打开心门,经常与陌生人交流
还记得小时的那首儿歌吗?“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从这时候开始,门在我们眼里,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不受伤害,于是我们唱着:“不开不开我不开。”把彼此的门关得紧紧的,甚至装上了一个小小的猫眼。
是的,我们不愿开门,且不说开了门会被某个藏匿着的窥探者得到些什么,单是门外那耀眼的烈日或突然发作的狂风就已足够使我们望而却步。唯有关门,才有平静。
我们不愿开门,于是我们逐渐淡忘了门外还有蔚蓝的天空,还有可爱的花鸟,还有真诚的笑脸。我们日渐成长的心在门里面落寞。我们想要守卫自己的世界,却在守卫中失去了整个世界。
一句简单的问候创造的奇迹
交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寻求安慰、价值和保护。史密斯小姐曾讲过自己这样一段经历:
星期一早晨,当我坐上向商行驶的151路公共汽车时,车窗外面阳光明媚,但芝加哥的冬季街景却是凄凉的:树枝光秃,残雪堆积,汽车驶过泥水飞溅。
汽车要在有着大自然景色的林肯公园里穿越几英里,不过没人对窗外的世界感兴趣。乘客们裹在厚实的外套里,挤在一起。汽车马达发出的单调声音和闷热的暖气,令人昏昏欲睡。
车上没人说话,这好像是芝加哥乘客们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尽管我们天天见面,都是熟面孔,可相互之间从不打招呼,大家情愿把脸埋在人手一份的报纸后面。这情景很刺目,人们紧挨着坐在一起,但薄薄一张报纸,却使他们相隔千里。当汽车驶入“超级路段”,也就是两旁耸立着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的密歇根大街时,突然一个大嗓门嚷了起来:“听着,大家听着。”
张张报纸刷刷作响,乘客都伸起脖子。
“我是司机,我对你们说话。”
一片肃静,我们都盯着司机的后脑勺。他是个黑人,年约25岁,头发修剪得很整齐,语气里有种果敢坚定和不容违抗的口气。
“把你们手中的报纸放下,每个人都放下。”
报纸一英寸一英寸地下降,司机等待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各自的膝盖上。
“现在,请把脸转向旁边的乘客,大家一起转。”
奇怪的是,我们都按他说的做了。大家很安静,没人发笑,只是呆头呆脑地跟着做———典型的从众心理。
我的邻座是个老妇,她头上紧缠着一条红色围巾,我几乎每天都见到她。此刻,我们四目相对,等待着司机的下一句话。
“现在,大家跟着我说……”(这完全是命令式的口吻)他以一个军事教官的口气说道,“早上好,邻座!”
我们的声音轻微又胆怯。在那天早上,我们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开口说这句问候语,但却像学校里的孩子那样,异口同声地对着身旁一个陌生人说出的。
我们都发出会心的微笑。刚才发生的一切既不是抢劫,也不是绑架,大家松了一口气,更有一种微妙的轻松感,好像长久以来的束缚一下子解脱了。我们打过招呼,彼此就算相识,有些人在重复着互道问候,有些人在相互握手,许多人在欢笑。
司机不再说话。他不必说什么了。再没有一张报纸被人重新拿起。车厢里净是嗡嗡作响的交谈声,大家都在说话,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司机大为赞叹,他为每天持月票往返上班的乘客们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我听到了笑声,一种充满温情的,兴高采烈的格格笑声,那是我在151路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到站了,我对邻座说了声再见,然后跳下汽车。同时抵达该站的有四辆公共汽车。乘客们蜂拥而下,他们一个个就像蜡像馆里的雕塑,脸色阴沉、无动于衷,而我看见从151路车上下来生的一切真是太美好了。
我回头看了看我们的司机,他正全神贯注,在拥挤的交通中把车从空隙中开走。他好像不知道,正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星期一早上的奇迹。
的确,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就创造出一个人际交往的奇迹。
空闲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有些东西拿出来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在彼此关怀的目光中,我们才能体会到自然涌起的情感是那么真实而值得依靠,才能感受到远比一点点不经意的伤害多得多的温暖和美丽,你会急急地想要敲敲别人的门,温柔地说一声:“你好!”
请你微笑,请你打开心门,尝试对陌生人说话,这不是一件难事。
17今日事,今日毕
18世纪70年代中期,斯坦厄普写给儿子的一系列家书,迄今仍是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句名言是:“不要将今天能做的事拖到明天。”
成功者一遇到问题就马上动手去解决。他们不花费时间去发愁,因为发愁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不断地增加忧虑。当成功者开始集中力量行动时,立刻就兴致勃勃、干劲十足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做事拖沓,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才做。这是我们很多青少年都存在的问题。肖雷的妈妈无奈地说:“每天晚上,肖雷总说他要做作业,但是接下来却一拖再拖,迟迟不动手,直到睡觉时间,他还是没有把作业完成,尽管我为他准备好纸笔,陪着他却总是枉费力气。尽管我想尽千方百计,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开始还好些,没坚持几天又故态复萌,现在他成绩更差了,似乎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有能力比现在做得更好的。”
寻找造成你磨蹭的原因
天天快上小学了,可还是个让人心急的“小磨蹭”,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从吃饭穿衣,到画画儿、写字、做游戏,他的作业永远不能按时做完,常常忘掉该做的事情。每当需要为某事做好准备时———上学、上床、洗澡、去亲戚家,如果父母不冲天天大叫“现在,现在就做!”他是决不会准备好的。
对此,天天的父母也很犯愁,曾特意带着他向专家请教,问天天是不是脑袋笨。
对于像天天这样做事磨蹭的孩子,父母们还可能会这样想:“这个孩子为什么做每件事都磨磨蹭蹭的?他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了拖沓的基因?因为我做事就是那样的。”或者“我们家没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这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拖沓只是一个习惯,并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不是性格缺陷。要记住:拖沓是我们都可以改变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的确是很常见的,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脑袋笨”造成的。就拿天天来说,当专家对他进行面对面的观察和测试后,发现他的智力在同龄中属于中等水平,而且通过对他进行多项非智力因素的测查,证明孩子的发展都不差。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一是孩子“手笨”,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做事情比较缓慢;二是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做事情缺乏紧迫感。也就是常说的“慢性子”。孩子的时间概念通常要到5岁左右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