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会长,这篇前言由他执笔,再合适不过了。
  冯牧与程砚秋是多年好友,对程派艺术有特殊感情。他的艺术底蕴厚实,对程派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精到的见解。由此,由他兼任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应是当之无愧。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2)
张火丁与冯牧相识在1990年3月,是在李文敏教学专场演出那天。当时冯牧看完张火丁演出的《六月雪》后,就喜欢上了张火丁的艺术。他以一名专家的眼光,看到了张火丁的艺术潜质和艺术天赋,认为张火丁是一位优秀的程派传人,对火丁寄予厚望。
  在张火丁拜师赵荣琛的仪式上,冯牧亲自出席,并在发言中对张火丁鼓励有加。自此后张火丁与冯牧的来往就更多了。每次见面,冯牧总是对火丁的艺术加以评点,并要求她在唱腔中要放开一点,争取创出自己的风格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冯牧将自己珍藏的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录像带送给了张火丁。这无疑于是送给张火丁一个“艺术之宝”。张火丁在学习《荒山泪》中,反复观摩这盘带子,认真领悟师祖程砚秋的艺术神韵,为觅得程派艺术之精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冯牧得知张火丁要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为张火丁写前言。但当时他马上要去广州开会,所以他是在广州开会期间把前言写好寄到北京的。可见冯牧对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是多么地重视。冯牧十分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尤其对于程派新秀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每逢有程派青年演员的演出,只要身体允许,他是必到剧场观看,看完后总会提出中肯的意见。每当看到程派新人的进步,他都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正如他在给张火丁的前言中写道:
  近年来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这一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新秀登上舞台,并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光彩,受到了热爱京剧艺术和关心京剧命运的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张火丁就是其中颇具才华的一个。张火丁倾慕程派艺术,曾受教于天津戏校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孟宪嵘和北京戏校教师、曾因培育程派艺术人才而获“园丁”奖的李文敏,为自己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得以列入程派传人赵荣琛的门墙,有幸成为这位表演艺术家的入室弟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张火丁的艺术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逐渐成为近年来一些倾心于学习与继承程派艺术的青年演员中,被人寄予很大希望的一位新秀。
  冯牧不仅是大手笔,而且待人和气可亲,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爷,时刻关心着年轻演员的成长和进步。有一次冯牧因病住院,一般情况下,他不接待探视者。当他得知火千、火丁兄妹去探望他时,破例接待了他们。张火丁一看这位慈祥的老人比过去消瘦了,难过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躺在病榻上的冯牧,一见火千、火丁兄妹就来了精神,谈兴很浓,但谈话中还是离不开程派艺术。他总是对火丁寄予厚望。正如他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3)
我是在五年前第一次欣赏到张火丁演出的。那时我就为这位青年演员的清纯宽厚的嗓音、刚柔有致的歌唱、从容庄重的表演所吸引,我和几位京剧爱好者都深信,假以时日,她将可能成为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优秀演员。事隔数年后,正如大家所期待的,由于她的谦逊好学和勤奋钻研,也由于师友们的倾心帮助,张火丁正在茁壮成长,正在她所热爱的程派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进。
  在张火丁演出专场的那天晚上,冯牧抱病到场观看了演出,在戏演完时,冯牧和赵荣琛及众多名家又高兴地上台与演员握手以示祝贺。当张火丁感谢冯牧在百忙中给她写前言时,冯牧说这是自己份内之事,能为火丁的艺术做点什么,自己很高兴。
  冯牧时刻不忘提携后俊,在张火丁个人演出专场结束的几天后,他又写了《喜看程派有新秀》一文,对张火丁的艺术进行了评点和褒扬,并对她的这次专场演出给予好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专场演出“动”京城
  专场演出在开演前半个小时时,宋任穷来到了后台。张火丁连忙迎了上去,扶他坐下。宋任穷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能来关照火丁的演出,令火丁十分感动。他询问了张火丁的准备情况,张火丁把演出节目单拿给他看,并向老人家一一介绍。宋任穷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题字,以及与张火丁的合影,很是高兴,并要了一张作为纪念。宋任穷走时,张火丁搀扶着把他送出了后台。
  晚上7时30分,张火丁专场演出正式开演。赵荣琛和众多名家光临人民剧场,观看了张火丁的专场演出。担当主持人的是中国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当时她已是65岁了,在此之前通过电视看过张火丁的《荒山泪》,对张火丁的艺术十分喜爱。
  高玉倩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她因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奶奶而走红神州大地。高玉倩出科于中华戏校“玉字辈”,本工是花旦,60年代改工老旦,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虽然名气很大,但她为人低调,平易近人,性格热情开朗。这次能出面为张火丁专场演出作主持人,是她有生以来的头一回。正如她在开幕时所说:“人民剧场的舞台,我不知登过多少次,记不清了,可是做主持人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高玉倩那天打扮得很时尚,身着红色羊毛长衫,脚穿高跟鞋。走起路来挺拔而洒脱,哪里像是个65岁的老人?她一出场便赢得满堂彩。高玉倩运用京腔京韵介绍了张火丁的艺术生涯,当说到张火丁正式拜在程砚秋先生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教授的门下时,剧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接下来高玉倩又简明扼要地从理论上和学术上论述了程派艺术的特色。她说,程腔不等于是程派,程派是集唱念做舞于一体的艺术宗旨。高玉倩的主持风格庄重大方,别具一格,词汇丰富,妙语连珠,情感真挚,幽默风趣,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在菊坛产生了轰动效应。这时的张火丁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梨园光芒四射。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得到文艺界和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著名戏曲评论家张庚的题字是“继承程派艺术,发扬程派艺术——祝张火丁演出专场成功”,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题写了横幅“声容并美,程派千秋,火丁女士登台记盛”,中国京剧基金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马少波题写的条幅是“霜葩新葩——程派新秀张火丁专场演出成功”。这些题字均对张火丁的艺术给予褒扬,同时也对这位艺坛新秀寄予厚望。
  在演出结束的当天晚上,张火丁在后台收到了程砚秋先生的三个儿子和两位儿媳联名送来的条幅。当张火丁收到条幅时,心中尤为感动。自己的艺术能得到程家后人的鼓励,那真是莫大的荣幸。条幅上写着“程派艺术,永放春晖——祝程派传人张火丁女士演出成功”,落款是“程永源、程永光、程永江(并列)、张启华、谭梦志(并列)敬贺”。程砚秋先生的生前好友、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砚秋遗产监护人、八十高龄的张良辰率儿子、儿媳给火丁送来条幅“程派艺术,永垂青史——祝赵荣琛弟子张火丁女士演出成功”。
  中国书法大家、戏剧评论家、奚派优秀传人欧阳中石也给张火丁题了字“秋深风潮冷,入夜暗无星,幸寄高墙后,借灯读五劲——张火丁从师荣琛贤兄学艺有德”。欧阳中石的书法颇有造诣,在书法界闻名遐迩,而其作为奚派创立者奚啸伯的弟子,在奚派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张火丁谢幕时,主持人高玉倩向观众宣布:周桓、魏喜奎、刘雪涛、李砚秀四位先生送来一幅他们共同创作的写意花鸟画,并联名题诗祝贺。李砚秀是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李万春的夫人,她在画中所作牡丹两朵,雍容华贵,功力不凡。魏喜奎画的是牵牛花,构思精妙,妙不可言。刘雪涛所画的墨竹清心高雅。周桓所画的菊花品行高洁。周桓还在画上作藏头诗一首:“祝颂高歌远近闻,贺词出自贺客心,火火爆爆三出戏,丁丁卯卯四功深,专工程派得风韵,场上唱做俱传神,获赞梨园缘勤奋,誉满菊圃秋色新。”周桓是著名剧评家,他的代表作是《菊海意渡——李万春回忆录》,张火丁读后获益匪浅。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中国戏剧》上刊发了徐咏龄的文章《入化莲出水出神鹤入云——评程派新秀张火丁专场演出》。这篇文章系统地评介了火丁的人品和艺品,写得十分到位,尤其是对张火丁艺术特点上的点评文采斐然,颇见功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1)
张火丁名动京城,引起中国京剧院的关注。中国京剧院求才心切,张火丁有幸进入中国京剧艺术的最高殿堂,终使她在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上施展才华。
  首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张火丁在专场演出结束后接到借调去中国京剧院的通知。当时中国京剧院和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在北京梨园酒家签约,双方就张火丁借调中国京剧院一事达成协议,借调时间为三年,中国京剧院每年给战友京剧团15000元。在张火丁借调期间,其定级和管理均由中国京剧院负责,但工资还在战友京剧团发。因为中国京剧院出资主要是用来给张火丁发工资。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能去中国京剧院工作,对于张火丁来说是一种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的天地更大,视野更广,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火丁决心充分利用好这三年的时间,让自己的艺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来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张火丁也有其实际困难,因为这里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况且部队艺术院团和地方院团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琴师问题,一名演员与琴师磨合久了,相互配合默契,可起到拱云托月的作用。如果换一名新琴师,还得重新磨合,这对于自己的艺术无疑会造成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京剧院同意张火丁带一名琴师。张火丁物色了一名正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求学的16岁的女孩,名叫周佑军。她感到这个小琴师比较适合自己。
  1995年3月21日,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白继云正式通知张火丁到院里上班。来到院里后,青年团对张火丁很重视,确定为她排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锁麟囊》一剧是翁偶虹于1939年写就,又名《牡丹劫》,由程砚秋亲自创腔。其唱腔美轮美奂,做到了有美兼收、无善不蓄的地步,具有巧夺天工之美,也可称作是集美之大成。程砚秋创腔中吸收了其它行当的精华。如“春秋亭”中的流水“忙把梅香低声叫”一句就是借用小生行当[娃娃调]的用腔,糅合得贴切自然,无可挑剔,“团圆”一场中“儿的娘啊……”,把西洋歌曲的旋律糅合其中,真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当《锁麟囊》问世后,得到了集程腔之大成的美誉和“秋云阅厚韵绝尘”的极高评价。此剧的唱腔抑扬错落,疾徐有致,婉转动人,声情并茂,融唱腔与身段于一炉,并且与舞台节奏的进行熨帖一致,堪称中国京剧唱腔的极高境界,也是程砚秋的绝笔之一。
  《锁麟囊》一剧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进行首演,汇集了南北两地的演员联袂演出。程砚秋饰薛湘灵,吴富琴饰赵守贞,张春彦饰薛良,孙甫亭饰薛母,芙蓉草饰胡婆,顾珏荪饰周庭训,李四广饰老傧相,慈少泉饰少傧相,曹二庚饰碧玉、刘斌昆饰梅香,李富春饰卢胜筹,王荣森饰赵禄寒,李小龙饰胡杰,杨善华饰程俊,韩金奎饰卢义,王春茂饰卢仁,卢庆元饰锣夫,李万元饰周大器,王小群饰卢天麟。真可谓是名角荟萃,阵容鼎盛。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2)
剧中富家女薛湘灵在出嫁前对陪嫁物品百般挑剔,在出嫁途中遇上大雨,在春秋亭避雨时遇到出嫁的贫女赵守贞,薛湘灵在闻听赵女哭声后,知其因贫而悲。她遂动了恻隐之心,将母亲赐的锁麟囊赠给赵女。赵守贞得锁麟囊后享受到荣华富贵,而薛湘灵则因一场水灾沦为赵家的家仆。后真相大白,二人义结金兰,合家团圆。这出戏宣扬了济贫扬善的主旨,加上极高的艺术含量,不知倾倒了多少芸芸众生。
  机遇最爱有准备的头脑。由于张火丁对《锁麟囊》一剧情有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