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字于心
然而,张火丁没有在已有的成功面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她总认为《春闺梦》这出戏还有拓展的艺术空间。2003年,张火丁决定重塑《春闺梦》。中国京剧院对这出戏进行了大胆的包装和“润色”。在舞美和舞台时空转换及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方面,均进行了强化处理。新版《春闺梦》中的张氏不再孤立地“说”梦,而是充分运用了现代综合艺术手段,通过强化灯光、表演、服装、音乐等各个环节,让剧中原本用唱腔交待的梦境在舞台上立体地表现出来,给观众在听觉、视觉等多方面有思索的空间。张火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六年前开始演《春闺梦》,一直很喜欢这出戏。这出戏最大的特点是,戏中情境、气氛的发生、变化都是源于女主人公的“心思”,所以她的心理节奏就是舞台节奏,而舞台节奏是她心理节奏的外化。这次重排,唱腔没有多少改变,但舞台情境强化了,导演要通过运用舞美、灯光的调度,来增强梦境感,所以我在表演方面的难度加大了,我要自然地去感受舞台氛围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并与之融为一体,共同创造出剧情发展所需的不同意境。
由此不难看出,张火丁在新版《春闺梦》中融入了新的艺术理念,为的是把这出戏打造得更加精美。
2003年10月6日,新版《春闺梦》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进行首演,观众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享受。从剧场中雷鸣般的掌声中,从戏迷和媒体的如潮好评中,足以证明新版《春闺梦》的成功。从“自学”《春闺梦》到“改造”《春闺梦》,张火丁在自己艺术经历上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体现了她永不自满、积极进取的精神。
从张火丁“自学”《春闺梦》的成功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火丁在艺术追求上很执著,很大胆。她并没有因师父的离去而墨守成规、滞步不前,而是用百倍的勇气来迎接新的挑战。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新科技手段,她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勤于钻研,广开思路,勇于进取,就会寻找到艺术之“魂”。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张火丁最终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艺术之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七 宝岛台湾之行(1)
1997年岁末,张火丁等应我国台湾『国光京剧团』邀请,进行合作演出。张火丁精湛的技艺,轰动宝岛台湾,引起台湾媒体和戏迷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张火丁拒演『红包会』,显示了她高尚的艺德和情操。
为程派艺术争辉
1997年岁末,张火丁应邀去宝岛台湾演出。这次演出活动是与台湾“国光京剧团”合作,演出的打炮戏是全部《锁麟囊》,1月7日在台湾“文艺活动中心”剧场演出。1月6日的《民生报》发表了一位记者的署名文章,这位记者先生看了彩排后,写了这篇文章。结果却将张火丁写成了“马火丁”,文中写道:
令人眼前一亮的来自中国京剧院的程派青衣马火丁……马火丁是一颗明日之星,她求艺过程相当辛苦,选择程派一是因为喜欢,二是因为个人条件适合。她的音色沉实,低音尤其控制不错,低转高也圆润。代表作《锁麟囊》,增加了不少做工,比如水袖等,有别于李世济的程派风格。
这个报道,无形中对张火丁首场演出增加了一些压力,但张火丁自感状态极佳。当大幕徐徐拉开,一出演绎了几十年的人间悲喜剧在这里就要被张火丁们重新演绎,随着“梅香……”清脆响亮的念白从帷幔中传出,台下顿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天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爆满,场面火爆。张火丁从容出场,认真做戏,唱腔自如,表演传神。当张火丁演到“找球”一场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台湾观众对程派戏如此喜爱,令张火丁十分感动。两岸同胞真正血浓于水,共同为国粹艺术喝彩。
演出结束后,观众涌向台口和上台献花,张火丁多次谢幕,观众还舍不得离去。有不少观众到后台找张火丁签名合影。台湾同行也纷纷祝贺张火丁演出成功。当观众得知张火丁是赵荣琛的弟子时,对她更是青睐有加,张火丁再次感受到程派艺术的魅力,她想起老师赵荣琛,万般思绪顿时涌向心头。师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到台湾演出的大陆京剧表演艺术家。如今他的弟子再度为程派艺术争辉。
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被称之为台湾第一戏迷的辜振甫的女儿告诉张火丁,台湾京剧名伶顾正秋女士也来看过演出。对于顾正秋的大名,张火丁并不陌生。她是我国著名的旦角演员,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未能结识顾正秋,不免有些遗憾和失落。据说顾正秋在看完《锁麟囊》后就回家了,她平时深居简出,不愿在大庭广众露面。
1月8日,张火丁演出了《荒山泪》中“夜织”和“抢子”两折。1月9日张火丁又与著名老生李崇善演出了《武家坡》,观众反响依然十分强烈。张火丁的三场演出,场场精彩,因此名声鹊起,走红宝岛。
1998年1月16日,台湾《申报》头版发表记者明勇的评论文章,标题是《张火丁必成大角》。文中写道:“张火丁之《锁麟囊》在‘找球’一场水袖之运用,让我大开眼界。水袖上下翻飞,显见是下过功夫。今年仅27岁之张火丁,有此功夫,假以时日历练,必成大角。”同时还配发了张火丁的剧照和便装照。同版还发表了署名大生的文章。文中写道:“程派张火丁等演出水准已名满津京,张火丁是获‘程派少年明星演员’之誉的青衣。”
十七 宝岛台湾之行(2)
1月17日,《申报》头版再度发表大生的文章,标题是《成功的演出张火丁名扬台湾》,同时刊登了张火丁的三幅照片,文中写道:
……而该次亦同受欢迎的张火丁27岁,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凭本事考入战友京剧团,技艺突出,深受观众喜爱。经文化部调入中国京剧院,在北京已属具有知名度的程派演员,也曾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活动,参加过香港回归祖国大汇演。其演技精湛,而受观众肯定。所以此次邀她来台演出,所演出的《锁麟囊》、《荒山泪》、《武家坡》,句句受到戏迷的欣赏。聆听她美妙的唱腔,程派韵味十足,阴阳顿挫细致而清雅,运腔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甜美。掌声连续不断,叫好声此起彼落。尤以王宝钏进窑之身段,美妙绝伦。
从台湾媒体对张火丁的评论来看,张火丁精湛的艺术征服了宝岛的观众。
拒演“红包会”
仅仅三场演出,张火丁便在宝岛台湾打下了“红底儿”。这时,张火丁应主办方的邀请去参加一个日场的演出活动。可是,她到了那里一看,顿时感到头皮发麻,舞台上的小姐坦胸露背,十分妖冶。她们的演唱动作十分夸张,但台下看客纷纷向上扔红包。室内秩序杂乱,乌烟瘴气,令张火丁感到浑身不自在。她一问,这是“红包会”,于是张火丁当机立断,必须马上离开这里。她当即向邀请者提出,自己要马上退场,不能参加这样的演出,请他们给予原谅和理解。邀请者似乎对张火丁的做法不太理解,说道:“火丁小姐,这可是收入很厚的演唱呀!”“我来台湾是传播京剧艺术的,不是为了钱!”张火丁的回答十分坚决。随后,张火丁匆忙离开了这里。邀请者对张火丁的做法大惑不解,放着挣钱的机会不挣,这有点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张火丁较高的思想素质。在现实生活中,谁不想多挣钱?张火丁恐怕也不例外。但是在事关做人尊严和艺术尊严的情况下,张火丁的头脑很清醒:不能失去尊严去挣钱。张火丁还说了一句有分量的话:“我来台湾是传播京剧艺术的,不是为了钱!”张火丁不仅在艺术上精妙绝伦,在艺德上也是十分高洁。这点她很像自己的师祖和师父,骨子里有一种浩然正气。赵荣琛在美国纽约传授京剧艺术时,有关方面约他与一个票友合作演出《武家坡》,剧场负责人提出要售票的要求,并表示会给赵荣琛一笔可观的报酬。赵荣琛义正辞严地说:“我的演出是以传播京剧为目的,不是来赚钱的,你们真要卖票我就不演!”这两件事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可以看出师徒俩高尚的艺德。张火丁不仅继承了师父精湛的艺术,同样继承了师父高尚的艺德。
当张火丁一行要离开台湾回北京时,“国光京剧团”的同行们对张火丁恋恋不舍,纷纷与她合影留念。张火丁的陪同者小倩还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台湾青年同行热爱京剧艺术,渴望学到高精尖的京剧艺术。其中“国光京剧团”的梅派青衣陈美兰在给张火丁的贺卡中写道:
请恕我直接叫你的名字,因为你有令人敬佩的精湛的表演艺术,而不骄傲自大。你亲切、纯朴的仪表,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恭喜你首次来台湾演出成功,一举成名!从你的表演上我看到了当初辛苦指导你的恩师的影子以及你勤学努力的成果。为你感到高兴,也羡煞了我们这群在台湾生长的青年演员。目前我除了另外钻研昆曲表演外,还急于寻觅执教梅派的良师(不嫌弃我们基础差,从传授表演为本的)。希望你二次来台时,我能有相当的舞台表演水平,再次与你同台!新年快乐!
(国光)陈美兰
陈美兰的贺卡写得情真意切,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跃然纸上,这对于张火丁的心灵是一个触动。自己在大陆学戏比他们条件要优越许多,更应该珍惜时光,为弘扬京剧艺术多做点实事。
。 想看书来
十八 强素质攻读研究生(1)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演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继承这门艺术。张火丁三年的京剧研究生班学习生活,强化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对京剧艺术的领悟和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向新艳秋学《鸳鸯冢》
1998年3月3日,中国戏曲学院正式开学,张火丁决定先学一出昆曲,导师是李金鸿教授。李教授是学院很有名的老师,从教多年,当年曾是中华戏校金字科的学生,对昆曲很有研究。张火丁向李金鸿学的第一出昆曲戏是《金山寺》——一出集唱念做舞并重的戏,和张火丁同课堂的还有李海燕。
李金鸿作为名师,自然技艺不凡。他教戏特别认真,对每个动作都亲自作示范。他的身上表演出神入化、美不胜收。当时张火丁每周有三节课是跟李金鸿学戏。其它课目有英语、音乐导读讲评、中国戏曲史、导演概论讲评、舞美导读讲评、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论等。晚上是计算机课和视唱练习。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张火丁开始有点吃不消,后来就慢慢地适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课堂生活结束了,下一步便要回团进行实习和演出。张火丁当时向学院提出,要去南京向程派大家新艳秋学习程派艺术的想法,目的是为了补上这学期程派的专业课。校方同意了张火丁的请求,张火丁便利用这段实习的时间去南京向新艳秋学戏。
新艳秋,1910年生人,原名王玉芳,又名王玉华。9岁时随其姐姐梆子名旦珍珠铭习艺,曾用艺名月明珠,11岁时拜钱则诚为师改习皮黄。15岁以王兰芳艺名演出《贺后骂殿》,其兄王子祥为其操琴。兄妹均酷爱程派艺术,本欲拜程砚秋为师,因程砚秋当时不收女弟子,被程砚秋婉言谢绝。自此后,每当程砚秋有演出,兄妹二人必去“偷戏”。由其兄记谱,自己默记唱念做舞,回家后在月光下练习,看着自己的影子找毛病,有时直到天亮记熟为止,可见当时新艳秋学戏之不易。戏剧大师齐如山看到新艳秋酷似程砚秋,建议她改为新艳秋。新艳秋痴迷京剧艺术,善于博采众长。她17岁时拜梅兰芳为师,18岁拜王瑶卿为师。但新艳秋对程派艺术梦牵魂萦,必欲学之而后快。她在学习程派艺术中曾得到郭仲衡、侯喜瑞、芙蓉草、穆铁芬等人的帮助。在新艳秋19岁那年,她通过王又荃暗中得到不少程砚秋的新戏剧本,在公演《鸳鸯冢》时又由王又荃配戏,程砚秋发现后,一怒之下将王又荃辞退,被当时梨园界称之为“鸣和社倒戈”。1932年,程砚秋赴欧洲考察一年多,新艳秋则抓住有利时机,与程砚秋剧团演出诸多程派剧目,享誉一时。新艳秋执著地私淑程派,着实不易。1933年后,新艳秋又陆续编演了《遇虞姬》、《琵琶行》、《春闺选婿》等,在菊坛产生过轰动效应。抗日战争前夕,在程砚秋专事教学和研究后,赵荣琛与新艳秋相聚于秦淮河畔。当时赵荣琛出任南京市京剧团团长,新艳秋则定居南京,授徒传艺,也偶有演出,二位时常相互观摩和切磋技艺。1957年,在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