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兰香说戏全用的是自己在戏校教学的语言,如上课下课等。她在教戏时也如正规课堂一样,气氛很严肃。王兰香当时这样给火丁授课,也多半是为火丁将来上戏校作准备的。让她早一点体验到戏校的氛围,将来一旦上戏校,她就会尽快适应那里的环境,看来王兰香真是用心良苦。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2)
上午十一时下课了,张火丁便与老师一起做午饭,自然是打个下手,帮助洗洗菜,淘淘米什么的,有时也出去买菜。老师叫自己去干啥,她就去干啥,很勤快,又很听话,深得老师的喜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看待。
  常长生夫妇每天有午睡的习惯。此时张火丁便在客厅背诵上午所学的内容。下午三时,王兰香开始授课。主要是说上午所学的唱词中所用的身段。因房间小,施展不开,王兰香便带她去院里上课。这是一所标准的北京四合院,院内其他住户此时都去上班了,很肃静。王兰香让火丁跑圆场,她坐在一旁加以指点,一下午不知要反复练习多少次,有时火丁感到腰酸背疼,但她硬是咬牙坚持,从不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
  晚饭后,常长生夫妇在客厅里看电视,张火丁便在王老师的卧室复习一天中所学的内容。其实,作为一位15岁的少女,不是不愿看电视,也不是老师不让她看电视,主要是怕浪费时光,自己来学戏的时间十分宝贵,必须珍惜时间,严于律己,自我加压,尽快把戏学出来。
  常长生夫妇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晚十点钟,他们便准时就寝。这时张火丁便睡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躺下后很快便进入梦乡。这一天的学戏和练功,使这位15岁的小姑娘感到身心俱疲。就这样,日复一日,在这种很有规律的学戏生活中,张火丁在向京剧艺术殿堂发起冲击。15岁,毕竟还是个孩子,尤其是个女孩子,难免会想家,有时想起父母来不免会偷偷地掉眼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火丁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常长生夫妇待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使她在这里沐浴到了亲情和关爱。她将这里作为自己第二个家了。那时,张一每隔半个月来看望女儿一次,每次父亲走时,张火丁的心里都是酸酸的,勉强忍住了泪水,总是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其实父亲也十分理解女儿,每次来看望她时,都要说上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女儿那颗略显孤独的心得以平和下来。
  4月初的京城乍暖还寒,气温仍然很低。有一次,张一来北京看望女儿,在常长生家吃了晚餐。常长生一看天晚了,就说:“老张,天已经黑了,你回去可能也没有车了,今晚你就睡这儿吧!我给你重支张沙发。”这时张一也知道没有回去的车了,但他这个人很自觉,总是为别人着想,心想,自己的女儿在这里吃住,就够麻烦人家的了。我说什么也不能再给人家添麻烦了。于是老张说道:“常老师,我回去还有火车,还是赶回去吧!明天我还有事情。”常长生看到张一执意要走,也不好再说什么。
  张一来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他本想到候车室待一个晚上,但由于手里没有车票,服务人员不让进。因早六时才能售票,张一只好在车站周围徘徊。这时凛冽的寒风阵阵袭来,冻得老张浑身直打哆嗦。他只好不停地用小跑来缓解寒冷对自己的侵袭。此时风越刮越大,气温越来越低。张一实在撑不住了,就到小茶摊上喝碗热茶,然后再进行跑步运动。天气这么寒冷,张一为何不去找个旅馆?当时张一手头的钱是够住旅馆的,但他舍不得花。他知道将来女儿一旦去戏校学习,肯定要花钱,自己遭点罪没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就这样,张一在永定门火车站整整挨了一夜冻。可怜天下父母心,张一为了女儿实现京剧梦,吃再多的苦也无怨无悔。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3)
当张火丁学完《卖水》的唱腔后,王兰香又给她请来琴师吊嗓。这位琴师是北京京剧院的李小明,他是王兰香的妹妹王兰苹二姨的儿子。王兰苹是一名京剧演员,而李小明的父亲是著名琴师李志良。有时李小明因演出不能为张火丁吊嗓子,李志良便亲自来给她吊嗓。父子俩都是尽义务,都是来帮助张火丁圆京剧梦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张火丁实在是太幸运了。在王兰香的精心传授和安排下,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她便学会了《卖水》和《起解》,这四五个月,张火丁对京剧艺术有了初步的体验,对国粹艺术有了更多的领悟,对京剧也更加痴迷了。同时,离开父母的这段时间里,张火丁的生活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真切地认识到人生之不易,认识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深入地掌握这门艺术,必须穷尽毕生精力才行。
  打开京剧之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出戏。王兰香义务为张火丁教戏,这份情谊,这种境界,令人感动不已。在张火丁跟王兰香学完《卖水》和《起解》后,父亲张一提出让火丁向王兰香举行一个拜师仪式。王兰香十分喜爱张火丁,这四五个月来她们情同母女,配合默契,教者认真,学者刻苦。王兰香从火丁身上看到了她的艺术潜质,自然喜欢收下火丁这个爱徒。但王兰香要求张一要节俭,场面不要太大。她知道张一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不让他太破费。
  王兰香在与火丁说起拜师一事时谦和地说:“我不是名家,不需要搞什么大排场,咱娘俩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又很喜欢你,咱娘俩照张相作个纪念吧!”王兰香特意请了一位摄影师,师徒俩在陶然亭公园晨练的地方照了一张合影。张火丁十分珍惜这张合影,每当她看到这张照片,在王兰香家中学戏的一个个场景就像过电影一般,定格在她的脑海中。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让张火丁终生难忘。正是在这里,王兰香为她打开了京剧之门,使她迈进了京剧的门坎。这里是她从事京剧艺术事业的奠基地。如果没有这宝贵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也不会有将来大红大紫的张火丁。“北京市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内迎春街包头章1号”是张火丁的“艺术圣地”,在这里她找到了打开京剧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一张合影,标志着王兰香与张火丁的师生关系,也象征着张火丁学戏的时间即将结束。王兰香有心脏病,四五个月来,她为了帮火丁圆京剧梦,付出了太多太多。
  1986年5月3日这一天,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天气特别好。这也许象征着张火丁的艺术生涯有了吉祥的兆头。在燕京饭店一楼右侧大厅中央的一席中,张火丁简朴的拜师仪式开始了。王兰香端坐在正席,张火丁坐在她身旁,其他人各就各位。这天的菜都是张一点的,比较丰盛。张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他说:“过去梨园界有句俗话,叫做‘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出戏’。王兰香老师为了帮助火丁圆京剧梦,无私地教了她两出戏。这对我们对火丁是多么大的情分,多么大的关爱啊!火丁又在王老师家久住,这又不仅仅是说戏的事了。这期间,在生活上给王老师一家添了太多的麻烦,这份情谊令火丁和我们全家终生难忘!”说完,张一的双眸湿润了。张一又向为火丁吊嗓的李先生一家表示了敬意,感谢他们父子为火丁圆京剧梦所给予的热情关照和帮助。王兰香也显得十分激动。她在席间也提出了对火丁艺术的见解和为人的看法。她说,火丁学戏勤奋刻苦,资质不错,接受能力强。更难能可贵的是火丁为人老实忠厚,人品很好。
  王兰香教了张火丁几个月的戏,张一自然想听听她对火丁未来的看法。说穿了,就是让王兰香这位行家谈一下火丁在京剧艺术上能否有所发展。王兰香自然不会有所保留。她语重心长地说:“火丁这孩子嗓子条件好,天赋也不错,应该去正规戏校去学习。”听到王老师对火丁的评价,一种兴奋之情涌向张一的心头。老张高兴地说:“您对火丁的评价,就是对她艺术素养的鉴定。对于火丁的艺术前景,我心里也就有底了,我一定想方设法将她送往戏校去深造。”
  这个拜师仪式没有什么大角名角参加,看起来简单了一些。但对于张火丁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她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中,找到了自信,进一步确立了叩开京剧艺术殿堂的目标。
  在拜师仪式结束的当天晚上,张火丁便同父母一起离京返回廊坊。当列车鸣响行进的汽笛时,张火丁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告别了北京!告别了王老师!当时在王老师家学戏的情景,一幕又一幕,不时地浮现在张火丁的脑海中。对情同母亲的王兰香老师,生出一种深深的依恋。这一步走得很好,下一步咋办呢?15岁的火丁,不免忧在心头。
  在京城从师四个多月,张火丁已经拥有了考戏校的“资本”,现在只是在等待上戏校的机遇了。从京城回到廊坊后,张火丁每天在家练功,并不时地温习《卖水》和《起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火丁的心理也越来越浮躁,这时的她总在想上戏校的事,这件事搅得她寝食难安。父亲给自己列出的四年计划已过去了半年,可上戏校的事儿还是八字没一撇。此时正是学校暑假来临之际,按正常的惯例应是招生的时节,可戏校与别的学校有所不同,并非是年年都招生。可到目前为止,她所熟知的北京、天津两地的戏校并没有招生的信息。时间一天天过去,年龄也随着时间在增长,上戏校的事儿却还没有一点着落,张火丁忧心如焚,心态无法平静下来。女儿的情绪,自然瞒不过父亲的眼睛。其实,张一比女儿更加着急。他为了不使女儿增加心理负担,才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满腹愁肠的张一,在苦苦地为女儿寻求门路。
  

七  天津戏校的学艺生活(1)
张火丁梦圆天津戏校,作为一名自费生,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她励志苦学,先后受业于李近秋、渠天凰、张芝兰、孟宪嵘等名师,学习了梅派、张派、程派等艺术流派。天赋加勤奋,张火丁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一封信叩开戏校之门
  张火丁天天在家练功,喊嗓、唱戏,不免有些枯燥,加上去戏校一直没有着落,心情十分郁闷。1986年5月,火丁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去哥哥所在的吉林省戏校去看看。父亲十分理解女儿此时的心情,感到让女儿出去走走也好,于是就同意火丁去吉林省戏校。在吉林省戏校,张火丁成为一名“编外学生”,她也与同学一起练功、吊嗓,亲身体验了戏校的氛围。更令她兴奋的是,这里有琴师为自己吊嗓,有同学给自己指点。人家练功她也练功,人家排戏她也跟着唱,每天都感到很新鲜,很充实。这时的张火丁已经到了乐而忘忧的境界,有地方练功和吊嗓已经很满足了。
  这时仍在东北的张火丁,却不知道机遇开始垂青她了。张一在生活中有多种爱好,收藏戏剧资料是他爱好中的一种,正是这种爱好,却意外地为女儿张火丁觅到了通往京剧殿堂的门径。一天,张一在家中整理资料,无意中发现天津出版的一本戏剧类杂志《剧坛》,这本1984年2月号的杂志中,中心彩页介绍了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马超的近况,马超是全国著名话剧演员,张一早已久闻大名。如今见到对马超的介绍,自然吸引了他的目光。彩页共有六幅照片,其中的文字是这样介绍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马超,50年代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舞台上,在六十多出戏中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马超同志除演戏外,还热心于社会活动。多年来他走遍市区、郊县,联系群众,辅导业余文艺活动,他的辅导讲课活动遍及各文化馆站、工人文化宫,以及专业文化团体、大学、电台及全市三分之一的中学,为群众文艺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马超已告别舞台到天津戏校做领导工作。”
  读罢这篇短文,张一顿感眼前一亮,马超的艺品和人品使他钦佩不已。尤其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马超去天津戏校做领导工作,使张一好像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压抑已久的思绪好像得到了释放。当时他心中产生了这样的一闪念,与马超校长联系,送火丁去天津戏校学习。也就是这么一闪念,改变了张火丁的命运,使张火丁的梦想由虚幻回到了现实。像马超这样的艺术家,又是一个热心社会活动的人。像他这样内行的校长,是会理解民情和民心的。张一顿时感到遇到了一位“知己”。所以,他大胆地给素不相识、未曾谋面的马超校长写去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的大意是,我女儿酷爱京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