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ㄤ拥龋际俏飨木暗恪A缡堑牧讲渴汲霭嬗谖飨渲小段骱荨罚亲鸥栌胶贾莸氖A缡鞘攀朗保闀N已经二十岁了,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文学青年,对江南有口皆碑的柳如是的事迹,洪昇焉得不关心?
洪昇收集柳如是的事迹,似乎是要以其为原型,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前面说过,“蕉园诗社”的“西泠十二钗”,都是洪昇的表姐妹,其中创作《芙蓉峡》的林以宁,就是洪昇的亲表妹,洪昇与这个表妹关系甚笃,也可能是为表妹创作《芙蓉峡》收集素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红楼梦?红楼梦!(4)
康熙十年,洪昇遭逢“家难”,被迫逃往北京,过了二十年颠沛流离、潦倒贫困的生活。其间,由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下狱斥革;由于受三藩之乱牵连,家庭也被官府查抄,父母被充军发配,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经历了这场人生梦幻之后,洪昇于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映入洪昇眼帘的是昔日的“蕉园诗社”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至此都落了个悲惨命运!面对此情此景,洪昇决心为姐妹们“闺阁昭传”,重新创作《红楼梦》。
昔日构思的《红楼梦》,本来是以陈杨的“木石前盟”和钱柳的“金玉姻缘”为原型创作的,洪昇离家前或者没来得及创作,或者交给表妹林以宁创作了《芙蓉峡》。在原来的基础上,洪昇改变了创作思路,他要把原来的构思(或者《芙蓉峡》剧本)改造成一部主要描写自己和姐妹们事迹的小说。小说的背景改为以西溪风光为原型的“大观园”,把“荣木堂”改为“荣禧堂”(荣木堂乃柳如是吊死之地,过于悲了,所以易木为禧),把“绛云楼”改为“绛云轩”,都照搬到荣府和大观园。这部小说的名称,仍用《红楼梦》,因为红楼本来就有富室闺阁的含义,姐妹们的人生梦幻,也是红楼梦!
柳如是的婚姻爱情关系,本来是一女二男的三角关系,洪昇与姐妹们,却是一男二女甚至多女的关系。于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就出现了男女身份的转换。洪昇把体现“木石前盟”的角色,主要交给了以林以宁为原型的林黛玉,让她成了“芙蓉”的代表;把体现“金玉良缘”的角色主要交给了以钱凤纶为原型的薛宝钗,让她成了“蘼芜”的代表;原来构思的第一主角柳如是,转女为男,变成了以自己为原型的贾宝玉,仍旧代表着“花王”。
于是,《红楼梦》中就出现了今天的一系列矛盾的形象:宝玉住在“绛云轩”,男子得了个爱红的毛病,堂堂须眉却被封为“绛洞花王”。宝钗成了“雪满山中高士卧”的钱谦益混合柳如是的形象,老成,世故,博学,多财,热心仕途经济;林黛玉成了“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杨影怜混合陈子龙形象,聪明,敏感,多情,伤感,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
6。 甄英莲?真影怜!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分析《红楼梦》中那个可怜的小丫头“甄英莲”。她被拐子拐卖,连自己的父母和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了。被薛蟠强夺后,被迫为妾,并被改名为“香菱”。在她的身上,正暗示着《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柳如是以前叫杨影怜,如何被卖给人家做妾,完全无考,就连这个“杨影怜”的名字,也是沦落风尘后自己取的,她本来姓什么,叫什么名,大概自己也说不清。前面说过,薛宝钗代表着“金玉良缘”的形象,于是作者让她成了薛蟠的妾,正是暗示她是钱谦益的妾。她曾经向林黛玉学诗,也正是暗示她在“木石前盟”时,向陈子龙学诗成魔,并成为“几社”女社员的经历。《红楼梦》中的甄英莲,与当时的杨影怜的经历,是完全吻合的。
但改名为“香菱”后,她暗示的角色,就发生了重大转变。“香菱”的谐音是“湘灵”。“湘灵”是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青年时的恋人,就是白诗中用“花非花,雾非雾”形容的那个女子。白居易终身都对这个初恋情人刻骨铭心地思念,他创作的《长恨歌》,表面上写杨贵妃,骨子里是写恋人“湘灵”。
无独有偶,洪昇有个表妹冯又令,也是“蕉园诗社”的女诗人,她在诗社的别号是“湘灵楼”,她的诗集名《湘灵集》。这是巧合么?显然不是。洪昇前半生热中于创作《长生殿》,他描写李杨爱情,删去了所有淫秽情节,“只按”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纯真的情,他当然应该熟知那个白居易热恋的“湘灵”。冯又令取别号“湘灵”,只能说明,当年她与表哥洪昇有着青年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冯又令是《红楼梦》中湘云的原型,湘云与宝玉关系之微妙,大家都清楚。
“英莲”(影怜)变成了“香菱”,代表着《红楼梦》由描写柳如是的故事,向仿照《长生殿》描写洪昇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爱情纠葛故事的转变。但好在原来柳如是的故事和现在自己的故事,主题都一样,都是“悲金悼玉”的一曲悲歌,在自己和姐妹们的形象中,保留一些柳如是的事迹和作品也无妨。更何况,不论转变过程如何细致认真,原来柳如是的痕迹也是涂抹不尽的。好在能够更好地表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的兴亡感叹,符合表达国仇家恨的创作目的,作品也显得更丰富完满!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楼梦?红楼梦!(5)
7。 三生石?大荒石!
读者朋友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两块石头,一块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神瑛侍者”,一块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那块女娲所炼但弃置此地未用的“补天石”。这两块石头究竟是一是二,红学界争论得煞是热闹。但不论是“一块说”,还是“两块说”,都拿不出什么可信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当你知道洪昇创作《红楼梦》的两个阶段之后,这个问题就真相大白了!所谓“三生石”畔“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是《红楼梦》创作的第一阶段产物,“神瑛”和“绛珠”,分别代表的是陈子龙和柳如是;而“大荒山”那块慨叹“无才补天”的“五色石”,是《红楼梦》创作的第二阶段产物,代表的是作者洪昇自己。
柳如是与陈子龙悲欢离合的故事,确实符合中国传统“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哀婉缠绵情趣。两人分手后,柳如是与钱谦益缔结了“金玉姻缘”,但由于钱谦益降清,陈子龙抗清,陈子龙认为柳如是是“无瑕白璧遭泥陷”,心中十分愤恨,在苏州虎丘的“生公石”上,写下了一首题为《虎丘生公石上寄赠大宗伯钱牧斋盛京荣归之作》的讽刺诗:
入洛纷纷兴太浓,莼鲈此日又相逢。
黑头早已羞江总,青史何曾用蔡邕。
昔去幸宽沉白马,今来应愧卖卢龙。
最怜攀折章台柳,憔悴西风问阿侬。
这首诗令钱谦益无地自容,也使柳如是脸上阵阵发烧。她真正心意相投、呼吸相通的人,还是这个在“生公石”上写诗的人,诗虽然主要是讽刺钱谦益,但结尾也指斥了自己的白璧之瑕。这应该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木石前盟”的真正出处。
至于那块大荒山顽石,他慨叹的主要是“枉入红尘”,“无才补天”的愤慨心情。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叹息自己“无才补天”是有特定含义的,就是在科举中怀才不遇,没有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机会。洪昇家难后为什么要到北京去?因为他是“国子监生”,要在那里学习,等待朝廷选用或者参加科举考试。但不幸的是,机会始终没有向他招手,厄运却不期而至了。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功名,终生不得录用!这时的洪昇,把自己比喻为“五彩石”,慨叹“无才补天”,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由此推测,《红楼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洪昇逃出家庭前,此时的洪昇,生活优裕,风流倜傥,但心中又充满了兴亡感叹。这种心境下,最容易与柳如是的事迹发生心理共鸣,完全可能大量收集了柳如是的事迹,大量阅读了柳如是的诗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还泪”的结构,描写陈杨“木石前盟”和钱柳“金玉良缘”的故事。作品的名字,就应该是《红楼梦》,因为出处就在木石的“小红楼”和金玉的“绛云楼”。
第二阶段是康熙三十一年后,洪昇被革去功名,赶出北京,无奈回到故乡。归乡后,发现昔日情投意合的“蕉园姐妹”们早已风流云散,个个命运悲惨。此时洪昇的心境,与当年醉心柳如是故事时已经发生了天壤变化,他现在要慨叹的是自己无才补天,是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自己家庭和四大家族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洪昇重新拣起昔日创作的《红楼梦》初稿(或者是林以宁创作的《芙蓉峡》),把作品的主人公由柳陈钱等人,换成了自己(宝玉)、林以宁(黛玉)、钱静婉(宝钗),添写了冯又令(湘云)、自己的两个妹妹(迎春、探春)等,重新创作了《红楼梦》。好在闺阁之梦亦可称为“红楼梦”,所以作品的名字依旧。
这样两个阶段创作出来的《红楼梦》,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矛盾之处,如宝玉的女性化,宝钗的道学气,黛玉的无缘无故哭泣伤感等等。这些都是原来柳陈钱三个主角身上的性格,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新的三个主角身上。原作品中的“神瑛绛珠”、“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白首双星”等主要架构,也保留了下来,不可避免地给今天的红学研究,带来那么多歧异和争论。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读者朋友可以自己试着分析一下,看《红楼梦》中的各种谜团是否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破解。
作者
2006年1月于长春
《红楼梦》五个书名与五个题名者(1)
第一章 《红楼梦》五个书名与五个题名者
古今中外任何一部小说都没有《红楼梦》奇怪,居然有五个书名和五个题名者,他们是:石兄的《石头记》,“空空道人”的《情僧录》,东鲁孔梅溪的《风月宝鉴》,吴玉峰的《红楼梦》,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钗》。更奇怪的是,这五个书名和题名者,全部堂而皇之地写在作品正文的开端,这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法。人们不禁要问:
1。 作者为什么要在作品正文中罗列这么多书名?罗列这些书名有什么特殊用意?是为了交代成书过程么?如果是这样的话,把这些异名放在序言、跋或者凡例中交代不是更合乎情理么?
2。这五个书名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只有《红楼梦》一个名称正式流传下来?为什么《石头记》在1927年甲戌本发现后方为人们知道,而其他三个名称至今未见任何版本支持?
3。为《红楼梦》题名的这五个人为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们究竟实有其人,还是作者假拟妄托的虚构人物?为什么红学界在公认的作者曹雪芹身边,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
4。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一部是作者真实署名的,《红楼梦》作者为什么一反常态,不仅署名,而且要连署五个之多?其他四个名字如果是假托,为什么单单曹雪芹使用真名?
5。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披阅增删”者?曹雪芹究竟是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如果是,那么有这样愚蠢地掩耳盗铃式的“故弄狡狯”么?
这些问题,在“胡适红学”的范畴内是无法解开谜底了。笔者过去曾提出,红学要想取得真实的突破,必须从“曹家店”突围另辟蹊径;离开了“曹家店”,“胡家庄”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这自然要引起红学界中“胡家庄”铁硬分子的一顿臭骂。他们如果能提出什么可靠的证据证明我的论断错误,我还是服从真理的;但仅凭他们对曹雪芹的“朴素阶级感情”,来否定我的论断的正误,恐怕也无助于走出红学的困境。如果红学界真的能勇敢地放弃胡适先生考证的曹雪芹著作权,及其对江宁织造曹家历史的附会,《红楼梦》研究可能会出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崭新局面。
红学界公认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代乾隆中期,红学界诸位高居掌门地位的大师,经过了比“经院哲学”“一个针孔能钻过几个天使”还要烦琐的考证,也没有找到石兄、情僧、孔梅溪、吴玉峰这几个人,当然更说不清这几个人同《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关系了。笔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断《红楼梦》根本不可能产生在道学气氛浓郁的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