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勘-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清初,陆圻的名气很大。洪昇“客燕台”时,他的老师王士曾向他问起陆圻的下落,洪昇回答老师的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诗:“君问西泠陆讲山,漂泊一钵竟忘还。乘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王士对此诗十分称赏,记入自己的著作,并多次向朋友推荐。
  第二节 《红楼梦》《长生殿》《长恨歌》
  一、《长恨歌》及其孪生姊妹《长恨歌传》
  《长恨歌》是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还是一个闯入文坛不久的年轻人,但这篇长诗却是他艺术成就最高、思想最深刻复杂、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三人携游仙游寺,谈及开元、天宝间李杨事迹,相与感叹,在王质夫的倡导下,由白居易作诗,陈鸿作传,一并“歌之”。这些过程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有清楚记载。由此可见,《歌》与《传》是针对同一题材,在相同时间,相约共同创作的作品,是一对孪生姊妹花。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是记载并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关于李扬爱情,历史记载颇多,新旧《唐书》、《天宝遗事》诸书及数不尽的杨妃本传、外传,都记载了这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情逸事。不过,这些记载多数热中于杨妃的秽事,宣扬“红颜祸水”的陈腐观念。白居易的《歌》与陈鸿的《传》则与此完全不同。
  究竟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是隐去了一些东西:一是隐去了杨贵妃入宫前曾是寿王妃、即唐明皇儿媳妇的历史,相应也隐去了从寿王妃向皇妃过渡期间,曾当过一段女道士以避人耳目的历史,把她写成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字闺中的“窈窕淑女”。二是隐去了杨贵妃同安禄山之间的暧昧关系,对“认母”、“浴儿”等淫秽情节俱不予采信,未加录入。三是隐去了唐明皇与杨氏姊妹“三国夫人”之间的丑行,以及在杨、梅二妃之间依违双方的故事,相应删去了杨贵妃为吃醋曾经两次被逐出宫的村妇嘴脸。
  其次是增加了一些东西:一是根据民间传说和稗史野史,增加了杨贵妃死后,时已退位为太上皇的李隆基思念不已,请“临邛道士鸿都客”来“致魂魄”,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情节。二是增加了“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的神话情节,让太上皇在“海外仙山”找到了思念的情人。三是增加了仙子太真与太上皇重新相会的愿望成空,只好以当初的定情物“金钗”、“玉合”各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寄将去”表达心情的情节,完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绝唱!
  从《歌》和《传》掩饰和增加的情节,明显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取舍倾向。白居易和陈鸿,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筛选、甄别、剪裁和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利于表现李杨爱情的情节,选取了那些最能表现爱情缠绵悱恻、真挚纯洁的情节,增加了那些更能表现李杨爱情悲剧性质的情节,使历史上具有严重争议的李杨爱情具有了合理性和令人同情、歌颂的感情基础。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问世后,立即引起了文人的研究兴趣,但封建社会的研究,虽然为数不少,但多数是在“诗话”一类作品中一些零碎琐屑的片言只语,多是考订式的证实、才子式的评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研究。上世纪的《长恨歌》研究,引入了近现代的先进研究方法,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取得了重要进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红楼梦》系统:甄士隐、贾雨村(5)
关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研究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说一说作品主题的研究。二十世纪对《歌》和《传》的作品主题,主要有四种论点:
  一是“隐事主题”说。以俞平伯为代表。上世纪二十年代,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传疑》一文,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皇家秘闻,即“世所不闻”的“隐事”。马嵬兵变中,由于事起仓促,慌乱之中,杨贵妃得唐明皇和高力士等人的帮助,用宫女偷梁换柱,而自己易服潜逃。后来李隆基从蜀中归,发现墓中空无一物,随后派人寻找,终于在“海上仙山”找到了健在的杨贵妃。但基本是用的“附会”的索引手法,多属想象和臆测之词,缺乏文献支持,因而影响力不大。
  二是“讽喻主题”说。以陈寅恪先生为代表。此说沿着“以史证诗”的传统研究方向,认为《长恨歌》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把历史经验教训,用动人的诗歌表现出来,告诫后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应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即《长恨歌传》中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讽喻主题说”的最大问题在于研究方法,有些诗歌确实能补历史的缺失,但诗与史毕竟有本质的区别,以史证诗似乎不是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以此来判断作品的主题,似乎也有些牵强。
  三是“爱情主题”说。此说在建国后由于受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并不占优势,但近年来影响日益扩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此说从白居易和陈鸿对李杨事迹的剪裁起,断定创作目的是宣扬真正的爱情,诗中饱含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揭示了其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从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不是讽喻诗出发,认为表明了他对这首长诗的宗旨定位。同时认为陈鸿提出的“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说法,并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意图。
  四是“双重主题”说。持此说者认为,《歌》和《传》一方面对李杨因为生活的荒淫招致祸乱,进行了尖锐讽刺,另一方面对杨妃的死和二人对爱情的笃诚,寄予了极大同情。这种主题说貌似公允,实际是和稀泥的产物,在学术研究中有取巧折中之嫌,并非值得倡导的好的研究方法。
  五是“感伤主题”说。此说从白居易把此诗归入“感伤诗”类别出发,认为《歌》和《传》不仅反映了李杨的爱情悲剧,也展示了盛唐王朝的社会悲剧,抒发了“黄金时光”已经逝去,如今“只是近黄昏”的深沉感慨,是一曲感伤繁华时代杳如黄鹤的“无尽的哀歌”。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是“自伤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主题是假借李、杨故事,表达对作者自己不幸爱情的感伤。他们考证,白居易年轻时有一个感情甚笃的恋人“湘灵”,二人历经感情磨难终未结成连理,以致白居易最后与杨夫人结婚时年纪已达36岁。所以,《长恨歌》中的李、杨已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李、杨,而是白居易根据自己的感情改造的李、杨,表达的是自己与“湘灵”永别离、长相思的绵绵之恨,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谱写的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与“感伤主题”说相近的,还有“美的毁灭”主题说。此说认为《长恨歌》围绕着美描写了六个层次,即“美的追求”、“美的出现”、“美的实现”、“美的毁灭”、“美的悲哀”、“美的怀念”,其核心是“美的毁灭”,这与世界公认的对悲剧的定义是一致的。
  二、《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
  《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昇。《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
  《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
  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
   。。

《红楼梦》系统:甄士隐、贾雨村(6)
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
  据洪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
  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才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
  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