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的中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傻摹T谡鑫髦艿牡嘏潭急还戏执〉那榭鱿轮9蟾乓仓荒茏鞔司裨窳恕5舱蛘庵志裨袷怪9υ诹怂拿嫖Чサ牟焕车兀闪酥谑钢摹

  国地面积的过于狭小成了制约郑国发展的一大困境,这在中央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并不能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在一个政局动荡混乱的情况下如何自保都成了一大难题。因此,为求郑国之长远发展,郑国同周王朝之间围绕土地发生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有其必然性。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诸多争议,其实郑国之争霸与其后的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争霸所处的历史条件是并不完全一样的。郑国扩张土地是其自保和谋求更大发展的必要条件。齐国和晋国因世袭罔替一直是一方大国,国地面积本就十分广大,秦国因与当时的戎族争地,有周平王所授命,因此同样是占地却为中原人所乐见,楚国之争地远处东周王朝势力范围之外,都并不能引起当时人的非议。郑的争霸与这些争霸历史条件不同,目的不同,除了与周边的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争夺地盘外别无选择,因此所引起的争议虽多但其实也无可厚非。

  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故早期周郑关系甚密。但随着郑国日益强盛,周平王担心朝政大权被庄公操纵,于是试图刻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在位之初因为要处理与共叔段的内部纷争,所以久未在朝。一次周平王偶因虢公忌父来朝言语相投便想让虢公任周朝的卿。虢公岂敢得罪于郑国因此再三推辞还归本国。郑庄公虽处江湖之远,但心忧庙堂之高,朝庭内是广布有耳目的,因此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不日便被其知悉,很快他便现身到了朝堂之上,特意向周平王请求辞去周卿之职务以试探周平王。郑庄公以退为进向周平王兴师问罪,周平王岂能不知,急忙为自己百般辩解,并表示郑庄公父子均有大功于国因此相继被委以重任于今已四十余年,君臣之间情同鱼水。为表示君臣之间并无嫌隙,周平王竟意想天开主动要求让自己的太子作为人质质于郑。郑庄公赶紧拜辞说自己并不敢以臣子身份要挟国君。两人都在玩着政治太极,只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却是郑庄公。郑庄公推脱不掉,只得让自己的太子也作为人质质于周。周平王可以说谋事不深,不仅未达到目的,如此作为反倒使自己在各诸侯国之间颜面扫地。这种以太子为人质质于他国的方式倒是颇有创意,开创了历史之先河,为以后各诸侯国之间互换王子作为人质之风树立了一个榜样。纵观周平王的一生,可以说极其昏庸无能,却在很多方面都极富想象力地为中国历史创造了多项第一的纪录。

  庄公二十四年(前720),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庄公先后两次派兵强割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的庄稼以示威。周桓王对庄公的做法十分恼火,对郑亦采取强硬态度。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对他无礼,以为报复。随后又任命虢公为周室右卿士,以分庄公之权。多心计、善谋略的郑庄公意识到此时与王室交恶对自己并不有利,便改而采取忍让态度。同时,励精图治,开疆扩土,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试图大张王权。他行使两周时期天子予夺封邑的权力,用本不属于王室所有的苏氏十二邑换取郑之十邑,使郑国实际损失了四邑。后又索性免除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郑庄公于是不朝。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商渠弥等在溃Ц穑ń窈幽铣じ鹣乇保┝姓笥小5笔敝芫治鼍螅芑竿趼柿熳缶统鹿恿ν颊鞣WVW诳嗣坝憷觥 钡恼笫疲匠登俺澹阶浜笏妫却蚴盗ψ钊醯某鹿樱共坦臀拦游肪宥只释顺稣匠。缓蠹斜Υ恿奖吆匣髦芫苁Υ蟀堋V芑竿醣恢=患渲屑绨颍掏疵闱恐富泳犹映鲋匚АWq跻耸せ钭街芑竿酰恢W浦梗骸熬硬荒鼙迫颂酰慰銎哿杼熳幽兀课颐鞘亲晕溃夷苊庥谖M鼍妥愎涣恕!闭胶螅W吮硎咀鹜酰固嘏纱蠓蚣乐偃ノ课适苌说闹芑竿跫捌渥笥宜娲印

  葛溃е剑怪芴熳油派ǖ兀W笳瘛K巍⑽馈⒊碌人薜卸祭辞蠛停9晌笔敝性钋渴⒌闹詈罟G埃罚埃蹦辏W肫搿⑽馈⑺蔚却蠊詈罱崦耍踩灰咽侵詈畎灾鳌

  郑庄公因同时兼任周平王的卿士,权利非常大,他便借周王名义*不听命于己的诸侯。早在公元前721年,即平息叔段叛乱的第二年,郑庄公就发兵攻打近邻卫国,从此走上了扩张的道路。这种假借周王的名义以*各诸侯国的伎俩大家可能十分熟悉,后世之一代枭雄曹阿瞒便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虽时隔久远,却遥相呼应,“奸雄所见略同”也。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当时之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公元前713年,郑庄公主动发起了对宋国的反击战。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四   英雄末路

  在东周初期的历史上,郑庄公是个特别活跃的人物。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郑国只能在一块猵小的土地上谋求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郑庄公对内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排除隐患;对外能果断出击,敢于为郑国之发展拼天下。他智谋过人,在“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评价他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凭借自己过人的智谋和高超的政治远见,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所向披靡、战绩显赫。至于在公元前701年,郑庄公能够召集齐、卫、宋等大国诸侯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俨然已是诸侯霸主。他倡导的称霸之风被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发扬弘大,成了春秋时代的显著标志。郑庄公不愧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杰出政治家。

  郑庄公的一生是纵横捭阖的一生,在东周早期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但正是这位有着非凡胆略的政治家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犯了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在他去世前不久,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坚决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使郑国陷入内乱之中。当然这两种疏忽可以说其实是一种疏忽,总而言之是没有使得郑昭公能和平顺利地继承王位。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当年成功地解决了的立嗣问题而老谋深算的郑庄公却在此跌了个大跟头,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不已。对于郑庄公来说这是个十分平庸的错误,却也是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历史在此又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和轮回。当他于公元前701年病逝之后,郑国很快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之中,郑国空前强盛的态势戛然而止。虽然郑国因为内乱纷争而一蹶不振最终衰落下去,但却并不能掩盖郑庄公在历史上的辉煌功绩。

秦灭六国的历史思考
历来人们对秦灭六国是颇不服膺的。但秦之灭六国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来有自,理固宜然。与其他诸侯国相比,秦至少占据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偏安于西部边陲,占尽地利。

  古人一直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占据有利的地理条件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一项重要因素。秦国就占据着一个相对有利的地理条件,远处西部边陲。在秦国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秦国避免四面受敌之困境,巩固既有之胜利成果。退可以偏安于一隅,进则可以逐步蚕食天下。

  秦原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西周宣王时任秦仲为大夫,即位为秦之侯王,讨代西戎。自犬戎大闹东京之后,位于北部的诸戎各部便成了东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一大隐患。周平王东迁洛邑之时,出于防范北戎的需要,特许当时的秦襄公专伐犬戎的大权,以所夺土地尽可赏赐给秦为条件,希图让后来直到相当强大之后还仍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的秦国能:“以夷制夷”,杜绝后患。“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这些近代人才熟知的名词,早在东周草创之初便有了绝好的历史例证。周平王在此又创造了一项“中国第一”的“记录”。

  当时的东周政权应该说比秦要强大得多,为什么自己不主动出击以开疆拓土,反而相求于一个葺尔小国呢?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周平王缺乏政治远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其祖辈及父辈在与诸戎各部族的较量中并没讨到多少便宜。周朝与之前确立的作为中央政权存在的夏朝及商朝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周朝是一个实际掌握地盘相对狭小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央政权掌控着全国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开疆拓土其实也是周朝求生存求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周平王却轻率地放弃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秦国占据西部边陲,对北戎知根知底,秦国甚至可以看作是从戎族分化出来的一个诸侯国,向戎族争取国家之发展权、生存权对其他诸侯国可能是件令人生畏的事情,对秦国而言却是其必然选择,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舍此之外并无其他选项。可以说在秦国相对强盛起来之前这是其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秦国一心一意不断蚕食北戎之土地非但不会让其他诸侯国眼红,相反还为各诸侯国所乐见。

  在此兹举一个反证。

  春秋战国早期有一个相对强盛的诸侯国郑国,在郑庄公时期曾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以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都大获全胜;伐许、克息、与北戎相抗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郑国也藉此达到巅峰状态,但是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却一蹶不振,何也。现在有一种历史定论认为是郑庄公没有处理好立储的问题,导致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其实这只是郑国衰弱的一个方面,这里面另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因为郑国处在一个四战之地,与各诸侯国甚至中央政府展开土地争夺战,会引起诸多纷争,随时都可能被联合起来予以绞灭,处在其他诸侯国的包围圈之内,无法巩固既有成果,这才是导致郑国“其兴也勃焉,其衰也速焉”的根本原因。

  前已述及,周朝是一个实际掌握地盘相对狭小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央政权,到周宣王时期竟然没有一块象样的土地来分封给自己的小儿子友,因为处于周朝实际控制范围内的土地已被瓜分殆尽了。只到宣王即位二十二年,郑国的创立者友才有被分封到郑地。到周幽王时,置朝迁政事废弃不顾,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于是桓公询问太史伯自己即将建立的诸侯国在何处安身。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水东、黄河南可以安居。”太史伯并具体的分析了其他地方分封的不利情况:周王室衰弱后齐、秦、楚、晋将会变得十分强大,郑国在这些地方都无立足之地。因此,郑国只能在洛水东、黄河南这块狭小的地盘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