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樽龅较筇剖蹦茄氖⒅巍N颐窃谡翁逯聘母锖途锰逯聘母锓矫娑级嘤胁痪∪艘庵Γ钊松钏迹⑷松钍 ;蛐砉楦岬自谟谖颐侨狈ο筇铺诶钍烂裰鄄盼奥裕狈ο罄钍烂裰樾慕邮芘赖某峡姨纫约跋笪赫髦掠诩岢终胬淼木窈透哒霸吨踔都渴叮灰灿捎谖颐敲挥行樾牡匕菪录悠氯宋Γ有录悠碌姆⒄咕橹形∮幸娴挠蛩亍
共产党人其实是有很多惰性思维的。譬如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会归根于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那么试问新加坡经验是不是经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是不是经验呢?说到没有经验,真正没有经验的其实是隋文帝,当时的隋朝耳目闭塞,并不能参照任何国家任何现成经验,但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隋文帝却实现了开皇之治,其创新精神、开拓进取之精神真正令人感佩不已。说到没有经验,新加坡人也没有经验,但是新加坡人却如同隋文帝时一样迅速的发展壮大了起来。可以这样说,真正具有首创精神的是新加坡人,我们只需要象唐太宗吸取隋文帝之经验和教训就足以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走得更快更好。处于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资讯社会,片面强调没有经验只不过是为庸人自扰耳。还有的说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思想毒害的国家,所以改革难以成功。我有时真的很愤懑,要说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同属华人的新加坡人亦是如此,而且中国人较之新加坡人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新*主义革命,对扫清封建思想的流毒影响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这却是新加坡所并不具备的,新加坡人并不以其封建残余为苦,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着意地牵强附会呢?还有的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与新加坡同日而语,那么我要问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得自甘堕落呢?再还有的说新加坡是个小国家好治理一些,中国太大了所以难于治理。我觉得这更是无稽之谈。中国虽然大,但终归是由一个个的省、市、地、县、镇、乡、村组成的。那么这些相对小的地方该能治理得了了吧。况且隋文帝时、唐时帝国版图之大甚于今日,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能实现盛治,今天的中国人倒不能了呢?总不能因为中国版图大就将领土拱手相让于别人吧。总之这种种论调同封德彝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彼此同根同源,沆瀣一气。中国所以如此不堪正是因为中国人心中存在着太多封德彝式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种种思想干扰而缺少象李世民、魏征式的那种非凡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是有条件的,没有如李世民之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没有如他的海纳百川之胸襟与虚心,都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魏征式的批评如遇隋炀帝之流只会被视为危言耸听,祸国殃民之语,只有象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才会欣然神会虚心听取,甚至唯恐其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对于才能平庸的泛泛之辈,批评者自避尚且不遐,再伟大的批评都只能是自取其辱。同样没有伟大的胸襟,没有虚心接受批评的真诚态度,总是从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观念出发来曲解批评,大概也只能产生如封德彝一样唯唯诺诺的旧式官僚而已。就当代中国而言,高屋建瓴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仍旧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就此刹车。
他扶持壮大了自己的敌人………我说诸葛亮
一、第一等智者
在我看来,第一等智者应该首先是那些能对历史的趋势作准确预言的人。
郑桓公时的太史伯便是这样的一个奇人逸士。据《史记》记载,郑国的始封之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才被封在郑地(今陕西华县)。友能使周朝与百姓和睦相处,深得百姓爱戴。因此随后又被周幽王封为司徒。他在做了一年司徒之后见周幽王宠幸褒姒离弃诸侯,就询问太史伯说:“周王室不久肯定会出现巨大的政治变故,我应该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呢?”太史伯建议他迁国到现在洛水东、黄河以南这个地方。郑桓公说:“假如我迁到长江南边去会怎么样?”太史伯说:“不可。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也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王室衰弱,楚国一定兴盛。楚国如果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郑桓公又说:“那我去西方行不行?”太史伯说:“也不行,西方民俗贪而好利,而且秦以后会从西方兴起,你仍旧难以立足。”太史伯又为他分析了其他两个方向的形势:东方因是姜太公的封国齐国,所以根本无法插足;北方则是晋国的地盘,也无立锥之地。因此只有洛水以东、黄河以南一带邻近虢国、郐国的狭小地方尚可能有立足之所。虢和郐国的国君既贪婪又喜好占小便宜,百姓不顺从他们。现在郑桓公贵为司徒,深受百姓爱戴,如果请求住在那一带,会很容易地得到两国国君赏赐的一部分土地。随着形势的发展虢国和郐国的百姓会因离心离德而成为郑国的百姓的。针对天下即将出现诸侯纷起的新局面,桓公进一步问道:“周王室衰弱,哪国将兴盛呢?”太史伯回答说:“齐、秦、晋、楚吧?姜姓齐国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掌管仪制度。嬴姓秦国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助舜使很多部落顺服。至于楚国祖先,也都曾为天下人建立了功业。周武王战胜纣王后,成王把唐封给叔虞,那里山川险阻,凭这些有德的后代与衰弱的周室并存,晋国也一定能兴盛了。”桓公于是听从太史伯的建议急速向幽王请示,把他的百姓迁移到洛水东部,虢、郐国国君果然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使郑桓公终于建立了郑国。
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史伯对历史的预言何其精确,其一席话足可以兴国安邦。历史对于这位太史伯并无更多的记载,可能也仅限于他与郑桓公友的这段对话。但仅此亦足以彰显太史伯作为一等智者的非凡智慧。
中国历史上象这样的预言家还是很多的。一九七二年四月,考古学家们在山东临沂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论兵竹简。其中有几枚记载了吴王与兵家鼻祖孙武的一段对话。吴王问在当时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中谁先灭亡,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最先灭亡,紧承其后的是智氏,再其次是韩、魏,最终将由赵氏统一晋国。至于孙武何以能作出这样的预言基于如下认识:“范氏、中行氏把一百六十步作为一亩,亩制相对较小,但每亩所征税并未减少,因此收入相对较多,能够培养更多的家臣、武士。如此两家就会变得奢侈傲慢,希望建立武功,养成黩武好战的习惯,人心背离,定会走向灭亡。智氏的情况虽比范氏、中行氏稍好,但情况差不多,会紧接着范氏、中行氏而亡。再次韩、魏的情况与智氏基本相同,也会相继灭亡。最后能统一晋国的当属赵国,因为赵国田亩大,又免去了许多租税,办事从俭,养的武士较少,民心归附于赵,虽经历一定困难,但最终必定能统一晋国。”通过这一段对话我们发现,孙武在其对话中运用的是纯粹的经济学与阶级分析的思想而非单纯的兵家语言。可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古人们便能相当娴熟地运用当代人才具备的先进思想武器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奇迹。可惜的是这一段对话却长期埋没于坟墓之中,否则仅凭这一段对话便足以对中国的历史发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它将为我们的历史思维提供一种更全面更深刻更锐利的思想武器。
当然孙武对这段历史的预测并不全然正确。按照孙武的预测将是由赵国灭亡韩国和魏国从而在晋国范围内完成一次再统一的过程。但历史的结局却是晋国再没有能实现一次所谓的统一,而最终却是由秦国完成了包括晋国范围在内的全国性的统一。我个人认为这种发生在晋国范围内的再统一过程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奴隶制度只适应于一种松懈的统治形式。应该说晋国所以一分为三是阶级斗争与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但主要是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否则就不是三家争晋而演变成奴隶起义了。矛盾重重的奴隶制度业已将晋国一分为三,那么这种矛盾重重的奴隶制度也是不可能将分裂的三家再合而为一的。以上分析可以参考我的其他著作诸如:《少康中兴的历史根源》等等。当然我的分析仅仅只是缘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而并不是在否定孙武的伟大天赋。相反,因为这一段久违的历史的重见天日,使得我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人物由衷地滋生出更多的敬意。可以说孙武的这一论断运用于改革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天才的改革家;运用于政治和经济及其他方面亦足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其思维领域往往并不拘泥于军事,而是能从政治的、经济的当然也包括军事的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分析问题,具有着十分罕见的多方位的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深处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民族智慧之源,我常常为这种民族智慧所惊叹,所折服。
略早于诸葛亮出现于东汉末年历史舞台的也有一位杰出的谋士郭嘉,当时人称之鬼才。从他非凡的深远谋略来看其人确实有神鬼莫测之才。最能体现出他远见卓识的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多次神机妙算使曹操出奇制胜,屡建奇功。当时,各诸侯割据一隅,都有鲸吞四海之志,而曹操在众多诸侯之中远非实力最强的。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何为首要敌人,何为次要敌人,哪些敌手可缓图,哪些敌手需急克,如何避免腹背受敌,如何以少胜多,如何选择出击最佳时机,总之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对对手进行准确判断科学预言,料在敌先才能克敌致胜,立于不败之地。而郭嘉正是应运这一时代而诞生的鬼才,也许只有神鬼莫测之“鬼才”称谓才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就北方之势问计于荀彧、郭嘉。初出茅庐的郭嘉详细地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实势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作为依据,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帮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被纳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便是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集团。除此之外,吕布、齐备、孙策、关中集团各路诸侯均为劲敌。为避免四面被围攻。曹操采用郭嘉和荀彧之策,上表封有智谋且与关中集团友善的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有效地扼制住了关中集团。又采用郭嘉之策,先后打击了吕布及刘备,免去了后顾之忧。
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分兵东线,对吕布形成攻势。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时将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公元200年,正当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之时,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担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独郭嘉力排众议、果敢笃定地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曹操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果然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使得曹操能了无牵挂地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曹操之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孙策之死的准确预言。时江东小霸王刚刚成就江东霸业,因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事如神地说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而有死士归附的英雄豪杰。孙策为人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却形同孤家寡人。必定会遭刺客伏杀,死于匹夫之手。”果不其然,孙策是年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