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工具的需要。巫文化离不开语言工具。巫文化越发达,语言也1定越发展。
公元前6千年出现村落,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时间开始。主持祭祀的巫能够清楚的讲述,而始族人不能和不会使用语言,能够听懂,不会说。语言不亚于今天的高科技。在始族人眼里,始族巫崇高而神奇。古人对周围世界几乎无知,对始族自身也几乎无知。始族人的要求由始族巫来满足。始族巫要讲述始族的起源,要解释周围的世界,讲人与动物的关系。到了始族时代的晚期,动物神建立起来,生育神建立起来。始族巫完成了向巫祠的转变,完成了从以生育母亲作纽带到以崇拜作纽带的转变。从始族关系进入氏族关系的转变过程不少于千年的时间。这个转变的过程语言的作用巨大。史诗时代是语言的发展时期,经过了这个时期,古汉语成熟了起来。中华人的语言,就是这样起源的。古汉语就是这样发育的。
汉字起源
汉语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是古文字的一大奇迹。甲骨文很成熟,很实用,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如果将一片刻字的甲骨送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一片甲骨就是一封书信。
对于甲骨文的起源,在当前还没有(直接的)资料。但是,这并不妨碍对文字起源的描绘。初始的文字不过是一些帮助记忆的符号。这些符号只有刻划的人自己懂得。从刻划符号到甲骨文,达到别人也能看懂的程度,这个过程没有千年的时间不能实现。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殷)人”使用的文字,不晚于公元前2千年已经出现,这个时间是大商政权的盛期。这样算起来,古汉语文字初创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千年,正是在“5千年文明”的初始时期。我们认识了语言的社会性,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文字必定作记录史诗的工具。但是,甲骨文远没有成熟到记录史诗的能力,今天从古书中看到的中华史诗只是只言片语。中华史诗与甲骨文同时代,但是,这只言片语的史诗记录却不是从甲骨文流传下来。今天出土的甲骨文是对“占卜”的记录而不是对史诗的记录。(说到这里,读者1定感到别扭:著名的文字没有记录著名的史诗。为什么?史诗的记录在成千上万个巫祠进行,而占卜记录却是大商中央的政府行为。而且占卜记录只在殷墟保存。)
继续探索汉字起源。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当然也是工具。距今5千年,通常称作神话传说时代,又叫作巫祠时代。初始的文字是用于巫祠宣讲的工具。文字的出现,文字的普及(在巫祠普及)用浪潮两个字形容不过分。20世纪的后半,先是电视发明出来,后是电脑出现。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电脑便普及到千家万户。巫祠时代文字的出现也是这样的情况。
文字的初创,文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叫作“结绳”。语出春秋。今天仍然有人认为文字开始于结绳。本文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曾经认为文字由(商)政权制定,出于对社会管理的需要。实际上,文字的出现早于商政权。上面两种设想春秋人都曾想过。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也是春秋人流传下来。
文字怎样起源呢?文字起源于绘画。我们的汉字起源于绘画。在文字以前,有一个长时间的绘画阶段。早期的绘画是画在“岩壁”上,叫作岩画。早期的岩画出现在距今万年。距今万年的古人已经有了绘画的能力。本文说的绘画没有那么古远,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画。这种绘画大量用于对“神”的拜祭和宣讲。在巫祠里,用绘画和塑像来讲述“神迹”。如果说在文字时代用甲骨和竹简来书写,文化人在书房里读书,那么,在绘画时代是将书“画”在巫祠里,远古人到巫祠去“读书”。巫祠里绘画的书比文字的书更直观,更形象。汉字是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汉字可能是今天唯一通用的象形文字。汉字保留了巫文化的造字法。
早期的生产(氏族生产)不需要文字。生产的管理(政权和政权的萌芽)也不需要文字。社会从人工生产直到氏族政权的产生,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无文字”的系统。许多政权如:辽(契丹),金,元等甚至在公元千年以后创制文字。商周的政权也不用文字记录自己。最早的政权记录见于春秋时的“鲁”。鲁国设置“史官”。史官对政权的记录由后人整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古书“春秋”。
社会的文化(巫文化)组成了又一个系统,巫祠系统。文字产生于巫祠系统而不是生产系统。中华人的古汉语氏族就是这样走过来。中华社会历史悠久,在人工生产的早期就有了巫祠使用的(包括绘画的)文字。中华地域广大。在广阔的土地上,早期发达的语言传播着巫文化。巫文化的文字是在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浇灌出来的文化之花。
在文字前的“绘画语言”的阶段,巫祠的祭祀除了泥塑的神象而外,在墙壁上画着画。巫祠的殿堂很大,在甘肃的秦安和渤海岸红山文化都出土了殿堂的遗址。墙壁上的画逐渐的抽象化,逐渐的需要讲解才能看懂。从形象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经过了不止千年的时间。祠的主持巫很愿意作这件事:创造出图画符号,显示出神和帝的威严。到了文字的早期,满墙壁的图画符号代替了绘画,或者与绘画搭配,就像配字的连环画一样。
中华人的众多的氏族中,只有少数氏族创造了文字。世界上相当多的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甚至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汉字的起源极早,经过了极长的复杂的摸索过程。在今天是极普遍,极普通的文字在巫祠时代是巫的工具,是巫“传宗接代”的法器。
文字从巫手中走出来用于历史的记录开始于春秋以后的“百家学者”。这是一段不短的过程。所谓百家学者是贵族养活的文化人,创造了贵族文化。百家学者,这是一批失去了土地的破落的商贵族后代。这一批人将文字语言用于对社会的思考,继承了商文化(巫文化),奠定了今天汉语的基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盘古 三皇 有巢氏 燧人氏 神农氏
盘古
有人这样概括历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关于盘古西汉时的记载这样说:
古人说,在混沌时期,地由天包裹着,有一个叫作盘古的在天地间生长。盘古越长越大,竞将天顶开了。这样,就有了天地。(记载说),西汉时已经不相信,只是当作古说。
盘古说了“开天辟地”时期。这个时期又叫作“混沌”。
盘古说至少不晚于战国时代流传,可是,早又早到什么时间呢?古人说可笑吗?盘古这个词语,西汉时代作了上面的解释。可是,更早使用这个词语的古人也是这个意思吗?今天呢?今天怎样认识?在今天看来,这是神话。可是,古人讲述盘古的事情是在作严肃的思考,对天的思考和对地的思考。当然古人还只能站在地球这个中心思考。
春秋,或更早到商周之际,伟大的“人”的力量被发现出来,以人(圣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建立起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一次辉煌的唯物论思潮。因为这样的思潮,对于盘古就自然的想象为人(神)的名字。在周春秋以前,我们的祖先还不曾想过人可能是世界的主宰。在商代,被赋予伟大力量的,受到崇拜的是帝。帝其实是巫祠的化身,巫祠的祖师,巫祠的崇拜。在史诗时代延续始族文化,受到崇拜的是“氏”。氏大多是动物神,生育神等一些自然力。
回顾了历史的沿革,再来考察盘古:
盘古是人还是神?不是的。古是过去,盘是分开,托起。盘古是,在过去分开和托起(天地的力量)。古人用盘古这个词语描述一种天象。可知古人不是讲神话,而是讲科学,只是从春秋到西汉的汉语将盘古当作人(神)的名字。
盘古是一个表意词。既然是表意,可以用创古,造古,生古,用盘字就说不通了。我们从古汉语的角度探索这个词语就发现,盘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在今天,盘字用于弯曲盘旋,如盘绕,盘龙卧虎。古汉语不是这样,古汉语的盘字含有分开,托起的意思。
对于这样的解释,读者可能说,这是望文生义。不是的,不是望文生义,古书是这样使用盘字。诗经有考盘两个字。考盘是商方言,考盘就是坟墓,托起死人。古书墨子有公输盘。公输是姓。著名的珠江有2条主要的支流叫作左盘江和右盘江。这些盘字也不能作盘绕解,古人说“四蛇相绕”而不说四蛇盘绕。
盘字既然是古汉语。探索盘字的时代就十分重要了。这是因为盤古这个词语表达了对天地起源的探索。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间开始了对天地的探索?大约在距今6千年到距今5千年的千年间。我们来排一下时间:
距今万年到距今8千年是祖先的“搏兽”时期。距今8千年以后,动物食物枯竭了就以树果,根茎和草种子等植物为主要食物,(进入神农时代)。因为植物性食物,祖先能够定居,出现了领地和早期的村落。因为村落和定居,社会的关系建立起来。距今6千年,天然的食物,包括植物性食物枯竭,饥饿和灭绝威胁着,祖先不得不辅助以人工的生产。祖先的人工生产(蓄养和种植)这样开始。人工的生产需要天象的知识,祖先的对天地的探索从这个时间开始。大约千年的时间,不晚于距今5千年,至少古人探索过历法制作。古书记载,皇帝是主管天象的天神,颛顼就是一位历法神。这个时期开始思索天地构造。可知,对盘古的探索就在距今6千年以后的千年间。
盘古的时间确定了,盘古的地区呢?
盘字是古汉语,在盘古时代,古汉语只在从卫河到黄河的一小块地区使用。而且,探索盘古的历法神颛顼也在卫河。请读者记住:从卫河向南的这块黄河土地,成功的实现了人工生产,这个地区是大商祖先的领地,这个地区叫作古河道。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对天象的探索早在大商的祖先时代就开始了。盘古的传说起源于大商祖先。
盘古之谜终于明朗:史记历书记载,高阳颛顼主持对星历(史记语)的传递,从天那里接传下来。因为星历的功绩古人将颛顼排进五帝。
盘古是我们祖先对天象的伟大探索,时间不晚于距今5千年。在今天,不是讲宇宙大爆炸吗?古人就讲从混沌中将天地分开。在今天,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古人就从盘古开天地讲起。盘古是1种未知的力量,就象宇宙大爆炸1样。
古书道德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作天下母。”
混成物是什么?是生命。古人认为生命独立于自然界以外,早在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就游荡着生命,(这1段话可以看作对盘古的注解)。这就是我们中华古人的科学探索。古人在讲科学,后人,以至今天将科学当作神话。可笑吗?那就笑自己吧:
在史诗时代,用盘古这个词语描述天象,春秋以后将盘古说成人,西汉时将盘古当作古说,在今天,将盘古当作神话。
三皇
盘古以后,是三皇时期,三皇以后是五帝时期,五帝以后就是尧舜禹夏商周了:历史这样讲述我们祖先的经历。
皇是卫河方言,这就象普通话中的北京话方言,(巧得不能再巧了,皇是卫河方言,黄是渭河方言,周以后,渭河黄帝代替了卫河皇帝,卫河皇帝就这样消失了)。传说的皇很多。这是因为古人从众多的祖先(始族史诗)中作过多次的选择。据词典,通常的说法有(1)天皇,地皇,人皇。(2)伏羲,燧人,神农。比较共识的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和神农氏。
对于天皇,地皇,人皇,在今天可能认为是管天的神,管地的神,管人的神。其实,古人的思维没有这么复杂:天神就是天,地神就是地,人神就是人祖,造人的人。将伏羲排为三皇的是秦学者。秦人在渭河,伏羲崇拜在洛阳平原,秦人祖先与伏羲人沟通密切。秦学者并且将白帝少昊排进五帝,白帝少昊是秦人的祖先崇拜。
“三皇”为什么叫作“氏”呢?周以后开始有姓氏,氏字是说(部落)首领的意思,而三皇则是众多氏中的三位皎皎者。这三位皇,用今天的话说是筑屋首领,用火首领和采集首领。或者,这三位皇叫作建筑师,能源专家和食物学家。(成千上万支始族的祖先各有功绩,)三皇是春秋人对祖先的选择:食物,住房和用火,祖先的3大功绩。读者:如果不是抱有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