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愈有道-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习肷碛绕涫切哪匝苎旱母宦剩跎傺艿酿龆隆
  4。固肾补肾
  如果肾气虚,心火就会虚旺,出现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多梦失眠等情况。肾气充足的话,心脏跳动就会舒爽,不急不缓,心肾相交,气定神闲。补肾静心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应配合进行。
  5。疏肝即能保护心脏
  因为肝经和心包经同为厥阴经,肝经在腿上,心包经在手臂上,就像一条路的两端。肝经畅通平和,心包经也会安定,不易堵塞。
  疏通经络类
  按摩、刮痧、拔罐、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均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前面各类都已提及,此处就不重复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前面介绍的瑜伽“拜日式”功法,具有综合性疏通经络的功能,简单高效,一举多得。
  大医曰:“举手投足皆治病。”斯言妙矣。明白了疾病的来路,掌握了得心应手的工具,知己知彼,主次分明,治标以救急,治本以除根。心中洞晓玄机,双拳啸出剑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信可乐也!
  

第六章  见微知著,何其快哉(1)
为什么细菌病毒喜欢在您身体里“安居乐业”
  “大家知道,夏天拉肚子吃点藿香正气就好了。这是因为身体处于寒湿状态会使人拉肚子,藿香正气是散寒祛湿的药物。但在实验室里,把大肠杆菌放进煮好的藿香正气水里,却一个都杀不死。相反,藿香正气水是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但是,人喝到肚子里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藿香正气的作用本来就不是杀死大肠杆菌而是调整您体内状态的。”
  ——中医教授樊正伦
  一头健壮的牛,身上是不会长疮腐烂的。但等它衰老生病了,就很容易这里长个疮,那里烂块皮,伤口也不易愈合。如果赶在夏天死去的话,几小时后就会开始腐烂变臭,发霉生蛆。
  蛆虫也好,细菌病毒之类的微生物也好,本来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孕育的万类之一。它们的繁衍生息也是有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的,同样遵循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细菌病毒之所以泛滥成灾,是因为它们得到了适合的生存条件,找到了“安居乐业”的栖息地。
  大家都知道,向阳的的墙上是不会长苔藓的,而阴湿的角落却常常“苔痕上阶绿”;清澈的太湖水是不会暴发蓝藻灾难的,但污染了的太湖即使不暴发蓝藻,也会暴发红藻、绿藻或黑藻。
  民不聊生的国家,常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起义遍地,即使残酷*,也往往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国富民强的国家,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即使有野心家蛊惑人心,煽动造反,也只能是光杆司令,孤掌难鸣。
  恩爱的夫妻是不会让“小三”得逞的。即使有妖艳的美女,一时迷惑了丈夫的心,即使*大盗甜言蜜语,千般逢迎,软化了妻子的防线。可是,每当回到家里,往日的点点滴滴,温存关爱,都会让出轨者心有愧疚,深感不安,最后总能反思自我,重归于好。
  同理,如果您血气丰盈,内心平和,体内环境很好,病菌病毒是不会泛滥成灾的。《易传》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同气相求、异味相殊的规律的。如果您的正气强盛,病菌病毒之类的邪气自然就会受到抑制。
  和睦的家庭也会有争吵,但那只是生活的点缀、亲情的调味品;从前的太湖也不是没有蓝藻,但那更像是优美风景的一处点缀。同样,健康的人体也不是没有细菌,但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抵抗力强,病菌病毒之类的邪气就难成气候。
  总想着用药物把病菌病毒赶尽杀绝,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病菌反复发作,到后来甚至有了抗药性,一发而不可收拾。是药三分毒,过度用药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死亡病人中竟有1/3死于不合理用药。另外,像大家熟悉的聋哑人节目“千手观音”,21名演员中有18人因药物致聋,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在两岁前后,因为发烧时使用抗生素导致的。
  药物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了身体本有的调整和修复能力。更令人担心的是,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不去倾听身体的苦衷,不去改善体内的环境,一味地喊打喊杀,与病菌病毒血拼到底,就像一个本已衰败的国家,不知道休养生息,反而好战杀伐,四处用兵,结果必然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四起。所以《道德经》说:“大兵之后,必有凶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见微知著,何其快哉(2)
我们可以用刀刮去苔藓,可是只要阴湿的环境存在,它们终究还会再长出来。不如引一束温暖的阳光过来,阴湿消除,苔藓自退,或许还会招来向日葵,茁壮繁茂,向阳绽放。
  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防流感、急性传染病、瘟疫
  中医在开药方时会告诉您,这味药是温热的,那个是寒凉的,这个能除湿,那个能润燥,目的就是把人体的失衡纠正过来。人体系统运行正常了,体内环境改善了,正气提升了,病邪自然也就退却了。这是一种铲除敌人生存的土壤、断其粮道水源、掐断补给线的策略,正是兵法上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家有句话叫“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说的是当世人巧遇神仙,只与他们呆上一会儿,再返回时,人间却早已过了千百年。
  如果把病毒病菌比作人的话,那我们自己就是神仙了。
  一般的细菌繁殖一代只需要20分钟左右,病毒复制的周期也非常短,而人类从出生到繁衍下一代却需要近20年的时间。我们人类的一天,相当于细菌的上千年。相对于单个细菌和病毒的生命周期,我们人类的确是像神仙一样“寿与天齐”了。
  几千年来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变化,换成病毒病菌,可能也就是十天半个月的事。如果条件适宜的话,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一天的时间甚至更短。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XX病毒发生了变异”这样的消息。有一些变异后的病毒危害巨大,还会造成全球恐慌,比如,一般性的肺炎病毒变异出“非典型性肺炎”病毒。
  由此可以看到,病毒病菌之类的微生物繁衍变异的频率和速度非常快。但归根结底,无论是变异还是繁衍,较稳定还是受抑制,都取决于其生存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等。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给点阳光,它就容易灿烂”。但是,我要再加一句“给点严寒,它就容易枯萎”。
  为什么流感、瘟疫和急性传染病等容易发生在季节变换和气候反常的时候呢?
  因为,气候变化导致人和动物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就造就了适宜病菌病毒产生或变异的体内环境,于是流感、瘟疫、急性传染之类的病便发生了。
  比如,天气潮湿闷热,人的汗黏在身上,出不透,三浊外排受阻,体内便产生湿浊。天气骤然变冷,会造成风寒袭(体)表,而肺主皮毛,肺气要与寒气对峙相搏,就会导致肺热。天气久热不雨,人体气血会向体表和上半身流动,内脏供血必然减少,就会导致中气虚衰。所以,夏天容易拉肚子、得肠胃疾病。
  人们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存环境发生剧变,一方面人们因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痛苦惊恐,精神遭受打击造成正气薄弱,病菌病毒于是趁虚而入。
  气候变化在中医里叫“六气”,也就是《黄帝内经》提到的“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看待流行*冒、传染病、瘟疫时并不是从病菌病毒的角度,而是从其产生和泛滥的根源——气候变化或气候异常的角度入手的,因此我们会听到“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暑温”和“湿温”之类的中医名词。
  在中医看来,病邪(含病毒病菌)盛衰的背后其实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的,那就是天地的变动(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天地之气的变动会影响人体发生失衡。
  因此,中医在开药方时会告诉您,这味药是温热的,那个是寒凉的,这个能除湿,那个能润燥,目的就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失衡纠正过来。人体系统运行正常了,体内环境改善了,正气提升了,病邪自然也就退却了。这是一种铲除敌人的生存土壤、断其粮道水源、掐断补给线的策略,正是兵法上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推测,先贤们应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的方式,找出了病邪(含病菌病毒)与天地运转间的深刻联系的,并创立了“天人相应”的中医体系。这个体系很好地避免了病毒变异和抗药性带来的困扰,并可以从问题的原点着手,以至简应对纷繁,八面玲珑,条理清晰。也许只有明代大医张景岳的话,才能道出这深邃智慧背后的秘密吧。他说:“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
  

第七章 读书治病,不亦乐乎
要么当孔子,要么做庄子
  要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要么“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很有名的小说,且不说小说的内容,单是这个名字就很耐人寻味。可以说,我们普通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绝大部分却也是有饭吃有衣穿,至少不会挨饿受冻。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按部就班地生活,不会总是面对那种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
  然而,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看起来很“轻”,虽然并不沉重,却也是难以承受的。因为就算是干坐着、无所事事、不愁吃穿,我们也常会被无聊、烦闷、焦灼、空虚、压抑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之类的情绪包围着,难以摆脱。这便是现代人生命中普遍存在的那种“不能承受之轻”吧!
  于是,有的人成了工作狂,用努力工作充实自己;有的人沉迷于打牌搓麻或电子游戏;有的人依靠酒精自我麻醉;有的人则纵情声色来找乐忘忧……
  对于这个问题,儒道两家刚好给出了下面两种不同情况的答案:
  当我们能够有所作为时,我们可以学孔夫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专注而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垂垂老矣而没有察觉;
  当我们无为自处直面内心时,我们可以像庄子说的那样“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我们越接近这两种境界,自然也就越能达到“烦恼日少,快乐渐增”的生活状态,这便是修心养性的意义所在!
  《黄帝内经》开篇就谈到:养生有不同的境界,其中最高境界的人叫“真人”。他们的特点是能够“独立守神”,也就是不为外物所扰,能时时安神、静神。我认为,这里说的“真人”就是在心灵修养上下工夫并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打坐、调息、金鸡独立、听古琴等,这些都是专业而高效的修养工具,是到达健康彼岸的船,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信念,即修心养性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自处之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领悟了“道”,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老子说:“(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即使有价值连城的珠宝,有超豪华的座驾,也不如与“道”在一起)
  孟子说:“所谓德行圆满的人,就是那些不失纯真,永远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
  佛家则说:“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先哲们陈义高远,或许我们今生今世也无法达到,但至少他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健康自在的另一种境界。
  就像一个闷热的车厢里,空气污浊,旅客们喧嚣吵闹,令人不胜其烦。有一个人却被一本好书所吸引,旁若无人地沉浸其中,津津有味,怡然自得。世界就是一个大车厢,人生便是一段旅程,圣贤的教诲就写在那本书里。这车厢或许有喧嚣动荡、粗鄙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依然能够内在充实,在心灵深处找到持久的快乐,在专注与投入之中实现超越。
  读什么样的书能治病——有趣的书本草
  现代人饮食不节,起居失时,再加上肝火旺,所以多数脾虚,肠胃不好,血气低落。因此需要读些四书五经,以健脾、清心、益智、增长血气。
  清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