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家讲坛国学开讲: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这一方面,今天比较多的情况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好心办坏事。他们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倒不是为了惹长辈生气,而是认为没什么要紧就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是不大容易改变的,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老人家的有些东西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我父亲,有时候放东西很奇怪。我就说:爸爸,你是用右手的,又不是用左手的,怎么这个东西放得都不顺呢?不行。老爷子就喜欢这么别扭着去拿,你给他放顺手了,他拿着反而别扭,这是他的一种习惯。所以,当你把老人放惯的东西随便挪动而你又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很着急的。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而在我们小辈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张老人家的旧照片,泛黄了,破旧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把它放在这里;比如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奖状,他天天挂在墙上,一定要每天擦拭,这是他珍贵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报纸,没准哪一篇提到老人家的名字呢,这你不好说,老人家的名字也许这一辈子就被印过一次铅字,所以他也会看得很重。这些东西在我们小辈眼里常常会不以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这破东西给扔了吧,那么旧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这个做法对老人家是一种伤害。所以《弟子规》里这句话就很有道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如果你导致了老人家的不习惯,引发了老人家的不快,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老人家一段非常特殊的记忆,那么做小辈的就没有做好。这当然不是《孝经》之道。

入则孝之二(2)
《弟子规》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小辈的也不能自作主张,必须事先告知长辈、征求长辈的意见。但是日常生活中毕竟都是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如果有时我们没及时告知长辈,而擅作主张了,难道还会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这件事情说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好笑,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父子、母子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小辈和一个长辈,一个年轻人跟一个老年人之间。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家理发店,熙熙攘攘,顾客很多,大家就排着队等理发。这个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轻的理发师傅空着,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当小伙子拿着剃刀给老人家修面时,发现老人家下巴这儿有颗痣,这痣上面长了几根毛,比较长。小伙子一看,觉得影响老人家的美观,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几根毛给剃了。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家迷信,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这几根毛是象征长寿的,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结果老人家不干了,老人家的子女也不干了,这件事情最后还闹上了法庭,法官很为难。
  你说这件事情里面谁有过错?实际上谁都没有大过错。你当然不能说老人家错,老人家就这点信念:我这几根毛留了几十年了,留着我不生病,我会长寿,你给我一刀就处理了?那不行。小伙子也没大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按照《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去做,你问一下老人家:您这几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帮您给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说需要,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给留着。如果这位工作态度非常积极的小师傅读过《弟子规》,知道这个话,多问一句,那么就是皆大欢喜的事了。
  《弟子规》接着提出做子女、做晚辈的都不能私自藏匿东西,但是在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用来藏一些小东西,而父母不能随便翻看。那么“物虽小,勿私藏”还适用于现代家庭吗?
  至于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主要是针对传统中国合族而居的情况讲的。我们知道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大家会共同拥有一些财物,这些财物是属于大家族的,绝对不是具体属于某一房,更不是具体属于哪一个子孙的。这个时候,东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给它藏起来。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心结。因为一个小东西,你给藏起来,说又不值得,但时间长了会形成一块心病。如果一旦发生大事,就会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对吧?今儿少了一头牛,我看这头牛也是你牵走的。这样就会导致家族内部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当今社会,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这种大家族的情况没有了,都是一个个小家庭,那么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就比较少。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强调隐私,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隐私。我儿子很小,但他就有隐私时间,他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父母不得进入他的房间。他称这段时间叫隐私时间。现在的孩子有时候藏一点小东西,尤其是读书以后藏一个日记本,藏两张小的游戏卡,有时候藏两封同学之间的通信、小条子,都不在《弟子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咱们不用按照《弟子规》说: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让我这个做爸的替你担心了,你给我交出来。这不行,这样反而会惹麻烦。所以学习《弟子规》,有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变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入则孝之二(3)
我们现在理解了“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那么《弟子规》接下来又提出了哪些小辈应该遵循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和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讨厌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
  “亲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在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第一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没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亲所好,力为具”吗?
  还有一个是在《佛说睒(shǎn)子经》里边记载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家,叫迦夷国,迦夷国里面有一个人叫睒子,这个睒子随着双目失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当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平时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为大家都在森林里,经常一起生活。有一天,这个睒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披着鹿皮去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道,正好碰上国王来打猎,误以为他是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给射中了。而糟糕的是,这支箭是毒箭。临终前,这个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双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告诉了国王,请国王开恩,能够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终,这件事感动了天神,天神赏赐给了仙药,不仅使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复活,而且使他双目失明的父母重见光明。后来,这个故事就随着佛教的传播传遍了中国。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会看到敦煌壁画里面有睒子的故事。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子女努力去满足父母愿望的感人故事,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叫怀橘遗亲。在汉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纪。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子,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这个陆绩不是等闲之辈,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这个人的记载,他是今天江苏苏州一带的人,大概公元187年出生,公元219年去世,活了三十出头,很年轻就去世了。东汉末年,他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官吏,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郁林太守。他这个怀橘遗亲的故事非常有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有一个人跳出来跟诸葛亮辩论,诸葛亮一看,陆绩啊?就看着他笑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意思是:你就是那个在袁术面前往兜里藏起两个橘子的陆绩啊?由此看出,陆绩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就是小时候藏橘子的那个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入则孝之二(4)
《弟子规》要求我们“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但是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实在是太多了。而有的时候,古人为了做到这一点,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为了让尊长高兴,尽量地满足尊长喜好,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让人一时间看低了你,这个事情都是有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毛义捧檄慰母心。这个故事见于《二十四史》里面的《后汉书》。东汉时期,虞江人毛义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却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当时有一位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毛义家里拜访,正好碰到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因为毛义名声太高,朝廷就委任他当安阳县令,南阳太守到他家拜访的时候,这个委任状正好送到毛义家。南阳太守看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这个诏书又跳又蹦地去跟妈妈禀告: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这一下,南阳太守不就对他印象很坏吗?原来你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啊!外面说你很清高,怎么刚收到委任状就忘乎所以,欢天喜地。所以一时间大家对毛义印象很坏,觉得他就是个伪君子,一旦当官,尾巴都露出来了。毛义没有申辩,你怎么申辩?然而几年以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他马上辞官回乡,守着母亲的墓再也不出来。朝廷几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请他出山,都被毛义拒绝。这个时候,那位南阳太守和曾经误解毛义的人才明白,毛义之所以在当时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向母亲报喜,就是想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这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已,并不是说他内心真的多想当官,如果他官迷心窍,怎么后来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都不出来呢?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义真正是“亲所好,力为具”,因为妈妈希望看到儿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还有很多,像“亲所恶,谨为去”在传统当中也有数不清的故事。有些故事今天我们都难以理解,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效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确有很多人是这样去做的,这样去对待尊长的。而《弟子规》里面貌似很简单的话,都是从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当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父母照顾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规》却认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自己受伤了,或者自己品德有问题,也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