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札洛夫》发表,将论战进一步引向深入。在6月16日出版的《世界评论》上,胡秋原、魏廷朝两人继续在“巴札洛夫”身上做文章,同期还有胡秋原的〈关于翻译介绍和研究〉、〈希望青年超然门户之外,励进真知之中〉,说李敖“一切出之儿戏”。
反对李敖者此时开始了集团攻击,他们利用各种刊物,大开什么座谈会、研讨会,试图形成对李敖的“围剿”态势。5月13日,《政治评论》社举办‘中西文化座谈会”,邀请“对此问题有研究及有关系的学术教育权威人士参加”,任卓宣为主席,参加者有沈刚伯、吴相湘、徐复观、陈大齐、方东美、田培林、胡秋原、方子卫、郑学稼、吴曼君、王集丛、赵一苇等。与会者纷纷指责“胡派言论……用尽一切诬赖之方法、丑诋之辞汇、凶横之气势,较之斯大林对付其政敌、希特勒之屠杀犹太人,有以异乎?”大家一致认为“‘西化’之说根本不可通,‘全盘西化’更不可通。”6月,张铁君主持下的阳明山“三民主义研究所”,在〈学宗〉第3卷第2期上,编了“三民主义与中西文化问题研讨特辑”,发表数篇文章攻击李敖;7月15日,《醒狮》举办了一次国民党内的文化座谈会,出席者有“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人,“中国青年国民党”创国民党人,“天人学会”、“诚学会”“惕社”发起人,报刊杂志总编辑,总经理,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央级民意代表”等,“皆为对文化问题素有兴趣或研究者”。也基本上是众口一词抨击李敖。
一些报纸、刊物也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公开发表社论,反对李敖。4月16日,《自由报》发表社论《对最近文化问题论争的看法》,认为“一般知识群对于这次论争寄予相当的兴趣和期待”。同一天,《世界评论》也发表社论《为“中西文化论战”说几句话》,其中谈到:“最近有一个新名词,叫做‘文化太保’,是由于某极少数知识青年的行为影响而产生的”;5月10日,《政治评论》发表社论〈中西文化论战之歧出》,文中称:“正进行中,出现了一个‘浮夸’‘狂妄’的青年,在某刊上发表一篇《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以目空一切的态度,恶毒地责骂了四十个学者名家。其在当代的人,不写文章者以‘童言无忌’视之,被便得意忘形,以为他人不能答辩;写文章者一加答辩,彼除来一篇《我要继
续给人看看病》外,还拉一些青年来帮腔,实行‘人海战术’,大肆围攻,不可一世。”5月25日,《政治评论》再发表《怎样加强文化作战?》的社论,指出“全盘西化”是“违反民族主义”的。6月25日,〈政治评论》又刊出社论《他们对于中西文化问题的看法》,说:“胡适诬辱整个东方文化为无灵性,显然是对中国文化估价甚低之意,而对于西方文化则估价甚高。这是一看《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讲词,便知道的。因此,应该抛弃中国文化,采纳西方文化。讲词中也露出这个消息来。于是捧他的人,即报纸所谓‘狂热的西化青年’,遂把过去很多评论中西文化及解决此种问题的主张一一责骂,而重行叫嚷‘全盘西化’起来。”
李敖当然也没闲着,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外,还有7月25日写的〈“文化太保”谈梅毒〉、8月27日写的〈由一丝不挂说起〉等。他的这些文章,性质虽然很庞杂,但所宣扬的理论重点不过如下: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死的文化。
二、死的文化至多只适合死去的时代。对今天的时代来说,只能做文化史和博物馆的材料。
三、死的文化中纵使有一两个活细胞(所谓固有文化的“优点”),也对话生生的现代不能移植。
四、就好像一座又笨又旧的大挂钟,纵使其中有一两个齿轮没长锈,可是对我们新式小巧的手表毫无用处。
五、所以我们不要它!
六、洋鬼子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好奇和骗人以外,只是一种学术研究。如同他们研究一个死去的恐龙、一个吃人的野蛮民族一样。他们并不是提倡恐龙行动或是吃人文化。
七、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科学’’与“民主”,只有“玄学与教条”。
八、……(略)
九、世界第一流的讲究科学与民主的强国,从来不搬弄什么五千年固有文化,从来不认识什么尧舜禹汤文武,但是他们是强国。
十、我们老老实实跟在强国的屁股后面学就是了,背着这个传统的大棺材干什么?
十一、我们要追求西方活泼泼的大美人,不要抱东方的冷冰冰的臭僵尸。
十二、所谓什么“国情不同”的借口,纯粹是一派妖言,所谓什么“超越前进”,“融合中西文化的长处”等等,完全是不要脸的夸大狂。
十三、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快快抛弃传统的死文化,快快按部就班的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
这些思想是李敖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战文章的一贯思想,表现的方法和文章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思路却是基本一致的,只要读一读这些文章,即不难看出这一点。
。 想看书来
1.为胡适辩护(4)
这一场论战的始终,都收在他的〈文化论战丹火录〉中了。
。。
2.在文献会混饭(1)
为了混饭吃,李敖暂且去了文献会。一次罗家伦和陶希圣来参观李敖的卧室,竟看到李敖在墙上挂着〈花花公子〉上的大幅裸体女人照片时,两人不禁面面相觑,先后夺门而出。
我们上面说过,因生计问题,姚从吾准备将李敖推荐到“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辑委员会”去暂且糊口。他把这意思告诉吴相湘,吴相湘也极为赞成。吴相湘赞成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直想拉李敖搞近代现代史,但因为姚从吾也是他的老师,挡在中间拉李敖搞中古文,他就一直不便多说,这回是姚从吾老师的意思,他自然乐为奔走。
吴相湘跑去找陶希圣,陶希圣立刻表示欢迎李敖去。
不料当姚从吾、吴相湘两位老师高兴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敖时,李敖却面有难色。李敖表示陶希圣是汉奸,又是国民党中的红人,他实在不愿意和陶希圣接近。
吴相湘劝李敖说:开国文献会并非陶希圣一个人的,罗家伦也是主持人之一,并且你去只是帮忙编民国开国时史料,是以整理辛亥革命史为主,可以发扬先烈们的幽光潜德,跟陶希圣的身份有什么相干?国民党史料不开放,你去可以趁机看到一些史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还是去吧!
姚从吾老师也劝李敖不妨暂时去,他说他已和胡适谈过,胡先生也说不妨去。
在两位老师的劝说下,加上自己目前实在需找个饭碗,李敖只好答应,暂时去文献会混碗饭。就这样,他上了“贼船”。
1962年1月29日,旧年将至,姚从吾老师给李敖送来1000元,并附一信,嘱咐李敖“往事己过,今后仍应潜心学问,努力考试留学,期为国用。”并劝李敖“应善用才智,志于大者远者,切勿沾染骂人恶习,尤忌常作辩难文章。像近日一二野鸡学人,下流乱骂,连村妇都不如,自当以为戒!钱宾四先生近来专心办新亚,理应加以尊重。各行其是,不应无端招骂。若过于放肆,不但树敌太多,亦恐于工作有妨。尚祈三思!顾某亦不值得一提;提了他不是反是替他作宣传了么?凡此均恳专予考虑为要!”
两天以后,姚从吾转来陶希圣的信:“兹拟请李敖同学参加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辑事务工作,按月津贴新台币1000元。”
李敖的新工作就这样正式确定下来了!
姚从吾老师在陶希圣信上加注:“李敖同学:顷接吴先生通知。敬转上,希即前往该会接洽为感!”并另给李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希望您能静静的考虑考虑,集中全力于一下子;并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同时对于英文也望继续努力,期能自由运用。如此一两年后,民国史有了底子,且可考取留学。这对于您应当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只要善用才智,把握住这个机会,先在民国史的研究中有些卓越的表现,将来成功是可以预卜的……您还是我们研究室中的基本分子,盼望随时赐予启导与辅助。”
同一天,李敖还收到了吴相湘的信,信中说:“顷接陶先生来信已将弟工作安排,每月津1000元,自二月一日起开始,望即于明日前往仁爱路二段九巷27号该文献会为要。从此安心工作,切忌多言,得来亦不易也。”
姚、吴两位老师给李敖的信都嘱他安心工作,缄默为上,切忌多言,都是肺腑之言,也是迫于形势之言。他们都希望李敖这个学生能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将来出国深造,不要再写“惹是生非”的非学术文章。这的确是一条光明的道路,也是很多学人孜孜以求的阳光大道。但这也说明他们不理解李敖,虽然如此,李敖对老师的真诚关怀还是深表感激的,这使他在战斗中时时感受到为人关怀的温暖。
姚、吴两位老师所担心的,显然是李敖自在《文星》第四十九期发表《老年人与棒子》起不断发表的炸弹式的文章已经惹恼了不少文坛显要,这对李敖的成长是不利的。特别是李敖发表了《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后,更无疑是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从此在台湾文坛上引发了长达四年的“中西文化论战”。在这篇文章里李敖批评到“钱穆”(钱宾四)、“顾翔群”(“顾某”)、陶希圣等,而李敖去文献会报到的这一天(1962年2月1日),恰就是这篇文章在《文星》发表的这一天,他们早在这之前已经看到过李敖的这篇文章,难免不担心,所以劝李敖仍旧走做学问的道路,不要乱写文章。另外他们仍将李敖视为自己一路的人,让李敖去文献会,不过是将李敖“暂时寄存”在那里,目的是希望这个职业可以先使李敖得以糊口,日后还要李敖出山跟他们做学问,而到文献会也可“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
李敖感激是感激,但总觉得两位老师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一点,他们既不了解陶希圣,也不了解李敖。
陶希圣是国民党中有些见识的人,见到李敖这样的奇才,他才不只满足于让李敖寄存在自己这里,他要千方百计拉拢李敖,使李敖之“才”能为国民党所用。
殊不知李敖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才不象他那样想呢!他去文献会自是心知肚明,早已另有打算。
去文献会前,李敖就心中打定主意要提防陶希圣的拉拢。果然,陶希圣见了李敖,好象根本不知道李敖刚在文章中骂了自己,而是备极礼遇。那时陶希圣正搬了新居,把他的旧宅留做文献会工作人宿舍,他指定李敖住他的卧室那一间,但李敖却一直没去住,陶希圣见李敖不去住,又在文献会楼上隔出三间房,让敖住一间。因为这间房与办公室靠在一起,比较单纯,李敖就从新店迁回台北,住进了文献会,从此结束了“最谈泊,最宁静”的新店乡居生活。
2.在文献会混饭(2)
“五十年开国“文献的编纂,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另一方
面却含有提供正确的革命史料,使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国际学者,得到中国革命的原始资料,作为他们研究参考的根据。文献会的发起,是台湾当局的决策,得到了国民党“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支持,由陶希圣担任主任委员,罗家伦担任副主任委员。会中一共七八人,以陶希圣的同乡、亲戚居多。
初到文献会,本是要李敖担任蒋君章的助手,可他从未见过蒋君章,整天也无所事事,上班时间大家打乒乓球,中午、晚上七八人围成一桌开饭,互开玩笑,倒也自在。会中由高荫祖做执行秘书,高荫祖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专员,为人笃厚,对李敖极为倾倒,常找他破天,陶希圣也常找李敖聊天,聊天中有时话中有话,而李敖一概装糊涂。
李敖搬进文献会住时,罗家伦(李敖当时一直以为他是文献会的主任委员,其实是副主任委员)和陶希圣上楼来看李敖,并且参观了李敖的卧室。当他们看到李敖在墙上挂的playboy(花花公子)上的大幅裸体女人照片时,不禁面面相觑,先后夺门而出。李敖在1962年4月12日日记中记下了这段趣事:
“上午罗家伦、陶希圣来参观卧房,罗进即复出,陶见裸女不敢进。笑死人,陶哼了一声,罗哈了一声,真是哼哈二将。
。。
3.拒绝加入国民党(1)
陶希圣一直想拉李敖加入国民党,无奈李敖就是不领情。后来陶希圣恼羞成怒,反戈一击。
李敖感到自己离开文献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