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一抄件,确为本人专函中央调查统计局郭副局长紫峻之原稿,特予证明。
吴焕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新鲜胡同小学(1)
在姐妹们眼中,李敖胆子真大,也真调皮,但他调皮却是闷声不响;
夏天他不穿短裤,他认为那“有伤风化”;
在二姐的毕业纪念册上,他已会写上“伟大惊人“与姐姐互勉;
他总觉得学校里的女老师都很好,他也学会了向老师告状;
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
李敖一家在北京租的是沈二爷家的房子,地址在内务部街甲四十四号;靠近东口,出东口的横马路是南小街,东口拐角是个酱油店,兼卖菜和日常调味品,酱油店对面有个南货店,里面摆着铁蚕豆、杏板儿、花生仁、瓜子、苹果干等,常常吸引得李敖姐弟将过年攒下的零花钱一点点花在这里。当然,零花钱有时也会在麻将桌上输给外祖母,外祖母嗜赌,逢到她的牌友忙于其他应付,而小孩子的压岁钱又在口袋里叮当作响的时候,外祖母就会让孩子来凑数,不过李敖太小,一般还轮不到,除非三缺一,他才来凑数,不过姐妹们最恨坐在李敖下家,因为他只会对对和,不停地碰,而且因为他在家属于“第一世界”,即使输了,外祖母也会偷偷将钱还给他。
李敖小时候皮肤较黑,有点儿对齿,发音的时候舌头也不那么利落,还有几分眯缝眼,说话的时候喜欢嬉皮笑脸地盯住人看。
作为李家第一个男丁,自然被看作宝贝,不过宝贝他的只是大人,他在姐姐们面前并不吃香。李家思想开放,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严重,李敖只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李敖从小脾气就有点古怪。北京的夏天很热,女孩子们都穿上漂亮的花裙子,而李敖则穿着长裤,还像大兵似的绑是裹腿,说穿短裤“有伤风化”。过年了孩子们都忙着买新鞋子,而李敖却偏偏买式样八股价钱便宜的鞋子,爸爸看了连连夸奖,说他懂事,而姐姐们则暗地里骂他“伪君子”。李敖小时候也不喜欢象姐姐们那样喜欢跳皮绳、拍皮球,而是最喜耍京戏里的刀枪剑戟,常和他一起玩的是大伯母妹妹的儿子大连,两个小子边耍刀枪嘴里还一边哼出锣鼓声助战。有时他们还挂上京戏刀具胡子,边斗边吹胡子瞪眼地哇哇叫。当然这些主要是从京戏里学来的,但也不排除他此时所读书的影响,像《济公传》、《三剑客》、《七侠五义》、《小五义》、《天雨花》等,都是李敖和姐姐们抢着读的小说,所以即使李家的小姐们也都会耍几下花枪。
也许受这些小说的影响,李敖从小胆子就很大。一天客厅里飞进来一只马蜂,其他人吓得大叫。李敖此时正光着脚坐在沙发上,见此情景,他一言不发地跳下来,先用手掌打在窗户上的马蜂,马蜂落地后他又用脚丫踩,让姐姐们佩服不已。
让二姐感慨“女不如男”的还有一事。二姐当时不知为什么喜欢在草堆里捉蚂蚱,捉到就放到一个硬纸盒子里,有一天妈妈嫌二姐整天玩蚂蚱,影响念书,让她全部放掉,结果一打开,看里面密密麻麻都是蚂蚱,竟害怕不敢捉了,这时李敖又是不声不响走过来,将盒子拿到院子里东驱西赶,解决了这一问题。
李敖不大喜欢大喊大叫,而是闷声不响地调皮。有一天他将两个小青杏塞进自己的两鼻孔里,结果拿不出来了,急得来找二姐帮忙,二姐在他鼻子上又是捏又是拧,好不容易才将青杏弄出来。还有一次捉迷藏,李敖藏好后大家无论如何找不到他了,最后惊得大人们慌了手脚,原来他躺在盖着丝绒台布的麻将桌下两张椅子上,任凭大家声嘶力竭喊“小敖”,他就是不答应。家人谁也没想到他会藏在那么刁钻的地方。
还有一次大人们在北海公园茶座喝茶,李敖几个小孩子爬上一个小土坡,看到很多非常大的蚂蚁,李敖就抓起一个放在自己手臂上看它爬,结果手臂肿起好大一片红疙瘩。
李敖坚持原则的个性从小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段时间他和二姐睡一张床上,一天不知为何两人吵了一架,于是在床上楚河汉界,规定第几根栏杆为界,谁也不许睡过界限。半夜里二姐梦中觉得有人踢自己的脚,睁眼一看原来是李敖:他说二姐睡过了界。
李敖从小志向非凡,有例为证。二姐小学毕业的时候有本纪念册,本来都是同学毕业之前写些字或画张画留念。二姐至今还保留着这本纪念册,当然不全是为了纪念同学,而主要是因为李敖弟在其中的一页上画了一条船,一个人坐在船上,手中还撑着篙,题的字是“伟大惊人”,落款用的是“愚弟小敖“,很是有趣。后来二姐将这本纪念册寄给李敖,可他已经完全不记得那歪七扭八的四个大字了。此时李敖只不过###岁年纪,“伟大惊人”想是与二姐共勉的意思,不过既然二姐从来不敢以“伟大惊人”自居,那这就完全是李敖自己的夫子自道了。这是李敖留下来的最早的笔迹,字写得不好,但四个字的气势却足以使人为他的少年才气而惊讶!
李敖这一辈中最有权力的是大姐,但李敖却很不服气,两人有过一次针锋相对的较量。外祖母只生了三个女儿,去世后照老规矩该由长女的儿子李敖为她灵枢前打幡儿,但李敖听了大伯父母的教唆,说他姓李不姓张,不能为张家老太太打幡儿。这件事激怒了大姐,大姐骂李敖说:“臭小子,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她亲自承担了“打幡儿”的仪式。一般说,弟妹们被大姐骂两句都不大敢还嘴,李敖此时也不敢还嘴,直到后来离开北京在天津等船去上海的时候,他利用空档时间单枪匹马又回到北京取书,被大姐数落了一顿,大姐说他冒失,船开了怎么办?李敖终于斗胆反抗大姐,说她“一辈子嫁不出去”,终于报了被骂臭小子之“仇”。
3.新鲜胡同小学(2)
外祖母死于热天,没过几天尸体腐烂,臭水从棺材的一角往下渗漏,很臭很臭,因为做佛事,李敖和姐姐们都在棺材旁边,也不知他是怎样想的,他竟用手指头蘸一点点臭水,再用舌头舔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直让人恶心得想吐。看来大姐骂他臭小子并不过分。
不过姐弟们平时合作的也很好,最好的时候是演戏。当时大家合组了一个“所罗门剧团”,至于为什么以索罗门命名则不得而知。每年过节或者谁过生日,剧团就会演出庆祝。观众当然是长辈们,每请必到,他们看蹭儿戏看得津津有昧。剧团的节目来自学校某些节目的片断、凭记忆看过某喜剧的题材改编一下、学习哪位长辈的习惯动作或口令、说段相声、自己编的歌曲舞蹈等。总之,东凑西拼十分热闹。演员则从二姐开始直到刚学会走路的小八弟,因为大姐要维持长姊的尊严只当幕后指挥。小八弟演过小脚老太婆,上台后大家提醒他:“小八,小脚走路!”他就翘起脚尖改用脚跟走,博得全场观众喝彩和大笑声。
李敖还曾在剧组里单独演过戏。一次是演明末遗恨,演崇祯皇帝被李自成围困后,大将跑去救他,李敖就是那个大将。
这种童年游戏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四十多年后大家再重聚,六妹还抱怨说当初曾将她的脖子缠上布,然后在演出的时候指着她的脖了唱道:“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脖子,你的脖子黑又脏啊,好像那车轴一般样!”有一首从戎歌直到几十年后姊妹相聚都还会唱:
石榴开花满地红啊,二十的青年去从戎啊!
第一杯茶呀,敬我的爹呀,我去当兵爹种田哪!
第二杯茶呀,敬我的娘啊,我去当兵娘烧香啊I
第三杯茶呀,敬我的哥啊,我去当兵没奈何啊2
第四杯茶呀,敬我的嫂呀,我去当兵姑嫂好啊:
第五杯茶呀,敬我的妹呀,我去当兵陪嫂睡呀I
第六杯茶呀、敬我的妻呀。我去当兵莫哭啼呀:
爹娘说话你要听啊,大伯子说话莫插嘴啊!
少上东家说闲话啊,少上西家串门子。
少搽朋脂少抹粉,少上当街看秧歌。
李敖此时也开始接受传统人格的熏陶,源泉则是房东沈二爷。
沈二爷原名沈铭三,是李敖外祖父的亲戚,大家称他沈二爷。
沈铭三颇有家产,靠家产吃饭,也无什么职业,职业就是士绅。他年少荒唐过,爱上一名妓女,救她出来,就结了婚,但没有小孩。夫妇俩感情极好,沈二爷也从此不二色。他在北京内务部街和史家胡同中间,有一大片房屋,其中内务部街甲四十四号这座房子,就租给李家,前后十年,到1946年以后才搬走。
沈二爷是典型的中国正派绅士,爱护朋友,对朋友忠心可靠,给李敖留下极为难忘的印象。他跟李敖爸爸的交情极深,他生于1887年,比李敖爸爸年纪大,他对国民党以前的政治社会,有着微妙的眷恋。他不相信国民党,认为国民党自私,没原则,不可靠。当国民党签了《中苏友好条约》,让外蒙古独立的消息传来时,他气愤地对李敖爸爸说:“玑衡,你看,国民党在卖国”。后来局势逆转,国民党收缴黄金以发行金圆券时候,他基于对国民党的不相信,坚决不肯拿出黄金来兑换,他说宁肯被查出来,黄金没收,人枪毙,他也不让国民党来骗。
后来证明他的不相信是正确的,金圆券很快就崩溃了,他保住了他的黄金,凭这些黄金,他有了逃难的本钱,最后逃到台湾来。
沈二爷没受过什么教育,他爱看的只是一部书——《呻吟语》。《呻吟语》的作者是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是明朝进士,做过山西巡抚等高官。吕坤关心世道人心,他认为“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他在1616年81岁时刊行这部写了30年的稿本,就是正人心的一部平实有力的书籍。
《呻吟语》的意义是“病时疾痛语也”。他认为人的身心常在病中,他自己“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临死前两年才把这部修身治业的著作公之于世。
《呻吟语》全书分六卷,包括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七部分。可算集修养的大成。吕坤很得人佩服,在旧道德的修养上,他的成绩,的确可为典型。
沈二爷的立身行事,使李敖注意到《呻吟语》,使他对许多传统人格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兴趣。《呻吟语》是中国正人君子的教科书,在沈二爷身上,李敖看到了正人君子的一个典型。沈二爷使李敖对朋友之道,变得甚为古典,使他变得喜欢交够朋友的朋友,这些朋友,都是旧式的。李敖对工业社会里的朋友之道一概不欣赏,他觉得这种友情现实,速成, 而易消,因此他的朋友不多,但成为他的朋友,他就会忠心耿耿,而他们对李敖也是一样。
内务部街在北京东城灯市口附近,以前北洋政府的内务部就在这里;后来内务部改成了市立第二中学(国民党时期),就在甲四十四号的斜对面。甲四十四号有一座大红门,大红门开的时候,正好是一间汽车间,平常不开,只开大红门中间的一扇小门。进门后有“已”形的房子,前后相连,共有大小一二十间。李敖一家住中间,前面房客住着李敖的大爷、大娘;后面住的是李敖的爷爷奶奶。
txt小说上传分享
3.新鲜胡同小学(3)
从内务部街东边街口,向左转是朝阳门南街,再向右转,就是新鲜胡同;新鲜胡同有新鲜胡同小学,这小学是李敖的启蒙学校,它共分两部分,胡同中间路北,是分校,包括一、二年级和操场;再往前走,路南就是校本部,包括三至六年级,音乐教室,校长室。校本部有纵五排侧三排房子,第二、三排最高,盖得最早,颇有巍峨的气象,那是三百年以上的房子,它们原是明朝大宦官魏忠贤的生祠!
新鲜胡同小学是北京最早的小学之一,也培养出了不少名人,如梁实秋。
1942年,李敖7岁时,进了新鲜胡同小学念一年级。
李敖自小娇生惯养,胆子也小,对上学也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年龄到了,看别的小朋友都开开心心上学去了,也觉得在家挺无聊的,于是也就由温茂林陪着去的。李敖在教室里坐着,温茂林站在教室窗外,跟他保持隔窗遥望的照应,李敖一面听老师上课,一面紧张地看着茂林,心有二用,决不大意。一年级级任是位姓师的女老师,戴着没边的眼镜,和蔼可亲,人也漂亮。那时没有什么幼稚园,一念书就是一年级,李敖记得第一课只有三个字——“天亮了”。其实,他那时已在家里先背过《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