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8去北京-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墙和城门(1)
中国古代都城的明显标志是建有绕城的城墙,并在城墙上开设城门以供出入。自金代建中都起,共有四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历朝历代都在城墙和城门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明代把城墙和城门的建设推向了极致,不仅建设了皇城、内城和外城的三重城墙,还建造了“内九、外七、皇城四”共二十座城门。然而,沧海桑田,昔日的城墙和城门大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灰飞烟灭了。当往日的辉煌铅华尽洗的时候,人们猛然发现铅华褪处曾经是那么的灿烂,于是开始凭吊那些往日的遗迹,保护与重建的努力也在进行之中,那么我们来看看,北京现在还有哪些城墙和城门可以让我们纪念。
  金代的中都在现今北京的西南,都城的中心大致在现在北京广安门外西二环路一带。金中都的城墙周长40里,开13座城门,考古发现已经确定了金中都城墙的走向和城门的位置,但是除了西南角城墙和南城墙水关还有部分遗迹可寻之外,其他城墙和城门都已没有踪迹。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原金代南城墙水关遗址处建有辽金城垣博物馆。水关原是河道沟渠穿过城墙的通水口,这个遗址是金代的水系经过南部城垣时的水口,1990年才被发现。在博物馆的一层展厅里,详细介绍了水关的建筑结构、功用以及挖掘经过,地下一层就是水关挖掘整理后的遗址现场。
  元朝的大都是一座系统规划的都城,是十三、十四世纪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元大都是根据中国传统规制在平地上总体规划而建成的,规模宏大,其城墙周长达60里,有城门11座。后来明朝建都北京的时候,略向南移,大部分城墙在元大都城墙基础上重建,只留下北部城墙和西北部一段城墙。由于元大都的城墙都是夯土而成,所以俗称“土城”。现在这个角尺形的土城遗址已经辟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公园西侧南起明光村北至学知桥,折向东后,经健德桥、土城环岛到太阳宫惠忠庵村,全长约9千米,以八达岭高速公路为界划分为两大区域,每个区域又分为若干景观。蓟门桥附近的“蓟门烟树”景观是旧燕京八景之一,相传当年“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环园路西侧的“大都建典”景观,有一组大型雕塑,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和他的将士们进驻北京的景象;土城环岛西侧的“海棠花溪”景观内生长有成片的海棠树,每当春天来临之际,小月河两岸就变成粉红色花朵的海洋;安定路与樱花西路之间的“大都鼎盛”景区内有以元世祖忽必烈为主体的大型室外雕塑和壁画,展现了元大都的盛况;在樱花西路与樱花东路之间的“水街华灯”景区的小月河北岸已经形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大都酒吧街。
  明朝修筑北京城是最舍得花本钱的,相继建起了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总长80里,设置20座城门,城墙都是墙砖包面,城门都建有宏伟的城楼、箭楼和坚固的瓮城,内外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城墙外层有凸出的墩台,整座城墙既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又具有中华传统的审美元素,是世界建城史上的一朵奇葩。可惜的是,在北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墙和城门都已被拆除殆尽,只留下一点点残垣断壁和几座孤零零的城楼。
  明朝的皇城是围绕紫禁城的一圈城墙,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拆除,只在东城区北河沿还残留了一段皇城城墙遗址,现在已经开辟为皇城根遗址公园。公园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长千米。北端保留有一段明代内城墙遗址。沿途有欧美同学会、老舍故居、北大红楼等古迹。公园南侧与菖蒲河公园衔接,东有金街王府井,西有故宫紫禁城,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黄金宝地。另外在景山和地安门之间近年发现一段皇城城墙,现在正在重新修复之中。
  明朝的内城墙大都已经不见踪影,有踪迹可寻的有三处,一个是在崇文门和东南角楼之间的东南城墙遗迹,一个是东南角楼北侧的一段残垣,还有一处是西便门附近的西城墙南端一段。原内城有九座城门,俗称前门的正阳门是九门之首,现在前门城楼和箭楼经过多次修复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北城墙的德胜门城楼已经没有了,但是德胜门箭楼还依然屹立。内城墙的东南角楼还依然保存完好,与东南城墙相连,现在开辟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公园东起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是一个长约千米的狭长街心公园。这是明城墙保存下来的最完整一段。城墙的东端是东南角楼,原是军事防御设施,1900年八国联军曾攻陷此楼,那时刻在墙砖上的字迹现在仍可辨认。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上有一个圈门,现在是角楼参观的入口,它是民国年间修建环城铁路时在城墙上挖开的洞口,这也是当年民国铁路唯一的遗迹了。
  

城墙和城门(2)
明朝的外城墙已经无迹可寻了。外城墙的南门永定门由于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之上,为了恢复中轴线景观,近年重修了永定门,使它与东侧的天坛、西侧的先农坛以及北面的天桥老城区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景观区域。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虽然,我们在尽力保护和修建北京历史上留下来的城墙和城门遗迹,但它们几乎都已淹没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置身于古迹之间,耳边传来急驰车辆的呼啸声,却任凭思绪飞向那过去遥远的时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轴路(1)
站在景山万春亭上,向南眺望,不远处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沿着中心一线向两侧展开,那是紫禁城的中心线。向北望去,一条笔直的马路直通远方,尽头是古色古香的钟鼓楼。万春亭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北京的中轴线形成于元大都规划北京城之际,明代修建北京城的时候,保留了元大都的中轴线的格局,到明嘉靖大规模扩建北京城后,基本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北京城的格局。现在,这条北京城的灵魂线上串联着北京城最辉煌的建筑。中轴线的南端是永定门城楼,往北依次是天桥、前门、天安门、紫禁城、景山、万宁桥和钟鼓楼。再向北继续延伸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集中区域了。
  景山以北是原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在地安门大街上有一座小石桥,名叫万宁桥,俗称后门桥。这座看似平常的石拱桥就是元代规划北京城中轴线的起点。七百多年前,元大都设计者刘秉中在规划北京城的时候,首先考虑在琼华岛的东侧建造宫城,宫城的构成是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在前朝和后市之间取一点作为全城的设计起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万宁桥是一座石拱桥,桥上是雕花石栏杆,桥身两侧的桥拱顶部雕有水兽,桥下是马鞍形石砌河道,在马鞍开口处的四个角各有一支石兽,石兽结成俯卧探水状,雕刻得形态生动,憨态可掬。据说石桥下面的石壁上刻有“北京城”三个字,通常情况下这三个字位于水面以上,过去北京的百姓间流传“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说法,当京城遇到多水年份的时候,“北京城”三个字就没入水中。过去京城的水系之间是联系着的,从西山引水渠经昆玉河、长河到玉渊潭、积水潭,再到内城的西海、后海、前海、中南海,后门桥位于前海一侧,整个京城水位高低可以通过后门桥边的“北京城”三个字的淹没与否来判断,应当说是一项水利工程。
  在万宁桥的西北角,有一座火神庙,是祭祀火神的。原来京城过去每逢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后门桥一带放河灯,纪念先祖,放河灯时要祭祀火神,所以这里才有了火神庙。后门石桥的西面就是眼下京城火爆得一塌糊涂的什刹海。
  万宁桥的北面是钟鼓楼,它是老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钟楼和鼓楼,在旧京城都是报时机构。鼓楼在南,比较高大,钟楼在北,低矮一些,所以平常经常见到鼓楼,而忽略了钟楼,更多的时候是把钟鼓楼混为一谈,不去区分了。
  中轴线的最南端就是永定门。旧时的永定门城楼巍峨,进京的人老远就能望见,平增了京城的气派与威严。后来在拆城墙城门的运动中,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永定门被拆除了。当然拆城运动中拆除的不仅是永定门,除了正阳门、德胜门箭楼和东便门角楼外,其他城门也都被拆除。前两年,为了恢复京城的中轴建筑景观,政府又筹资复建了永定门,本着修旧如旧的思想,据说重修的永定门使用了当年的图纸、工艺和材料,恢复了明清鼎盛时期的模样。
  永定门北面曾经是旧京城汇聚九流的热闹之地——天桥。天桥名称的来历,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建在河渠之上,这座石桥是明清皇帝去南城的天坛和先农坛祭祀时专用的,皇帝又称天子,故称天桥。晚清以后,尤其是民国年间,这里逐步演变成街衢闹市,五行八作、什样杂耍都汇聚于此,与此相伴的生意买卖、百样吃食也都汇拢而来,形成一个市井闹市。如今,昔日的各式行当很多都已经失传,天桥已经不再昔日的撂地摊、卖把式的闹市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天桥剧场东侧的四面钟周围建起了一个市民文化广场,立起了“天桥八大怪”的雕塑和介绍当时流行行当把式的牌子。
  天桥再往北就是前门大街。前门大街曾经是京城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清朝年间,这里荟萃了京城最主要的商家店铺,绸布行的八大祥、餐馆行的八大楼大都集中于此,青楼行的八大胡同也都在这一地区。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一直都是北京人最爱逛的商业区之一。后来,现代化的商场在全市遍地开花,买东西才不一定非要去前门了。目前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改造,改造之后的前门,将成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商业区。
  

中轴路(2)
接下来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地带——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就坐落在北京中轴线的正中。紫禁城也有一条中轴线,与京城的中轴线重合,分布着太和殿、乾清宫等皇宫里最主要的建筑。
  皇城两侧的南北池子大街和南北长街都是我喜欢的街道,道路两侧生长着高大茂密的国槐,国槐掩映下的是四合院,间或还有红墙碧瓦隐约其间,还有幽幽驶过的自行车,这才是北京的气氛。走到北长街或者北池子大街的北口,就能看到故宫的角楼和景山的万春亭了。这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叫做景山前街,路南是紫禁城,路北是景山,一侧绽放着六百年的金碧辉煌,一侧滴淌着今晨的青翠。这是北京最有魅力的街道。
  

烤鸭与小吃
京城之菜肴在中国几大菜系中并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独这一味烤鸭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吃烤鸭”在外国游客的行程中已经被列为与“登长城”一样的重要项目。
  烤鸭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烤”这种烹调手法是人类祖先懂得用火之后最为原始的取食方法。而真正的烤鸭最初来源于“炙鸭”和“烧鸭”,公元500年左右的历史文献中已有关于“炙鸭”的记载,到了明朝,采用南京湖鸭烤制出来的“金陵片皮鸭”风靡一时,这是北京烤鸭之原形,后随着明成祖定都北京,烤鸭也一同辗转到了北方,并逐渐成为一道著名的宫廷佳肴。清代设立了专为皇室成员制作挂炉猪和挂炉鸭的“包哈局”,几乎历代帝后都对烤鸭情有独钟。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都是烤鸭的忠诚拥护者,这在遗留下来的清廷膳食清单中屡次出现“挂炉鸭子”的记载中也能看出一二。
  选用优质的北京填鸭,经过打糖色、风干等多道工序做成鸭坯,采用果木作为燃料,挂炉烤制,入炉之后还要不停地用挑杆调换鸭子的位置使其受热均匀,这样一只皮酥肉嫩香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就可以出炉上桌了。
  说到北京烤鸭的老招牌还得推崇创立于1864年的“全聚德”,最初只是一家鸡鸭小铺起步,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坐上了京城烤鸭的第一把交椅,时至今日更是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美食的历史上书写了一页传奇。因此,你必得迈入全聚德的门庭,尝尝这中式汉堡包的个中滋味。当厨师当着你的面上演了精妙的疱鸭之技,桌子上摆上甜面酱、葱丝、黄瓜条、荷叶饼这几种辅料,拿一张薄如蝉翼的荷叶饼卷上鸭肉,配上京葱的清冽,特制甜面酱的醇香,优雅地以兰花指状送入口中,回味无穷。盐水鸭肝、火燎鸭心、烩鸭四宝,一切菜肴都围绕鸭子的全身游走,尾声则是片剩下的鸭架子熬制出一盆奶白色原汁原味的鸭汤,清香解腻,暖胃舒畅。吃一次烤鸭犹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