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一是湖南人摄取的盐份比其他省份的人高出两个百分点,其二是湖南人偏食,例如肉类食物中偏爱猪肉,而很少吃牛肉、羊肉等其他肉类。
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科学院仅仅发表过一份关于湖南人饮食习惯的研究报告,而对其他省份居民的饮食习惯却未表现出如此的关心。是不是科学家们特别关爱湖南人的身体健康,或者是想从饮食结构中找出湖南人才辈出的秘密?
且不管科学家们的初衷如何,但他们得出的结论,的确是非常中肯的。即便是在饮食这样非常生活化的问题上,湖南人也表现出了霸蛮的性格。首先,湖南人偏食,在饮食上固守地域习惯,很难接受其他的风味。口味也偏,重咸轻甜,因此摄入了过多的盐,而盐这种东西,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是容易导致高血压的。湖南人口味重,花椒、桂皮、茴香子、八角、丁香花蕾,五香都喜,爱辛辣,姜、葱、大蒜、紫苏,无一不爱,甚至往往在一样菜式中,将各种刺激性佐料都放齐全,还嫌不够刺激。既然有这样的追逐刺激的口味,一旦发现了更加刺激的辣椒,谁还舍得放手?
在耕读模式下生活的湖南人,日子显得有些平淡,在饮食中加入刺激,可以使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现在的人们看鬼片,看惊悚小说,也不过是为了在平淡的生活中增加一些刺激的调味品,使精神不致麻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际交往和流通的增强,湘菜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国,以它无比刺激的口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潇湘菜馆、毛家饭店、红太阳酒家,开遍了全国,并且是天天座无虚席。石家庄有一家餐馆叫“将军府”,经营的是湘菜,据说是当地生意最红火的酒家。
于是,辣椒在湖南扎根的历史不到三百年,却在这里找到了大肆繁衍的市场,并且随着湘菜的传播,逐渐繁衍到全国。在湖南境内,你找不到一个不吃辣椒的地方。湖南人认为,辣椒有助于御寒,有助于刺激寡淡的口味,提升冲动的血质。火热的气候和火热的辣椒,与湖南人火辣的性格相互映衬。
最重要的是,中国任何一个吃辣椒的省份,都没有像湖南一样,把辣椒当作湖南人精神的一种标志。辣椒传入湖南的时候,湖湘学派刚刚形成并开始授业。也许是这种巧合,使辣椒在湖南有了精神上的意义。那时候,王船山正在倡导“知行合一”。大约湖南人把吃辣椒当成了与自己的理性相吻合的一种行为了吧。
吃辣椒为什么成为精神的象征?(2)
也许不纯粹是巧合,辣椒传入中国以后,在食辣核心圈里的湖南、四川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四川一带先后出现了刘光弟、邹容、杨锐、向楚、张澜、彭家珍、蒲殿俊、吴虞、郭沫若、陈独秀、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张爱萍,湖南一带则出现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陈宝琛、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焦达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邓中夏、何叔衡、李立三、陶铸、胡耀邦。
于是,近代史学家提出了中国的辛辣文化圈理论。一位学者指出:以往传统认为食辣主要是去湿驱寒,现在最新研究表明,冬季日照少、潮湿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主要环境因素。辣椒因环境而具有生命力,而辣椒又赋予了食辣者革命情怀。
黄永玉在岳麓书院主持千年论坛时,专门谈到了湖南人的辣性子:“有时候我的朋友们开玩笑说,生物有遗传因子,遗传基因。历史也有历史的经验,但历史光是经验吗?历史有没有遗传基因呢?”
黄永玉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例子。不是骨肉的遗传基因,是个奇妙的历史基因遗传现象。当然我现在想讲的不是我不熟悉的山西省。我想讲的是湖南我们自己的故乡。我觉得我们湖南和我们湖南人以及山水都有颇特别的地方,长沙火车站、天然巧合那一个火炬纪念塔,给外省人的观感就是一个辣椒。红极了的辣椒。社会效益比原来的火炬还要好,恰好道尽我们湖南人的精神。”
黄永玉就历史的基因学说继续借题发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自古就有的。有抱负,有理想,置自身悲欢于不顾,这不是哪一个家族遗传基因的问题。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地说,遗传基因之外还有个历史基因的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经验当然值得注意,历史的基因,至少是个值得有兴趣的问题,近百余年来,湖南出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熊希龄、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还包括朱德同志。朱德老人家原来也是湖南人,这些老人家的过世,于是有的人就说,湖南的气数尽了、完了,风水转了。没有想到几年以后又出了一个历尽折磨的能干的###总理。”
不仅是文人学者这样说,湖南的歌唱家们也把辣椒唱成了一种精神。宋祖英唱红了《辣妹子》,湖南的老牌歌唱家何纪光则唱了一曲《辣椒歌》。而同为歌唱家的李谷一说过:“我们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这三位湖南籍的歌唱家,试图用音乐和评论诠释湖南人的精神风貌。
辣椒到了中国,只有三个省将它接受为主流食物,这三个省就是湖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当中,从古至今,只有湖南一个省将这种舶来品当作自己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也是湖南人吸收和改造外来物质文明的例子之一,反映了湖南人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宽容。
湖南人喜欢把自己的精神基因,概括为不怕邪、不怕压、不怕辣。
到过长沙的人,留心一下长沙火车站,就会发现它的顶上有一只火炬雕塑,造型像一只红辣椒。这辣椒像一支火炬,像一根长矛,又像斗牛的牛角,更像梭标的尖刃。这个标志犹如湖南人的图腾,尖锐、刚烈,富有战斗性。唯有湖南人,从辣椒那里找到了精神的象征。
湖南本来是移民省,本来就是贬迁地,外来的文化很容易找到扎根的土壤。“不吃辣椒便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毛泽东把辣椒和革命扯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强调一种反叛的精神。当年这句话曾使德国人李德很尴尬,也曾弄得生于山东的江青很不高兴。但是毛泽东说这话自有他的道理。仿佛是为了给毛泽东这种说法做注解,大学者王力先生说过:“辣椒之动人,在辣,不在诱。而且它激得凶,一进口就像刺入了你的舌头,不像咖啡的慢性刺激,?##庖坏闼担丫哂小照摺俊:先酥不陡锩腥斯楣τ诶苯贰!?/p》毛泽东一生嗜辣如命,有过无数次吃辣椒的比赛。大生产运动的时候,他在延安杨家坪种了一块辣椒地,送给共产主义老大哥斯大林的礼物就是他那块地里收获的辣椒。他的兴趣与爱好影响了许多人,以至于许多人为了革命而吃辣椒。
在遵义会议期间,第一天的中餐由红军司令部提供,食堂专门杀了一头猪,上的菜几乎都和猪有关:回锅肉、白菜炒肉片、干萝卜丝炒肉、炒猪肝、猪血肠等。吃饭时,彭德怀和###赶到了。彭德怀坐在毛泽东对面,两人打赌吃辣椒。工作人员马上端来一碗油炸黄皮辣椒。两人轮流吃,不大一会儿工夫,各吃了十来只。彭德怀失去了耐性,一下夹了四五只,放在口中嚼,结果被辣椒呛了,拼命咳嗽,眼泪都辣出来了。众人都笑了,毛泽东悠然说道:“这是战术失误的问题。你的实力本来比我强,输在太性急。”
吃辣椒为什么成为精神的象征?(3)
现在,辣椒在湖南有了更多的传奇。当“非典”威胁着中国人的生命的时候,湖南人中间便有一种传说,称吃辣椒的人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要强得多。于是湖南人又为辣椒找出一大优点。当人们发现禽流感有可能侵害人类的时候,湖南人中间又有人议论:也许吃辣椒能够对付这种可怕的疾病。于是多吃辣椒又有了更充足的理由。作为非专业人士,我无法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但作为一个湖南人,我很理解湖南人为什么总是要想方设法宣传吃辣椒的好处。
近年来,湖南风行“口味虾”、“口味蟹”、“口味鸡”、“口味鱼”等等。所谓“口味”,就是非常刺激的意思。这种菜式,几乎把所有刺激性的佐料都放进去了,吃起来比其他本来就很辛辣的菜肴更加过瘾。在众多的“口味”店中,以长沙南门口四娭毑开的店子最负盛名,四娭毑因此而被电视节目请到了嘉宾席上。湖南妹子和伢子对这种“口味”系列趋之若鹜,妹子比伢子吃得更来劲。热情的湖南人当然不会忘记向外省来的客人极力推荐这种把人辣得嘴皮红肿、脑袋发晕的口味,结果竟然也让一些外省的朋友吃上了瘾。汪涵、何炅与李维嘉都说过,外省来做电视节目的嘉宾和朋友,通常都会被湖南电视台的主人们在消夜时间领到大排挡去接受“口味”系列的火辣洗礼。
对于大多数不吃辣椒的中国人而言,吃辣椒这种强刺激的食品是需要拿出很大勇气的,湖南人却专找最辣的辣椒吃。“贵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南人吃本地辣椒还嫌不过瘾,听到外省有更辣的品种,就会像觅宝一样把它找来享用。海南的野山椒和黄金椒,台湾的高山椒,辣得不同凡响,湖南人都会弄来品尝,如获至宝。湖南人吃辣椒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了。
周兴旺先生在《湖南人凭什么》一书中说,湖南人的血型以“A”型居多,唐徽先生则在《天下湘军》一书中说,湖南人的血型中以“O”型居多。我无法判断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更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既然他们都是要以血型来解释湖南人为什么具有火辣的血性,那么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无法令人采信。还有人说湖南人的血液都浸透了辣味,我想那更是无稽之谈。不过,湖南人吃多了刺激的食物,辛辣确实会刺激人体,加快血液循环,使生理状态发生改变,也使心理和性情发生变化。嗜辣成性或许会使某些湖南人演变得性情刚烈,或许也会使另一些湖南人的头脑演变得更清醒。总之,辣椒一定在湖南人的精神世界里起着某种驱动的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什么,那一定是因它的刺激性而发生。
但是,我们应该弄清楚一点,如果用火辣来比喻血性,那么这是指一种精神风貌,而不牵扯到人的个性。湖南人和外省人一样,都是各具个性的,并非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刚猛暴烈,或者像辣椒一样火气冲天。如果真是那样,外省人就不敢到湖南来了。我们所说的血性,则是湖南人在精神上的一种共性。一个湖南人,个性可以是内敛也可以是外露,可以是急躁也可以是平缓,可以是粗暴也可以是温和,可以是比较狭隘也可以是比较宽厚,这都不妨碍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因为他秉承了一种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精神遗产。
说到辣椒,我们又不能不说到《辣妹子》。这个话题牵涉到在湖南人中占有一半的女性,因为她们正在、已经或者将要经历“妹子”这样一个人生阶段。《辣妹子》无疑是一首很好听的歌,由湖南人宋祖英唱出来以后,风靡全国,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湖南的妹子都是泼辣的年轻女性。有些人受到这首歌的影响,动辄把湖南妹子都描写成性格外向,快人快语,脾气火暴,行动如风,总之都具有火辣辣的个性。
我以为,人们在这里仍然发生了误解。所谓辣妹子,其实也是指湖南妹子的一种具有湖湘文化特征的精神风貌,比如爱才胜过爱财、爱好学习、注重人格、忠于信念等等,而与各人的个性无关。湖南并不乏性格温婉柔和的年轻女性,也不乏楚楚动人的风华佳人,否则,“湘女多情”这句论断性的俗语就没有理由传遍全国,而外省男性们对结识湘女的兴趣,也不会有增无已了。
湖南妹子都喜欢吃辣椒,她们对辣椒的钟爱,甚至比她们的男性同胞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她们在饮食上通常比男性更倾向于传统,而且通常比男性对辣椒具有更强的耐受力,正如她们对痛苦的耐受力也超过男性一样。湖南妹子和四川妹子、贵州妹子一样,大约是因为有了辣椒中所含的丰富的维生素的滋润,加上因吃辣椒而增进了血液循环,都长着娇嫩的肌肤,拥有水白的肤色,因此在外形上给人以娇柔的感觉,而不具有丝毫的粗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吃辣椒为什么成为精神的象征?(4)
而且,同样是爱吃辣椒的湖南妹子,却表现出五彩缤纷的个性。湖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