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辏ㄈ鹉沸�23年,公元前1800年)对拉尔萨的小胜已为时太晚,不能挽救乌鲁克的灭亡。次年,瑞姆辛开始夺取伊辛的要塞。辛穆巴里忒利用拉尔萨大举进攻将灭亡伊辛的时机,在其16年(公元前1797年,瑞姆辛26年)夺取了伊辛的一些城市。在他的18年和19年两年中(前1795—前1794),辛穆巴特忒可与拉尔萨达成共识,允许瑞姆辛连续围困伊辛城。这样在巴比伦的配合下,衰落的天朝伊辛在辛穆巴里忒死前一年被拉尔萨灭掉。
3. 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
拉尔萨灭掉伊辛的前一年(公元前1793年),汉穆腊比登上巴比伦王位。在中原地区,墨守苏美尔旧制的南方王朝拉尔萨和代表新兴力量的北方王朝巴比伦两强对峙。当时,拉尔萨老王已在位30年并剪灭掉乌鲁克和伊辛两强,势力明显强于年轻的汉穆腊比。然而,雄才大略的青年元帅利用巴比伦有利的地势,对各强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扼制住拉尔萨的上升势头。挟五世之余威,经30年的运筹和戎马辛劳,终于一统天下。当时另外的五强是:马瑞控制巴比伦上游的幼发拉底河地区;亚述控制上游的底格里斯河地区;埃什嫩那控制东北的迪亚拉河广大地区;东南方面的埃兰强国寻机侵入两河流域;叙利亚的延哈德强国对两河流域政治和军事力量平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还有许多小国或独立或臣服,仰俯于大国之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7)
汉穆腊比的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他的六年至十年:战胜了已臣服于瑞姆辛的旧国乌鲁克和伊辛,击败了东邻强国马勒库,并吞了巴比伦上游的重镇腊皮苦,疆界于是与马瑞国相接。从他的第11年到第28年,他保持了18年的和平。这是因为这一时期亚述王沙姆西阿达德、埃什奴那王那腊姆辛、达杜沙以及拉尔萨的瑞姆辛都十分强大。沙姆西阿达德一度合并马瑞,统一了两河流域北部并西征叙利亚,直抵地中海,声威浩大。埃兰王企图征服拉尔萨和巴比伦的计划迫使汉穆腊比和瑞姆辛以及马瑞的金瑞林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夷蛮的埃兰国。在其29年(公元前1764年),汉穆腊比在黑瑞图城一举击溃埃兰、库提、埃什嫩那和马勒库的同盟大军,使埃兰军队从埃什嫩那退出。他第二阶段的作战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连续十年,直到38年用大水冲毁埃什嫩那。瑞姆辛看出汉穆腊比的大志,拉尔萨军队经常侵入巴比伦的城镇,使两国关系迅速恶化。除了继续保持和马瑞的同盟,汉穆腊比还和投靠埃兰的马勒库王伊皮可伊什塔尔交好,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他把两塔兰特(120斤)白银和70库尔(175石)大麦送给马勒库王作为友好援助。然而埃什嫩那新王茨里辛这次站在瑞姆辛一边,拒绝和汉穆腊比盟誓。汉穆腊比为了牵制埃什嫩那,与埃兰王茨帕拉尔胡帕重归于好。巴比伦军队和其同盟军包括1 000马勒库人包围了由瑞姆辛的弟弟辛穆巴里忒和另三位将军防守的拉尔萨在北方的首都马什干沙皮尔。此时约80岁的瑞姆辛无法率军驰援,引起城内外军心涣散,号称40万的拉尔萨军纷纷倒向巴比伦方面或溃散。五天后,马什干沙皮尔守军开城出降。在汉穆腊比29年年底闰十二月,拉尔萨的各城基本平定,只剩下瑞姆辛坚守在拉尔萨孤城。汉穆腊比30年(瑞姆辛60年,公元前1763年),巴比伦军围攻拉尔萨六个月,用了锤城车、攻城塔、土坡等多种攻城方法。最后,城内粮尽,易子相食,瑞姆辛在城陷时可能被俘。现在,汉穆腊比已成为整个巴比伦尼亚的主人。在汉穆腊比31年(个月前1762年),巴比伦军队重创了埃什嫩那、库提以及亚述地区一些小国的联军。埃什嫩那在底格里斯河上的重镇曼基苏和周围地区尽归于巴比伦。汉穆腊比32年(公元前1761年),巴比伦军队继续向两河上游挺进,征服昔日远交的同盟马瑞的金瑞林和亚述的伊什美达干。这年,汉穆腊比在南方挖掘了一条名叫“汉穆腊比是人民的丰收”的水渠,把甘甜的河水带给巴比伦在南方的新领地:尼普尔、伊辛、乌鲁克、拉尔萨、乌尔和埃瑞都。同时,巴比伦强悍的战争机器向东征服了他攻打拉尔萨时的盟友马勒库王伊皮可伊什塔尔;向西南的幼发拉底上游臣服了他的老盟友马瑞王金瑞林。第34年(公元前1759年),被征服的马瑞和马勒库人民举兵起义。巴比伦军队在两地迅速平乱后,拆毁二城的城墙并破坏了城市建筑、移走人民。两座历史名城从此埋葬在乱石黄沙之下,直到近代才重见天日。汉穆腊比36年(公元前1757年),巴比伦大军向底格里斯上游的控制尼尼微和卡拉赫的图如库各部落之王、他的盟友卡克木各部以及亚述地区其他小国发动征服战役,征服了这些强悍的山区部民。汉穆腊比37年(公元前1756年),巴比伦军队杀入埃什嫩那,用迪亚拉河的大水冲毁了这座名城。和马瑞、马勒库一样,这次毁灭使埃什嫩那城在地下沉睡了3 500年。汉穆腊比38年(公元前1755年),他对半独立的亚述王伊什美达干不能容忍,派兵征服了亚述的首都埃卡拉图以及亚述的邻国布荣达(哈布尔上游)和扎勒马库(巴里赫上游)。这样,西从幼发拉底河岸东到底格里斯河岸,广大亚述地区和其中的数十小国,全部臣服于“四方之王”汉穆腊比。巴比伦王朝这时控制的版图超过了历史上任何王朝的最大版图。经过十年频繁战争(29年至38年),雄才大略的汉穆腊比终于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在他的33年至38年之间,他颁布了著名的《汉穆腊比法典》,保护了平民阶级的利益,从而保证了军队中公民兵的来源。这也是他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统一天下仅五年后,年迈的汉穆腊比死去,在位43年,其英名永垂青史。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8)
4. 马瑞兴亡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亚述兴亡于底格里斯河中上游
马瑞城和阿淑尔城是两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邦。马瑞在公元前2500左右的早王朝时期就吸收了苏美尔文化,并一度成为号令苏美尔和阿卡德的霸主。《苏美尔王表》曾把马瑞第一王朝和基什、乌鲁克、乌尔等苏美尔霸主城邦的各王朝一起列入表中。两城的考古发掘,特别是马瑞,都发现了丰富的早期历史文物。阿卡德帝国的对外扩张曾一度摧毁了马瑞和阿淑尔城邦的独立。在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两河流域后,由于马瑞和阿淑尔二城距王朝中心苏美尔甚远,乌尔王朝虽鞭长而未能全及,二城保持称臣纳贡的半独立地位。阿淑尔城建邦于阿卡德帝国兴起前(约公元前2300年),曾臣服阿卡德王曼伊什图舒,受到阿卡德文化的强烈熏陶。乌尔第三王朝衰弱时,马瑞和阿淑尔二城自然而然地脱离了乌尔王朝,各自建立了本地王朝。在伊辛和拉尔萨王朝前期(古巴比伦时期前期,约前2020—前1839),马瑞和阿淑尔两国渡过一段近20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阿淑尔城邦十分繁荣强盛,本地居民使用一种近似古阿卡德语的楔形语文,亚述学者称之为古亚述语,这一时期被称为古亚述时期。据古亚述王伊库奴的铭文,古亚述人是阿卡德人。古亚述城邦利用自己地处两河与小亚细亚之间的交通线上的地利,以贸易立国,把两河流域地区染色毛织品和谷物用驮驴运往千里之外的小亚细亚地区,换取当地的白银。阿淑尔城邦在小亚细亚的中心商贸区在卡尼什城内。在和当地王公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亚述商人们在卡尼什城内的亚述商人区“商港”(karum)享有极大的自由权。然而,在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在阿卡德地区建立的同时,阿摩利其他部落也形成了几个强大的集团,并进入了两河流域各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其中一支进入马瑞地区,另一支进入了阿淑尔城附近地区,各自取代了马瑞和古亚述城邦的本地政权。这两个阿摩利人的新王朝时而同盟,时而互相争夺,此起彼伏,互有胜败。最后,马瑞和亚述两个曾称霸一时的强国同时灭亡于他们最强大的同胞汉穆腊比手中。
马瑞王朝首王亚吉德林曾在马瑞上游簇坡如城与亚述王沙姆西阿达德的父王伊拉卡波卡布作战,可能将伊拉卡波卡布的部落从幼发拉底河地区驱赶走。亚吉德林的儿子亚赫顿林入主马瑞古城并建立了霸权。他先后击败了哈那部落的七个酋长以及亚明部落的三个独立的王和支持他们的叙利亚强国延哈德,使马瑞的霸权远及北方巴里赫和哈布尔地区。他曾一度远行到达地中海岸,取得两河流域历代国王最高的荣誉。这样他就与立足于哈布尔河和阿淑尔城之间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发生了冲突。战争相持了几年,局势最初很有利于马瑞,随后发生了逆转。亚赫顿林的儿子苏穆亚曼乘机废黜其父,夺位为王。新王仅统治了三年。他在国内的倒行逆施使他内外交困。马瑞的官员们在沙姆西阿达德强大的军事攻势面前,杀掉了国王,归顺于亚述王。马瑞被亚述王交给他的小儿子亚斯马赫阿杜统治,成为帝国的西部地区的首府。约20年后,沙姆西阿达德死去,马瑞旧贵族金瑞林在延哈德的支持下,驱走了马瑞的亚述政权,使马瑞再度成立幼发拉底河及哈布尔河地区的霸主。亚述新王伊什美达干不能战胜金瑞林和再征服各反叛城邦,只能眼看着沙姆西阿达德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统一了全部亚述地区的帝国土崩瓦解。他自己成功地维持住阿淑尔和埃卡拉图所处的底格里斯中游一段地区,成为一个较次要的国王。金瑞林要维持住自己的霸权以及击败伊什美达干东山再起的野心,只能和下游的强国巴比伦结成同盟。他帮汉穆腊比击败埃兰,征服拉尔萨。然而,随后他与汉穆腊比关系破裂,其原因可能是两国对边界上的伊达等城发生争议。在汉穆腊比32年,巴比伦军队同时在西北和东部边境作战,分别击败马瑞和马勒库的军队,金瑞林不得不投降于巴比伦。汉穆腊比第32个年名,从这年的七月末开始用于马瑞。两年后,被征服的马瑞和马勒库结成同盟,阴谋举行起义,被巴比伦官员发现。被激怒的汉穆腊比派兵摧毁了这两个城市。从此,马瑞城沦为废墟,本地区中心转到上游的台尔喀,后形成了新的哈那国。哈那国的国王中,有一个王是加喜特人的名字,这表明,在古巴比伦晚期,加喜特人的势力已达到幼发拉底河中游。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前1792—前1750)一统天下(9)
亚述的沙姆西阿达德王朝出身阿摩利部落,他们的祖先和巴比伦汉穆腊比王朝同出一源。《亚述王表》给出17位最早的祖先并指明他们住在帐篷中。很显然,这是些阿摩利人在游牧时期的早期酋长。从沙姆西阿达德的祖父亚斯库尔埃勒开始,这支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北部定居下来。该王的名字见于迪亚拉地区的一个城(Zaralulu),表明迪亚拉地区是该王朝早期的移居地区。在他的儿子伊拉卡波卡布为王时,该部落的重点又转向幼发拉底河岸的马瑞地区,与当地的阿摩利王朝的王亚吉德林争夺霸权,他曾一度攻占重镇簇波如。与此同时,他的大儿子阿米奴仍在迪亚拉地区和当地的霸主、埃什嫩那王伊巴勒皮埃勒第一以及其他酋长国互争霸权。阿米奴一度曾攻占重镇沙杜普。两年后,埃什嫩那新王、年轻有为的伊皮可阿达德第二登上王座。新王在其元年即向阿米奴展开进攻,却没有取胜。两年后,伊皮可阿达德终于把阿米奴从迪地拉地区驱走。阿米奴可能退回王朝设在阿淑尔城附近的首都埃卡拉图城。阿米奴和他的弟弟雄才大略的沙姆西阿达德和其父伊拉卡波卡布分别在广大亚述地区的三个部分作战,表明这支阿摩利人在本地区的各部中势力最强。伊拉卡波卡布在西线与马瑞王国作战,阿米奴在东南地区与埃什嫩那作战,沙姆西阿达德则在北部哈布尔三角形地区重镇舒巴特恩利勒驻守。阿米奴死于其父之前,在位约20年。十年后伊拉卡波卡布也死去。
沙姆西阿达德继位时,马瑞城的亚赫顿林已征服了幼发拉底河地区并向哈布尔上游挺进。在底格里斯河方面,埃什嫩那已统一了迪亚拉地区,也企图向上游亚述地区扩张。在他的第二年,扎格罗斯山地区的部落鲁鲁人进窜到首都舒巴特恩利勒附近,并给沙姆亚阿达德以重创。以后约十年时间,由于文献残破,不知他的活动如何。据数百年后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