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料,而非“阳春白雪”之高雅人士所能欣赏。这样的文体,是比较适宜我这种“浮躁而无恒心、有心而无根基”的人,也适合此时我的年龄。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少谈些主义,多做些事情。
这话好像是胡适老前辈专门说给我听的。
于是,我拿起沉重的笔。
于是,我铺开洁白的纸。
写我的祖先,写我的祖父,写我的父母,写我的儿子,写我的亲朋好友,写村庄的形状和地理,写村民的衣食住行,写村民各个时期的处境与生活方式,写发生在村庄里的一些奇人趣事,更多的是我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与我有某种联系的一些人或事。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多或少带有我在特定时期的感*彩。议论之词,是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的一些胡言乱语。好在人小言微,高声吼叫只能惊起枯枝上的乌鸦与麻雀。
时间跨度达六百多年,人物与人物之间又相互牵连,顾此失彼的地方,或者说孤陋寡闻的事情,或者说词不达意的时候,肯定在所难免,肯定会挂一漏万,肯定会顾此失彼。所以,尽可能写我看见的,或者是我听说的,更多史实是别人给我讲述,我如实记录而已,并加注“据某某人记忆”等文字,以示尊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张姓溯源:不得不说的历史(一)
人们都说张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多是一个方面,历史悠久又是一个方面。书上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把张姓列为诸姓之首,就说明一个问题:人多。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专家考证,张姓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即七千八百万人口,略少于李姓和王姓,而且分布极为广泛,以北方较多,陕西省不足百分之七,其它各省均高于百分之八。
张姓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代。唐朝有个名叫林宝的人,写了一本《元和姓纂》的书。书中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史记&;#8226;五帝本纪》里面又进一步做了解释: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说:帝瑞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由此可知,青阳就是玄嚣,青阳所居之江水,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应劭的人,在此批注为“古江国也”,其地址可能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青阳的儿子挥,与古帝瑞顼同是黄帝之孙,应该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所担任的“弓正”之职,是监督管理制造弓箭的官职,应在瑞顼之时,活动地点也应该在瑞顼的都城——帝丘一带,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附近。弧星即弧矢星,共九颗,在天狼星东南方向,其中八颗星如弓形状,一颗星象矢,在大犬、船尾两个星座之间,与上弦的弓箭极其相似。挥经过许多夜晚观测,从弧星形状受到启发,研制成弓箭,弓箭成了人们打猎的主要工具。
这项发明,对当时那个原始社会来说,应该是一项非常杰出的贡献。
因此,黄帝便赐张为姓。
张挥便是张姓始祖。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星名弧,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宋人郑樵在《通志&;#8226;氏族略》一书中,认为林宝等人的说法:“非命姓氏之义。”他老人家的观点是:晋有解张,字张候,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候之字以命氏可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系晋国大夫解张的子孙,以其字为姓氏。解张即张候。这个说法显然有误。因为西周宣王时,有位卿士姓张名仲,以孝著称。说明在周宣王之前就有张姓,而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解张,只不过是张仲的后裔而已。关于这个说法,《新唐书&;#8226;宰相世系》一书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候生老,老生趑,趑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文中提到的三卿分晋,是指公元前四零三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情。
韩国初建都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金陵一带。正式建都阳翟,在今河南省阳翟一带。公元前三七五年,韩哀侯灭郑,又迁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国于公元前二三零年,被秦国所灭。所以,张氏在战国时期,主要在河南境内繁衍生息。后来,又从河南省走向全国各地。据《新唐书》与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记载:张开地任韩相,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良)生侍中辟疆与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金(大司马),金生千秋(阳陵公乘),(千秋)字万年。千秋生嵩,嵩生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育,育生裔,裔生皓,(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键为,也就是如今四川彭山东。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在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华)生二子:伟、韪。伟,字彦仲,散骑侍郎。生兴,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后,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返河东,后迁居洛阳。
张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各地发展成众多名门望族。《广韵》一书中列出张姓郡望为十四个: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张氏族谱》中则有“四十三望”之称,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太原、修武、上谷、荥阳、平原、京兆、河东、始兴、冯翊、魏郡、郑州等地。
分布各地的张氏,“大抵皆留侯远裔”,留侯指张良,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如,现在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过去称之为河东。这里的张姓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叱子,叱子在隋朝时任河东郡丞,自范阳徙居河东猗氏,传四代有张惠贞,(张惠贞)唐玄宗时任宰相;嘉贞之子:延赏,唐德宗时任宰相;延赏之子:弘靖,唐宪宗时任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过去属曲江县管辖,这里的张氏,同属晋司空张华后裔,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传三代有张九龄,(张九龄)唐玄宗时任宰相,天下谓之曲江公。
陕西省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字文纪,东汉时任文陵太守,曾孙翼,字伯恭,任蜀冀州刺史,子孙自键为徒下邦,传至德言,生策,策生张仁愿,唐中宗时任宰相。
江苏省苏州市,过去称吴郡,这里的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字选公,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任齐庐江太守,传七代有张镒,唐德宗时任宰相。
河北省清河县东北,过去是清河东武城,这里的张氏,原来是汉氏留候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弟协,生魏泰山太守岱,自河内徒清河,传至彝,为北魏侍中,隋末徒魏州昌乐,传四代有张文瑾,唐高宗时任宰相,文罐弟文球之子张锡,武后及温王时任宰相。
河间张氏,今属河北,为汉常山景王张耳之后,世居莫山,裔孙张文蔚,唐哀帝时任宰相,张溶于唐昭宗时任宰相。
过去的中山,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定县,这里的张氏,是汉北平文候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青孙张行成,为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宰相。
魏郡张氏,即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世居繁水,青孙张大安,唐高宗时任宰相。
汲郡张氏,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世居平原,青孙镐,唐肃宗时任宰相。
郑州张氏,青孙张亮,唐太宗时任宰相。
安定乌氏张氏,也就是现在甘肃省平凉西北,出自张耳第十五代孙张烈。
敦煌张氏,为魏金吾将军张恭之后。
此外,据《三国志&;#8226;魏志》记载: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成为大姓。此处提及的“世居马邑”,是否就是下一篇开头提及的马邑,因为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我不敢断定,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据《读史方兴纪要》记载:世居南蛮酋长龙信那,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其子孙便以张为姓。由改姓、赐姓形成的张氏,为原本就兴旺发达的张姓,增添了新的属员。
张氏从中原迁往福建,始于西晋末。据《台湾省通志&;#8226;人民志&;#8226;氏族篇》记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共有十三姓,其中第三即为张氏。唐代,中原张氏又两次入闽,一次是唐高宗时期,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到福建省南部平乱,率领五十八姓七千名将士,后均留居福建省漳州安家落户,其中军职可考的张姓人有:分营将张虎(伯纪)、张龙,医士张光达,队正张来、张本仪等。另一次是唐僖宗时期,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二十七姓五千人入闽,有固始人张睦随从前往,居古田之梅溪,累封梁国公,葬福州赤塘山。还有固始人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从前往,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多。
福建省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于宋末分支广东省梅州、蕉岭等地。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闽、粤张氏有不少人渡海到了台湾。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有同安人张灏,任郑氏兵部职方司部中;其弟张瀛同时入台,后留居台湾。还有郑氏部属张阿春及梅丰人张祜,世居台湾,以农为生。清朝占领台湾后,又有张滥、张茂、张振葛、张达京、张方高、张附春、张启宁、张仲和、张春始、张嗣征、张征扬、张济伯、张楚伯、张春仰、张必荣、张德正、张大满、张孝恩、张国俊、张聪、张启明、张阿苟、张爽、张寿华、张秀钦等人移居台湾。现在,张姓是台湾第四大姓,约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五。
从清末开始,闽、粤、台张氏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发展,谋生存,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法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还有香港、澳门等地区。 。。
张姓溯源:不得不说的历史(二)
张姓枝繁叶茂,名人辈出,不绝于史。战国时有政治家张仪,魏国人,曾任秦相与魏相。西汉时最著名的人物有张良,张良为韩国旧贵族后代,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顺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为留候,至今在河南省兰考县城西五公里处,还有张良墓。西汉还有一位名人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为中国与中亚各国友好往来,做出巨大贡献。东汉有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精通天文历算,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其文学作品以《二京赋》最为出名。
东汉还有一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称为医圣。东汉顺帝时期,还出了一位道教始祖张天师,真名叫张道陵。至东汉灵帝时,张天师创建二个著名的道教中心:一个以张角所创的太平道,于一八四年起义,以头缠绕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军”。另一个以张修、张鲁为首领的天师道,一八四年在四川武装起义,平安过渡三十年,成为东汉末年比较安定的地区。西晋凉州刺史张轨之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传四代七王六十三年。
在唐朝,张姓更是人才辈出,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大诗人张九龄、张若虚、张继、张籍、张枯、张为、张志和,书法家张旭,文学家张旖,小说家张读,画家张萱、张操,还有流传广泛的“八仙”之一张果老。
五代时南汉农民起义首领张通贤。
北宋有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词人张未,画《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道教南派始祖张紫阳。
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还有著名道士张三丰,其武功被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演义得神乎其神。明末还有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历时三年。明清之际有*教学者张中,文学家张岱,画家张风,经学家张尔岐。
清代有医学家张石顽,水利家张玉书,学者张琦,文学家张潮、张景祁,诗人张问陶、张维屏,书法家张照、张裕钊,戏剧作家张大复,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著名外交家张荫桓,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勋、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