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负重擎天-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负重擎天》目录
序        │1
  引子      │1
  一种坚定,安全为天的信念       │ 3
  激战36小时 /只为守护好这两条钢轨 /“我在,就没有不畅通的线路” /是我的儿子,你就得来
  一种坚韧,勇于负重的执著       │ 35
  有一种精神叫坚定/ 就在线路边 /福生庄,沉甸甸的三个字儿 /标准爹傻子儿和工长
  一种坚持,不失毫厘的标准       │ 73
  差一毫米也不行 /违章面前不讲情面就是最大的“情” /道尺不是杠子,是干活的标准 /大锤下的针线活
  一种坚毅,学无止境的追求       │ 103
  就是不服输 /“线路大夫”和“活地图” /道钉 /敢拼才能赢
  一种坚信,和谐团队的希冀       │ 133
  大山中的“世外桃源” /换“将” /从下辈子不当养路工到嫁给养路工 /丈夫属于我更属于福生庄  /安全没有终点
  应该留下的创作记忆       │ 171
  跋     │ 174
  


他们是大山脚下的一群汉子,吃苦耐劳是他们的传统,默默奉献是他们的品格,祖孙四代扎根山区,几多憨“傻”,几多苦乐,矢志不渝地践行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信念;他们养护着一段逶迤曲折的繁忙干线,24公里的山区复线有30多处曲线,最小曲线半径374米,9处500米以上长大坡道中最大坡度9‰,日均通过列车200多列;他们创造了一串光芒耀眼的荣誉记录,安全生产60周年位列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第一,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等400多项荣誉。这就是《负重擎天铁路?福生庄养路?一群汉子》所描写主人公和他们所在的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
  自从福生庄养路工区被*确定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以来,她的先进事迹经过各大新闻媒体的推介,在路内外广为传颂,备受关注。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福生庄养路工区祖孙四代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保安全?
  本书纵横60年时空,通过福生庄养路工区的主人公们以“我”的视角来讲述她的过去和今天,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文字,鲜活感人的故事情节,细腻流畅的人物刻画,从不同侧面忠实记录福生庄养路工区祖孙四代、32位工长以及众多养路职工的真实感言,体味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诸多酸甜苦辣,并努力捕捉着他们灵魂深处不断迸发的思想火花,诠释福生庄养路工区“不走样”精神的真谛,并让我们走进了福生庄养路工区,走进了福生庄养路工区这一群钢铁汉子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背后的故事,体悟他们内心高尚的灵魂。
  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实。真人、真事、真实记录。几位参与创作的业余作家饱含着对先进模范的敬仰,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深情的笔触,翔实记录了工区的每一个工作和生活细节,走访了每一名曾经在福生庄工作过的职工,惟恐有所疏漏。多的是叙述者的言语,少的是空泛的拔高。点点滴滴都很朴实,但让人感到很真实,也很感人。一些写作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本书叙述的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增强了可读性。
  相信《负重擎天铁路?福生庄养路?一群汉子》一书的出版发行,将会对呼铁局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当然,也无疑将给关注安全、关爱福生庄养路工区,关心中国铁路事业的人们带来全新的思考和更多的期待。
  让我们为站在新起点上的福生庄养路工区喝彩吧!
  让我们为站在新起点上的呼和浩特铁路局喝彩吧!
  让我们为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铁路喝彩吧!
  黄民
  呼和浩特铁路局党委书记
  

引子
1948年,福生庄养路工区成立。
  ……
  2007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以表彰这个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为铁路运输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7年5月,福生庄养路工区被*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
  2007年5月30日,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对福生庄养路工区安全生产58周年无事故情况作出重要批示。
  2007年7月8日至10日,中央各大媒体对福生庄养路工区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将铁路工人的负重和风采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2007年9月,福生庄养路工区与毛泽东号、周恩来号、朱德号机车组同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铁路“工人先锋号”。
  2008年5月,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福生庄养路工区全国铁路“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
  2008年8月21日,福生庄养路工区实现安全生产60年无事故。
  60年,跨越半个多世纪,两万多个日日夜夜,四代养路工人的倾情奉献。
  大山之中、黑河之畔的福生庄工区的养路人,他们创造的业绩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就像是铁路的奥林匹克,把60年前的圣火传递到今天。他们的依托是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代代相传,矢志不渝?历史的烟尘是如何穿越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两股冰冷的钢轨是如何使他们无怨无悔?
  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怎样用血肉之躯扛起这沉重的钢轨任铁流滚滚?为什么历经半个世纪他们能够父一辈、子一辈甚至是祖孙三代守着这个清贫而艰苦的地方,甘作一粒道石,默默地镇守在铁道线上?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如此热爱这块土地,又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一次次离开的机会……
  于是,我们走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走进福生庄,走进这群汉子,走进他们的内心……
  

激战36小时(1)
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乘火车向东行驶不过百里,窗外便有云崖扑面、水绕峰迴的一处幽谷,京包铁路从这里穿越,是贯穿西北大动脉的重要路段。奇山丽水故然是远域高原一处胜景,但复杂的地形致使这里的养路护路工作万般艰难。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工务段福生庄养路工区担负着24公里铁路线的维修养护任务。这里仅500米以上长大坡道就有9处,最大坡度9‰,曲线30处,最小曲线半径374米。60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员在变,但几代福生庄养路人对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没有变。为了这份责任,献了青春献子孙,子孙三代子承父业、兄弟同工,退休职工去世后也要葬在工区后的山梁上,守护着魂牵梦绕的铁路安全,让人扼腕惊叹,心生敬意。
  福生庄养路工区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京包铁路571公里处。这个地方是个少雨的地方,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但由于它四面环山,山体多石,稍有雨水便倾泻而下,且年平均温度较山外低了将近十度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养路工区所管辖的线路冻害、水害常年肆虐。每到汛期雨季,险情频发,养护任务极其艰巨。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水肆虐,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洪抢险,感天动地。就在那年8月份,福生庄养路工区也遭遇了几十年未见的特大洪水。桥梁冲毁,线路被迫中断4个半小时。
  现已是卓资山线路车间副主任的郑云典参加了那次抗洪抢险,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在他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我走进了那次抗洪抢险。
  14:30分。
  “玲—”福生庄养路工区值班室的电话急促响起。
  一直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瓢泼大雨愁眉不展的工长蒋文龙一个健步跨到办公桌前抓起了电话,“知道了,马上到!”蒋文龙放下电话眉头锁得更紧,意料之中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郑云典,马上紧急集合,583公里大桥被洪水冲毁,立即抢修。”蒋文龙一边穿雨衣一边大声喊道。
  铁路线路最怕雨水冲刷,如果防范抢修不及时,极容易出现路基下陷等险情,危及列车运行安全。因此每到雨季,工务段都要提前做好各项防洪准备,从设备设施、石料草袋到抢险人员一应俱全。一旦出现险情,必须第一时间全部到位。线路中断,列车停运,每多停一分钟都会给国家多造成一份损失,分秒必争。
  雨真大,好像直接从天上往下倒,蒋文龙参加工作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雨。才下了两个多小时,线路两旁地势稍低的地方已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洼。
  工友们像准备冲锋的战士一样,迅速在蒋文龙面前列队站成了一排,每个人都表情凝重,我们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硬仗。
  “大桥损坏严重,抢修中必须注意个人安全,任何人不能出问题,点名!”蒋文龙坚毅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扫视了一遍。
  “郑云典。”
  “到!”
  “孟志成。”
  “到!”
  ……
  “出发!”
  大家像听到冲锋号一样以最快的速度将抢险用的各种工具装上了轨道车,朝大桥驶去……
  水火无情,98抗洪中有多少英烈为了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为了加固守护防洪大堤,为了抢救国家财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抗洪抢险第一线虽没有枪林弹雨,但不可预知的突发险情会随时发生。

激战36小时(2)
蒋文龙坐在轨道车上一言不发,眼睛死死盯着线路两旁的路基,看到已有多处石砟被冲刷到线路下,表情更加凝重。可现在顾不上这些,更严峻的险情在等着我们去抢修。
  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现场。
  看着眼前的景现,蒋文龙惊呆了,这比他想象中要严重繁杂的多。
  洪水已漫过2米多高的桥身,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冲走了枕木,冲断了桥板,钢轨被悬在空中,路基被肆虐的洪水撕开一个高二米,宽七、八米的空洞,如同饕餮之口要将整条线路吞噬……
  我们都知道,每当群众有难,百姓受灾,冲在最前沿的是军人,他们牺牲自我,保护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可每当线路受阻,火车停运,冲在第一线的却是平凡朴实的养路人,他们以军人的作风,无畏牺牲,战洪魔、保运输,只为了早一分钟开通线路,多为国家减少一份损失。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列车已全部拦停在前方站安居车站。”负责守桥的职工快步跑到蒋文龙面前报告说。
  “孟志成,你带一个班负责装石砟。”
  “郑云典,你带一个班负责搬运。”
  ……
  蒋文龙布置完任务后,拨通了工务段防洪指挥中心的值班电话,详细汇报了情况,请求增援。
  蒋文龙抬头看了看天空,雨仍在“哗哗”的下着,丝毫没有停的迹象。他用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朝路基下激战的人群跑去。
  此时,这里就是战场。工人们与肆虐的洪水展开一场拼杀,装石砟、抬草袋、扛枕木。水流太急,装着石砟的草袋子扔进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就被水流冲走了。为减缓水流速度,减弱洪水对路基、护坡的冲击力,职工们纷纷跳进洪水中,用身体堵,用肩膀扛,面对着肆虐的洪水,工人们用身体筑起一道安全防护墙。
  洪水好像变成了一头被激怒的野兽,狂嘶着冲向人墙,它要像撕毁桥身那样摧毁这道人墙。大家毫不退缩,相互搀扶着,紧紧挤靠在一起,用身体抵挡着洪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线路上抢险的工人们两人一抬,三人一组,往这堵人墙后面的空洞中抬石砟,填草袋。
  “嚓嚓”的装石砟声、“咚咚”的奔跑声和“哗哗”的雨声、洪水声夹杂在一起,说话声音稍小一点根本听不见,就是大声吼也只能勉强听得见。蒋文龙的嗓子已经喊不出声了。
  如果此时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保证线路安全是他们的责任,有他们在,就不能让线路出问题。如果你问他们跳进两米多深的洪水中不怕牺牲吗?他们会平静的告诉你,没有想过。他们确实没有想过,因为那一瞬间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想到的只是早一分钟开通线路。在他们的心中两条钢轨的安全远远大于自身的安危。
  三十分钟后,由兄弟单位职工、当地民工、护路队等人员组成的三百多人的救援队伍赶到了,立即投入到抢险战斗中。
  工务段的领导来了。
  休班的职工来了。
  退休的老职工们也来了。
  ……
  桥上桥下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装石砟、填草袋、铺枕木,二人一组用筐抬,三人一组用车推,四人一组抬枕木,你累了我干,你下来我上。雨太大,彼此之间根本看不清对方的脸,但配合的极其默契。
  线路两旁堆放的石砟在一点点的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