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君能有几多愁-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办?怎么办?杨广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沮丧。而这个时候,高丽人故技重施,派使者来赎罪乞降,再次给他大隋一个台阶下。这样,便又跟第一次一样,在得到了象征性的胜利之后,杨广同志只得带着一腔苦闷下令班师。他没想到,这一次与辽东的土地竟成了永诀。

  当然,文青、作家的本色是不能改也不会改的,正是在这种超郁闷的心境之中,杨广又作诗一首。其中最后两句道“徒有归飞力,无复因风力”(全诗已失传),表达的正是自己有心而无力的无奈境遇。然而,更无奈、更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

  高丽没能打下来还不仅是个面子问题,它还有更加恶性的后果——杨广称帝这十年间,确实干了不少令大隋扬威的快事,也做出了一些诸如沟通南北、营建东都之类的大事、实事;但与此同时,他也把最广大的老百姓给折腾苦了,折腾怕了,折腾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以致人情汹汹、天下骚动。再加上这三次大规模远征都基本是以惨败告终,如此也就使得隋王朝由极盛而剧转为衰败,且三次耗费巨大的远征最终也成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索①,从此大隋王朝再无宁日。可以说,征高丽之役就是大隋王朝的历史转折点,更是他杨广一生荣辱、命运的转折点。

  不过,仍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征高丽之役并非是杨广个人穷兵黩武的体现,它确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从地缘政治学上来看,高句丽立国四五百年,已经树大根深,尤其它也已在东北亚局部建立了地区霸权,特别是高句丽这个危险分子曾一度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上出现了虎视眈眈、俯瞰中华的严峻形势;而一旦中原有变,就有如后来的金人伐宋、满清入关一般,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隋文帝晚年与大业初年朝野都以辽东为意,而杨广后来的那句“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的诗句不过乃是自嘲而已。尤其,这从后来唐朝与高丽的反复战争中也不难窥见这一问题的端倪——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自己的二表叔、也算是自己的老丈人的衣钵,以“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为辞,一而再、再而三地准备要啃掉高句丽这块硬骨头,其决心与当年的杨广可谓毫无二致。李世民死后,继位的唐高宗又连续发兵征辽,直到总章二年(668)灭亡高句丽、攻拔了平壤才算了事。

  但是,历史的荣光似乎注定了只属于那些胜利者,杨广却不幸成了一场看上去有些荒诞、离奇的悲剧。

  ① 当时隋军是从海陆两路进军高丽的,为了赶造船只,山东沿海居民甚至几个月被迫浸泡在海水中,以至腰部以下生蛆腐烂;大业七年(611),山东地区的王薄向天下传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并就此点燃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 想看书来

1、在四面楚歌中出走江都
四、杨广之死及与他相关的人和事

  1、在四面楚歌中出走江都

  三征高丽失败的后果是直接和巨大的,一来是引发了大隋国内的相继反叛,以至地方局面渐渐失控;另一方面也使边疆的四夷不那么安分了,开始蠢蠢欲动。

  大业十一年(615)正月,杨广照例再次大会蛮夷,这一次不仅那口头上称服的高丽再次拒绝入朝,连一度被降服的西戎土谷浑也相当不给面子,而且其残余势力还在伺机恢复他们的旧土,他们“屡寇河右”,以至边关频繁告警。至此,大隋的威望开始急剧下降,昔日苦心经营的华夷朝贡体系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然而这一切还不是最严重的,即将成为隋朝最大边患的敌对势力,仍然是那中原王朝的一贯可怕心病——北方草原,而这个强大的敌人就是昔日与杨广把酒言欢、而今再度崛起的*厥。

  *厥过去虽然在表面上与隋朝维持着朝贡关系,但是隋朝三征高丽,他们都没有实质性地派出一兵一卒,甚至还不如一向与隋朝敌对的西突厥。当杨广灰溜溜地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厥的启民可汗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当权;眼看*厥势力渐盛,杨广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了。于是隋朝君臣准备故技重施,以分化、离间的方式消弱*厥,结果这一策略被后者看穿,乃至引起了始毕可汗的强烈怨恨之心,*厥与大隋的关系开始骤然紧张起来。

  大业十一年的秋八月,为了缓和与*厥的关系,也为了挽回一下丢失的颜面,杨广毅然决定再次出巡塞北,大会始毕可汗君臣,以图修复关系。当时,已经有人在阻止杨广的冒险行动,可是喜欢认死理儿皇帝偏偏不从,他也许是想让全天下都看看自己的胆量和气魄!但是,他想错了。一个败军之将,你何以言勇?再说,国际交往靠的是实力说话,你若没有实力,腰杆挺得再硬也是白扯淡。

  当然,杨广的如意算盘还可能是说服始毕可汗,以联合*厥再征高丽、瓜分高丽,以雪三败之耻。可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次他简直成了人家的囊中之物。

  当杨广一行人到达了雁门一带时,前方突然就传来了噩耗:始毕可汗已经带领了几十万突厥精锐骑兵向雁门火速杀来!慌乱之下,杨广一行人匆匆驰入雁门郡城。第二天,突厥骑兵就包围了雁门地区,并把杨广一行十几万人围得似铁桶一般。突厥人发起猛攻,雁门郡41城很快就沦陷了39城,突厥人的箭头漫天乱飞,已经纷纷落到了杨广的跟前——这一下可令惟我独尊惯了的天朝大皇帝惊竦起来,并严重失态,他竟禁不住抱着自己的小儿子痛哭起来,还哭得两只眼睛肿得不行!唉,帝王的威严何在?

  形势万分危急,杨广已经见了棺材也落了泪,但总不能坐以待毙。于是随行的群臣纷纷献计,除了允诺事后大赏有功将士外(后食言),最后皇帝基本采纳了这样两条:一面到*厥内部寻求帮助、挖人墙角,一面下诏天下诸郡募兵勤王。好在上天还没有彻底抛弃杨广,中原子民也不愿让突厥蛮夷折辱了自家的尊严,所以都匆匆赶来赴难,此时年仅17岁的李世民就在其中;连远在江都的王世充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为此分外忧心和操劳。勤王大军迅速从四面向雁门云集而来,而雁门城内被围困已久的隋军士气也开始高涨起来。

  终于,眼见腹背受敌,攻破雁门也已经无望,始毕于是见好就收,在包围了雁门近40天后疾忙退走。这样,虚惊一场的杨广才又得以安然回到了东都洛阳,继续自己糟糕的统治。

  可是,外患虽然暂时被强压了下去,而内忧此时却已成燎原之势。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正月元旦大朝会时,不仅已经没有了外国来使向大隋贡献方物,连大隋20余郡的使者也因为被起义军阻隔了道路而未能到达。此种情形之下,杨广本应该认真反思的,可他却越发毛躁、心虚起来,越发气急败坏——这也正是他的眼光、胸怀不及汉武帝之处!他于是变本加厉地对民众的反抗运动进行严厉*,但是其成效却不大,因为起义军是此落彼起,好似“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危险正在慢满地向大隋的腹心地区逼来……

  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杨广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了,他的内心也日渐焦虑、消极。眼看东都就要成为瓦岗等起义军的进攻目标了,洛阳已没有了安全感;而关中虽是杨隋的老巢,可已日显穷困,哪里及得上江都的稳固和繁华。于是,大业十二年的五月初十,杨广再次下达了行幸江都的诏令,从此一去不返。

  大业十三年(617)是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已经鼎沸起来,不仅农民要造反,连地主们为求自保也举起了独立的大旗。据有人统计,在这年一到五月间出现的约130股起义(造反)军中,地主豪强等既得利益阶级领导下的就占了近一半。终于,那本来被派去太原防备突厥的皇表兄李渊也于这年五月公开举起了义旗,但不同的是,老谋深算的李渊所打出的旗号并不是反隋、不是打自家的老脸,而是安定隋室、安定苍生。而李渊的掩人耳目、直下关中之举也终成了大气候,精明强干的李家父子很快就进占了大隋的国都长安,并进一步控制住了关中,他们以此为资本、又花了八年时间就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赢家。

  杨广是咎由自取,也许全天下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同情他,而他在江都的不幸遭遇我们开篇时也已经讲述过了。他的真正可悲之处还在于他从来不知道反省和悔悟,他总是那样自我,活在一个极度主观的世界里,搞到最后就成了可怜可笑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 想看书来

2、写下绝笔的萧后(上)
一个男人喜欢拈花惹草往往并不意味着他是不懂感情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感情丰富到足以使江河泛滥的地步了,凡见到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就顿起怜香惜玉之心。作为皇帝的杨广好象并没宠爱过什么人,他大概就是占有欲强点,也或者是因为他对待自己的皇后萧氏都是始终如一的吧。溺水三千我只钟情你这一瓢,这一点还算难能可贵。

  萧氏本也是天湟贵胄,她系后梁的明帝萧岿之女。至于后梁,我们在前面介绍昭明太子时已经提到过了,这一割据政权是在西魏的扶植、保护下建立的,后梁偏居于今湖北一隅,西魏、北周的架子倒塌后,它又成了隋朝的藩国、附庸,直到隋文帝灭陈之前将它彻底废为郡县。萧岿是萧统的孙子,也是个白面书生型的帝王,人长得既英俊潇洒,又很有才学;他自知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也学着先祖的样,一心把精力都花在了编书等文化事业上。

  萧氏出生在后梁天保八年(570)农历的二月,按照当时江南的风俗,生在二月的孩子自家是不能抚养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命运多舛,会给家里带来灾祸,因此一般人家可能都会把这些“不祥”的孩子忍心遗弃。但是萧岿本性仁善,哪里舍得把亲骨肉活活丢弃,于是他就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堂弟萧岌抚养。然而,惊人的巧合是,就在萧氏7、8岁时,她的养父母竟相继去世,这样她又不得不被转养到舅舅张轲家。只是这张轲混得不怎么样,家计艰难,所以萧氏从小也就不得不跟着“躬亲劳苦”,经常帮家里做点活计什么的。而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她的品格不似那些生长在富贵中的金枝玉叶吧。不过,尽管舅父舅母整天忙得自顾不暇,但仍然没有忘记在劳动之余教养女读书识字,由于萧氏天性聪颖,再加之南方文化之乡的熏染,所以几年下来这个原本很不被看好的小公主就长成了一个知书达礼、温柔娴静、颇有教养的漂亮少女。

  接着,又是好一番上天垂怜,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有名无实的小公主的命运会竟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就在少年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后,老杨为了笼络住南方,于是便决定为晋王选妃于后梁。这一来可把萧岿忙坏了,他有那么多的女儿,真不知道哪个女儿能有如此 的福气。不过老杨那头给派来了高明的相士,民间男女婚配,尚须问问生辰八字之类合不合,何况是皇家。于是相士就为萧岿的女儿们一一相看、占卜,结果很令人吃惊:“诸女皆不吉。”这可如何是好呢?不能与杨家联姻可是很要命的!而着急之中的萧岿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流落于民间的女儿,他赶紧叫人把这个女儿给迎了回来,相士赶紧来相看过,结果是皆大欢喜:“吉”。

  就这样,萧氏被策立为了王妃,其婚礼举行的日期大概是开皇二年底或三年(583)初,当时的结婚场面是空前的盛大(老杨虽然抠门,但总得给亲家点面子)。他们这也算是一对少年夫妻了,来日方长,可以一同成长。

  史称萧氏“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虽然她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但她骨子里却还是不免有一分萧梁家学的积淀。作为公公的老杨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而丈夫杨广也对她是宠敬有加。杨、萧两家的联姻是双赢的,尤其是对于杨广更是这样。与萧梁的婚姻,对杨广一生的影响都不能低估——史称萧妃“初归藩邸,有辅佐君子之心”,她是有意识地要成为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而杨广的政治识见、艺术情趣、文学修养等许多方面,或多或少总应该有点妻子的影子,且两人也可以相互交流、切磋;杨广日后与江南地方政治集团的结合,也是由这场联姻获得了便利,而且其岳父萧岿的一些重臣后来也成了杨广身边的重要顾问。

  杨广称帝以后,自然也不会亏待了发妻,她确实也是有功的。为此,杨广特意下诏说:“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