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感动天下的中国女孩刘芳艳-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想看书来

穷父盲母
  生活到了贫困的境地,前面就是一条歧路,一边可能是“饥寒起盗心”,一边可能会因苦更善良。刘百义就是在苦水中把生命和善良一同泡大。
  刘芳艳的父亲刘百义是一个高原上老实厚道的农民,一生中积累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幸。生活到了贫困的境地,前面就是一条歧路,一边可能是“饥寒起盗心”,一边可能会因苦更善良。刘百义就是在苦水中把生命和善良一同泡大。
  这一带贫瘠的黄土地,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1998年以前,隆德县农村贫困面达到85%。刘百义一家差不多算是赤贫。
  刘百义有八个兄弟姐妹,四男四女,他排行第七。在兄弟姐妹中,刘百义算是幸运的,冷也好,热也好,他能活着就好,而七个兄弟姐妹差不多都在壮年的时候相继去世。但他又是最不幸的,兄弟姐妹撒手人寰,把一世的困苦负累,全部撂给他了。在贫瘠的高原,刘百义的父母要拉扯大八个子女,其家境的贫困与窘迫是可想而知的。七个兄弟姐妹丢下的侄儿侄女、兄嫂弟妹,给他的拖累负担又是何等的沉重!现在给刘芳艳照门的堂哥刘岁存就是跟着刘百义长大的,今年已快50岁了却还是孤身一人。一成不变的贫困和劳累,刘百义到了38岁还没娶上媳妇,村里的姑娘知道他人长得帅(刘芳艳在回忆时很自豪的用了这个现代词),心地善良,但一看到他徒有四壁的家境,姑娘们一个个都望而却步了。
  刘百义的生活积累了一个个苦难,他已不知道什么是苦难,苦难已成为他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他又是最懂得苦难意义的人,如果曾经的那些苦难不能让人更加坚强和善良,所受的那些苦难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位黄土地上的汉子,穿透了这些苦难而更加善良。
  直到38岁了,经人介绍,刘百义认识了杜桂兰。
  无法比较杜桂兰和刘百义谁比谁苦。
  杜桂兰三岁的时候,患眼疾,眼角膜脱落,闭塞的村里人不知如何医治,她无知的奶奶竟用手将孙女的两只眼睛的角膜抠掉了。从此,杜桂兰就永远失去了光明。
  贫穷的生活是无情的,它并没有对失明的小女孩格外垂青,相反,给了她异乎常人的折磨。小小年纪,带着失明的痛苦,艰难地谋生。虽然失明,但她却心灵手巧。缝补浆洗,“烧锅”煮饭,样样都做。一个盲人,要做这些事情,摸摸索索,磕磕碰碰,是何等的艰辛啊!
  杜桂兰的父母去世后,她就一直跟着弟弟过日子。弟弟生养了七个孩子,她以一个盲女的细心和慈爱,帮助弟弟把七个孩子拉扯成人。弟弟可怜眼瞎的姐姐,一直想找一户善良的人家把她嫁出去。但杜桂兰觉得自己眼瞎,怕拖累人家,加上弟弟有三个孩子还小,尚需要人照看。等到三个侄儿侄女都长大了,杜桂兰已是30岁的人了。
  苦难的人什么都没有,杜桂兰连眼睛也看不见了,但她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刘百义了解了杜桂兰的不幸和善良,有着同样苦难的人,最知道苦难的滋味。没有眼睛不要紧,有一颗善良的心最可贵。
  善良而富有爱心的刘百义决定把杜桂兰接进家里,好好照顾她,搀扶她,相依为命,一起走过这苦难的日子。
  两个苦命的人,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这样走到一起,结下了这段苦难姻缘。
  

恩爱相守
苦怜苦,穷帮穷,刘百义与杜桂兰就是这样一对苦命相怜、恩爱相守的夫妻。村里人都说,苦命的杜桂兰找了一个好男人,“栽到桂花树蔸子里——好福气”。
  把杜桂兰娶回家的那天,刘百义浑身上下都能拧出大把的同情和怜爱的泪水。
  杜桂兰帮助弟弟抚养七个儿女,在黑暗中摸索劳作,不仅劳累,身体随时都有受伤的危险。新婚的那天,刘百义看着瘦小孱弱的她,浑身上下到处是青紫和疤痕,心疼极了,他静静地抱着她,成串的泪珠直往下落。盲女也是人啊,也需要疼爱、亲情和幸福啊!从这一天起,刘百义就暗自攥紧拳头发誓:一定要好好地待她,最要紧的是想办法把她的眼睛治好,眼睛好了,什么都好了。
  隆德是医药材之乡,民间祖传和自习的医术药方很多。刘百义四处打听能治盲症的医生和药方,听说做眼球、角膜移植可以复明,他就用板车把妻子拖着四处求医问药,一处处碰壁,又一处处生出希望,他一直希望能出现奇迹。但医生告诉他,即使华佗再世对杜桂兰的眼睛也回天无力了。
  屋漏又逢连阴雨。复明无望,杜桂兰又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行走不便,经常卧床不起。这一年,小芳艳还不满周岁。刘百义用板车拖着母女俩,碾过四面八方的黄土地,为杜桂兰治病。“吱呀”的板车,成了小芳艳的摇篮。杜桂兰告诉我们:“别人家的孩子在摇篮里摇大,而我们家的孩子是在板车上颠大的。”小芳艳不时的哭泣声和板车的“吱呀”声,在黄土地上合成了一曲人们不忍听见的悲歌。
  直到小芳艳五六岁时,她最早的记忆中,就是帮父亲拉车送母亲求医的情景。父亲躬身拉车的背影,成了刻在她心中最伟大的雕像。
  

人工换牛工
隆德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三亩多。刘百义家有八亩地,退耕还林后,只剩下不到五亩地,这是家里主要的生活来源。
  要种好这五亩地,论力气,刘百义有的是。但贫病交加,其他需要钱的投入,刘百义就力不从心了。
  种子是必需的,肥料可以少要,农具和耕牛就再也无钱添置了。怎么办?他只好给别人串工,用人力换耕牛用,当然是几个工才能换一个牛工。这样算下来,他种一亩地所投入的劳力,差不多是别人的三倍以上。他给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打过工,赶季节的时候,他白天给别人家打工,晚上回去还要抢种自家的地,辛苦劳累,不知有几人能及?一个人劳累的极限是多少?刘百义是称量出来了的!
  刘百义的地种完了,他仍然闲不下来,常常去给那些没忙完农活的张家李家帮忙,但他从来也没有要过别人的任何报酬。
  在下沟村采访,我们有些不解:既然刘百义如此勤劳,为何不养猪、养鸡、养羊来解决一些困难呢?村里人告诉我们,他根本没钱投入,买不起仔猪、羊羔,就连刘百义家里喂的几只鸡,都是一些好心的村民送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积善成德
孟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下沟村人说:“积善积德的事,都让刘百义做了。”
  刘百义父亲死得早,但他却记住了父亲说的一句话:多做善事,多做积德的事。
  刘百义上过三年学,在那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了。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学雷锋活动,刘百义把《雷锋的故事》读了好几遍。同雷锋一样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容易产生共鸣。他一直记着书中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个淳朴厚道的人,认的理就是那么几条。刘百义做父亲后,教育子女的话也就这么一句话:“人穷志不穷,做人做好人。”
  刘百义就是这样一个人。谁家的房子漏雨了,找到他,即使他正在吃饭,也二话不说,丢下碗筷就随人家走,大风大雨里,上到人家房顶“捡漏子”,又冷又危险,他全然不顾;谁家的牛跑了,羊丢了,找到他,他踏遍沟沟坎坎,帮助别人找回来;谁家的孩子、大人得急病了,找到他,深更半夜,黑灯瞎火,他拉着板车把病人送到医院去;遇到村里谁家办丧事,挖墓坑、抬棺材,这些别人忌讳做的事,他都乐意去做。尤其是给死人净身子、穿寿衣这些事,别人惟恐避之不及,他却不怕脏,不怕传染病,毫不犹豫地去做……
  

敬母家规
刘百义不仅百般呵护、尊重自己的盲妻,而且还要求子女要孝顺盲母。
  刘芳艳给我们讲了父亲制定的一条家规:
  还是我小的时候。一次吃中午饭——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比较穷的人家一天只吃两餐饭,中午是最重要的一餐——父亲回来稍微晚一些,我和哥哥等不及,先添上饭,自个儿吃起来了,这一顿饭菜,妈妈在青菜里放了难得的几片肉,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荤菜了,我和哥哥忍不住把青菜里的肉片快要挑光了。父亲回来看到母亲坐在一边,我们却在狼吞虎咽。父亲的脸色陡然变了,很生气,坐在那儿,也不说话,饭也不吃。等妈妈把饭吃完了,父亲才对我们说:我们订一条家规,你妈妈看不见,以后吃饭,要给你妈妈先添饭,让她先吃,我们再吃。当时,我和哥哥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条规矩,但慢慢长大后,我们就心甘情愿地这样做了,每次吃饭都是给母亲先盛上饭,随后才是我和哥哥,最后才轮到父亲。
  现在我理解了当时父亲的心情。父亲很爱我们,一心为着我们好,希望我们吃得好、穿得好,贫困却让他无力满足我们的需要,他心里很难受,但他的盲妻,我们的母亲,特别需要有人照顾,他担心如果他先母亲离开我们,我们丢下母亲不管,这又病又瞎的人怎么活下去呢?如果父亲在天有灵,我要告诉他,就是我再苦再累也不会舍得丢下我的母亲。
  村里的人,如果嫌弃侮辱母亲,父亲会恼羞成怒地跟人急。我上学后,有人说我母亲是瞎子,我就决不放过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维护母亲,也是在维护我家的尊严。
  

严词家训
刘芳艳还给我们讲了同哥哥一起遭到父亲严厉训斥的一件事:
  父亲最不放心的是母亲在家“烧锅”(当地把烧饭叫烧锅),一是怕母亲被火烧伤,二是怕母亲看不见容易失火。但父亲在地里忙,母亲就在家练出了一手“烧锅”的绝活。她是用嗅觉、听觉、触觉,去反复熟悉东西的位置,比如她在灶台边,就知道贮水的水缸在离灶台三步远的地方,油盐酱醋摆放的位置,她一伸手,保准不会抓错,擀面皮、炒菜、添柴火,每样都能做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尽管这样,但时常还是发生一些意外。
  一次,母亲烧锅时,灶堂里的火星溅出来,烧着了灶旁的一只破箩筐,箩筐是用来装杂物的,修修补补已经不像样了,可母亲竟像护宝似的,用双手去扑打火苗。此时,我和哥哥正在外面同小朋友们一起玩。父亲回来后,看到母亲的双手被火烧得不成样子,脸上烧得起了小水疱,头发也烧焦了许多。父亲心疼地把母亲抱进房里,找出一些土药给母亲敷上。随后他把我们兄妹俩叫到母亲的床前,发狠地把我们训斥了一通:你们只晓得玩,不晓得照顾妈妈,下次妈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决饶不了你们!
  这一次,我最深地意识到,我的盲眼妈妈是多么需要人细心的照料啊!可是我却一直还在享受着妈妈艰难的服侍,不由得泪流满面。
  在刘芳艳父亲生前留下的记事本上,在刘芳艳哥哥的日记本上,在刘芳艳自己的日记本上,扉页上都认认真真写有这样四句话:“先祖树德,共事以重;父母生养,恩深如海。”据刘芳艳说,这是他们家祖传下来的家训,父亲要求兄妹俩牢牢记住。
  

以手当箸
我们第一次采访刘芳艳时,刚刚落座,就忍不住感慨地说:“你千里迢迢带着母亲来求学,真不容易啊!”没想到一句话,已让她泣不成声。
  她激动地说:“你们能够想到吗?我妈妈把我们兄妹养育长大有多么不容易,她是用手指把我们喂大的呀!我会永远牵着妈妈的手不放下,我走到哪里,就把妈妈带到哪里。”说着,她把一直握着的母亲的手举起来给我们看。在我们采访的三个多小时里,刘芳艳一直握着、摩挲着母亲的手,没有放松过。
  小芳艳断奶后可以吃饭菜了,但母亲用筷子或者汤匙总是喂不进她嘴里去,不是把饭菜弄洒了,就是喂到她的鼻子或眼睛上,还常常烫着她。怎么办?母亲只好把双手反复洗净,用手指当筷子,一口一口地喂她。夏天饭菜凉一点不要紧,冬天母亲又怕饭菜冷了凉着孩子,就趁热喂她,母亲的手指常常被烫得发红。
  小芳艳稍大些,自己会用筷子了,但她有时不肯吃饭,当然不是像城里孩子吃腻了各种零食和营养品的那种厌食,而是她不愿吃那些难以下咽的饭菜,为了不让她饿肚子,妈妈只好又用洗净的手指强迫性地一口一口喂她吃。直到她懂事,会听话了,妈妈才没有再喂过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贴身针线包
我们作为地方报纸的记者,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采访给予了特别关照,允许我们随时与刘芳艳接触,全方位地了解她的生活、学习情况。与母女俩熟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