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利用一个周日,兄妹俩早早地就将麦子铺上,拖拉机来了后就开始碾轧。碾轧一遍后要翻场,这是一项有点技术性的活,而且,在扬杈翻麦的过程中,灰尘乱扬,有时候让人眼睛都睁不开,麦芒随着灰尘往上撺,让人浑身痒痒的,很难受。小芳艳是第一次干这种活,没想到竟干得利利索索。哥看在眼里,心头既有几分惊喜,又有几分难受:她毕竟还是一个年仅15岁的初中生啊!
直干得天黑,四五亩地的麦子全部打完,收进了粮仓。
吃完晚饭,哥哥说:“今天累了,早点洗了休息吧!”刘芳艳嘴上答应好,但她洗过之后,依然在灯下学习到晚上11点多钟。
哥哥的心愿
2004年,刘仓到福建打工去了。因打工不顺,没挣到钱,便与家人联系很少。没有找到哥哥之前,刘芳艳和妈妈十分想念他。刘芳艳回忆说:爸爸去世后,哥哥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感到了责任和压力。爸爸的遗愿,就是他的心愿:一要还清家里拉扯的债务,二要照顾好妈妈,三要供养我上学。但是,哥哥文化低,人又老实,一直过得很不顺。
14岁,哥哥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回家后,他先是跟着砖瓦窑厂的师傅学手艺,成了一个童工小窑匠。父亲去世不久,他萌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想多挣点钱,照顾好我们母女,尽长子之责。1998年8月,经一乡亲介绍,新疆伊犁一带有一位老板承包了几百亩水稻田,需要人手,他就直奔伊犁,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干了一年多时间,老板发了他2000多元工资。他虽然觉得工资发得低了一点,但还是觉得比在家里强。回来后,又有家乡人告诉他,在甘肃嘉峪关一建筑工地干活,收入比帮人种稻子要高一点。他决定转战嘉峪关,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一干就干了两年多,好不容易从老板手中拿到了两三千元工资,他就打道回府了。此后,他还到银川石嘴山等地的建筑工地干过活,但收入也不够理想,离养家口远着呢。一想到我在读书,尤其是上了大学如何办?他就十分着急了。
于是,他萌生了办一个小卖部的念头。在村里开小卖部,一来可以赚一点钱,二来可以照顾母亲和我。我和妈妈都支持他的想法,建议他到信用社去贷点款,向亲朋好友借一点,小本生意干起来再说。
好不容易贷了3000元款,正准备开张,可听说刘仓要开小卖部了,讨债的人都上门来了。
哥哥心软,人家的钱总是要还的,于是就用贷款去还账,剩下的就没几个钱了,开小卖部的事也就砸了,反而还增加了贷款利息。
哥哥感到在村里呆不下去了,2004年4月就狠心地离开了家,随乡亲到了福建。但他总是不顺,后来丢了身份证,找工作更难。他走的时候兜里只有五元钱,他发誓一定要挣到很多钱后再回来好好孝敬母亲,供我上学,没想到他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心理觉得有愧于我和妈妈,就不愿回来,同我们的联系也很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兄妹相见
刘芳艳一直惦念着哥哥。有媒体报道他哥哥不负责任,丢下母亲不管,她对我们说:“这是冤枉了哥哥,我非常理解哥哥的难处,他四处打工只能做些小工活,挣不到钱,已快30岁了,还没有娶到嫂子,我和母亲都很着急。快两年未见面,我非常想念他,也非常担心他,我曾四处打听,但一直没有音讯。这一次我非常感谢记者叔叔帮我找到哥哥。”
3月22日下午两点半,刘仓在记者的陪同下赶到荆门。
知道刘仓当天中午前后到达荆门,杜桂兰和刘芳艳中午都没有睡午觉,一直在激动和兴奋中等待。
直等到两点二十分,刘仓还没有回来。两点半就要上课了,刘芳艳不得不去教室上课。刘芳艳一走,杜桂兰就坐立不安了,在寝室里走来走去,有时还摸索着走到过道上。刚巧,刘芳艳前脚走,刘仓随即就到了。
刘仓一进门就抑制不住地叫了声“妈”,杜桂兰欣喜地听到了儿子的叫声。母子俩拥抱在一起,泪流不止。
杜桂兰用双手来“端详”两年多没“见面”的儿子,从刘仓的脸、双肩,一直摸到他的双手。摸着摸着,禁不住失声哭起来。我们听不懂,揣摸她的哭诉也许是:“儿啊,你瘦了!你受苦了!” 刘仓从包里拿出鱿鱼丝和营养麦片,说是专门买回来送给母亲的,突然他急切地问:“妹妹呢?”
三点钟,老师告诉刘芳艳他的哥哥已到寝室了,叫她提前回去。
刘芳艳一阵风似地跑回寝室,见到哥哥,顾不得在场的许多记者,一头扑进哥哥的怀里,大声痛哭起来。
母亲杜桂兰哭着说:“回来了就不准再走了,我们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
小小打工妹
为了学习,为了生活,再苦再累,她一路坚强地挺过来了。
从读初三开始,刘芳艳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每到暑假,她都要去找一家餐馆打工,端盘子,洗碗,择菜洗菜,要她干什么都行,工资给多给少也行。反正一个暑假能挣个两百三百就很满足了。
中学阶段她的打工圈子一直是停留在隆德县城。贫困县的生意人,当然有其更多的难处,紧打紧算的几个人手,多一个也容纳不下。干个体的小老板,不这样精打细算不行。所以,刘芳艳很少能反复在一家店里打工。人家现在不缺人手,知道你勤快,也是爱莫能助。
她在街上见餐馆就问:店里缺人手吗?直到找到事为止。
贫穷,是一种不幸,它逼着人去谋生存,尽管是个年少的女孩子,刘芳艳也不得不像个乞讨的人,挨门挨户去向人家求点事来干。刘芳艳告诉我们,有的老板见她还是一个小黄毛丫头,有时候都懒得答理她。每当这时,她真的是痛苦到了极点。但她还是不得不一家一家问下去。她说:“也正是这样,锻炼了我的耐性与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又变成了人生成长之路上的一笔财富。
最令她难忘的是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她第一次到县城去找事干,她几乎找遍了整个县城,一连找了两三天,人家都觉得她太小了,不肯接纳她。最后,终于被一家实在很缺人手的小餐馆接收了。老板只是说:“你试试看,我这里活路很多,不知你干不干得来。”
谁知只干了几天,老板就对她刮目相看了:“别看你小小年纪,小小个头,干事蛮麻利,还挺勤快,挺能干的嘛!”
这个暑假,她第一次凭自己的双手挣到了230元钱。老板是怎么给她算的工资,她连问都没有问。
她告诉我们,仅在那座小小的隆德县城里,她打过工的小餐馆就不下五六家。
靠泡面度日
2003年9月,刘芳艳来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报到。因为她手头仅有1000多元钱了,连交学费都不够。她向辅导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难,辅导老师将她的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考虑到她是来自大西北特困县的学生,学校决定特事特办,同意她只交书本费就可以报到。
从大西北来到荆门,初来乍到,生活习惯、语言、气候等方面都得有一个适应过程,做家教、勤工俭学等方面的事,她不是没考虑过,但都没有着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她就只好委屈自己,在“节省”二字上做文章了。
逛商场,买一点时髦衣服,这自然是想都没想过的事。从小就没买过或做过多少新衣服,她已经习惯了。她学的是电脑制图专业,如果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有一些同学已买了电脑,周末或休息时间上机,随心所欲,挺方便的。但她是想也不敢想,只能是抓紧上课时间学习。她上高三后才开始摸过一次电脑。现在一下子成了计算机制图专业的大学生,其学习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生性好强的她,以勤补拙,成绩一点也没有落下,是班里的中上等成绩。
当时的她,最能省钱的办法,还是从嘴上抠——吃方便面。一碗廉价方便面块把钱就行了,但若到食堂进餐,再便宜的饭菜也不止块把钱。她买方便面,是成箱成箱地到商店去批发,一个月下来,她只花了90元生活费!
第一学期就是这样节省着度过去了。她心里也清楚,光靠节省,没有经济来源,再怎么省也不可能解决三年读书的问题。所以,她决定从下学期开始,一定要勤工俭学,挣钱与省钱并用,支撑着自己将大学读下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以工换食
2004年春节过后,新的学期开始了。刘芳艳向辅导老师请求,能否在校内找一项勤工俭学的差事做,以缓解极度的经济压力。辅导老师及时向学校分管后勤的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学校后勤处高度重视,决定安排她打扫九个教室及走廊、阳台,每学期发给900元劳务费。
领了这份工,刘芳艳心里更踏实了。踏实的原因之一是每学期有900元经济来源,另一个原因是她已习惯了在学习之余去劳动,读小学中学时就是这样。如果说那时候有时还因体力不支,有点被动的话,现在她就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了。
她每天早晨比别的同学起得早,晚上比别的同学睡得晚,因为只有趁同学们休息的时候打扫教室,才不至于影响大家的学习。干事不惜力气,仔细认真,她将九个教室的内内外外扫了拖,拖了擦,拾掇得一尘不染,所以,老师和同学们一直认为,这位大学生清洁工比那些专业清洁工做得还专业。
此后几个学期,刘芳艳一直负责清扫教室的工作。
2006年,她携母返校后,母女两个人的生活困难更大,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为了解决她们母女的伙食问题,就让她中餐、晚餐到食堂给同学们卖饭菜,免费提供她们两餐饭。为了学习,为了生活,再苦再累,她都一路坚强地挺过来了。
独闯天津
2004年7月初,大学放了暑假。刘芳艳早就开始盘算:一定要好好利用近两个月的暑假到外地去打工,挣个千儿八百元学费回来。
到哪里去?对一位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难题。她思来想去,决定到天津去。因为高中时的同桌薛银霞在天津上大学,她在那儿应该有一些熟人朋友,兴许可以给自己介绍一点事做,至少在没有找到事做之前能有个落脚之处。
7月上旬,当她风风火火赶到天津后,却没能找到薛银霞。于是,她只能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撞大运。在街上只要看见餐馆要招服务员、美容院等服务行业招聘临时工的,她都走进去谈一谈。仅一天多的时间,她就在和平区滨江大道的一家小餐馆里找到了一份端盘子、洗菜、干杂活的差事。
她干这种活,手脚却很麻利,吃得苦,活儿干得利索,还不分分内分外,哪儿需要人干事,她总是抢着干,很得老板赏识。
8月底,她告别了那家小餐馆,回到了学校。近两个月,她挣到###百元钱,初尝了打工的甜头,也增添了她依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完成学业的信心。
贴身“拐杖”
母亲从小双目失明,在家里忙活全凭感觉摸索,走多少步就到了厨房,喂猪食朝哪边走,冥冥之中仿佛有特异功能,可以准确无误。但是外出就不行了,必须依靠一根拐杖。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另一根“拐杖”,那就是她的女儿刘芳艳。
自打三四岁起,小芳艳就成了母亲的贴身“拐杖”。母亲想出去走走,小芳艳就牵着她出去,这儿有个坎,那儿有条小沟,小芳艳都会一一提醒母亲。什么花开了,是红的还是黄的,小芳艳都会很仔细地向母亲介绍。这时,小芳艳就是母亲的眼睛。过年过节了,母亲想到侄儿家、姨妈家去串串门,她就会牵着母亲的手走过一程又一程,亦步亦趋,形影不离。
小芳艳###岁的时候,一次牵着母亲到姨妈家去。路上,遇到了一个半米多宽的水沟,小芳艳告诉母亲,水沟里没有水,但有一尺多深呢!要先走到沟底,再走上去才能过沟。担心母亲上上下下不方便,闹不好就会摔跤,小芳艳索性要把母亲背过去。母亲说:“你哪里背得动呀,你还是牵着我慢慢摸索着过吧!”小芳艳却偏不干,不依不饶。母亲没办法,只好听凭女儿摆布。她将母亲一把拉到她的背后,费了好大的力气,没将母亲背起来。她不作罢,再一用劲,竟然连同母亲一起滚到沟里去了。母亲满地乱摸,问女儿摔着了没有,擦伤了没有,好是担心。好在母女俩都没摔伤。最后还是女儿牵着母亲从沟里慢慢走上去了。
有了这支贴身“拐杖”,杜桂兰感到盲人沉沉无边的黑暗中显现了一片光明,不仅少摔了一些跤,而且孤单寂寞也减轻了许多。手牵手,心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