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7圆明园从废墟到艺术家村(2)
很多年前,圆明园一伙鸟人一边说笑,一边谋划一部讲艺术家轶事的电影。和很多被使劲讨论过的计划一样,电影当然没有搞成,但大家因此乐过一阵子,纷纷出谋划策。记得有人提议其中一部分拍成动画片,这主意立时得到赞扬并引起一片笑声。是啊,那么多精彩绝伦的人物,那么多尴尬滑稽的事件,用卡通来表现这一切,似乎比真人实拍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有人因为寻找精神同道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房租便宜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卖画之便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谈恋爱来到圆明园村????有人性格可亲交到许多朋友,有人个性孤僻独自熬过冬天,有人有才华有人没才华,有人有运气有人没运气????如罗素说,幸福在于参差有别。圆明园的美好,大概为此。
  因为卡通虚幻掉了背景,我们可以安全地拥有一颗诚实平和的看待世界之心。唯如此,才可发现那艰难现实中的美好与欢乐,或理想主义旗帜下的卑微人性。圆明园村是一代艺术家和青年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个名利场——它滋养过当代艺术的投机主义与功利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8颐和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1)
The Summer Palace:Supernaturally Inspired
  文吴焕加
  图廖伟棠
  颐和园之美是说不尽的,细微处甚而无法用言语传达,非亲身体察不可。
  你若是游览过苏州、扬州的南方私家园林,欣赏过江南园林那种小桥流水之秀媚,那你还应该到北京来领略中国园林的另一种类型:大手笔、大气派之北方帝王园林。
  你若到过巴黎的凡尔赛,参观过当年法兰西国王的花园,你再来北京游览清代皇帝的颐和园,便会看到同是皇家的离宫御苑,东方与西方的造园风格有多么的不同。
  我出生于苏州,已在北京度过几十个寒暑,又一直住在离颐和园很近的地方,骑上自行车很快就到了。不仅如此,我的专业还与造园有些关系,所以,造访颐和园如家常便饭,几十年下来,实在说不清去过多少次了。
  这里,我只向读者讲一点我自己对颐和园的最突出感受,也就是它最令我惊叹的地方。
  中国北方干旱少雨,近世学者赵元任当年居留北京,他的一首诗说:“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逢一宵雨,若移此雨在江南,后园新笋添几许!” 南人居北地,因罕见雨水而怀念江南之情跃然纸上,也凸显了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南方湿润秀,北方干燥粗犷。北京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就是到了颐和园的跟前,也是这样。然而,踏进颐和园的东宫门,在宫殿的夹缝之间三转两转之后,眼前忽地一亮,空间顿然开阔,你发现自己突然站在一片大湖的岸边。湖水轻摇,水波潋滟;稍远处,长堤横卧,堤柳依依,远远近近几个小岛浮在水面上,似有似无;再远处,山峦连绵,山色有无中。
  这里说的是颐和园的前湖。待你转到万寿山后面,后湖的峡谷风光,又会让你想起南方深谷山溪的幽深景象。
  这样的景色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是的,曾经见过,是在江南,是在杭州,可这儿是北方,头一次到颐和园的人不免一怔:北方怎有这样的江南风景!
  这就是颐和园的妙处:北方园林有南方美景;真令人惊异:清朝人在北京造出了一片北国江南。颐和园周围有一圈围墙,平常游人不太觉察它的存在,因为围墙被树遮掩了。但如果爬上墙头,立即看到墙外是北国风光,墙里是江南秀色,情调气氛迥然不同。
  这座颐和园是半天然、半人工的产物。现今颐和园的地方原本有一座不大的秃山,叫瓮山。瓮山的西南方有一个水泊,先前称“西湖”。山不高,水不大,但在北方已属难得。因此在元明两代算是京城的一个景点,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去那儿游玩。到清朝,皇帝们在北京西郊大兴土木,建了多处离宫御苑。但乾隆皇帝仍不满足,他看中瓮山及那个小“西湖”,认为可以加以改造利用,便决意在那里营造一处新的园林。
  乾隆一生六次南巡,他醉心江南的秀景色,早就想在京城附近营造一处有江南风味的园林。他命画师摹写江南名胜,带回北京作为造园的参考。他特别以杭州西湖景色为营造新园的蓝本。
  乾隆十四年,趁整理西郊水利工程的时机,乾隆下令疏浚和扩大原“西湖”。那一带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水量增多以后,在东边另筑一道新的挡水堤,水面便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扩展。往北,湖水直逼瓮山山脚。水面东扩后,原来位于“西湖”东岸上的一处庙宇被保留下来,成了水中一个小岛,岛与东面湖岸之间建一座十七孔长桥相连。在原西湖的西面另挖两片较小的水面,三片水面之间有柳堤相隔。
  扩大湖面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北京城有了一个较大的水库;另一是湖面扩展后大大改变了山与水的相互关系,使原来的小“西湖”真的变得蛮像杭州的大西湖了。杭州西湖有苏堤六桥之景,颐和园的西堤也修了六座桥,可见乾隆仿效杭州西湖之热忱。颐和园东北角有一个名为谐趣园的园中之园,那是仿效无锡惠山园而造的。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的母亲六十整寿,他藉祝寿之机,将瓮山易名万寿山,湖则改称昆明湖,又逐步添置建筑,广植花树,完善景点。将这座新的皇家园林命名为“清漪园”。清末,西太后慈禧重修该园,改称“颐和园”。
  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讲中国造园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造园艺术原则,其中最根本一条原则是“师法自然”。颐和园体现了这个原则。而你到法国的凡尔赛一看,那里的布局整齐对称,道路笔直,水池和花坛都是几何形式,很多植物也被弄得规规矩矩。那个凡尔赛体现了欧洲人的原则:征服自然。
  中国人的“师法自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园冶》作者说,造园的过程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而造出的园林应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08颐和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2)
颐和园里的北国风光,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完美典范。
  颐和园的事一时半会说不完,请来北京亲历亲知可也。
  

09明成祖与十三陵(1)
Emperor Chengzu and the Ming Tombs
  文岳南
  图林崇诚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是中国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
  明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这位皇帝虽在明代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却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继承法,用和平的手段当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强取豪夺争得了天下。原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孙朱建文为合法继承人,另外分封诸子为诸王。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任,是为建文皇帝。可是好景不长,他驻守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也就是说以铲除现任皇帝身边的坏人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统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
  按正常的国家制度和君臣伦理原则,燕王作为一方诸侯起兵反对中央政权本是大逆不道,而明朝的官员忠于国家合法制度之下的建文皇帝,积极抵抗燕王的军队,应该算是明朝的忠臣。可是,当建文帝一完蛋,燕王率领他的难兄难弟控制了局势,本人摇身一变成了永乐皇帝,这事态也就随着急转直下了。尽管明朝还是明朝,但却是燕王的明朝,而非建文帝的明朝了,那些拥戴建文帝的忠臣也就自然地来了个驴打滚儿,猛地变成了反明朝的“奸恶”,也就是现行反革命分子。这朱棣受他老子朱元璋奢杀成性的性格和理论的影响,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杀人魔王。根据“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原则,对那些直接参与抵抗运动的男性反革命分子,所采取的惩罚方法或剥皮,或油炸,或水煮,搞得整个南京城鬼哭狼嚎,哀声一片。与此同时,那些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妻女、姊妹、儿媳、乃至外甥媳妇等等一切沾得上边的女人,统统弄到妓院里充当妓女,包括五十六岁的老太太在内。
  以上的惨景有的发生在南京,有的延续到北京。自从朱棣称帝后,一是觉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在明代故宫的广场上,近自朝廊,远及附郭的雨花台,无不是血迹斑斑,这使得新上任的皇帝难免目击而心有不安。在这种刺激下,便动了迁都的打算,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或者叫眼不见心可安。二是由于朱棣镇守北平多年,深知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毅然决定将明朝的首都搬过来。永乐四年(1406),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不知当时的杀人魔王朱棣是否意识到,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人死之后,选个好一点的地方埋葬,并请这方面的专家看看风水,这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并兴行起来了。古代书籍《仪礼》上就有选择丧葬地要看风水的记载,大意是说:“土壤有厚薄,水泉有深浅,故必须相地之可葬与否,而后经营之也。”从这句记载来看,这个时候的看风水,考虑的还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气、土质等自然条件,是否关系到棺木、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秦汉之后,随着堪舆、相宅之风的盛行,开始掺进了许多迷信的成分。这种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许多相信风水之说的人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如果墓地风水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运气,否则就要倒霉,并使家道衰败等等。后来有一位叫郭璞的知识分子,写了一本具有经典性质的著作《葬书》,他在书中将风水一说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并很有些玄玄乎乎的味道。书中说,作为墓地,能具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这些条件,就算是上乘宝贵之地。郭璞所说的这个条件,其实就是指靠山临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临平原。不过这个条件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如前边已提到的奉永乐皇帝旨意专为徐皇后选择“吉壤”的廖均卿等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可供挑选的地方。据说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除伸长了脖子挨宰,别的没有什么好事,未能同意。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也未被采用。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永乐认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余地,亦未能入选。直到永乐七年,廖均卿等人才又在京北昌平县黄土山下选中陵地,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后拍板决定下来,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十三陵区。
   txt小说上传分享

09明成祖与十三陵(2)
关于这块被认为是“风水宝地”的具体情形,明代后期的知识分子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曾有一段描述:“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
  蒋一葵所描述的这种“风水宝地”的概念,虽有些牵强和唯心主义色彩,但透过那层玄秘的外衣,就能使人通过现场观察,得出古人所说的风水总体上是个什么样子。如果将之简单化一点,这就是为了生存和安全,人们选择背山面水的地域建造住宅,背后的山遮挡寒风,前面的水提供饮用和浇灌之利,这些其实都是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