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堑囊尚模苤鞫Υ蠼谓恼鞅俪隼垂ぷ鳌�
  

袁绍的失败源于性格悲剧
东汉的大将军是非等寻常的职务,他的地位甚至高过了三公,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务通常是专为外戚而设的,这个职务可以理解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目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是何进——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在四处挖人,袁绍自然是他求之不得的对象。据《三国志》记载,何进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府里的处长(大将军掾),后又改任侍御史,后一个职务挺重要,因为它可以接受公卿奏事,并且“举劾非法”,可以直接去办案,彭绍以前县长的身份直接进入中央,而且担任了要职,随即手里有了兵权,可谓一帆风顺。
  但紧接着有了何进被杀和董卓之乱,袁绍的仕途出现了变数,他无法再像父祖辈那样凭借出身高第而步步高升,最终继续承载起家族的荣耀。董卓进入洛阳后袁绍开始流亡,随后起兵,之后迅速有了自己的地盘,事业蒸蒸日上。在创业过程中,袁绍的执著和个人才干起到一定作用,而他的出身以及早年结交的一帮“侠士”从中辅佐无疑是成功的更主要因素。
  但是,袁绍的事业在官渡却戛然止步,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更厉害的人——曹操。与袁绍相比,曹操处处占下风:曹操没有袁绍长得帅,袁绍大高个儿、仪表堂堂,曹操容貌抱歉,很是自卑;袁绍出身清流名门,从小被捧惯了,走到哪里都是鲜花掌声,曹操则出身宦官家庭,当时被称为浊流,家族被社会主流所诟病,不仅从小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到手握重兵的时候还有人出来骂;曹操年轻时特别注重交朋友,虽然也交了不少朋友,但大多是自己主动交往的,曹操经常自己推销自己,像一个勤奋的营销员,但还时不时遭人白眼,许劭不愿意给他下评语,宗世林发誓一辈子不跟他做朋友,这些都是受家族之累,而袁绍完全占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谁想见他都得排队;曹操起兵后名分很低,属于袁绍手下张邈的手下,而袁绍尽管没有为酸枣会盟做过任何贡献,但参加会盟的人仍然一致推举他为盟主。
  袁绍实在太顺了,但他最后却败给了曹操,这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一种因素起作用,那就是品质、毅力和努力,或者说是性格。正因为一路太顺,所以袁绍有了“色厉胆薄”的一面,他外表宽容,但内心猜忌、器量狭小,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身边人才不少,但放任他们搞内斗,使自身实力严重被消耗。对一个组织而言,领导人的性格就是这个组织的特点,所以领导人的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整个组织的命运。韩馥窝囊而死,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那些追随他的人,袁绍比韩馥有能力,但却也算不上是个完全称职的领导人。所以,后世有人把曹操比为“可爱的奸雄”,而把刘表、袁绍这些人比为“漂亮的草包”。
   。 想看书来

贰 独夫是怎样炼成的
在汉末三国人物中,董卓是被骂得最狠的一个。
  范晔在《后汉书》中骂他罪恶滔天,“干逆三才”,也就冒犯了天地人的常道。陈寿在《三国志》中骂他“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之有也”,也就是凶狠残忍,暴虐而不讲仁义,自打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大坏蛋。客观地说,这些话不像是历史学家应该用的语言,因为它不符合辩证法,一个再坏的人身上多少也有可取之处。但在历史学家眼里,董卓干的坏事实在太多了,士人们无法原谅他,所以只要说起董卓,都会毫不客气地把他贬得一无是处,粗俗、无知、残虐、霸道,所有能用在恶人身上的贬义词都尽情地往他身上使。
  但是,纵观董卓的一生,他固然是个大恶人,但也是个有本事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东汉王朝做过贡献的人。虽然他因为笃信乱世生存术而在有些问题上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但也并非一味耍横,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同时,他也是《汉末英雄记》的作者王粲非常熟悉的政治人物之一,王粲十六七岁到了长安,当时这里正处在董卓的统治之下。王粲目睹了长安之乱,也亲身经历了董卓被杀后全城百姓的欣喜若狂,现存《汉末英雄记》里涉及董卓的有十二条,一千一百多字,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些记录虽然已经支离破碎,其中记录董卓早期历史的只剩了上面这两条,但综合王粲笔下的董卓,可以看出相对于范晔和陈寿,王粲对董卓的评价更为客观,他没有用漫画式的笔法写董卓,至少有一条,王粲告诉人们,董卓在作乱之前曾为朝廷“前后百余战”。
  

为招待客人杀了正在耕地的牛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陇西郡隶属于东汉的凉州刺史部,是东汉的“大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东汉的主要战场。当时,在这一带居住的羌族势力强大,屡屡起兵反抗朝廷,朝廷则一次次派大军*,战事绵延百余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凉州成为武人和冒险家的乐园。陇西郡位于今甘肃省南部的临夏、陇南、甘南之间,董卓的老家临洮县却不是现在的临洮县,而是临洮县以南几百里外的岷县,这两个地方都在洮河岸边,是川渝方向去往兰州的必由之路,在东汉时相当偏僻和落后。
  董卓出身于下级官吏之家,他的父亲董君雅在颍川郡的纶氏县当过县尉,纶氏县即今天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的所在地,不过这个著名的寺院开始建设还要到三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县尉是县令或县长的下属,负责治安缉盗等工作,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董卓的父亲一生中最大官职才是个县尉,说明他们不是名门望族,不过,出身于遥远的边地,而能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汝南、颍川一带做官,说明董君雅也有一定本事。
  当时年轻人最好的前途就是研习经学,之后进入太学学习,毕业后踏入仕途,袁绍、曹操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董卓不是,《后汉书》说他“粗猛有谋”,也就是智育不好体育好,这或许与他出身凉州有关,或许与他父亲任职县尉有关,总之青少年时期的董卓没有种下日后当一名文人的基因。董卓小的时候在老家生活,“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羌中”指的是羌族聚居区,大体上在陇西郡与武都郡一带,核心地区在今天甘南、川北,甘肃的宕昌、武都等地以及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都在其内。这里与董卓老家岷县相邻,董卓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一身的江湖侠气,他与羌人部落首领交上了朋友。
  对青年时期的董卓,《汉末英雄记》有一段记载:“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后汉书》引用了上面的话,又加了几句:“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台湾十一位教授将这段话合译为:以后董卓回到中土,在田野里耕作维生。羌族中的一些豪杰有大老远跑来看望他的,董卓便带他们回家,高兴起来,甚至把自己正在干活的耕牛都杀了款待客人。家中来了客人有人会杀鸡,再盛情一点的会杀头猪,而直接到田地把正在耕地的牛牵回来杀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董卓的豪爽感动了这些羌族朋友,回到老家后,他们竟然搜集了千余头的牲畜赠送给董卓,董卓因此以健侠而闻名。
  据此有人认为,董卓后来跟他父亲到了颍川郡纶氏县生活过。《后汉书》还说董卓善于骑射,能在马上用两张弓左右开射,而且臂力过人。一身侠气,武力超群,放在首都洛阳恐怕很难派上用场,但在战事不断的陇西,这就有了用武之地。据《吴书》记载,董卓回到老家后被陇西郡太守召为吏,让他“监领盗贼”,就是管管治安。当时这一带除了羌人外,胡人也经常出来劫掠百姓,干治安工作必须是一把强手,董卓看来干得不错,不多久受到凉州刺史成就的赏识,把他调到州政府工作,让“领兵骑讨捕”。
  《后汉书》说这个职务叫“兵马掾”,查东汉州郡政府属官里没有这个职务,可能是为边境地区州郡特设的,“掾”的意思是官属里的佐吏或办事员,东汉的正规军不归州郡管,内地的州郡都没有兵,只有都尉管理的治安警察部队。边境地区情况特殊,设有一定数目的地方部队,负责守土卫家、配合正规军作战,类似于民团,董卓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据《吴书》记载,董卓干得挺不错,他领兵*胡人,“大破之”,俘虏了上千人。
  

得到多位名将的赏识提携
当时朝廷的中央军主力几乎常年在凉州一带与羌人打仗,由此造就了不少名将,东汉末期最著名的是“凉州三明”,即张奂(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和段颎(字纪明),都是凉州本地人,其中张奂是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人,皇甫规是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灵台)人,段颎是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民勤)人。他们先后在凉州领兵作战,主要对手是羌人。这几个人对董卓都很熟悉,对他也相当赏识,董卓在他们的提携下在军中逐渐成长起来。
  桓帝末年,董卓正式加入朝廷正规军,来到张奂手下担任军司马,这个军职的品秩是千石,当时县令的品秩是四百石或六百石,所以董卓担任的这个职务虽然算不上高级将领,但也起点不错。他随同张奂参加了与羌人在汉阳郡的作战,打了胜仗,董卓得到了九千匹缣的赏赐,当时物价起伏很大,工资和奖金常发实物,比现金更有用,董卓得到的是一大笔奖金,但董卓身上“健侠”的一面又表现了出来,他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也就是说功劳虽然是自己的,但也是大家的,于是把所有赏赐都分给了手下,自己什么都没有留。
  董卓后来被提拔为西域戊己校尉,这是一个不常设的官职,负责屯卫、监护西域诸国。在军中,校尉级别较高,应该到了师长、旅长一级,可以正式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了。但董卓在这个位置上没干多久,就因为什么事被免了官。
  当时段颎兼任凉州刺史,也很赏识董卓,据《吴书》记载,段颎见董卓被免官后无事可做,就把他推荐到洛阳,在司徒袁隗那里任职,董卓担任的是“司徒掾”。司徒是三公之一,比部长还高,可以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开府),“司徒掾”是司徒府里内设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处长。董卓从此成了“袁氏故吏”。出身于汝南郡的袁氏一门“四世五公”,也就是先后四代人里有五个当上朝廷三公,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能成为“袁氏故吏”中的一员,当时在官场上是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董卓从此官运亨通,先后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成为省部级的地方大员。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在仓促之间组织军队*,负责与冀州黄巾军作战的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名将卢植,在卢植指挥下,战事进展得很顺利,但卢植得罪了天子派来战地巡查的宦官,宦官回去告了他一状,结果卢植被临阵撤职治罪。本朝重文治,朝廷里文官一大堆,能打的武将却相当有限,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董卓能打,就命他由河东郡太守改任东中郎将,代替卢植与黄巾军作战。然而,董卓习惯了与羌人作战,擅长的是山地战和大兵团骑兵突击,对于平原和河网地带的攻城战不太拿手,结果一筹莫展。
  情急之下,董卓向朝廷推荐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接替自己,皇甫规也担任过凉州刺史,资历比张奂还老,皇甫规提携过董卓,他的侄子皇甫嵩也很有军事才能,董卓请出老领导的侄子,结果皇甫嵩不久就把冀州黄巾军剿灭了,被升为左将军。而董卓因为作战不力而被撤职。
   。。

曾借助流星雨反败为胜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凉州羌人发动了规模很大的叛乱,他们共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了朝廷设置的护羌校尉冷征和金城郡太守陈懿,攻烧州郡,叛乱武装后来逐渐归到金城人边章、韩遂手中,他们聚集了数万骑兵向东发起攻击,已经打到了关中一带,这里是西汉各位皇帝陵寝所在地,朝廷一下子紧张起来。边章、韩遂等人以诛杀宦官为名,鼓动大家跟着造反。
  这样,董卓又有了用武之地。朝廷派皇甫嵩领兵与边章、韩遂作战,任命董卓为中郎将,担任皇甫嵩的副手。凶悍的凉州骑兵跟黄巾军完全不同,这一次轮到皇甫嵩找不到感觉了,他因为作战无功而被撤职,朝廷拜老将张温为车骑将军统一指挥作战,任命执金吾(中尉)袁滂为张温的副手,董卓被提拔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