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董卓儿子的事,只说他有一个女婿叫牛辅,推测起来董卓应该没有儿子,如此以来他死后继承权就成为问题。董卓可以把女婿牛辅立为继承人,也可以在手下将领里指定一个,但当董卓收吕布为义子时,这些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董卓要把继承权交给吕布。
  汉代很注重法律上的继承关系,像袁绍那样过继给叔父家,叔父的爵位、家产等就将由他来继承,这种法律关系是谁都不能剥夺的。董卓为了保证瓦解并州军成功,不惜指定吕布为继承人,为了取得吕布的信任,还举行了盟誓。这不是走过场,而是很郑重的,董卓至死都未曾反悔过,而吕布也对这种关系深信不疑,后来当王允策反他杀董卓时,吕布曾为难地表示“奈如父子何”。
   。。

陆 当两个野心家相遇(1)
掌握朝政大权的董卓与在社会上呼声很高的袁绍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导火索是废立天子事件。根据《汉末英雄记》的记载,董卓一直有废掉当今天子刘辩的想法,而改立灵帝刘宏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帝。董卓认为这件事迫在眉睫,已经不能再等,为此他跟袁绍商量。但是,单就《汉末英雄记》现存的几条记载来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似乎还有一些出入。
  其中一条记载说,董卓告诉袁绍,当今天子刘辩为人“冲暗”,不是一个“万机之主”,而陈留王刘协比他强,应该废黜刘辩,另立陈留王。“冲”的意思是幼小,“暗”的意思是不明,蒙昧。董卓说刘辩蒙昧可以,但说他“幼小”则刚好说反了,因为刘辩十四岁,刘协只有九岁。根据这条记载,董卓明确要以刘协代替刘辩。
  但按照后一条记载,似乎又不是这样的。董卓当着袁绍和众官僚的面说:“刘氏之种,不足复遗。”这个“遗”在此应该读“位”,是给予的意思,董卓好像是在说对刘氏宗族不能再把皇位交给他们了。那应该交给谁呢?《汉末英雄记》没说,《三国志》、《献帝春秋》也没说,有一种可能是董卓想自己当皇帝,因为如果刘氏不当了,董卓是不会让给别人当的,《汉末英雄记》在这里暗示董卓想僭越。
  但是,后一种说法得不到其他史料的支持,包括《后汉书》、《三国志》在内的各种史书均明确记载董卓的想法是以刘协取代刘辩。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袁绍的强烈反对,二人由此彻底闹崩。董卓没想到袁绍会干脆利索地不给他面子,于是放出了狠话:“天下的事都取决于我,我想做什么,谁敢不从?”董卓再次耍起了流氓,但袁绍不是吓大的,他说:“天下有势力的也不光你董卓,咱们走着瞧!”袁绍“横刀长揖而去”。袁绍明摆着跟董卓公开叫板了,他勇刚勇矣,但是晚了。
  如果是在鲍信劝他除掉董卓的时候发威,结果会是另一个样,但现在局面完全不同了,董卓收降了何氏旧部,瓦解了并州军,新得了吕布、张辽这样的猛将,加上凉州军源源不断地开来,实力的天平早已把袁绍一党甩到了地上,袁绍这才想起来跟董卓摊牌,无异于自取灭亡。换成别人,袁绍及其整个家族恐怕活不到明天,但是董卓还是忍住了,原因是袁家是大家,他没有立即下手,这为袁绍逃出洛阳留下了机会。
  董卓为什么执著的行废立之事呢?要知道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纵观两汉三四百年的历史,能做成这种事的没有几个,尽管刘氏已形同傀儡,尽管董卓已经“天下之事,岂不在我”,但要打破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统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袁绍这些人不敢反对,也不能保证天下人都会响应。从事后结果看,董卓要做的这件事终于是做成了,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董卓没有考虑过吗?
  而对袁绍来说,尽管不满意董卓,尽管可能也不满意刘协,但此时此刻执著的反对废立,他也应该考虑一下后果。袁绍可能觉得袁家的影响力还在,董卓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但董卓进入洛阳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清楚地表明,此人绝不会按常理出牌,他的道德水准极低下,他的手段极残忍,对付这样的人光靠斗勇根本无济于事,即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父亲、叔父等家族几十口人着想,董卓彻底掌握局面后,下一个打击的对象一定是袁家,现在不设法脱身,反而激怒董卓,是不是有点不够明智呢?从事后结果看,袁绍带着少数人勉强逃出了洛阳,生父袁逢、叔父袁隗等几十口人留在洛阳成为董卓的人质,最后全部被董卓杀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陆 当两个野心家相遇(2)
在废立这件事上,董卓和袁绍都异常执著,根本不计后果,来了一场硬对硬,给政局乱上添乱,使脆弱不堪的朝廷旧伤未疗、新伤又添,董卓和袁绍对决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董卓和袁绍为什么都那么执著呢?董卓为什么一定要行废立之事?对袁绍来说既然拼不过董卓,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他们都不能退一步吗?围绕这些问题仔细探究一番,发现不是他们不够明智,而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其他的选择,董卓要想彻底巩固权力必须行废立之事,袁绍要想自保必须坚决反对废立,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他们都没有退路。
  董卓虽然是肇事者,但他有充分的理由换皇帝。刘辩是灵帝刘宏的儿子,但也是何进、何苗的外甥,何进被杀凶手是宦官,何苗被杀凶手则是吴匡,而吴匡背后是董旻,董旻的背后是董卓,董卓已经跟何家成为仇人,这是董卓急于换皇帝的一个原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董卓跟刘协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个刘协跟刘辩不是一个生母,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刘协的母亲是王美人,何皇后当时得势,又给灵帝刘宏生下了儿子刘辩,她对其他嫔妃格外防范,有谁怀上刘宏的儿子,她就会想办法让那个生命胎死腹中,王美人怀孕后惊恐难安,想了很多办法要把孩子流产,但这个日后被称为汉献帝的孩子生命力过于顽强,还是降生到人间,结果很快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死了。灵帝大怒,但又无可奈何,何皇后外有当大将军的哥哥,内有张让等宦官头目力挺,灵帝无法追究,但为防止再出意外,就把刘协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
  灵帝刘宏的母亲姓董,跟董卓是一个姓,但他们的祖籍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华北,八竿子打不着,不过董卓很会来事,当时他的弟弟董旻在朝廷任职,在董卓授意下,董旻主动跟董太后一家攀上亲戚关系,不管是西边的董还是东边的董,反正五百年前都是一家,由于这层关系,董卓对刘协更另眼相待了。为了防止忠于何氏的势力将来聚拢到刘辩身边反对自己,董卓当机立断,他要废掉刘辩,另立与自己有一定渊源并且有好感的刘协为帝。
  对于袁绍来说,这又恰恰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袁绍是何进的属下,张邈、鲍信、丁原这样的实力派与其说支持袁绍,不如说他们是因为何进而支持袁绍,何进虽然算不上一代枭雄,但他很早便开始权力布局,像王粲的父亲王谦以及大笔杆子陈琳等都是何进的属下,何进在政治上有相当深的根基。袁绍等人加盟何进集团后,通过背后使坏把何进推上了断头台,借宦官之手除掉了何进,但这些是很隐性的,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袁绍平时嘴上挂的还是对何进的忠诚,何进是袁绍利用的工具,也是袁绍扛在肩头的一面大旗。
  何进虽然死了,但他的外甥、当今天子刘辩就成为一个象征,刘辩当天子对袁绍是有利的,反之,看着刘辩被废他如果不旗帜鲜明的反对,将使自己的政治声誉严重受损。袁绍没有接受鲍信等人武力解决董卓的建议,鲍信、张邈等人失望之下已离开了洛阳,袁绍失去了跟董卓刀兵相见的本钱,如果再失去士人以及舆论对自己的拥护,他将变得一钱不值。
  所以,董卓必须换皇帝,袁绍也必须坚决反对。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袁绍逃出了洛阳,董卓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以后的汉献帝。这场斗争董卓表面上是胜利了,但这个胜利是“惨胜”,由于他的方法过于粗暴简单,让他在政治上彻底失败,士人们不会再与他真心合作,一般百姓也都视他为头号奸臣。对于袁绍来说,此次对抗他则是彻底“惨败”,他被排挤出洛阳政坛,袁家留在洛阳的数十口人成为董卓的人质,后来袁绍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打出反对董卓的大旗,董卓一怒之下,把袁家几十口人全部杀了。
  可这些不幸远没有结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董卓,列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董卓随意行废立之事,言下之意并不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董卓担心被废的刘辩被关东联军利用,命人用毒药害死了刘辩,其过程记录在《汉末英雄记》等史籍中。刘辩死后,关于刘协合法性的问题不再成为焦点,绝大多数人认为刘协既然也是灵帝刘宏的亲生骨肉,继承皇位就不存在问题。但是袁绍还绕不过来这个弯,在董卓面前他坚决反对立刘协为帝,这个观点他一直坚持了很久,他曾想立刘虞为帝与刘协抗衡,虽然事情没有结果,但让袁绍成了最大的“反皇派”,一直影响着他与献帝刘协的关系。这也间接地促成了曹操得以抢先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让袁绍不断地在政治上失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1)
董卓赶跑了袁绍,消除了心腹之患,虽然身边还有黄琬、杨彪、朱俊、卢植这样的老臣时不时跟自己作作对,但董卓不担心他们,因为这帮人手里没有兵权,顶多动动嘴,把董卓惹急了,抽刀瞪眼一吓唬,这些人也就老实了。董卓感到很惬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仅完成了废立之事,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务,先是当了司空,又改任太尉,最后又当上了相国、太师,几乎把这些最重要的职务全干了一遍,同时还增加了不少特权。董卓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封官封爵,只要他看着顺眼,想当什么官只需一句话。
  经过多年的经营,凉州军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军事组织,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手下主要将领有十多人,其中不乏日后的风云人物,主要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以及李蒙、王方、胡轸、杨定、段煨、徐荣等人,加上董卓新收降的吕布、张辽,可以说人才济济。但是这些人才有一个严重问题:专业太偏科,都是武将,在战场上玩命可以,玩不了文的,玩政治更不在行。
  董卓明白打江山跟治理天下是两回事,董卓急需要文人的辅佐。董卓是个武人,却也是个聪明人,他动不动耍横,但没有一味地耍横,对于反对他的人一点都不手软,但对于他想借助的人,他又能放低姿态。董卓控制朝政后,四处延揽名士到朝廷任职,一代文豪蔡邕就是此时结束流放生活回来重新任职的,还有荀彧的叔父荀爽,原本在颍川郡家里务农,突然接到诏命,任命自己为平原国相,成为副省级高官,还没等他赶到平原国,路上又接到通知改任他为光禄勋卿,成为部长,等他到了洛阳,才知道他的任命书又改了,他担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荀爽从布衣百姓一跃成为三公,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董卓为了收买人心,还自己领衔,率领三公上书朝廷为陈蕃、窦武*,为了表达诚意,董卓带头“俱带鈇锧诣阙上书”,“鈇锧”是古代行腰斩刑用的工具,董卓带头光着膀子,背上这些刑具,跑到宫门口跪地请愿。陈蕃、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而被杀,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子孙,也影响到与他们平时关系密切的人,在董卓主持下,陈蕃、窦武一案彻底*,当初受牵连被免官罢爵的人都“悉复其爵位”,董卓对陈窦二人“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董卓做这些事只有一个目的:收买人心。但是,人心已失,不是作几场秀就能换回来的。董卓和凉州军的残暴无情让洛阳的官民无法跟他们亲近,轻易废掉天子又让他彻底丧失人心。董卓一系列挽回声誉的行动或许收到了一点点成效,但士人们不肯真正合作的立场没有什么改变,这让董卓很苦恼。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也是献帝初平元年,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自己由太尉改任为相国,这是本朝没有的职务,专为董卓而设,他空出来的太尉一职给了司徒黄琬,黄琬空出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杨彪接任,杨彪空出来的司空一职由刚被提拔为光禄勋卿的荀爽接任,这几位既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是大名士,算是给董卓撑足了面子。但说到具体做事,这些人显然不行,董卓不仅需要装点门面的人,也需要干事的人,正在这时,有几个人主动跑到董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