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轸根据形势的变化献出了新的对策,可楚怀王还是老脾气。明明受了秦国的欺负,却还要再取悦于它,打死他也作不到。

  楚国的大军出动了,秦国闻讯也立时派兵迎战。

  那个残酷岁月的又一轮杀戮即将开始。

  二。战争的背后永远是政治。

  公元前312年春天,楚国和秦国的军队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相遇,展开一场昏天黑地的大战。

  在国都郢,楚怀王和他的臣民们无不翘首以盼,渴望着自己军队得胜的消息。

  他们最终等来的却是一个惊人的噩耗。

  这场生死大竞技以楚军的惨败宣告结束。整整八万楚国官兵被秦军砍掉了脑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身为主帅屈匄和七十余员部将也被秦军活捉了去。

  打了大败仗的楚国非但没能夺回六百里商於之地,反倒又让秦军趁势抢走了汉中之地六百里,从此秦国的版图上又多了一个汉中郡。

  楚怀王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恶气,立刻又调集起了全国的作战部队,再次向秦国进攻。

  这一次作战,胸中燃烧着复仇怒火的楚国将士奋勇争先,拼死杀敌,打得秦军节节败退。楚军兵锋直逼秦国境内的蓝田。

  这蓝田离咸阳仅有百余里之遥,楚国大军眼看着就要杀到秦国国都的大门口了。

  这大概是秦国建国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急局势,秦惠文王急忙调兵遣将,展开了蓝田保卫战。

  生死存亡的关头,秦、楚双方的兵士个个都勇猛向前,奋力搏击。一时间厮杀得难解难分,胜负未决。

  就在这紧要的时刻,又一个糟糕的消息传到了郢,北面的魏国与韩国突然跑来趁火打劫。它俩乘楚军主力在蓝田难以脱身之机,联合发兵入侵楚国。

  从不久后秦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帮助来看,这场入侵很可能是秦惠文王策动的,有外交谋略来解救他自家的危机。

  魏、韩两国出兵的时机选得再好不过了,楚怀王已经把楚国的主要兵力全部押在了蓝田,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防御别人背后捅刀子。魏韩联军借机在后防空虚的楚国地面上长驱直入,已经打到了邓(今湖北襄樊北面)。

  这里有必要讲一下郢的地理位置。史学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郢最初是在今天的湖北宜城,后因伍子胥引吴兵入楚遭到严重破坏,只好迁都到今天的江陵,名字仍然叫郢。可是宜城方面却坚持说,在郢作为楚国国都的整个时期,它的正宗地址始终都在宜城。

  如果郢仍在宜城,那它这时的形势可是大大的不妙。因为被魏、韩部队兵临城下的邓,与宜城之间也不过是一百余里的距离。也就是说,楚国面临着跟秦国一样的危局,国都随时可能被敌人攻破。

  即便郢已经迁到了在邓和宜城数百里之外的江陵,但如果不能组织象样的后卫防守,也只能听任魏、韩军队攻城掠地杀过来,如此的话国都沦陷同样是指日可待。

  就算宜城已是旧都,但它的政治地位,还有在楚国人心中的分量,都依然不可小视。一旦它陷落,对楚国人心士气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所有这一切的忧虑,都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强大压力,迫使向来意气用事的楚怀王,不得不硬按捺住报仇雪恨的冲动,紧急下令蓝田的楚军撤退回防,保卫本土的安全。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吃了大亏的秦军自然不肯随便放过主动撤退的楚军,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一路的追杀,让楚军根本没办法迅速地收兵回国。

  楚怀王万般无奈,为了摆脱秦军的纠缠,只好强忍心痛,又割让了两座城邑给秦国。

  双方算是讲和了,楚国再次得不偿失。

  差点输光了家当的楚怀王,这时候才真的是一个“不行时的人”。他永远都没能弄明白自己为何会这般倒霉,只是觉得胸中憋着无尽的怨愤之气,急需发泄。

  最有条件成为发泄对象,就是导致楚国第二次失败的魏国与韩国。

  楚军从秦国回防后,魏国跟韩国军队的动向史书没作记载,但显然没再有大的战事。楚军主力归来,这两个国家没办法继续占人家的便宜,偃旗息鼓是最合理的选择。楚国不好再碰,不安分的魏国便调过头来,先跟秦国一起侵略燕国,接着又向齐国发出挑战。

  齐国怕过谁?齐宣王立即派兵应战,双方在濮水交上了手。

  做了多年齐国手下败将的魏国,此次总算报了一箭之仇。秦魏联军合力大败齐军,生擒了齐将声子,一代名将匡章也被赶得落荒而逃。

  这场胜利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人家秦军,不过跟秦国携手并进的魏国,也自然跟着沾光,一时间无人敢惹。这一点楚怀王心里也很清楚,所以他暂时不想找魏国的麻烦。他也懂得柿子要挑软的捏,眼下最软的柿子是韩国。

  那就对这个软蛋下手吧!

  于是也在这一年,楚国向韩国发起攻势,柱国景翠率军围困了韩国的城市雍氏。

  楚怀王又失算了,韩国这颗柿子虽软,可也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魏国有秦国撑腰,韩国又何尝不可以请秦国帮忙,解救蓝田之危,它可是和魏国一起出过力的。现在自己有难,也该轮到秦国回报了。

  秦国果真用行动回报了,一支秦军(说不定就是那支刚刚打败齐军的部队)杀奔雍氏,又将景翠的楚军包围了起来。三方军队以内外包围与反包围的阵势胶着在一起,胜负难分。

  眼看着楚国陷入困局窘境难以自拔,到了这一地步,陈轸的感觉已是无能为力,心情自然糟糕无比。

  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叫苏秦的年轻书生却跑了来,自信满满地要给陈轸支招:“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便楚,利公。”

  这个策划方案实在完美,既能让楚国得好处,也能使陈轸个人捞到实惠。

  怕陈轸不肯相信,苏秦又追加了一句:“成则为福,不成则为福。”'2'

  这件事成与不成都有利可图。

  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

  三。人们拼命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别人也会利用他们的利益来牟利。

  苏秦这份成败都是福的计划的灵感,来自于一件看似跟楚国不相干的事。

  却说那齐国军队被秦魏联军打得大败,齐宣王哪里甘心吃这样的亏,马上重整部队准备反攻。大概是怕新败之师战斗力不够,他又派人去约邻居宋康王联手。野心大大的宋康王自然应允,举兵出师。

  两个国家强悍的兵车甲士同时向魏国杀来。

  这时的秦军已经去救援韩国了,没有了靠山的魏国当然不是齐、宋劲旅的对手,自己地盘上的城市煮枣陷入重重围困,眼看即将不保。唯一可能解救煮枣的办法,也就只有向秦国和韩国这两个盟友求援了。

  于是那时还没离开东周乘轩里的苏秦便“立于门”,听到了“客有言”散布的一个传闻。

  传闻的内容是:魏襄王派人向秦国的张仪和韩国的相国韩倗求救,言道:“煮棘(枣)将榆,齐兵有进,子来救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

  煮枣要丢了,齐军必然继续入侵,你们如果不发兵相救,我可就坚持不住啦!

  此刻苏秦又把这个传言告诉了陈轸,还不等陈轸作反应,他这边已经下了判断:“转辞也。”

  这是魏王准备转变立场,投靠齐国的暗示。

  作完了判断,苏秦又进一步预测,只要“秦。韩之兵毋东,旬余,魏是(氏)转”。

  秦、韩两国不向东救援,只需十几天的工夫,魏国就必定对齐国屈膝投降,把屁股坐到齐宣王一边去了。

  魏国一转向,则“韩是(氏)从”,作惯了跟班的韩国也定然跟着投进齐国的怀抱。

  如此一来,秦国眨眼间就失去了刚结交的两个盟友,有这两个关系户,秦军才能顺畅地开出函谷关,驰骋中原。一旦失掉了这层关系,对正要开始施展称霸图谋的秦惠文王肯定是一大打击。

  更重要的是,拓展势力范围受挫的秦国,将不得不重新寻找可以利用的合作伙伴,也就自然会想到老朋友楚国。到那时,它必然驱逐搞坏了秦楚关系的张仪,“交臂而事楚”,恭恭敬敬地跑来跟楚国重修旧好。

  秦国想利用楚国,楚国却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出条件,把被秦国侵占的东西统统拿回来。

  如果真能够这样,那不论是对陈轸,还是对楚国,当然都是一件大好事。

  可问题是,出现这种美好结果的前提是“秦、韩之兵毋东”。那秦国跟韩国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会听你苏秦的调遣,不让往东就不往东。

  这也正是一直静听苏秦发议论的陈轸要问的:“若何使毋东?”

  苏秦当然不会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胸有成竹地答道:“韩倗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郑王(就是韩王,因韩国此时的国都是新郑,故名)曰:‘倗以为魏。’必将曰:‘倗将抟三国之兵,乘屈匄之敝,南割于楚,故地必尽。’”

  韩倗不会只是为了救魏国出兵,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解了煮枣之围后,趁势带领韩、秦、魏三国的部队,南下攻打楚国,夺回从前被楚国侵占的韩国土地。

  如果韩倗是这样想的,那张仪呢?

  苏秦接着分析:“张仪之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将曰:‘仪且以韩、秦之兵东拒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匄之敝,东割于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而归,此王业也。’”

  张仪一样是在名义上要保全魏国,实际上还在打楚国的主意,想继续帮他的老板秦王搞侵略。

  可怜的楚国,简直不得片刻的安宁。别人哪怕斗得你死我活,也仍然忘不了算计它。

  既然人家亡楚之心不死,楚国又该如何应对呢?

  苏秦的答案倒也干脆,不就是要土地吗?给它就是了。

  这叫什么话?

  别急,苏秦还有下文。割让土地也有割让的谋略,他对陈轸说:“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

  如果陈轸能让楚怀王派人告诉秦王,希望秦国给韩国一块土地,作为补偿,楚国愿把一块土地割让给秦国。这样韩国不必用兵,也等于从楚国得到了土地。

  岂止韩国,秦王和张仪的欲望也算获得了满足。

  土地既然到手,秦。韩两国自然懒得再去援助魏国,张仪跟韩倗会互相推托,为见死不救找借口对他们来说绝非难事。

  指望不上别人的魏国,也就只有自己救自己,转向傍上齐国这个大款是它必然的选择。

  等到魏国移情别恋,韩国便会发现孤单的滋味不仅很不好受,而且在一个虎狼的世界里十分危险。与本身就如狼似虎的秦国交往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它必定也紧跟着魏国忙不迭地去和齐国牵手。

  接下来的事态就完全按着苏秦的设想发展了,当秦国陪着笑脸上门求好的时候,楚王就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割让土地的承诺翻脸不认帐。反正这年头,背信弃义是家常便饭。

  空欢喜一场的秦惠文王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来自陈轸这边的计策,还将继续对他心存感激。毕竟从表面上看去,陈轸是想让秦国得到新的领土的。

  秦王不怀疑陈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位现今的楚国忠臣,想当年也曾是他的忠实部下。

  与对陈轸的感激相反,对那个为几块土地的计较,使秦国外交蒙受重大损失的张仪,秦惠文王却会心生恼恨。

  这样一来,用苏秦的话说“其善于公而恶张仪多资矣”'3'。

  您陈先生可就多了让秦王看重自己,厌恶张仪的资本啦。

  听到这里陈轸应该明白了,苏秦此次献策的目的不是为了楚国,而是想通过帮他斗败张仪,以此博得他的好感,从而给自己换得挤身仕途的机会。这个年轻的后生,完全揣摩透了他跟张仪势不两立的心理。这也不奇怪,他和张仪打冤家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

  这两位著名的说客已经较劲多年了。

  四。俗话说得真好,同行是冤家。

  相互敌对的张仪和陈轸,却曾经一同在秦惠文王的属下共过事。

  十七年前的公元前329年,张仪从楚国来到了秦国,这时的陈轸大概已经在为秦王工作了。他们之间起初或许还能相安无事,等到各自都作出了一些业绩,彼此间便开始互不服气,看对方怎么都不顺眼了。

  张仪成名是在他来秦国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公子华和张仪率军进攻魏国。让一名刚来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