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门后,记得还争论了一会儿——我说馒头最解饥,朋友说米线最解饥,争来争去也未得出什么结果,不过由此我对米线渐渐有了一些了解。米线是一种将优质大米经过浸泡、磨粉、蒸熟后压制成粉丝状的食品,为西南各地广泛食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齐民要术》里记载了米线最早的加工方法:将糯米磨成粉后,用米和水加以调和,灌入底部钻有小孔的竹勺,粉浆呈细线流出,放入锅里以膏油煮熟,即为米线。宋诩则在《宋氏养生部》里记载了明、清时代的制作方法。其一:“粳米甚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开,摺切细条,暴燥。入肥汁中煮,以胡椒、辣椒、酱油、葱调和。”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釜中,取出。”
米线以云南富民生产的为最佳,系用长颗粒优质米加工而成,入沸汤中稍烫即熟,洁白细软,滋味香醇。米线煮炒皆宜,但最有名的吃法还是云南过桥米线。
相传,清代滇南蒙自县一位姓张的秀才为躲避喧闹,来到南湖小岛上发愤读书,每日由妻子前往送饭。秀才喜欢吃米线,妻子便经常为他烹制。可是由于路远,送到时米线往往凉了。一日,念丈夫辛苦,妻子特意煮了一只母鸡,正准备和米线一起送去,却被人因急事唤走,回来后日已偏西,急忙送去给丈夫。到了丈夫那里,汤居然还很热,原来一层厚厚的鸡油保持了汤的热量。丈夫将米线下到汤里,感到味道非常好。妻子受到启发,后来便将猪肉等放入汤中汆热与米线一同送去。秀才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发愤读书,终于考中了状元。而妻子烹制的米线也为人们纷纷仿效,一时传为美谈。因每次送饭都需经过一座桥,人们便将这种烹制方法称为过桥米线。
到云南吃过桥米线,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时听到这个闻名遐迩的有关过桥米线的传说,知道来历,吃起来会更添美妙滋味。
过桥米线的原料有许多种。其汤用鸡、鸭、猪筒子骨等煮成,汤面有厚厚一层油覆盖,汤虽滚烫却不见一丝热气。吃时先将各种作料逐次下入高深大碗中,然后以滚沸的汤舀入碗里,上桌后,再将鸽蛋、肉片投入,烫熟后加各种蔬菜,淋辣椒油、芝麻油,最后将米线下入。其特点是,汤烫味鲜、肉片细嫩、米粉幽香,是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
鹤庆吹肝绝天下(图)
听说过鹤庆吹肝吗?鹤庆是滇西北高原金沙江畔的一个小县份,鹤庆坝子中有一个闻名于世的手工艺制作之乡——石寨子,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勤劳聪明的白族人民。据民俗学家调查研究分析,全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和白族,无论在文化习俗方面,都是最进步和最深厚的。吹肝这一鹤庆的特色食品;就是勤劳聪明的白族人家创造出来,奉献给人类的一道精美食品,和石寨子创造出的精美手工艺品一样,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一绝。每年一到十月(农历10月初10)过后;大多数白族人家;就忙着杀年猪了。天还没有亮;远远地就听到从村子里传来猪的叫声,这叫声里;有的只是喜气。听到叫声;村里的很多人;都可以去宰猪的人家里;痛痛快快地搓上一顿。这时你可以尽情地一饱口福、胃福和肚福。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亲朋好友约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且就在这杀猪过程,因为那里人人是收拾年猪的好手。大家一面动手,一面交流,这何尝不是人生当中的一大乐事呢!正是这种高境界的民风民俗,才创造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家七手八脚,一起动手宰好了猪,将猪开膛破肚;趁着还有些热乎气;就将猪肝从猪的胸膛里取出来;然后除去猪胆。性急的家庭主妇,已经将前一天准备的作料摆好了:有自家园子里种出来、红彤彤香脆脆、用手工冲出来的新辣椒面;有完全不受污染、纯天然的本地产的小香葱;有鹤庆东山特产红花椒面;还有本地传统醋厂生产的老陈醋。更值得一提的是;鹤庆人自己酿造的酒;据说是用明清时候的老配方酿就的;是乾隆下江南时封的名酒——鹤庆乾酒。就连冲洗猪肝用的水,也是用从玉龙雪山上淌下来的纯天然雪水。
性急的宰猪匠,或者是对吹肝情有独钟的主人和客人;已经用打气筒对着那副猪肝的气管;趁着猪肝的热气;将那猪肝打得鼓鼓的;像只肥大的手掌。然后把事先准备好了的辣子面、花椒面、切细的香葱和乾酒;往膨胀起来的猪肝气管里填塞、浇灌,再在外面涂上一层精盐;用根细麻绳;将那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猪肝挂在屋檐下面;让其在冬天风霜中吹打。当然在晾晒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要在半阴半凉的环境,那吹肝才口感适中。
品尝吹肝的最好时节是清明节。这时候因为天气干燥而且体内肝火旺,容易二便不通,口舌生疮,心情抑郁。清明白族有上坟的习俗,且要到坟地上进行野炊,这时最好吃的食品就是吹肝凉片了。当然吃吹肝凉片,关键还在于那碗让人垂涎欲滴的蘸水。这蘸水调料也是非常讲究的,一定用上好的鹤庆醋厂生产的漆醋(那醋酿制的工艺特别,颜色因像黑油漆而得名),山间头茬香椿和用泉水浇灌出来的芫荽、自家菜地里用手工冲出来的鲜辣椒面、鹤庆东山产的花椒面,金沙江边种出来的草果面,味道才算得上正宗。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加进去用机械生产的任何精啊,粉啊,料啊之类的制品,否则那味道就糟透了。到了这时候,就是平时很含蓄的谦谦君子,肯定也不会顾及什么了。因为那吹肝片实在是太诱人,还是赶快动筷吧,否则没你的份了。吃了这吹肝片,你就会感觉通体清爽,如释重负,不用说这是吹肝片下火清凉降浊的效用使然。当然也可以在春节或者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时用;只要将吹肝在水里煮上几分钟;做成拼盘凉拌;那味道之纯美;绝对是天下一绝。
山东:香飘北国数鲁菜(图)
鲁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鲁菜源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下游地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般人均能接受,故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饮食文明。
明清以来,山东菜发展尤其快,不但在本地日趋繁荣,而且传播甚远。臧克家先生曾为鲁菜题诗曰:“齐鲁之邦,文化流长。山珍海味,丰富宝藏。兰陵美酒,肴馔芬芳。厨师辈出,技艺高强。鲁味特殊,流涎泛香。誉满海内,同声赞扬。”此诗可谓是对鲁菜文化的准确评价了。
济南菜烹饪技法较多,但尤以爆、烧、炒、炸等技法见长;菜肴则以清、鲜、脆、嫩著称,特别注重以鲜汤调味;口味浓厚鲜咸。如“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糖醋黄河鲤鱼”、“奶汤蒲菜”等等均为济南地区的特色风味菜。
胶东莱的最大特色,是善于烹调海鲜类菜肴。其烹调技法多样,但以爆、炸、扒、蒸等技法最具优势。菜肴注意保持主料的鲜味,口味以鲜为主,偏于清淡。如“油爆海螺”、“炸蛎黄”、“干蒸嘉吉鱼”、“扒原壳鲍鱼”等许多海鲜菜肴,均具有浓厚的胶东菜风格。
源于红烧的九转大肠
中国菜肴有很多菜名是带数字的。数字在传统文化中不但用来计数,而且有着深刻的内涵。出于计数的需要,人们一定最先发明了表示数目的汉字,因此也一定最喜欢这些字,赋予它们丰富的含义。用于菜肴中,往往是取其吉祥喜庆的含义,使菜肴名称悦耳动听,以迎合人们追求富贵平安的心理。翻看一下食书会发现,从一到十乃至百、千,都有菜名使用。如一品点心、二仙黑鱼汤、三不粘、四喜丸子、五侯鲭等等。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吉数、天数(最高数),有吉祥、高贵的含义;另外“九”与“久”谐音,因此又有长寿平安的含义,上至宫廷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喜爱使用。用九表示的也有九黄饼、九转大肠等。“九转大肠”是山东传统的风味名菜,是用猪肠煮、炸、烧制而成。其菜名的来历,也是和人们对数目字的独特理解有关。
据传,清光绪年间,山东济南有一个姓杜的大商人,除了擅长经营之道,还对数字很有研究,尤其喜爱“九”这个数字。他在城内开了九家店铺,名字全冠以“九”字,九华楼为其中之一。九华楼规模并不大,可是店里的厨师却是重金聘来的名厨,尤其擅长烹制猪下货菜肴,其中红烧大肠一菜驰名泉城。有一次,当地的几个文人雅士来店中宴饮,席间对红烧大肠一菜非常赞赏,向杜某建议为此菜起个更好听的名字。杜某谦虚求教,其中一位雅士晓得他喜爱“九”字,投其所好,当即取名九转大肠,并解释说,道家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而这道菜颜色红亮,味道极佳,食之如同服用仙丹,妙不可言。杜某听了非常喜欢,遂将红烧大肠更名为九转大肠。从此声誉日盛,流传至今。
晋代葛洪《抱朴子金丹》称:“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转,是循环变化的意思。九转,即指反复地烧炼。按道家的理论,烧炼时间愈久,则转动次数愈多,所炼之丹更有能量。九转大肠便是取精心制作之意夸赞其菜。
九转大肠盛传于山东、京、津及东北地区,其他地区很少见到,并且少有演变品种。
九转大肠风味独特,具有肥嫩爽口、酸甜香辣咸诸味俱全的特点,百余年来,备受人们推崇。虽然其他菜系也有肥肠菜肴,可是与九转大肠比起来,总是稍有逊色。
吉祥喜庆的四喜丸子(图)
每逢婚庆和重要节日等喜庆之事,宴席上往往以四喜丸子为首道菜肴,以其吉庆、团圆的寓意,给宴席增添了欢乐和热烈的气氛。它不但能够给人带来欢愉融洽的感受,还表达了殷切祝福之意,使宾主尽欢,共享美好时刻,留下美好的回忆。四喜丸子,可称是最为人们喜爱的吉祥菜肴。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各地学子纷纷涌至京城,其中就有张九龄。结果出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深出人们意外。皇帝因赏识其有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不知音信。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下,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了哈哈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后人对“四喜”有不同的解释,有人把喜庆、吉祥、幸福、长寿称为人世四喜;而南宋文学家洪迈《容斋随笔》中的四喜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言的四件喜事,更是尽人皆知,近千年来被普通百姓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四喜丸子又称大肉圆、四喜圆子、四喜龙蛋、合家团圆等,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此菜,尤其以东北三省的制作著名,无论城乡,凡有婚、寿、喜庆宴席,必以此菜为首道菜肴。以四喜”为名的菜肴在中国有很多,清代即有四喜蒸饺、四喜蝴蝶、四喜羊肉、四喜丸子等菜肴。至近代,人们爱其吉祥含义,以“四喜”为名的菜肴更是林林总总,约有上百余种。
四喜丸子为红蒸菜肴,传统做法是将丸子做成稍扁,两面煎至外壳稍硬,再烧而成的一道香酥菜。现今则改成旺火宽油炸,着色,定形,然后或烧或蒸制成。地区和菜系的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主料除使用猪肉外,也有使用另类材料制作的。如辽宁有一道新四喜,是用猪肉馅包素馅制成;《豆腐菜谱》中有以豆腐馅包肉馅制成的四喜豆腐丸子;《四季素菜谱》中有用山药泥包豆沙馅制成的素四喜丸子等等,风味各有不同。总之,四喜丸子在民间食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千变万化,但总是不失它的喜庆色彩。
济南泉城糖醋鲤鱼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鲤鱼的神话故事。《列仙传》讲,有个叫子英的打鱼人,有一天网到一条红色鲤鱼,因为觉得它颜色美丽可爱,便把鲤鱼养在水池里,并用米和谷物喂它。一年后,鲤鱼长到一丈多长,头上生出了角,身体长出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