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报。颖川快马送来的。叛匪申屠圣已被就地正法。”
“哦?!”
宦官陈衡接过刘歆手中的捷报,交给刘骜。上面写道:申屠圣等600匪徒,全部伏诛。申屠圣首级,悬城示众三日。
“哦。好消息。好消息呀。”
满朝大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不觉一派慰然的心情。传送了捷报后,刘歆便又退出殿外。与大臣们的欣慰相比,成帝倒是略有些悲伤:
“死了600人?”
“陛下,这些匪徒都是亡命之徒,他们负隅顽抗,官军若不下重手,无法平息。他们又会为非作歹的。”
“但600人,未免多了些。原来不是说是180人吗?”
“他们后来又多招了些兵马。”
“哦。那么,好吧。要把后事处理好。”
听了丞相张禹的解释后,刘骜便不再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是交由大臣们处理吧。他只想以仁义治天下,并不愿动用暴力。
“那么,关于大将军的事情,朕觉得你们的看法都很有道理,朕听了以后,很有启发,朕觉得,还是尊重王凤大将军的意见吧,由御史大夫王音接大司马大将军职位,而平阿侯王谭,则以特进领城门兵。”
中书令制下皇诏,由成帝过目后盖上皇玺。
特进相当于今天荣誉主席的职务,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不过,刘骜同时给了王谭统领城门兵,守卫都城的重要职权的。但因为没有得到大将军的职位,王谭却辞让不受,辜负了成帝一番美意。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第一章
秋天时分,天高气爽。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抬头向上望去,就一目了然,那天空,是透明到很深远的地方去。而往前,映入眼睑的是一条乡间黄土小路,窄窄的,蜿蜒伸向远方。路两边,是绿树和辽阔的农田,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美好的大地。
路上,有位年约23岁的青年男子,手中牵着一匹毛色光润、枣红的高头大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王侯家才会拥有的骏马。马背上,是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妇女,在她身后,则是几袋有些份量的大包袱。
他们往离开长安的方向走去,而这儿,离开长安已经有一段距离。与马儿的豪华不同,那位年青人,面容瘦削,衣服破旧,象是位穷小子。骑在马上的妇人,虽然姿态端庄,衣着上看,也是和个普通农妇差不多。
如果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农夫,他肩上扛着个锄头,准备到地里干活。经过这一男一女身边时,一定会觉得好生奇怪。这二人,从年龄上看,象是两母子,但干吗放着这马儿不骑,却要慢慢走呢?这二人的外表,也是很奇怪的,要说他们象个农民,又是斯斯文文的;要说他们是个贵人,却又象是个农民。当然,奇怪归奇怪,农夫心里,是自己的生计更重要的。到地里干活以后,关于这二人的奇怪,也就会随之忘掉,跟他流出的汗水一样。
这二人缓缓前行。秋风不时地吹起路上的尘土,吹拂在他们身上。他们确实是两母子,一大早就离开长安,要赶路回家。那农夫单纯些,用惯了骡子,不了解这二人牵着马儿慢慢走,不是同骑在马上,一来是关乎礼的问题,二来,也是爱惜这马儿。毕竟,骏马和骡马,有所不同,这是更重要的。
“娘,你累了吗?会不会有点凉?”
正好一阵秋风吹过,牵马的小伙子便回头问马背上的妇人。
“娘坐在马上,那里会累呢?没事。”
妇人回答儿子说。
“如果觉得凉,就从包裹里拿件衣服披上。”
小伙子继续说。儿子的关心,对母亲来说,从来是让人感到欣悦的事情。妇人迟疑了一下,她心里面其实是想尽快赶回家里。但为着不拂逆儿子的孝意,所以,尽管不是那么需要,她还是说:
“好的。”
于是,小伙子找了一个看上去比较舒服位置停下来。把马在树上拴好,然后,把母亲扶下马。他解开一个小包袱交给母亲,女人把衣服拿出来,包裹好后,小伙子又放回马背上。
骑在马上虽说没那么累,也是相比较而言。站到地上来,妇人自有一种满舒服的感觉。她情不自禁地活动了一下手脚,并由自己放松手脚的舒服,想到了儿子徒步走路的疲累。便说:
“巨君,我们休息一下再走吧。娘好像是有点累了。”
巨君是王莽的表字。
“好呀。那边有块石头,不如娘就到那边坐一下,休息一会。”
王莽说。
王母是收到王凤的讣告后,离开老家赶到长安参加送殡的。她在王凤家陪王夫人住了10多天,帮忙着办完大小事务,也安慰了王夫人的悲伤。现在,她是和已经离开家几个月时间的儿子一同返回家去。
王莽看一下天色,时间尚早。休息一下也好,恢复体力,中午能赶到镇子上用餐的。而到镇子后,再一个时辰的路程,他们就能到家了。王莽到马背上把水葫芦取下来,让母亲喝一口水润润喉。然后,他又取了些干粮。
“巨君,这几个月,你辛苦了。”
王母心疼儿子说。
“没什么。我年轻着,熬得住。况且,这也是应当的嘛。”
“看上去你也瘦了些了。”
“呵呵,娘,可别小看我了呀。别看我瘦了,其实,身上有劲着呢。我还可以走很多里的路。”
“娘怎么会小看你呢。娘只是在提醒你,要注意身体。”
“其实,孩儿并不必介意这劳累的。我记得孟夫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些劳累,也许是心要的。”
“你能这样想很好呀。伯父一直对我们都很关心,所以,辛苦一点,尽些孝心也是应当。”
“这个孩儿明白的。”
王莽熟读经书,也是个守孝道的人。
“这个娘亲也清楚。伯母很称赞你的孝心,她告诉我,伯父对你也很是称赞。”
“伯父、伯母都是很好的人。”
“是呀,瞧她多客气,不但送我们许多礼物,还把这顶好的马儿送给我们作脚力。你堂弟都舍不得,几乎要哭呢。”
说起大伯王凤对他们的关心,王莽也只是听母亲说得比较多。当年,王莽才18岁的姑母王政君被选入宫时,王莽还没出世。到汉成帝登基,王政君为皇太后时,王莽的父亲王曼又已去世。汉成帝封他的几位叔伯为侯,还任命了他的大伯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一门五侯,王莽才14岁大,他们家什么也没得到的。
获封的几位叔伯迁入长安居住。他们只能留在老家里,日子比较贫困。不过,王凤对他们时有接济,还把自己当年分家时得到的老家的那份田产给他们耕作。所以,他们的生活即使再贫困,也是相较而言,对许多农民,已是过着好日子。
“好了。我看咱可以启程了。”
休息了一会儿,王母便说道。她心里,是希望早点儿回到家里去的。
他们便继续起程。王莽还是牵着马在前面走,走了好一大段路,他们转过一个小山头,之后,隐若已可以见到远处的小镇。
“镇子就快到了。到了镇子,我们可以找间铺子吃东西。我忽然间,想喝碗热汤。”
王莽说道。言语间,有着一种兴奋,毕竟,几个月没回家了。
“娘也是这么想的。”
王母说。
王莽便加快了脚步,当然,这速度对那马儿来说,仍然只是闲庭信步而已。但不管如何,到中午时分,正是吃饭的时候,他们终于走到镇子里了。
第二章
这个小镇不大,却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沿路两边,有不少商铺和食肆,每家门前挂着面旗帜作招牌。有些写着的是个斗大的“饭”字,有些是个斗大的“面”字,有些还挂着个代表水酒的葫芦,当然,这样的食店,门前招牌通常就是一个斗大的“酒”字了。
王莽牵着马,放慢着脚步,边走边想找间合意的食店。但是,走了好几间,都觉着不甚满意,便沿着大路继续慢慢走,大有苏格拉底让他的几个学生走过麦田去摘麦穗的风范。这时,有一间食店,门面看上去还蛮大的,门口前的旗帜上书写着五个大字:“熊氏臊子面”。
“看上去前面这间熊氏臊子面不错。招牌满大的。”
这五个大字的招牌,让王母来了胃口,觉得很有要在这儿坐下来,吃上点什么。
在乡间生活,吃肉的时候不多,一般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有机会大吃大喝一番。这与贫富无关。一个小乡村,人口不多,商业不发达。猪的生长期又长,杀一头猪,一家人吃不完。而那时鲜肉的保存手段,又很原始。尽管在皇宫那里,已有可冷藏食物的凌室。但在民间,除非是王侯之家,凌室是消费不起的。当然,那时候的人们也很聪明,发明了做腊肉的办法来保存吃不完的肉食,只是那已不是鲜肉了。
“那好呀。我们就在这间吃东西。”
其实,王莽对吃东西并没有太特别的要求,他并不摘食,既然母亲喜欢,便高兴地牵着马走过去,到店门前的大树下,把马拴住,再扶母亲下马。
衣着整齐的店小二见到他们走过来,走出门来迎接他们:
“客官来啦,请进请进。”
店小二很有礼貌,并且,是让自己充满热情地说道。
王莽把行李从马背上扛下来。店小二帮忙去提。他没想到,行李蛮重的,不得不多费了些劲头,才把行李搬进店里。
“客官想到那个位置上坐呢?”
店小二很敬业,帮忙把行李搬进店里,见王莽在四处张望,就问他说。
店里有些客人,也有几张空桌。王母选了张靠路边的桌子,因为清凉些,又可以看到街上的景色。
“夫人,您请坐。”
店小二满有礼貌地对王母说。
王莽母子二人坐下来,店小二把行李放在他们身边。
“客官,您的马需要喂些干草吗?”
店小二问王莽。
“要的,还要给喂些水。”
“当然。这个我们是晓得的。还要不要让它着凉了。”
照顾骏马是件满有学问的事情,就饮水来说,弄不好,会害得马儿拉肚子的。
店小二说着便朝里头大喊了一声,也听不清他喊的是什么,但有个伙计就走了出来。店小二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伙计连连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他便到门前的树上解下马,牵到店后头的马厩里。
“娘亲,你想吃点什么?”
王莽问母亲。
“我就要碗臊子面。”
王母回答得干脆利落。
话音未落,店小二就连声说:“大娘,您可真是懂得选呀,我们店就是以臊子面做得最出色。您以前来过我们店吗?我们这面,色香,味好,包您吃得满意。”
店小二也在给王莽母子倒茶水,然后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对人类来说,面条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发明。欧洲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能够杀死细菌,所以,吃生的食物不容易闹肠胃病。但这在中国不行,生吃食物是容易闹肠胃病的。不过,发明面条后就不一样了,面条要煮沸过后才食用,十分卫生干净,减少了肠胃疾病的发生。所以,后来*人和意大利人,都争说面条是他们发明的,似乎,这样可以不尊重发明人的专利权吧。
但面条也有个弊端,就是容易腻。去腻,也是个大学问。在中国,除腻的办法一般就是加醋,或者是加肉末。当然,意大利面条的除腻方法也差不多,就是肉末和西红柿。臊子,在陕西话里就是炒肉的意思,也是用来除腻的。
“既然你说得这么好,那好,我也尝尝。就来两碗臊子面。”
王莽说。
“好呢。臊子面——两碗。”
店小二向着厨房大声吼了一句。
第三章
在等着上面条的时候,王母朝街外望望风景。与熊氏面店正对面的,是一处卖茶叶的店子。茶叶店旁边又是间食店,另一边,则是卖笔墨的文具店。茶叶店前面有块小空地,几个男人围成一圈坐着,在那儿品茶。
街上,不时有人走过。这里是交通要道,来往人员很多。她见到有几个盐商走过,他们牵着骡子,上面是重重的盐包。文具店旁边,就是盐店。他们是往这盐店送盐的。过了一小会,又见到有两母女走过来。母亲大约27岁的样子,女儿大约9岁,都长得挺标致的。王母望着她们走入茶叶店,问老板要点儿什么,可能是问茶叶的价钱。
店小二把师傅煮好的臊子面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