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使楚昭王不得不打消封孔子的念头,让孔子又痛失一次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
对待孔子,诸侯王和大臣们的两种不同态度,是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也不神秘,就是孔子的原始社会主义的“仁政”理想与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私有利益相矛盾。地主们手中集中了大量的私田,又怎么可能乐愿分出来实施“井田”呢?
孔子在齐国,齐景公问政。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说:“这样的制度可就真是太好了。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人虽有饭吃,又怎能吃得香?”
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
孔子说:“政在节财。”
就是要反对浪费的意思。齐景公想将尼谿田封孔子,但齐国名臣晏婴坚决反对。
晏婴说:“周之大贤死后,周室便渐趋衰微,礼乐残缺多年,有谁还知道周公定的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何为仁政?谁说得上来?都只是历史传说,没人晓得。今君若按孔子的说法实践仁政,且不论恢复的是不是周朝的制度,首先就得要对齐国来一场移风易俗的大革命,比如,要让富人变成细民而均贫富,这得冒多大的风险?不可以为国也。”
按晏婴的说法,也是不能让孔子有一次实验周朝制度的机会。因为,这个实验做失败了没关系,社会上一切照旧,但万一做成,这时齐国是跟着实施还是不跟着?跟着实施,就会遇到晏婴所说的那些问题。不跟着实施,恐怕又会遇到别的社会压力,不如干脆不做。所以,齐景公也不得不收回要封孔子于尼谿田的想法。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四年,先后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始终没有觅得一次实践机会,不得已于公元前474年返回鲁国。此时他68岁,鲁定公也已经过世,孔子不再过问政治,只专心于教学,传播和阐述先人所陈述的美好思想,以及他们所建立的良好制度。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国。原藏于鲁王宫内、经孔子修缮整理过的《周礼》,随鲁国的王家珍宝以及其他典藏一起,被掳入楚王宫。。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五章 秦始皇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人也”,就其本质,即人的权利。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如果失去权利,法又有何用?所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古典*理论,在他看来,礼法的制定要以*为出发点。
当然,在春秋战国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人们为贪婪所控制,只有人自身的个人欲望在第一位,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即使有思想家主张*,也没有政治家去实践*。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能尊重*的人,才是具有明辨好坏的能力、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人。尽管有些象卫灵公那样的君王,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打算,他们关心百姓福祗,敬重孔子,希望发挥他的作用,甚至是实现他的理想。但把握实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他们不能接受孔子。因为,实践孔子的*理论,将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必被削弱,利益受损。所以,对他们来说,孔子是不可以亲近,是不可重用之人,他们也就极力反对授予孔子实权。
周平王东迁,是西周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崩溃和解体的标志性事件。东迁后的周王朝,社会性质、制度,与周武王时代已全然不同,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比如,在初周,只有周室能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东迁后,各路诸侯纷纷自称为“王”、或“君”,这与周王的尊号相同,宣示了他们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各国各自独立发展,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文字,形成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信仰。这情形,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形完全一样。罗马帝国崩溃解体不过几百年时间,在它曾统治的疆域内,先后发展出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各种有一定联系,又各自不同的语言。本来,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是日耳曼裔的,但语言文字的不同,就使他们成为不同的民族。就是在这个完整的意义上,战国七雄,走上独立发展成为民族国家的道路。
公元前247年,秦襄公第31代孙,时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由于年少,朝政由太后和丞相掌管。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王室为他举办成人礼,此后正式执政。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相互间矛盾不断,战争不止。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争战发生,各国百姓其实苦不堪言。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前221年,秦嬴政派出大军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中原的统一。秦王嬴政把各国的边界抹掉,也就为天下苍生结束了一段苦难。
但由武力撮合而成的新国家,随时有再分裂的可能。嬴政对丞相王绾及御史大夫冯刼说:
“战争期间,各国与我们约盟媾和,然后又背盟,反复无定。这是因为心里面对我们秦国没有敬意。‘王’这个号要改,不能再使用。用一个新称号代表统一的中国,代表秦国的高贵,不改不能称成功,要议一个称号出来。”
秦王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金字塔型社会,把权力集中起来,以等级差别来使处于下一级的人对处于上一级的人产生敬意,维护稳定。
王绾和冯刼找廷尉李斯商量,李斯找到了博士们,最后商议出了一个结果:“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而以泰皇最贵。‘泰’本意为极大,最能表彰王之伟业。那么,称秦王为泰皇最合适。”
王绾、冯刼和李斯上朝向秦王汇报:“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臣等与博士议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但秦泰皇这个尊号,并不合嬴政的心意。这是一个全新的称号,虽然具备足够的伟大和尊严,其中缺少了对历史的继承。
最后,秦王对他们说:“这样吧,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于是,秦朝的君主便称为皇帝。因为嬴政是第一个,称始皇帝,此后就是二世、三世至万万世。
秦始皇每灭掉一个国家,都要把该国的珍宝和典藏掳入秦宫。和氏壁就这样从赵国流入秦宫,并被制成始皇帝的玉玺。《周礼》等一批珍贵典藏,也是这样随楚国的其他珍宝典籍一道被收藏到秦皇宫里。
“皇朝统一了,这不够,这只是形式,人们的思想,也需要统一起来。要有真正的统一。需要解决思想问题。”
丞相李斯这样对秦始皇说。
因为各国独立发展了几百年,不仅有自己的货币,还有自己的文字。比如,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与楚国使用的隶书,在外形上就已经很不一样,已接近是两种文字。因此,人们对新皇朝并没有认同感。秦始皇巡视天下时多次遭遇谋杀就是一个证明,当然,秦始皇屡遭谋杀也证明了他实非一个暴君。因为,在历史记录中,每次遭遇谋杀之后,都没有秦始皇搞报复性屠杀的记录。这就说明他的确是把天下百姓看作为自己的子民,他并不把自己作为一个征服者,而是作为一位国君来看待。
对自己的问题,李斯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其他各国文字则立即废止。同时,西周时出于划分井田的需要修建的“周道”(这是国家统一标准的道路,也是周朝重兵车的原因之一),后来各国独立发展时因国防需要自设车轨宽度。李斯的建议是“修驰道”,即全国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加强国内联系。
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既防止了民族分化,又为锻造一个新民族打下基础,是李斯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第十六章 焚书之功
秦始皇欢庆生日,在咸阳宫摆下盛宴,文臣武将,博士学者,大家济济一堂,颂扬他的功绩,祝愿他万寿无疆。
这时,有七十个博士约齐了走到秦始皇跟前向他祝寿,其中仆射周青臣说:“从前秦国的领土不超过千里,仰赖陛下的英明,统一天下,又把当年诸侯王的土地改置成郡县,从此天下不必再为战乱忧愁,百姓得以安家乐业,这实在是流芳万世的伟大功勋。”
周青臣说完后,博士齐人淳于越走到秦始皇跟前说:“臣听说周朝拥有天下一千多年,它采取的是分封诸侯的办法,让子弟及功臣为王。现在陛下君临海内,子弟却是匹夫,万一仓促间出现乱臣,如何挽救?不取法古制分封天下,王朝不可能长久不败。周青臣是在阿谀陛下的过失,实是不忠之臣。”
淳于越和周青臣的观点,针锋相对,又各有道理。周青臣赞颂郡县制,淳于越力推分封制。统一中原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取代周朝的分封制,这是因为采用分封制,让王室子弟、功勋大臣成为封建的专制君王,数代之后,天下又将大乱。而在郡县制的制度下,全国权力统一在中央政府手里,不会出现各地诸侯独立为王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也不是那么专制的,宴会之后。他把两人的意见交由朝臣讨论。朝臣们讨论了几天,始终得不出一致的意见。最后,还是由丞相李斯力主郡县制的优势:
“旧制度已不可重复,时代变迁了。陛下创造的是统一天下的万世勋业,不是这批愚蠢的读书人所能了解的。想想周朝分封诸侯,法令各出,导致天下分崩离析。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远不是分封制能比拟的。”
“象现淳于越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不去学当今的律令,却要去模仿古人。用虚饰的语言搅乱名实,导致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他们每个人都爱自以为是,都说自己的学问是最正确的。弄得天下思想混乱,人们无所适从。”
最后李斯建议道:“请陛下诏令天下,非博士官职务的人藏有《诗经》、《书经》、诸子百家书的,要送到官府焚毁。如果有人想学文字法令,则到官府里向官吏学习。非秦朝的史典,都要烧掉。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李斯的这个提议,可谓石破天惊,众大臣目瞪口呆,竟然要把书烧掉吗?
秦始皇十分欣赏李斯的这个提议。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一直是压在他心中的政治议题。他出巡天下,那可不是为了玩,而是要向天下宣示统一。现在按规定,文字是统一了,但只是统一在规定中。实际各地人们仍是使用自己原有的文字。因为他们学习的课本、阅读的书籍,都是由这些文字写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统一就只是空话来。
秦始皇雷厉风行,诏令一下,中华大地上,到处便燃起烈焰的火堆,到处冒起因焚烧书籍而产生的滚滚浓烟。
当然,秦始皇并不是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所烧之书,在王宫里都留有备份。只有一类书例外,就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列国的史书是必烧之书,这类书,在博士馆里也不能保留。《尚书》是各国先人之书,《诗经》有描写周朝的历史,虽然也可看作是秦国先人之书,可在保存之列,但只能收藏在博士馆,且不许谈论。
《春秋》是鲁国史书,按令当烧毁。但因经孔子编纂为儒家典籍,就蒙混在诸子百家类书籍中,由博士馆里收藏。毕竟,孔子并不是职业史家。而《周礼》本来就不流行,内容与历史无关,在鲁国经孔子修缮过,作为诸子百家类书籍收藏,也就逃过一劫,并没有被秦始皇烧掉。只是这本书从此躺在收藏室深处,没有人去翻看了。
第十七章 郡县制之力
秦始皇出巡天下,场面盛大壮观。他认为天下初定,根基未稳,为维护安定,必须高调地宣示皇权,以震慑叛乱。
但楚人项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后,便雄心勃勃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目睹那盛况,也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以秦始皇的英明,秦朝的强大,这两人再英雄,其实也只能是发发感慨。但在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第5次出巡天下,途中意外染病。秦始皇一直认为自己不会死,他是比神还要厉害的,他登泰山不是祭神,而是封神。但这一病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要死,就写信给在边关监军的长子扶苏,让他即回咸阳主持丧事。
信送到中车府令赵高那儿加盖玺印,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