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
与时尚传媒巨头的相识认识时尚集团的两位开创人,两位老总吴泓和刘江,预先并没有什么计划。
就是朋友介绍,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很自然,这样才可能交往得比较深。
那种有明确目的刻意去交往的,太过功利实用,往往维持不了多久。
第一次去时尚集团,好像是1998年前后,之后每次去北京,只要能挤出时间,都会过去走走。
时尚集团下面好多本刊物都跟我约稿,有些是写评论,有些则是定期的专栏,工作关系导致我和《时尚》的关系越来越深了。
我第一次去时尚集团是20世纪90年代末吧。
当时这个国内最大的期刊集团的总部还在北京站对面的“中粮广场”大厦的最上面几层。
我那个时候有事去北京,经常住在属于国家旅游局的“国际饭店”,位置就在“中粮”的对面。
宽阔的长安街恰好在“国际饭店”和“中粮广场”之间有条地下通道,所以出了酒店,穿过地下道就到了他们的门口,十分方便。
时尚集团是属于国家旅游局的,国际饭店也是属于国家旅游局的,有一次副局长请我在那里吃饭,谈的就是《时尚》的发展。
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了《时尚》的顶头上司,知道旅游局对杂志集团的期望和看法,而两位老总也多次给我很详细地介绍过这个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因此对于《时尚》,我还是有比较好的认识的。
第一次去恰好遇到时尚集团的两个老总吴泓和刘江,为人随和,也不摆架子。
这两个人从1985年开始合作,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从来协商合作。
他们的办公室总在一起,一层楼,一人一边,中间是会议室。
据说他们连住都选择在一个小区,生活上是邻居,这样有什么工作,商量起来也方便,这样的合伙人关系,我见得实在不多。
要说《时尚》的成功,我看老总之间的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肯定是一个原因了。
我在外国也见过一些时尚圈的人,自己都打扮得很时尚,并且讲话也很时尚,老让你感觉你是局外人,他们才是“圈中”的,很不舒服。
虽然我自己在美国一流的设计学院当教授,对时尚产业也了解不少,但是因为那种“圈外”感,倒不太愿意去招惹时尚圈中人,让他们自己去自娱自乐吧!吴泓和刘江虽然办了十几本非常精彩的时尚杂志,广告收益庞大,但是为人却很低调,穿着也很随意,完全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因此大家一见如故,很谈得来,这样熟悉了。
以后去北京,有时间我总会去看看他们,聊聊天,也看看他们各本杂志的进度和发展状况。
我是个设计理论方面的学者,教书、写文章,他们希望我能够帮他们的杂志写写文章,甚至选择几本刊物写专栏,我也一口应诺。
从室内、居所、建筑、汽车开始,这些年来一直保持专栏文章的写作,因此也注意看他们的杂志。
我曾在时尚集团组织过一次中外设计界的交流活动。
那是2001年前后,我陪同美国艺术、设计和时尚界非常著名的领袖型人物理查德·科什拉克(RichardKoshelak)一行访问北京。
科什拉克是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二十多年来的馆长,亲手推出了佛兰克·盖利(FrankGehry)这样的大师级建筑家。
2000年开始,他担任我任教的学院的院长,通过整顿体制、扩大校园、拓展和企业界的合作、举办各种国际性的大型研讨会、借助《新闻周刊》(Newsweek)这样的主流媒体的宣传等,把学院推上美国最顶级的艺术和设计学院的位置,影响很大。
他在美国文化界涉足很深,除了在艺术界、建筑界、设计界之外,在电影界也有很深的关系。
他本人是奥斯卡评委,在好莱坞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个人虽在美国艺术界、设计界、时尚界神通广大,却非常好学。
那次访问北京,除了按照计划参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外,他说想看看北京电影学院和见见中国设计界的精英们。
我通过朋友找到了电影导演田壮壮,他安排了一下,我们第二天就去了北影,见到了好些重要的电影人,在我来说就完成了一个任务了。 。 想看书来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2)
但是要见设计家们就颇费周折,国内顶级的设计师我基本都熟悉,但是要请他们去一个学院,好像有些不合适,到哪里去见面呢?我突然想起了《时尚》的吴泓和刘江,打电话过去一说,他们便一口应诺了。
隔了一天过去,总部安排了一个非常堂皇的会场,会场后面两排长长的铺了雪白桌布的餐桌,上面有宾馆送过来的咖啡、红茶、果汁、点心、水果,制服笔挺的男女服务生一字排开,排场得不得了。
科什拉克这位见过好多世界顶级大场面的人物,也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工作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得这样完美赞不绝口。
那天来了好多大师,画家陈丹青,平面设计家王序、陈绍华、吕敬仁,时装设计大师吴海燕等,都是我的朋友,中国设计家先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和美国同行交流,涉及的内容相当深刻和宽广。
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在刘江的陪同之下参观他们的杂志社,科什拉克后来给我说:纽约的《Vogue》、《Cosmopolitan》、《ELLE》、《Bazaar》总部他都熟悉,无一有这样宏大气派的。
两年之后,他在学院遇到我,还提起那次访问。
仅就这次完美的活动安排,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时尚集团的这两位老总了。
时尚集团的杂志其实是以编辑部为中心的,其中不少杂志是和外国的著名杂志合作,因此名称就是外国的原名,比如《时尚·Cosmopolitan》、《时尚芭莎·Bazaar》等,他们还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好管家》杂志等合作。
最近也开始和英国的FHM(ForHimMagazine)合作出版了《男人装》,主编瘦马从旧金山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忙写男女专栏,觉得挺有挑战性的,也就答应了,因此,和时尚集团的关系就越来越近了。
中国期刊出版在最近几十年之内,有很大的发展,自然是好事。
但是由于刊号的管理问题,某些刊物追逐利润而导致的粗制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糟蹋了这个时机。
因此,虽然杂志多,但是好杂志依然凤毛麟角。
政府自己出的旨在宣传的刊物不说,就生活、文化、时尚类来看,比较不错的有《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几种,地方上也有些学它们的刊物,比如上海的《新民周刊》、广州的《南风窗》,但是这些地方的周刊都普遍有泛地方化的问题,少了些普遍的意义。
即便《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大概因为受到广告收益的压力,也从比较纯的文化转型加入很多时尚元素。
我看了感觉有点文化不足、时尚不到位的两不靠的感觉,分量似乎就不如以前了。
上海的《书城》想学《纽约客》,从头开始就难,曲高和寡。
一来是因国情不同,无法学《纽约客》针砭时弊,二来过于集中在某些小众关心的纯学术问题上,甚至成为少数人炫耀自己所谓“学术功力”的平台,文章也写得艰深拗口,流失了一些读者,难以为继,也就慢慢消退了。
国内各种类型的、多如牛毛的时尚类杂志,大多拿美女大头做封面,吸引无知青年读者和入门级的小白领,开始还能有些效果,但是内容空泛,文字反复转载,老生常谈,很快大家就看出端倪,销售自然一落千丈,好多这类刊物几年就退出了报刊摊儿了。
时尚集团不走捷径,而是在15年内努力把刊物做成国际水平,他们一方面组织了一支很有能力的编辑队伍,自己组织图、文;另外一方面和外国顶级的时尚杂志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时尚旗下的杂志可以从当期的外刊上直接采用图、文,做到全球同步。
就这点来说,他们在国内开了风气之先,并且令后来者难以超越。
图片优质,文章亦然,通过这15年的努力,他们锤炼出了自己的编辑力量,分布在十几份杂志中,形成了对文字、题材的创造能力,以及对时尚潮流的把握能力。
外与国际零距离接轨,内有一支高水准的队伍,内外结合,《时尚》之所以能够强大,我看这些原因的综合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自然,两位老总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睿智而不尖刻,眼明而不挑剔,给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那么大一个办公空间内,他们设立了典雅的咖啡厅、宽敞的健身房,还有练瑜伽的房间,这在国内企业中可是绝对少有的。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3)
我知道这是他们苦心营造的一种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使得员工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成果已经是很明显的了。
时尚有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由时尚企业、时尚媒体(特别是时尚类杂志)、时尚评论界、时尚摄影、时尚模特、时尚买家构成。
对于好多人来说,时尚界水深得很,因为我们和时尚界能够接近的距离,往往仅仅是电视里的T台上的模特,或者是在某些大都会中的时尚品牌店而已。
提个LV提包,穿件“阿玛尼”,就算是“近距离接触”了。
有些人出国,在巴黎、米兰、纽约、伦敦逛“旗舰店”,感觉非常好,因为是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其实这个行业实在水深,离我们还是好远好远的。
我是从事设计史论研究的,早先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设计上,后来才逐渐转移注意力到时尚传媒上,发现传媒的作用往往比设计的作用还大,是传媒打造了时尚业。
否则,一个设计衣服的人,不就是个会画画的裁缝吗?何以成为明星呢?一个超级模特,不就是个高挑的女孩,不断地换上人家做好的衣服在台上走走,何以成为明星呢?媒体打造他们,同时也就打造了品牌。
时装世界,作为时尚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真正的时装,就是量身定造的,叫做hautecouture,一套衣服大概要2万美元左右,全球在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也就是顾客就在2000~4000人之间,不但非富即贵,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品位,有强烈的自我时尚意识,国内的富豪现在很多,但是在这个市场中的却凤毛麟角。
第二块就是我们常说的readytowear,直译自法文的pret…aporter,是指小批量生产的时装,一般人说的时装市场,其实是这个市场。
1994年,有部讲时装业电影,翻译为中文叫做《云裳风暴》,其实原名就是Pret…a…Porter,这部电影对这个产业用好莱坞的夸张方式表现。
看看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时装设计界,也不是买卖双方,而是时尚媒体、时尚评论界令人目瞪口呆的翻云覆雨作用。
制造时尚潮流,它们倒实在是时尚界的核心,其中包括了电视、报纸、时尚杂志,还有为时尚媒体撰稿的评论人、编辑,时尚传媒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没有他们的运作,时尚界根本形不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第三大块,就是massproduction,也就是我们说的批量生产的服装,可以有一点点时尚的味道,但是生产方式是大批量的,销售的渠道是大型连锁零销网点,采购是全球化的,我称之为“时尚感的成衣”,这才是我们大部分消费者天天说的时装,其实非时装也!杂志上看到的时装是hautecouture,名牌店里卖的是pret…a…porter,百货公司里的就是成衣了。
2008年初,在巴黎的“大皇宫”(theGrandPalais)举办巴黎时尚周。
时尚周是时尚业的大活动,因为整个时尚界每年就是围绕众多的时尚周转的。
而全世界时尚首都当然是巴黎,你就可以想象巴黎的时装周对全球时尚来说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大皇宫的中心装置了一部旋转木马,就是我们在娱乐场上看到的那种“carousel”,但是你看看这部旋转木马可是香奈尔(Chanel)的!在这么显赫的地方(我估计租金肯定高得令人咋舌),我第一感觉就是香奈尔的总设计师卡尔·朗格菲尔德(KarlLagerfeld)可真是舍得砸钱啊!也可以知道在他心目中,巴黎时装周具有何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我倒不认为这些时装设计大师能够左右什么时尚潮流,时装设计界的优秀设计师多得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设计学院随便看看,里面的学生中优秀的人多了。
在时尚业内,设计的作用被无限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