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卓凡在近卫团的护卫下,立于高岗之上,风掀起了他的大氅。



  他的脸色阴沉,看不出一点即将大胜的激动和喜悦。



  但这个时候不能行任何妇人之仁。没有跪倒投降的,还在狂呼奔跑的,不论男女老幼,骑兵师的士兵纵马追上,手中马刀挥舞,毫不犹豫地砍了下去。



  终于,西捻彻彻底底地崩溃了。



  一万三千人的西捻被全歼,大半被杀,余下的都做了俘虏,几乎没有逸出的。



  张宗禹投运河自尽,轩军沿河大索,尸体三天后被找到。



  捻乱平了。



  *(未完待续。。)RT
第二十三章 奈何做贼
  平定了捻乱之后,关卓凡并没有马上北上陛见。轩军向西,过了运河,骑兵师马不停蹄,奔赴山西、河南、直隶交界处布防,主力部队则指向了豫北鹤壁、安阳之间。



  那儿有什么呢?



  早前渡河北上的时候,关卓凡已经将自己的计划密奏朝廷,两宫和军机略加商议,迅速批准了他的计划。



  关卓凡的计划是,平定西捻之后,立即对苗霈霖下手。



  现在苗霈霖部正蜷缩在鹤壁、安阳一带,骑兵师的部署是防止他向西窜入山西。



  南边,是河南巡抚李鹤年的豫军;东边,是刚刚完成剿捻“外围任务”的淮军。关卓凡已经下了严令,这两个方向,“不许苗部一人一骑逸出”。



  关卓凡自己率轩军主力,从东北方压了下来。



  之前,关卓凡以“督办五省军务钦差大臣”的名义,命令苗霈霖将所部交副将“看管”,自己赴钦差大臣行辕听令。逾期不至,军法从事。



  关卓凡想,这是你唯一活命的机会,不过估计你抓不住这个机会。



  事实上我也不想你抓住这个机会,死苗霈霖才是好苗霈霖。



  还有,北京有一位丽人,虽然口口声声,“自己的罪孽已经太大,不想再有人因我而死”,但对于苗霈霖的死,一定还是很高兴的。



  苗老兄,拿你的人头作为给佳人的见面礼,很刺激呀。



  苗霈霖为胜保檄调入陕,但走到半路,就步履维艰。官军层层设堵,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不久胜保被拿办,就算勉强到了陕西,也未必就能够立足。但这个时候再回徽北也很困难了,因为苗霈霖一离开,官军便进占他的老巢蒙城。



  只好在半路上豫北的鹤壁、安阳一带窝着。



  苗霈霖发现自己两头不着,原先在徽北的时候,虽然官军监视严密,好歹有一块“根据地”,且经营已久,诸事就手;现在一不小心成了“客军”,筹粮筹饷,都不容易,肠子都快悔青了。



  西捻进入直隶的时候,苗部出现异动,也跟着进入直隶。苗霈霖声称北上“勤王”,但朝廷可从来没有调他“上来”。朝廷和关卓凡都判断,苗霈霖是想和西捻合流,祸心包藏,不可言语。



  西捻迅速覆灭,苗霈霖成了孤军,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豫北。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何况在旁边盘着的实在是一条毒蛇。



  苗霈霖此人,后世有人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关卓凡认为,以此描述苗霈霖,“格局”稍小了一点,多少“委屈”了一点苗霈霖。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物:身逢乱世,趁机而起,割据一方,最后“志在天下”。苗霈霖正是其中典型。



  苗霈霖和洪秀全很像,都是落魄秀才出身。洪秀全开启乱世模式,苗霈霖随即投身其中。



  苗以办团练起家,提出“筑寨,积粟,治兵”,是最早倡议筑圩寨以自保的人,并以此扩张势力。最盛时据圩寨数千,拥众十余万,号令行于徽、豫数十州县。



  苗霈霖在这些圩寨内,“每寨置心腹一人监守其中,统名为先生,婚姻、田土、钱债细故悉主之”。他控制的地盘,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在淮北一带,苗霈霖造民谣曰:“高筑墙,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口吻和他的老乡朱元璋如出一辙。



  苗霈霖还玩出了“日月合照,五星聚奎”这种例牌的把戏。



  他是想当皇帝的。



  英法内犯,文宗仓皇西狩。苗霈霖居然忙不迭地在蒙城设坛,大临三日,为清帝缟素发丧,声称“天下已无主,我等当各自求全”。然后,给自己加尊号“河北顺天王”,建立“天顺王国”。



  苗霈霖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错误判断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政治形势。当时的中国,乱则乱矣,但未至末世,在洪秀全和爱新觉罗之外,容不下第三个皇帝。



  第二个问题,苗霈霖毫无节操。



  他在清廷和发捻两大势力之间倒来倒去,形势稍有不对,便出卖友军,投向敌军。就如陈玉成痛詈他的那样,“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这种策略,只能得逞于一时。除非中国永远地乱下去,不然硝烟散去,不论胜利者是谁,都要灭此獠而后快、而心安。



  政治要讲利益,但也是有原则的。



  关卓凡决心要实现陈玉成的预言。



  苗霈霖果然开始西窜。苗部刚刚进入山西境内,就在平顺县的石窑滩,被已经到位的轩军骑兵师堵个正着。



  根本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苗部的前锋一见到蓝色洋装的部队,立即骇呼:“轩军来了!”就此四散而逃。



  后队做前队,掉头往东跑,然后撞上轩军的主力部队。



  关卓凡很快就见到了苗霈霖的人头。



  不是轩军砍下来的。和骑兵师一样,轩军的主力部队也没有和苗部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战斗,苗霈霖的头是他的部下砍下来的,投献于关大帅。



  关卓凡看时,这个秀才出身、以阴鸷剽悍著名的枭雄,倒确实是一个“读书人”的面相。



  他“嘿”了一声,“奈何做贼?”



  呼啸徽、豫十余年的苗部,灰飞烟灭了。



  苗霈霖覆亡的消息传了出来,驻军六合的李世忠立即上奏朝廷,以双脚湿气严重,不良于行,请求裁撤他的“豫胜营”,致仕回乡养病。



  这个颇出关卓凡的意外。



  他的计划中,确实打算在收拾了苗霈霖之后,回军解决李世忠,不想叫这个家伙抢先了一步。



  李世忠原名李昭寿,河南固始人,降清后赐名“李世忠”。这是一个和苗霈霖极相似的人物,先从发捻,后为胜保招降,也是以反复无常、出卖朋友著名。



  他的“豫胜营”,控制两淮盐场,这是好大一个财源,土匪盐枭,出入门下,朝廷根本无法干涉。



  关卓凡之所以意外,是因为李世忠没有读过书,他的出身,地地道道一个“痞子”,吃喝嫖赌,偷盗抢劫,典型的“不良少年”。不想在“政治觉悟”上,倒比苗霈霖这个落魄秀才高上了一筹。



  好吧,暂时让你捡回一条命。



  李世忠的奏折,朝廷自然照准,于是发捻余孽的最后一根“肉刺”也拔掉了。



  中原靖定。



  轩军凯旋。



  朝廷里许多人,尤其一帮满洲亲贵,极想来一套“百官郊迎”“午门献俘”“圣主郊阅”的把戏,庶几宣扬我天朝兵威、盛世中兴。这些花活多年没有玩过了,两宫皇太后被他们说得兴头,慈禧尤其起劲。



  她天性喜爱浮华,想到那龙旗蔽日、金戈辉煌的光景,香花醴酒、拱揖伏礼的热闹,“他”自翠华紫盖、黄金节钺中来,在千骑万乘前,对自己推金山、倒玉柱,不由就心旌荡漾、神魂飘摇!



  对了,还有“御花园赐宴”。急管繁弦,觥筹交错,还可以叫“大将军”舞剑一歌,多么风光和有趣的事情!



  军机处是为难的,但不好直接扫大家伙儿的兴,于是恭王提议问一问关卓凡的意思?



  两宫都愣了一愣,心想这有什么好问的?这些仪注,关卓凡不会懂吧?



  既然军机上说了,那就问一问吧。



  关卓凡的回奏,以最坚决的态度,婉谢了朝廷的“美意”。



  年大将军就是玩这一套把自己的小命给玩没了的,这个覆辙,老子坚决不能重蹈啊。



  *RS
第二十四章 午门的正门
  如此一番浮华盛事不就,让慈禧颇为失望。



  如果慈禧“读史”,会了解关卓凡的韬晦之意,也会明白其实军机上是为关卓凡好。但慈禧毕竟“书读的少”,于是便想到了别的路子上。她以为,是因为恭王有所暗示,关卓凡才被迫做出这种“谦退”的表示的。



  和慈安姐俩独处的时候,聊起这件事来,慈安也觉得可惜。慈禧终于把藏了几天的话说了出来:“这个事,老六推三阻四的,姐姐你说,他会不会……”说到这儿,故意停了下来。



  慈安自然要追问:“会不会什么呀?”



  慈禧稍稍放低了声音:“会不会怕关卓凡的风头盖过了自个?”



  慈安愕然:“不能吧?”但她也拿不准,迟疑着说道:“老六许是怕花钱太多了?”



  慈禧说道:“不该花的钱,咱们一两银子也不花;该花的钱,可不能瞎省。比如告祭宗庙,自然也要花钱,难道可以因为这个,就不向祖宗报喜了?”



  慈禧这番话,慈安深以为然,连连点头。



  慈禧微微冷笑,说道:“我看哪,老六是掌权掌得太久了,有些事办起来,开始随心所欲了。”



  这是严重的指责,慈安不能随便附和,她犹豫着问道:“有这样的事情吗?”



  慈禧说道:“怎么没有?在湖北打捻子,鲍超和刘铭传争功,你瞧老六那事办的,捅了多大的篓子?”



  这件事恭王是不能辞其咎的,慈安也无法为恭王辩解,叹了一口气,说道:“也是。”



  慈禧说道:“这样下去可不好,咱们得想个法子,提醒提醒老六。”



  慈安说道:“你说的是。可该怎么提醒他呢?”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我也没想好。不过,咱们得把这个当成件事——这可是为老六好!”



  慈安又是连连点头。



  轩军“凯旋”即是“北上”,暂时驻扎在沧州、天津附近。数万大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青县马厂,一部分驻扎在塘沽新城。



  原时空的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设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叫做涝水套,驻扎在这儿的军士,习惯上称之为“小站”。



  关卓凡自己带近卫团入京。



  这一次不是寻常的“陛见”,而是“凯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样,入城后先到宫门递请安折子,然后回到贤良寺等候召见;而是入城之后,直接进宫。



  近卫团入驻丰台大营,吴建瀛和丰台大营的提督过来参见。关卓凡就在丰台大营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带了五百名换上八旗劲装的近卫团士兵,打马进城。



  本来这五百兵关卓凡也是不想带的,但上谕煌煌,指定要他“选五百精锐,随侍入城,以壯声色。事涉朝廷体面,国家戎威,该大臣当毋轻忽”。



  话说到这份儿上,没法子了。



  虽然没有安排什么“郊迎”的仪式,但关公爷“得胜回朝”的消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没捉住关公爷,这一次哪里能放过?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儿,许多人却天没亮就起了身,西直门一开,就涌出城去。



  从城外的潞河驿,到城内的紫禁城,大路两边,人群开始三三两两,不久数量愈来愈多,终于密密麻麻。



  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倾巢出动,几千兵丁衙役沿路维持,比真搞什么“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气。



  许多人自发地摆上香案,点燃爆竹。不断有人高喊“关公爷万福安康”“关公爷公侯万代”云云。



  万头涌动,欢声如潮。



  这个场面,让关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纵马,不和道路两旁热情的民众做任何“互动”。五百铁骑卷起黄尘,自西直门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门前下了极严密的关防,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