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可以说得更早一点,《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楚国有一个大夫跟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坦诚正直的人,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说:我们那里坦诚正直的人跟你们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这个例子与孟子所讲是连在一起的。要不要为了亲情违反法律呢?这是儒家思想今天备受质疑的地方。我们学儒家不要怕被质疑,儒家思想经得起思考的检验,才能有真正的作用。
那应该怎么说呢?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如果舜既要当天子,又要保护他父亲,绝对不可以。当天子就要执行法律,任何人犯罪都要依照法律公平对待。但是舜辞掉天子之位后,就是一个单纯的人,父亲的儿子,儿子保护父亲是天经地义。父亲做什么事,我们无从进一步了解,比如我可以说,父亲杀人说不定是人家要先杀他,他是要保护自己啊;说不定是那个人借钱不还,把父亲逼急了;说不定是误杀,等等,有各种理由。不管怎么样,父亲还是父亲,做儿女的应该尽量保护父母的周全,但是法官按照法律绝对可以追捕。如果追捕到了,舜一定接受,每天负责送牢饭,这是儒家的思想。
在舜的情况下,作为儒家,当然要选择放弃外在的权力,或是各种名位,然后来孝顺父母亲。不能简单地判断亲情、法律孰重,我们要了解,法律不能离开亲情。如果一个社会,父亲有错子女都去检举,这个社会能存在下去吗?一个人犯错有各种可能的情况,我们不是法官,也不可能代替法官来裁断。如果父亲犯错,我去检举他,意味着希望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说你看,这个人大义灭亲。但儒家思想里面没有“大义灭亲”这四个字,为了国家如何而去对付自己的父母亲,这不是儒家,这是法家。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大部分都是阳儒阴法,表面打儒家的招牌,实际上是法家,并没有真正实践儒家的思想。我们今天谈孟子,在这点上意义特别重大。
我们再引申一下,前面说到过“父子不相责善”,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也是为了保持亲情的融洽。父母教子女教到最后,往往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毫无办法。我自己教书教了几十年了,有人跟我说,你那么会教书,教女儿一定很有办法吧?我说你错了,我碰到女儿只有四个字,叫束手无策。让别人来教,反而比我要教得好。这就是易子而教的道理。我们这样讲,不是说不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当然重要,但它有一个分寸。
儒家强调人性向善,内心真诚才有力量,这个力量由内而发,做到之后快乐也由内而发。在孝顺方面,孟子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先孝敬自己的长辈,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再推及孝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再推及爱护别人的子女。这是儒家的思想,你要有原则,有差等,先照顾自己的家人,但是一有办法就推及出去。孔子也说过,仁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普遍地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思想的出发点非常精准,就是落在家庭里面。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告子下》)尧舜之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孝”和“弟”(悌)而已。你能够孝顺,到外面自然可以有仁爱之德;你能够“弟”,友爱兄弟,到外面去自然可以有义,做正当的事。有“孝”、“弟”,就推出仁义,有仁义天下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做他该做的事。
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非常强调孝顺,他甚至说,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没有办法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没有办法做儿子。儒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生命的出发点,每一个人都从家庭出发,上了年纪的时候也希望在家里面养老,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儒家讲孝顺的话,是非常活泼的,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调节彼此之间的差异,经过理性的沟通,就可以找出一条路来。
一、孟子的?验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人跟其他动物的差别只有一点点,我们应该设法去存养扩充,如果没有把这一点点发展开来,实践出来,那跟动物差别就不大了,所以修养是人之成人的必?之途。修养的范围很广,受教育,各种自我成长的要求,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我们不妨从孟子自己的?验说起。
孟子刚到齐国的时候,齐宣王对他非常重视。有一个学生问孟子,现在齐王让先生来当卿相这样的大官的话,您会不会动心呢?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话,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富贵一来就沉溺于享受,贫贱一来就放弃志向,威武一来就屈服了,就是做不到不动心的要求。
现在,孟子怎么说呢?不会的,我40岁就不动心了。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到40岁的时候没有任何迷惑,所有人间的问题孔子都可以讲出道理。孟子40岁不动心,也是对所有事情都了解了,所以不会心猿意马。
学生接着问,不动心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个比较容易;然后选择怎么跟别人来往,选择做什么事业,以什么方式来做,这个就比较难了,因为会和其他人构成某种关系。选择需要勇气,勇气培养好了,才能够在关键时刻作一个抉择,所以孟子就从培养勇气开始说。他说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以勇士北宫黝为例。北宫黝怎样培养勇气呢?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这两点就很可怕了,你要刺我,要戳我眼睛,我毫不在乎,一点都不逃避。不但如此,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人家鞭打一样。这个人自尊心特别强,他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他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刺杀平凡小民一样,对诸侯毫不畏惧,听到斥骂一定反击。北宫黝就像司马迁笔下《刺客列传》里的那些游侠,个个武功高强,一人可以敌几十人,他才有这样的魄力,才可以表现出这种勇气。这种勇气,一般人即使想做也不见得做得到。它是外发的,具有某种体格上或者武功上的卓越之处。
第二种,以孟施舍为例。孟施舍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就是说虽然我的兵力比你少很多,但是我的士气很高,心态很好,很坚定,我一定可以把你打败。孟施舍说,如果衡量敌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就说明我是害怕众多军队的人。怎么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这是第二种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比如参加考试,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行,我一定成功;推销员去推销东西的时候,要相信我一定如何如何。这种办法,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信,是内敛的。
第三种,孟子是引述曾参的话来说明的。曾参对弟子说,你爱好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谈过大勇的作风。接下去的一段话,《论语》里并没有出现,我们平常都以为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孟子转述孔子的话:“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说,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难道不害怕吗?不能说人家是个老百姓,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我就欺负他。但是,如果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照样向前走去。我们平常总喜欢用后面这一半,常常觉得自己都是理直的;其实前面那一半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是理亏的,或者我们开始以为自己对,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这个时候就要勇敢地认错。别人是小孩子也好,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也好,我们都要觉得惭愧,觉得害怕。这是真正的勇敢。
所以勇敢分三种,第一种是外发,第二种是内敛,第三种是上诉,上诉于人间的正义、人间的公理。
现在我们知道孟子的基本立场了,作为儒家,不能靠外在的武力,也不能仅靠精神上的某种想法或信念,而要看是否合理,是否正当。
学生接着问,除了先生之外,还有别人也不动心,先生有什么特色呢?孟子说,第一,我能知言;第二,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什么叫知言?大家想想,《论语》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再想想,《论语》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孟子所说,接的就是《论语》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得懂里面有什么问题、盲点、执着,他的困境何在,再比如他为什么闪烁其辞呢,都要能听得懂,这样才能了解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平常的话,孔子这样说,到孟子的时候真的做到了,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是有他的资格的。
更难的是第二点,浩然之气。这个词,以前没有人用过。什么叫浩然呢?浩然就是下雨很多,河水暴涨,流入下游的时候水势很大。
那什么叫浩然之气呢?我们呼吸一口气,怎么变浩然呢?
二、浩然之气
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为什么?因为它牵涉到个人的生命体验,仅靠笔述口说,实在是讲不清楚。
很多人生问题,要有体验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有人上台演讲,他说,今天的主题是恋爱,恋爱是怎么一回事呢?有?验的人不讲也懂得,没有?验的人讲了也不懂,所以谢谢各位。
浩然之气也是如此。我修炼了一辈子,你这么年轻的学生问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孟子还是说了:
“那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用直来培养而不加妨°,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那种气,要用义跟道来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累积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
义就是做事有正当性,道就是人生找到正确的路来配合。平常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做正当的事,要慢慢地培养,累积久了自然就会产生这种气。但是不能预期,我们已?做了一百件好事了,怎么还没有这种气呢?不能说非要做几件好事它就出现。内心里面要常常想着它,但是千万不要主动助长。后面接着就是揠苗助长的故事。
孟子提到三个比较核心的字。第一个是直,我们讲儒家,常常要碰到这个字。直代表真诚,真诚而正直,内心无愧,不自欺,也不找借口。
第二个是义,义者,宜也,适宜的宜。今天这么做对,明天这么做不一定对;张三这么做对,李四这么做不一定对,所以需要高度的智慧去判断。
我们可以补充说明一点。孟子曾提到“大人”这个词,大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政治领袖,二是指德行圆满的人。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意思是说,德行圆满的人,说话不必守信,做事不必有结果,只要看义在哪里。儒家讲信用,为什么说言不必信呢?这样一来,很多人会说,你看,我现在说话不守信是孟子的启发。那还得了!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说话不必守信而要看该不该呢?这是因为守信到实践之间有时间的落差。
比如说,我最近买了把猎枪,你说下个月要借去打猎,好朋友没问题,我答应你。但是就在这一个月你患了抑郁症,有自杀的倾向,那么我还借枪给你吗?或许我可以说,守信就好,你怎么做是你的事。但如果你真的自杀了,至少我有道义责任啊。这个“惟义所在”的义,就是适当性和正当性。
儒家讲“义”这个字,真是千言万语不容易说清楚。所以孔子要强调,仁者之外还要做智者,智者就需要像水一样,遇到山就转弯,遇到坑就把它填满,要随着各种情势的变化作调整。仁者呢?相对还比较单纯,仁者喜欢的是山嘛,有矿物,有植物,有动物,无所不包容,这是仁者。孔子强调仁、智并重,再加上勇敢可以去实践,成为三达德,也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孟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