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言(1)
学医的人大多不爱写科普类的东西,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不好写。在医学院教过书的人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把一件小事情彻底讲明白,往往需要扯上好多个学科的知识,啰嗦半天,人家还不一定听得懂。这也是医学院校课程多、学制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医学上的很多问题都处在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定论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无疑的东西。写给专业人士看,他们深知这层道理,知道对你说的话要“批判地吸收”,不大可能照本宣科地做出什么傻事来,可老百姓不干咱这行儿,对医生信任得不得了,只要是大夫说的话,几乎什么都信。这就很麻烦。此外,医学上的很多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要把它们转换成老百姓容易听懂的语言,又不丧失应有的精确性,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写科普的东西有时候比写博士论文还难。有的大牌专家,著作等身,可是要让他做科普的东西,反而会连连摇头,敬谢不敏。简单说,医学科普有三难:清楚难,准确难,通俗难,三者兼顾则难上加难。
二是回报低。不管是医学院的老师,还是医院的大夫,晋升职称的时候,拿科普著作、科普文章去参评,评委们基本上是不认的。人家要看你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普的不算数。撇开这个不说,要是老百姓爱看,咱不图别的,就图多卖点书、挣点稿费养家,行不?也不行。因为医学科普的书,这些年已经出得很多,卖不动了。
难度大、风险大、投入多、回报少,这就是很多学医的人不爱写科普书的原因。不但不爱写,而且很少看。为什么呢?搞专业的人,读普及版的书学不到什么东西,要是让同行知道了,还觉得有点掉价儿。
曲黎敏老师讲养生的几部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出版后,再加上更早些时候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虽然不是养生专著,但涉及不少相关内容),引发了一阵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少见的热潮。圈子里的人,不管是佩服、嫉妒还是假装不在乎,大都得承认:把中医科普的东西做到这个程度,不容易!而且,这对普及中医、唤起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是件好事。
即便这样,我们这些懒惰的人仍然没有拿出时间来好好看看这些书,或者好好看看电视上曲老师的讲座。直到最近,家人、朋友、门诊的患者、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身边许多人不断问起这些书中涉及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为了留住老师、医生那一点可怜的面子,不想在学生、病人面前表现得太无知,只好老老老实实把这些书搜罗来,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学习。
出人意料的是,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一些错误。其错误之多,错误之严重,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按理说,“书无完书”。无论是谁,写几大本东西,都难免出点错儿。但是,医学书跟其他书不一样,人命关天的事,最好别有错。错误很多,更是不得了。如果,万众追捧、洛阳纸贵、“销量超《新华字典》”、全国销量“一直位列非虚构类图书的第一名”(《北京晚报》2008年9月18日第27版)的医学科普畅销书,错成这个样子,再加上电视台、互联网风靡一时的立体传播,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普通读者不能分辨这些错误(而这是非常可能的),老老实实照书上说的去做,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不堪设想!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前言(2)
要是我们压根儿没看过这些书,压根儿不知道里面的错儿,也就罢了。不管发生什么,都可以说事不关己。看过了,知道了,却不告诉大家,身为学医的人,心里实在过不去。
或许,公开挑同行著作的毛病,会被圈里的人鄙视,以后不好混了;或许,公开挑“名人著作”的毛病,会被网友讥讽为“自己没本事,就想靠骂名人出名”。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可事到如今,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些话不说出来,寝食难安!
毋庸讳言,这是一本批评性的书。不过,一行儿有一行儿的规矩,经商的人讲究“亲兄弟,明算账”,学术圈里讲究“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观点,争论的是学术,不管意见多么尖锐、说话多么不客气,对任何个人都没有任何恶意。别人批评我们,同理。这一点,相信读者诸君都是明白人,都能理解。
本书共罗列135个专题,根据问题涉及的领域,做了大致的分类。分类不追求学究式的严谨,只求为读者提供检索上的方便。
如果读者并无很多时间或兴趣阅读全书的话,建议选择其中若干重要的专题浏览。所谓重要,意思是这些专题中指出的错误比较严重、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
问题1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错在以令人惊讶的方式错解中医里常识性的基本概念,与中医科普的宗旨背道而驰。
问题8 哪儿来的“十二时辰养生法”?——脏腑轮流“值班”、十二经分时“当令”是无稽之谈。
错在臆造出脏腑经络“分时当令”理论,由此引出的养生方法因而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可能大大降低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方法在社会上的公信度。
问题16 降压药 +“生一口大气”= 脑溢血?——高血压降不得吗?
错在反对控制高血压,如果患者照做,可能大大增加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问题50 肺癌“治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吗?
错在误解中医脏腑相关理论,违背医学常识,可能严重误导患者,延误癌症治疗。
问题54 囫囵吞枣——万万使不得!
错在道听途说,违背中医常识,提倡“囫囵吞枣”,可能危及人命。
问题57 糖尿病初期应该“随便吃”吗?
错在违背糖尿病治疗常识,触犯治疗大忌,可能使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
本书据以展开讨论的主要原始资料,来自以下四部书:
1.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曲黎敏.黄帝内经养生智慧.鹭江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6次印刷。
3.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4.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为节省篇幅计,书中引用上述著作时一般使用简称:《中医与传统文化》简称为《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简称为《养生智慧》,《养生十二说》简称为《十二说》,《从头到脚说健康》简称为《从头到脚》,引用时标明出处及页码以方便读者对照。书中引用的其他文献,均随文作注,不另附参考文献。
本书末尾抄录了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两篇医学评论,其中谈到的问题和观点,可供现代人借鉴。
。。
“万恶淫为首”——“六淫”究竟是什么?
书上曾引用一句民间的老话儿,叫“万恶淫为首”,帮助大家理解养生的道理。而在讲到“人为什么生病”这个话题的时候,书上非常专业地指出,在病因学上,这个“淫”不是淫欲,而是“过度”的意思,并且给出了现代中医关于“六淫”的概念。
请看《从头到脚》第4~5页的说法:
“现代中医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六淫就是六种过度的行为。”它们分别是: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不管是从古代中医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个“六淫”的概念都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呢?
咱们中国古人花了几千年琢磨“人为什么生病”这个事儿,曾经提出过很多种不同的观点。在汉代至宋代这段时间里,有一种叫“三因说”的理论慢慢被大家广泛地接受了。这种理论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叫做: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是“内伤七情”,外因是“外感六淫”,不内外因就是这两者之外的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如饮食、劳倦、外伤等等)。这种病因分类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所以,“现代中医”并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将人生病的原因归为六淫”,而是归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这三大类,六淫只是其中的一类。
那么,“六淫”到底是什么呢?这要先从“六气”说起。
古人把一年四季的气候环境变化归纳为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气候环境因素本来都是自然界里的正常现象,春去秋来,风花雪月,本来对人没有什么危害,所以古人管它们叫“六气”。
然而,一旦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太过剧烈,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灾害性的东西了,就可能让人生病。气候环境方面这种超出正常限度的变化,古人称之为“淫”。
所以,“六淫”就是超出正常限度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才是中医讲的“六淫”。
书上提到的“七情”,在中医里被归于“内因”;“饮食劳逸”和“外伤”,被归于“不内外因”。在“三因说”里,这些东西恰恰是要与“六淫”区别开来的东西。“疫疠”,古代指的是传染病,是一类疾病的名字,根本不是病因的概念。至于“痰饮”和“瘀血”,通常把它们归为病理产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病因。也就是说,书上关于“六淫”的讲法,与中医学的六淫概念,一点边儿都不沾。
而且,就算咱不去理会“现代中医”到底是怎么认为的,书上的说法本身也不能自圆其说。为什么呢?因为,它一上来就说六淫是六种过度的“行为”,但是看看下面讲的具体内容:疫疠、外伤、痰饮、瘀血这些东西,能叫做行为吗?这些事情,怎么才算是“过度”呢?有“不过度”的疫疠、“不过度”的外伤吗?所以,即使没有正规的中医概念作参照,这种说法自己也是站不住脚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百善孝为先”——年轻人吃新粮、老人吃旧粮是中医主张的“孝道”吗?(1)
这是一个跟粮食有关的问题。
《从头到脚》第86~87页说:
“古代人不懂得什么叫维生素,但是那时的人知道米和面有一个特性,它是种子,种子就是只要种在地下,就能够生根发芽,生长出来。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要吃种子,要吃这种能够继续生发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要点。”
“说到吃种子的问题,我要特别说一点养生之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粮食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年轻人可以去吃新打下来的粮食,新的种子,可是恰恰老人就不可以吃新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新打下来的粮食的生发之机太旺,如果老人吃了的话,容易引发他的宿疾,意思就是老病根儿容易被勾出来,所以老人到了秋天在饮食上还是要偏于以旧粮为主,不要过度地吃新粮,这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中国人讲究行孝道,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但我们首先要懂得如何行孝道,是否能吃新粮这点事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多学中医,多长知识,更好地行孝道。”
从医理上看,老人不能吃新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第一,平日饮食中的粮食,从药性的角度看,是非常平和的,偏性很小。如果能轻易引发宿疾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适合做食物,不管它是新打下来的,还是放置了很长时间的。
第二,假如脱了壳甚至磨成粉的稻子、麦子都是“生机太旺”的东西的话,那么能孵出小鸡的新鲜鸡蛋、秋天捞起来的满是蟹黄的活螃蟹、能喂羊羔牛犊的新鲜奶和连皮带肉、连枝带籽、丢在土里能长成果树的新鲜水果,是不是生机更加“太旺”呢?为了“孝道”,为了不至于引发老人的宿疾,是不是连这些东西也应该先在仓库里存它几年,再给老人们吃呢?
第三,如果说新粮能引发宿疾,那么到底能引发哪些宿疾呢?人可能生各种各样的病,只要是慢性的、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都可以叫做宿疾。难道一切宿疾都会因为吃了新打的大米白面而引起发作吗?难道这新鲜的大米白面,害起人来竟然比砒霜还管用吗?如果不是这样,是否应该对所谓宿疾作一个区分,给哪怕是一部分有病的老人一个吃新鲜粮食的机会呢?
第四,假设新粮有引发所有宿疾的能力,但有宿疾的不一定都是老年人吧?中年人、青年人甚至小孩子,就不可能有宿疾吗?那些有宿疾并且还不老的人,看了书上的说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