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头到脚有毛病-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因为动物离开娘胎的时候先露出鼻子,而不是因为人待在娘胎里的时候先长出鼻子(古人知道“人之初生谓之首”,跟动物不一样),所以才把最先、最早的东西,比如祖先,称为“鼻祖”。
  古人到底是怎么“认为”的,谁知道得更清楚些?——是我们,还是古人自己呢?
  

流鼻血能降“脑压”吗?
《从头到脚》第57页说:
  “(流鼻血)还有一种情况是脑病造成的,如果脑压太大,人的自救功能发挥作用,让血往外流一些,来减轻脑的压力,这会导致流鼻血。”
  先说一句,在医学上,不说“脑压”这个词,而说“颅压”或者“颅内压”。
  颅压增高是很危急的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水肿。从产生的机理看,脑水肿主要有三种:
  一是血管源性脑水肿。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水肿,我们平常说的中风病,比如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以及脑肿瘤、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等,都可以引起脑水肿。其主要原因是脑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结合部通透性增高,造成含蛋白的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增多。
  二是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这类脑水肿的特点是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增多,细胞肿胀。脑缺氧就可以造成这种类型的脑水肿。
  三是脑积水,又叫间质性脑水肿。这是因为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室积水。最常见于脑室孔道或者大脑导水管阻塞,比如肿瘤压迫或炎症等情况下。
  脑水肿的时候,由于脑体积增大,而颅腔又不能扩大,所以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如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甚至昏迷。
  上面这些都是医学教科书上的说法,大家听起来可能感到很难懂。我们也可以尽量说得通俗点:脑水肿引起颅压高,实际上是因为脑子变“胖”了,或者咱俗话说的“脑子进水了”。这些水,有的在脑细胞里,有的在脑细胞之间的空隙里,但是,都不在血管里。脑水肿的那个水,跟流在血管里的血,属于两个系统。所以,不管是鼻子出血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出血,都不能让脑子里的水随着血放出来,所以也就不能降低颅压。打个比方,咱家下水道堵了,满屋子都是水。这个时候,您不去想法子疏通下水道,而是把天然气阀门给打开了,拼命地往外排天然气,那么,水给咱家造成的压力会因此而减小吗?
  所以,说“流鼻血”能“降脑压”,就好像说打开天然气阀门能降低水压一样,是非常荒谬的。
  假如“流鼻血”真的是能降“脑压”的一种“自救功能”,就好像喝水呛着了就会咳嗽一样,那么应该有很多脑水肿病人自然出现流鼻血的症状,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假如《从头到脚》说的是真的,那么在抢救颅压增高病人的操作规程上,至少应该加上这么一条,就是:只要见到颅压增高的病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迎面一拳,打得他鼻血狂喷。疼是疼点,也有点吓人,但是只要能救命,顾不了那么多了。是这样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肺癌“治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吗?
《养生智慧》第176~177页谈到了癌症问题。原话是这么说的:
  “假如一个人患了肺癌,在治疗的过程中,慢慢转成大肠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一个中医把肺癌治成了大肠癌,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肠主表,肺为里,大肠为阳,肺为阴。肺癌成了大肠癌,病即从里症变成了表症,从阴症变成了阳症,所以这是病情转好的表现,而不要觉得这个癌治好了又出现其他的癌了。任何病症的康复都有一个过程,是有理、有次第可讲的。”
  这话讲得对不对呢?
  先说一种癌症能不能“转”成另外一种癌症。
  照说是可以“转”的。医学上把这叫做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扩散转移的方式有四种:
  一是直接蔓延:肿瘤细胞自原发灶向周围的组织扩散生长,如胆囊癌侵及肝脏;
  二是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一般首先为局部淋巴结转移,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在某些肿瘤也可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
  三是血行转移:如大肠肿瘤可经门脉系统转移到肝,肺癌可随动脉系统转移到骨、脑;
  四是种植性转移:为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表面继续生长,如胃癌破坏浆膜后种植到卵巢。
  上面说的这些扩散转移方式可以出现在各种癌症病例中。对于肺癌来说,还可能有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叫做气道播散。在少数肺癌病例中,脱落的癌细胞可经气管扩散植入同侧或对侧其他肺段或肺叶,形成新的癌灶。细支气管肺泡癌较常发生气道播散。因为肺组织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所以肺癌是最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不好,这也让医生们非常头疼。
  那么,肺癌能不能转移到大肠,形成大肠癌呢?回答是:不是不能,但非常少见。
  肺癌晚期最容易发生的转移有四种,按发生概率排列依次是:骨转移、肝转移、肾和肾上腺转移、脑转移。在很少见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腹腔内、心脏等部位的转移。
  肺癌转移到胃肠道的情况极其罕见,而且通常只会发生在癌症末期的病人身上。《胸腔医学》杂志2005年发表的一篇报道说,在英文文献里,过去五十年来大约只有五十几个病例被发表过,肺癌合并胃肠道转移以小肠为最多,其中空肠的发生率多于回肠,至于十二指肠、食道、胃、大肠与肛门转移则极为少见。(陈煌麒等。原发性肺癌之症状性胃肠道转移…两个病例报告。胸腔医学杂志。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
  看了这些资料,我们就知道,就肺癌的临床实际来看,转移到大肠的情况很少出现。不过,很少不等于没有。说肺癌“在治疗过程中慢慢转成大肠癌了”,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不能算是说错了。
  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问题:《养生智慧》说的把肺癌“治成”大肠癌,究竟是不是转移呢?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从字面上看,不是转移的可能性大。因为,所谓肺癌“治成”大肠癌,应该是指经过治疗,肺癌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了大肠癌。也就是说,大肠癌是原发的、新得的病,不是原来的肺癌转移过去的。
  可书上偏偏不这么说,它说“不要觉得是这个癌治好了又出现其他的癌了”。这咱就搞不懂了——既不是转移来的,也不是新发的,那这个大肠癌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医生会“乾坤大挪移”,一下子把癌细胞从肺移到大肠去了?可就算这样,跟大肠的原发癌有什么两样呢?不也是肺癌没有了,多了个大肠癌出来吗?
  不管怎么说,有一个问题是清楚的:转移也罢,新发也罢,都不是什么好事儿。为什么呢?转移是晚期表现,那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肯定不是好事;新发,那叫“才出虎穴,又如狼窝”,也不是好事。
  把肺癌之后出现大肠癌这类现象看成是“病情好转”的表现,其实出自对中医理论的一种很大的误解,是因为没有把中医里面“表里”、“阴阳”这些基本概念搞明白。说“肺与大肠相表里”,“脏为阴,腑为阳”,都是在讲脏和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拿一个脏和一个腑去比,脏属阴,腑属阳,而不是说“凡是脏的病都是阴证,凡是腑的病都是阳证”。同样道理,一对儿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说的是这对脏腑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常常互相影响,而不是说“凡是脏的病都是里证,凡是腑的病都是表证”。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这些概念,在中医里都有特定的含义,跟讲脏腑关系时说的那个“阴阳”、“表里”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咱中医的理论不是那么糊涂的理论。如果原原本本地按中医理论去分析问题,应该不会得出“肺癌转成大肠癌是病情好转”这样荒唐的结论。
  

屁股泡在盐水里腹泻不止的高烧小婴儿!!!
《十二说》第89~90页有一段,讲的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原理的临床应用:
  “再说说‘肺跟大肠相表里’的问题。比如说孩子发烧,我一般不关心别的,就只看大便,只要孩子的大便能下来,退烧的药根本用不上。因为孩子发烧就是身体在祛肺寒,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不拉大便,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对那些小婴儿,有一个办法,就是弄一盆盐水,泡他的屁股,让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来。大肠通了,肺的功能才能启用,下一步再用药治肺寒都可以。如果不把大肠先通了,单纯就上退烧药,孩子会越吃越虚,还会有很多遗留问题。现在去医院看病都会花很多钱,要是能把中医理论弄通了,很多问题可以在家里解决。”
  这是一个惊人的错误!
  如果您家里真的有高烧不退的小婴儿,千万不能照着书上说的办法去做。为什么呢?
  第一,发烧的孩子要避免受凉,光着屁股泡在水里,能不受凉吗?很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
  第二,发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不一定就是肺或者呼吸道的问题,在查明病因之前不能乱治。如果孩子发烧本来就是因为肠道感染造成的,我们又想尽办法让孩子拉稀,岂不是助纣为虐吗?只看大便,“不关心别的”,那可不行啊!
  第三,“让他把那些稀屎全拉出来”这个话,是非常危险的。什么叫全拉出来?是不是一直拉到没有东西可拉为止?发烧本来就容易造成脱水,小婴儿高烧、脱水还很容易出现惊厥抽搐,如果我们照书上说的,让孩子腹泻不止,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这种危险就会成倍地增加,会出大事的!
  相比之下,到底什么叫“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类的问题,都显得无足轻重了。我们只想大声疾呼:
  书上说的这个方法万万用不得!
  因为“现在去医院看病都会花很多钱”,就用这样的“中医理论”,“在家里解决”,万万使不得!
  那些小婴儿可能还不会抗议,不会呼救,我们只能替他们喊几声:爸妈饶命!救救我!54 囫囵吞枣——万万使不得!
  《养生智慧》第123页说: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囫囵吞枣’。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中医认为土克水,土为脾,水为肾。枣是甘类的东西,它入脾胃。牙是肾的外现,如果枣吃多了的话,那么就等于‘土’侵蚀牙齿,牙齿就会坏。别看牙齿是非常密固的,但它很怕甘类的东西。因为甘类的东西主散,而最密固、最具收敛气机的东西就怕散。所以,吃枣时要囫囵吞枣,不要经过牙齿,这是吃枣子的一个秘诀。”
  错!
  第一,成语不等于医理。关于“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出处,说法不一,有的说出自南宋朱熹的文集,也有的说跟宋元时期的话本有关,好像话本里还有“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之类的话,不知道是不是书上说的“枣伤牙齿”的出处。但是,成语不都是讲医理的,即使涉及医理,在经过缜密的研究、诠释和临床验证之前,也不能把它当作医理看待。如果成语里有个“囫囵吞枣”,我们就得照做,那么,成语里跟吃有关的词儿还多着呢,什么“生吞活剥”、“茹毛饮血”、“食肉寝皮”甚至“易子而食”,难道个个是医理,都要照做不成?
  第二,甘类的东西不是主散的。在中药学的四气五味理论中,甘味主缓,作用是和里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散的是辛味。这是中医里的“ABC”,最最初级的常识。要是学生说错了,老师会急眼的。这样看来,如果照书上说的那样,用五行生克去推的话,最毁牙齿的东西不是甜味的东西,而是辛味的东西,比如生姜、胡椒之类。从常识看,大家似乎都认为甘味的东西的确对牙齿不好,但这里有个误会:虫牙(龋齿)这类病,其实并不是甜食直接造成的,而是因为吃过甜食之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使侵蚀牙齿的细菌得到了大肆繁殖的机会,或者残留在口腔内的糖类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了牙齿。所以,龋齿这个病,说到底,罪不在甜食,而在没有及时漱口,口腔卫生保持得不好,跟什么“甘主散”、“土克水”之类的事情,毫不相干。这个事情,早在西汉的时候,著名医学家淳于意就已经发现了,他在给齐中大夫治疗龋齿的时候,很明确地指出这个病的原因之一就是“食而不漱”。
  第三,把古人用来挖苦人的一句玩笑话,当成医理,以至于当真要把枣子整个吞下去,还说这是“吃枣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