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钟离意为棠邑令,县民房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闻之,号泣狱中,意为凄怆。出广见之曰:“不还之罪,令自受之。”广临殡毕,即自还狱也。
【至冬 休腊】至冬见冬决注。陈留《耆旧传》曰:虞延除淄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囚各归家。囚并感其恩,应期而还。
【石室 金墉】《吴越春秋》曰:吴王拘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于石室。吴王疾,越王谓太宰嚭曰:“囚臣请一见问疾。”太宰入言,吴王乃见越王也。《晋杂事》曰:齐王冏举义兵,囚赵王伦父子五人于金墉城。
【内宫 永巷】孔衍《春秋后语》曰:秦穆公将兄三人囚于内宫。《汉书》曰: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流星入昴 澍雨还宫】韩杨《天文要集》曰:流星入昴,贵人有系囚者。《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元六年七月,京师旱。幸洛阳录囚徒,举冤狱,未还宫而澍雨。
【竹囚 梧象】《晏子春秋》曰:景公树竹,令吏守之。有斩竹者,公以车逐之,得而拘之。晏子曰:“君人者宽惠慈众。”公令出斩竹之囚。王充《论衡》曰:李子长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为之象囚形,凿地为床,卧木囚其中。罪正者不动,冤者木自动出。
§诗
【隋虞绰《于婺州被囚诗》】穷达虽有命,逋亡诚负累,背恩已偷生,临危未能死。待罪既不测,法禁复无已;厚颜羞朋友,囚心愧妻子。圣日始东扶,徂年迫西氾;方违盛明代,永向幽泉里。况当此春节,物侯惊田里;桃蹊日影乱,柳迳秋风起。动植皆顺性,嗟余独沦耻;投笔不重陈,此情寄知已。
§制
【唐中宗《孝和皇帝虑囚制》】礼防君子,自昔通规;律禁小人,由来共贯。朕情存革务,志在惩愆,欲申作解之恩,虑开徼幸之路,非所以纳人轨物,垂裕后昆。既属阳和之辰,宜敦耕稼之业。三农启侯,方陈敬爱之规;百姓为心,爰轸泣辜之念;将申虑降,再释狴牢,庶无滞禁之冤,仍示小惩之诫。其都城之内,见禁囚徒,朕特亲虑。仍令所司具为条例闻奏。
○狱第十一
§叙事
《释名》曰:狱,硧也,言实硧人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又谓之圆土,言筑土之表墙,其形圆也。又谓之囵圄,(囵,领也;圄,御也。)言领录囚徒禁御也。按《急就章》,咎繇造狱,后代因之。《风俗通》云:夏曰忧台,殷曰羑里,周曰囵圄,是也。《博物志》云: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牢者,亦狱别名。《家语》曰:孔子为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同狴絷之。又《诗》曰:宜犴宜狱。《韩诗外传》云: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则其事也。
§事对
【囵圄 狴牢】囵圄见叙事。《汉书》曰:有罪当械者皆颂系。应劭注曰:颂者,容也,言见宽容。但处曹吏舍,不入狴牢。
【属杓 象斗】《汉书》曰:勾圆十五星,杓曰贱人之牢,牢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春秋·元命苞》曰:为狱圆者,象斗运合。宋均注曰:作狱圆者,象斗运也。
【东市 北寺】卫宏《汉书仪》曰:东市狱属京兆尹。司马彪《续汉书》曰:范滂,字孟博,坐系黄门北寺。北寺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真臣。知滂无罪,特理之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止也。
【掖廷 郡邸】《史记》曰:武帝遣责钩弋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去送掖廷狱。”卫宏《汉书旧仪》曰:郡邸狱,理天下郡国上计,属大鸿胪也。
【见蝼 梦蚁】刘义庆《幽明录》曰:晋卢陵太守庞企,字子及。上祖坐事系狱,而非其罪。见蝼蛄行其左右,相谓曰:“使尔有神,能活我死,不当生乎?”因投饭与蝼蛄。食尽去,有顷复来,形体稍大。意异之,复与食,数日间其大如豚。及意报当行刑,蝼蛄掘壁根为大孔破,得从此孔出亡。后遇赦得活。东无疑《齐谐》曰:吴当阳县董昭之乘船过钱塘江。江中见一蚁,著一短芦,惶遽垂死。使以绳系芦著船。船至岸,蚁得出。中夜梦一人乌衣来谢云:“仆是蚁中王。君有急难,当见先语。”厉十余年,时江左所劫盗横,录昭之为劫主,系余姚狱。昭之自惟蚁王梦,缓急当告,今何处告之。狱囚言:“但取两三蚁著掌中祝之。”昭之如其言,暮果梦昔乌衣人,云可急去,入余杭山;天下既乱,赦令不久也。于是便党蚁攻商械已尽,因得出狱。过江投余杭山,遇赦遂得免。
【春省 秋缮】《礼记》曰:孟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讼。又曰: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郑玄注曰:囹圄所以禁守系者,则今之狱矣。
【上书 注史】范晔《后汉书》曰:尚书朗张宏,狱吏上书自颂。崔鸿《后赵录》曰:石季龙幽中书令徐光于襄国诏狱。光在狱中注解经史十余万言。
【不留 勿扰】《周易》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刑罚而不留狱。史曰:萧何卒,召曹参。参去,嘱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星牢 天狱】《天文要集》曰:贯索明,贵人出。《诗含·神雾》曰:杓为天狱,主天杀也。
【圆扉 平砥】《周礼》曰:若无节则惟圆土内之。郑玄注曰:圆土,狱城也。江淹《上建平王书》曰:犯庸圆门,含愤狱户。又王融《曲水诗序》曰:鞠茂草于圆扉。卫展《陈谚言表》曰:谚言:廷尉狱,平如砥;有钱生,无钱死。此谚之起,死生之出于此法狱也。
【中都官 未央厩】司马彪《续汉书》曰:武帝置中都官狱,二十六狱头先皆省,惟廷尉及洛阳有诏狱。卫宏《汉旧仪》曰:未央厩狱,主理大厩三署郎,属太仆光禄勋。
【侵绛侯 辱安国】《史记》曰:周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因告勃反,捕理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绛侯既出,曰:“吾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汉书》曰:韩安国坐法抵罪,而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曰:“然则溺之。”
【黄霸受经 杜笃为诔】《汉书》曰:夏侯胜为议不许宣帝尊武帝庙下狱,及丞相长史黄霸坐不举劾,俱下狱。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死罪。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更再冬,讲不息。范晔《后汉书》曰:杜笃,字季雅,客居美阳。令游从,数请托不谐,颇相恨。令怒,收笃送京,会大司马吴汉薨。光武诏曰: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之也。
【仰天 望气】《史记》曰:赵高案李斯,拘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为计哉?”《汉书》曰: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
【泽上有风 山下有火】《周易》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仪狱缓死。又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诗
【隋鲁本《与胡师耽同系胡州出被刑狱中诗》】叔夜弦初绝,韩安灰未然;相悲不相见,幽絷与幽泉。
【骆宾王《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昔岁逢扬意,观光贵楚材;穴疑丹凤起,场似白驹来。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不言劳倚伏,忽此际邅回。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揆画惭周防,端忧滞夏台;生涯一灭裂,岐路几徘徊。入阱方摇尾,迷津遽易回。圆扉长寂寂,疏网尚恢恢;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覆盆徒望日,蛰户未惊雷;霜歇兰犹败,风多木屡摧。地幽蚕室掩,门静雀罗开;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坯。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
【沈佺期《幽系诗》】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吾怜姬文公,非无鸱鸮诗。臣子竭忠孝,君王惑谗欺;萋斐离骨肉,含惋兴此辞。
【又诗】昔日公冶长,无罪遭缧绁;圣人降兄子,古来叹独绝。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今代多秀才,谁能继明辙。
●卷二十一 文部
○经典第一
§叙事
《释名》曰:经者,径也;典,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白虎通》曰:五经:《易》《尚书》《诗》《礼》《乐》也。(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又,《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曰三礼。《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与《易》《书》《诗》通数,亦谓之九经。)《易》者,按《释名》言,变易也。《帝王世纪》曰: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着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又《汉书》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代厉三古。(《周易正义》曰:伏牺重卦,周公作爻辞,此说与《帝王世纪》不同。又孔子作《十篇》,亦曰《十翼》。初,卜商为《易传》,至西汉传之。有能名家者,有施仇、孟喜、梁丘贺、京房、费直、高相,又东汉郑重、魏王弼并注《易》。施孟诸家,自汉及魏并得立,而传者甚众。至西晋,梁丘、施、高三氏亡,孟、京二氏有书无师,而郑玄、王弼所传则费氏之学。)书者,按《释名》言,书其时事也。上世帝王之遗书,有《三坟》《五典》《训诰》《誓命》孔子删而序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凡百篇,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遭秦灭学并亡。汉兴,济南人伏胜能口诵二十九篇。至汉文帝时,欲立《尚书》学。以胜年且九十余,老不能行,乃诏太常掌故晁错就其家传受之。(伏生为《尚书》传四十一篇。欧阳、大小夏侯传其学,各有能名,是曰今文《尚书》。刘向《五行转》、蔡邕《勒石经》皆其本。)其后鲁恭王坏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论语》,悉以书还孔氏。武帝乃诏孔安国定其书,作《传义》为五十八篇。(见《尚书序》及《正义》。安国书成,后遭汉巫蛊事不行。至魏晋之际,荥阳郑冲私于人间得而传之,独未施行。东晋汝南梅赜奏上,始列于学官,此则古文《尚书》矣。)《诗》者,按《卜商序》曰:志之所之也。昔孔子删《诗》,上取商,下取鲁,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灭学,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篇。初,孔子以《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汉人鲁国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二公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见《毛诗正义》。东汉郑玄,取毛氏诂训所不尽及异国者,续之为注解,谓之曰笺。笺,荐也,言荐成毛意。)礼者,按《释名》云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周礼》、《仪礼》,并周公所作记,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经则《周礼》也,威仪则《仪礼》也。(见《三礼正义》。《周礼》遭秦灭学,藏于山岩屋壁,以故不亡,汉武帝时有季氏获之,以上河间献王。独缺冬官一篇,购之千金不得,乃以《孝工记》补之,遂奏入于秘府。时儒以为非是,不行。至刘歆,独识其书,知周公致太平之迹,始奏立学官。后郑玄为之注。《仪礼》,《周衰》,当战国之世,其书并亡。至汉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惟《士礼》存焉。后世推《士礼》以致天子之礼而行之。至马融、郑玄、王肃并为之注解。)《礼记》者,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后通儒各有损益。子思乃作《中庸》,公孙尼子作《缁衣》。汉文时,博士作《王制》,其余众篇,皆如此例。至汉宣帝世,东海后苍善说礼,于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号曰《后氏曲台记》。后苍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乃删《后氏记》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删《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名《小戴礼》。其后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凡四十九篇,则今之《礼记》也。(见《礼记正义》。《礼记》有马融、郑玄二家注。马注今亡,唯郑注行于世。)《春秋》者,按杜预序曰:鲁史记之名也。《释名》又云:言春秋冬夏,终以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昔孔子约鲁史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