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计 男 女 总计 男 女 男 女
1982 22996 7105 15892
1990 18161 5436 12725
1995 14931 4086 10844
自 1950年代以来,中国在男女平等领域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女童从绝大多数不上学到全部进入学校受教育。这一点对中国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的生活产生了绝大的影响,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整个人生。因为在 1950年代,女生占全部在校生的略多于四分之一的比率,多数的在校女生都是城市人,所以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农村的改变更大于城市。表 2…2表明,从 1951年到 1995年的 44年间,在所有的在校生当中,小学女生比例从 28%增加至 47%;中学女生比例从 26%增加至 45%;大学女生比例从 23%增
加至35%。
表2…2 女生在校生比例(%)
1951 1955 1960 1965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大学
中学
小学
合计
入学率 … … …
到本次调查前不久的 2004年,女生比例在各类学校中进一步提高:初等教育的女生比例达到 47%;中等教育中,初中达到47%,高中达到46%,中专达到 55%;高等教育的
女生比例本科达到44%,专科达到48%。(详见表2…3)
表2…3 我国各级普通学校女学生数及比例(2004)①
级别 级别 学生数(万人) 女生数(万人) 女生比例(%)
高等教育 研究生 博士
硕士
普通本专科 普通本科
普通专科
成人本专科 成人本科
成人专科
高中 普通高中
成人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中专
教育(2)
成人中专
职业高中
初中 普通初中
成人初中
职业初中
小学 普通小学
成人小学
与世界的平均水平(见表2…4)相比,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已经开始超过了欠发达地区,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 1995年,这个比例才是35%,没有达到欠发达地区的
40%的水平。在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女生比例上升至,但是它还是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今,这个比例已经增长到44%(大学本科)至
48%(大学专科),离 50%这一男女平等的指标已经非常接近了。
表2…4 1980…1995年在高等教育中按区域分列的女生百分比(%)
区域 1980 1985 1990 1995
全世界 44 44 46 47
发达地区 47 49 51 52
欠发达地区 34 36 39 40
最不发达地区 25 26 26 27
对夫妻教育程度的统计除了人们愿意选择与自己教育程度相仿的人做配偶的因素之外,也反映出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其中城市夫妻的教育水平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在高等教育中,妻子的比例略低于丈夫。但是在农村夫妻当中,教育程度的差别就大了许多,其中不识字和识字很少两项中,妻子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丈夫的比例,初中和高中的比例也都是妻子大大低于丈夫,只有小学的比例差不太多。(详见表2…5)
城乡 夫妻 不识字 识字很少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以上 合计
城市 夫
妻
农村 夫
妻
农村父母的性别偏好表现在给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教育机会上。根据全国妇女地位调查,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未能上学和继续升学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家境差、无学校可上、没考取、残疾、父母不让上和自己不想上等,其中只有父母不让上这一项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其中因为父母不让上而辍学的在女孩中占,在男孩中占。
上述受教育机会的男女平等化过程在后村调查中得到了验证:在后村的妇女当中,年纪大的不少有过跟兄弟不同的受教育经历,被不同程度地剥夺过受教育的机会,而年轻一代受教育的机会就均等得多了。
调查中有几位中年农妇是根本没上过学的。在村里开面粉厂的
52岁的华说:
我没上过学。哥哥和弟弟都上过。
通过换婚到后村的 49岁的民说:
闺女小子不一样,闺女不让上学。
从云南辗转流落到后村的44岁的坤说:
我没上过学。好像哥哥上过。我还记得小时候早晨哥哥坐在房前的树下念书的样子。
51岁的寡妇义说:
儿子闺女不一样,闺女一点儿大就在家看孩子。要不俺这辈子大字不识一个啊!
44岁的中是从家里把女孩当劳动力的角度谈起这个问题的,她说:
男孩女孩不一样。在家里不干活没用的人才去上学。女孩要在家干家务,看孩子,不能想上学就上学。
49岁的殷也是因为帮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而辍学的,她说:
俺从上学就背着妹妹去。妹妹一哭闹,老师就让俺出去哄孩子。再后来弟弟也让俺看,带着两个孩子去上学,天天从教室出来哄孩子。后来就没法上学了,俺上到小学二年级就不上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教育(3)
在男孩和女孩面临上学还是帮家里干活的选择时,家长总是将上学的机会首先留给男孩,甚至在女孩比男孩学习好的情况下也不给女孩机会。30岁的凤就碰上这种情况,她
现在说起小时候的事情还很悲愤:
俺哥哥比俺大两岁,跟俺在一个年级上学,学习还不如俺。考上四年级时,俺家种了二亩西瓜。夏天西瓜快熟了,得有人去看瓜地。俺哥哥想去,他上学笨,在学校光挨老师斥责,可是大人不同意,非让他上学不可;俺想上学,家里逼着俺去看西瓜。有几回,俺从瓜地里偷着跑到学校去上课,放了学再去看西瓜。那时候西瓜没熟透,也没人偷,俺爸爸知道以后,把俺的书都撕了,把书包扔到井里去了,还把俺打一顿,说什么也不让俺上学了。
农家孩子上大学是改变自己甚至全家命运的契机。有的人家由于重男轻女,压制了学习能力强的女儿,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不成器的儿子身上,结果后悔莫及。本来能考上大学的敏,由于父母的旧观念,被耽误了,只上了师范,只好委委屈屈地在村里当了个小学教师,她后悔莫及地说:
我从小聪明,和三哥一直是同班同学,并且我成绩优秀。初中毕业时,我想上高中考大学,三哥也这么想。结果,老人支持我三哥上高中,非让我考师范不可。还说闺女家好赖有个学上离开庄稼地就行了,上大学是小子家的事儿!那时候小、傻,就答应了。这不上了个师范,回村里教小学啦!俺三哥上了几年高中,复读两年,也没考上大学。他后悔,俺也后悔!一想这个,全家人都后悔!
但是即使在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时代,也有例外。芬的父亲是比较开明的,在女孩不怎么有机会上学的时代支持自己的女儿上学,她说:
俺们家儿子闺女一样。那时候闺女上学的少,俺爹当时算是文化人、明白人,支持俺上学学文化。
年轻一代后村妇女在上学问题上处境就改善了许多,父母分配家庭教育资源不再根据性别,而是看孩子的智力水平,无论男孩女孩,谁适合升学就供谁升学。松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她说:
男孩女孩一样,谁有本事谁上学,考不上就不行了。秀从全家的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
上学都一样。哥哥们笨,姐姐上学也笨,就是我上学聪明。打算盘,哥哥姐姐都学不会,就是我一学就通。父母特别希望我能上学。
荣家女孩都比男孩学习好,家长在上学问题上也做到了对儿子女儿一视同仁:
上学儿子闺女一样,因为哥哥和弟弟上学笨。俺几个姐姐都争气。俺二姐、三姐都是“*”时的中学生,恢复高考以后,二姐都结婚了,还扔下孩子去县城考试。村离县城远,下午出发,走到天黑,又走了一整夜才到县城。考试时就(累得)睡着了。就是这样,俺二姐那年考进了大学。男家不答应她上学,要离婚,俺二姐认定了心要上大学,愿意离婚。俺父亲支持她离婚上大学。结果男家又不离了。俺三姐也是“*”以后自学考的大学。哥哥和弟弟,脑子笨,尤其是弟弟,上中学时外号“四大金刚”,光捣蛋不学习。父亲在上学上,倒是给俺们一样的支持。
有些家庭供男孩升学、女孩不继续升学也是因为看学习能力,与过去不给女孩学习机会有本质上的不同。26岁的国就是这种情况,她不上学是自己的选择,父母为此甚至很
生气。她说:
我就不爱上学,我脑瓜太笨,一学习就头痛,当初我上初一的时候就不想上了,我父母不同意,就因为我不爱上学我娘还打过我,没办法又上了一年。到初二我实在不想上学,就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半路我就去玩了,根本不去学校,放学我就回家。当时我想学习不好,上学还花钱,我弟弟学习好,就让他上吧,所以后来我就不去学校了。当初我父母很生气,就让我上地里干了一年活,让我尝尝地里活有多苦,后来我真的有点后悔不好好上学了。后来我父母看我有后悔,就让我上了服装学校学裁剪。我学了两年多,我很喜欢做服装,我后来想到好的学校(再)学一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当时我弟弟已经考上了一个计算机学校,我要是再上(学),父母就太累了,我就在我们村的一个小服装厂里做工了,没再上学。
被村里人认为有些低智的亮说:
俺那时笨,上了5年一年级,也没考上二年级。十二三岁了,校里、村里都笑话,家里不让俺上学了。
永的情况也差不多,她说:
俺家人上学都不行。留过几回级,到初中毕业时,都17岁了。
51岁的地富子女喜所面临的倒不是性别歧视,而是阶层身份的歧视,后者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上升为主要矛盾:
俺家成分高,从小上学受气。老师也瞧不起俺们。俺爸爸就在家里教俺们写字、打算盘。闺女小子一样对待。
农妇星和菊的说法可以代表近年来的一般情况:
男孩女孩一样,那时候上学也花不了多少钱。我上到五年级就不上了。村里的小闺女们都不上了,我也跟着不上了。那时候觉得不上学很正常,没什么过多的想法。上学男孩女孩一样,都上到初中,然后就回家下地干活了。
农村的孩子能上中专、中技就算跳出了农门,那些能上高中再考上大学的都是村里最聪明的孩子、佼佼者。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家长的骄傲。我的调查员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孩子,
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后在省政府某部门工作,后来又读了博士,这使她成为全村家长教育孩子时常常提起的榜样。她和村里其他女大学生、女中专生的成功,是教育机会越来越趋向于性别平等的结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医疗
农村一向是缺医少药的地方,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家里有限的财力能不能平等地使用在男孩和女孩的身上?儿子和女儿在医疗方面机会是否平等呢?星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这就是后村妇女一般的医疗状况。
她说:
大病没得过,小病就是在村里的医生那里拿个药儿吃。村里男女老少都这样,花不几毛钱。
在家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真得了大病,性别歧视就显出来了。有限的钱大多用在男孩身上。荣的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说:
家里对男孩女孩不一样,男孩子有病就要看,身体重要啊;要是女孩病,不看,等着自己变好。
民也说:
生小病,闺女小子是一样;要是生大病,就不好说了。
深的经历在家长对待男孩和女孩的疾病处理上有一定代表性,她回忆了小时候出水痘的往事,心中忿忿不平:
女孩有病跟男孩不一样。俺有病有灾的,一般是熬着。但要是弟弟生病,家里人就吓得不行。有一年,俺8岁,弟弟6岁。俺和弟弟一样地长水痘,一起输液,一个炕上躺俩孩子,一家人围着弟弟,没人管俺。输液的药水凉,俺娘找了个用过的空药瓶,装上开水,给弟弟的药管暖着,一点儿也不管俺的。俺奶奶给送去两个橘子,明明两个孩子生病,一个孩子一个(橘子),但是俺爹把两个橘子都剥开,橘子瓣给弟弟吃,把橘子皮给俺。俺小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