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主帅还是夏侯惇这样一号很有脾气的大腕,更要把李典的金玉良言当作是放屁了。

  所以,二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合作就是以失败为告终了。 。 想看书来

28—11:开国上将李曼成(5)
李典和夏侯惇合作的这一次对手是刘备。

  那个时候曹操的主力还和袁绍余孽们互殴,刘备已经跑路到了刘表这里,虽然这两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经常是表面上互掐,实际上防备的死死的,但是,起码的合作还是有的,即便刘表没有听从刘备的计划,趁着曹操主力和袁绍对峙而偷袭他们的老巢,可是,也经常让刘备出来骚扰一下。

  按理来说,刘备这个对手属于软柿子,除了打黄巾贼以外基本上就没有赢过(就连打黄巾贼也输过几次),部队不全军覆没那就要烧高香了,让李典配合夏侯惇去收拾他简直就是给他们机会建功立业。

  但是,事情还是坏在了夏侯惇的身上,当他看到刘备烧了大寨往回跑的时候头脑又发热了,准备率领大军痛打落水狗,没有办法,刘备给他的印象实在是有够烂。

  但是李典看问题却是很冷静,他觉得应该履行一个参谋的职责,所以,在参谋长于禁在场的情况下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夏侯将军,我觉得此时出击刘备有些不妥。

  为什么?夏侯惇用那只独眼盯着李典。

  刘备无缘无故的退兵本身就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李典不慌不忙的解释:我怀疑他会在途中设下伏兵,而且从地理条件来看,南道狭窄,草木茂盛,很容易设下重重陷阱,再配上一把火的话,估计我们就要倒霉了,所以,还是按照曹操大人的指示,穷寇莫追,只要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就可以了。

  哼哼,夏侯惇冷笑:曼成,你真是太谨慎了,刘备啊,拜托,站在我们面前的敌人是刘备啊,他会玩什么计谋?他要是真会玩什么计谋的话也就不会一路输到今天了,算了,既然不敢出击的话,你还是留在大本营看守吧,这种事情交给我和于禁去做就可以了,让刘备不胜的记录继续保持下去吧。

  这明显是鄙视李典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支配看家和运输,打仗,你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于禁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说,这就是他老油条的地方,夏侯惇是什么人啊,得罪不起,反正自己不是统帅,出了问题也有老大兜着,跟着干就是了。

  果然不出所料,刘备真的在这里设下了伏兵,连伏击带放火杀得夏侯惇还有于禁一个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好在李典不计前嫌,主动带兵前往支援,这才把狼狈不堪的夏侯惇给救了出来,刘备看看援军到了,也不恋战,主动撤退回荆州去了。

  这一仗打的夏侯惇十分郁闷,曹操也是连连叹气,居然让刘备终结了多轮不胜(连败)的尴尬纪录,你还真是本事啊。

  不过李典的表现还是让曹操毕竟欣慰的,行,我没有看走眼,你果然是可造之材!

  于是,我们的夏侯惇和李典就此命运发生了转折,一连串的尴尬让曹操不得不把身心俱疲的元让将军调到了后方,干起了之前李典的行当,搞个运输啊,治理一下水患啊,维持一下治安啊什么的,不过倒也不错,夏侯惇干起这些来倒是游刃有余,人家不贪钱,又善待士兵,不说同吃同住劳动也差不多了,所以,深得将士的拥护。

  他也因此成了元帅级别中军功较少的一位,中后期基本上不站在第一线作战了,有点朱总司令“宏观调控”的意思,再加上人家的处理政务的能力、背景、资历和忠诚度,有那个吃老本的资格,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至于李典,连续两次技术考核优秀之后,彻底扎根在一线战场上了,曹操又把他和乐进搭配在了一起,乐进虽然和李典私交不怎么样,性格截然相反,优美有什么共同语言,不过在战争中合作的还是不错,一个主攻,一个负责打点上下,出谋划策,倒也是相得益彰,像之前的壶关战役、管承击破战都是二人合作的结果。

  素质过关了,技术过关了,经验也积累的差不多了,这些都是把李典扔到合肥这个火药桶上的必备前提,还有一个,也许是最为关键的还需要考察一下,那就是忠诚度。

  老大都很在乎小弟的铁杆程度,睡眠不是很好的曹操尤其看重这个。

28—12:开国上将李曼成(6)
一系列的出色表演之后,李典被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既然曹操这么看得起你了,你总该有点表示了吧?

  李典当然不会忙着给老大领导上炮(逢年过节送礼除外),这有点低俗,而且人家曹操什么都不缺,犯不着你挖空心思玩这个。

  李典是怎么干的呢?当时曹操为了褒奖李乾父子,不仅让李典接管,还让他们“永久性”居住在乘氏,但是现在,李典却主动要求把宗族上下老少全部迁徙到邺城,也就是曹操的眼皮底下,大本营。

  这个用意很明显,就是主动要曹操放心——我知道老大你是什么想法,只不过你没有明说而已,现在,我主动干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曹操自然是很高兴了,如果下属都像李典这样明事理的话,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也不会失眠了啊。

  不过,他还是要啰嗦一下,以便对李典做一个进一步的考核,看看他是不是一个高素质的马屁精,于是就开玩笑对李典说:曼成啊,你不会是再向耿纯致敬呢吧。

  耿纯是谁?

  东汉开国功臣,带着宗族部曲和刘秀打天下,抛弃了已有的荣华富贵,这一点和李乾有点相似,不过是命大一些而已,后来,在刘秀情势不太明朗的时候,尤其是一个割据势力邯郸的王朗更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他为了让刘秀放心,为了不让自己的宗族有什么背叛反水的迹象,毅然把整个部落都迁移到了刘秀的眼皮底下,自我监控,而且,做的比李典还要绝,居然把老房子都给烧掉了——小样!看你往哪里跑。

  凭借着数不清的战功和这样的表忠心,终于让耿纯跻身于“云台二十八将”行列当中。

  曹操今天提出这个典故来就是在测验李典。

  实话,检验的是一个人的忠诚度,假话,或者说客套话,检验的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李典这么做,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度,再用实话说一遍,既没有意思也会让大家觉得尴尬——我曹操难道就是那么不相信下属吗?

  所以,李典说点假话(客套话)不伤大雅,而且还可以看看他的素质到底有多高。

  李典的回答很谦虚,什么自己其实是一个笨蛋,功劳也没有,但是,却得到了主公那么多的赏赐,实在是过意不去,为了表示对领导的感激,我决定这么干,更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非是羡慕效仿耿纯啊。

  即便是假话,听起来也是很受用的,于是,曹操在批准了李典的计划方案之后,顺便升迁他为破虏将军。

  然后,三重考核成绩完全优秀之后,曹操终于可以放心的把李典放在刀刃上——这是一块好钢啊。

  没有多久,合肥,就盼来了张辽、李典、乐进的三巨头,他们的使命就是以一支偏师(大约8000人左右)去对抗一支未知的,有可能来犯的敌军,不久之后,证实了他们的困难指数:孙权带来的是100000大军。

  就看这三位如何力挽狂澜吧。

  ——有关这三位将军讲述的比较多一些,也许耽误了合肥之战的进度,请原谅,但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费些笔墨也是值得的,至于为什么讲述李典的更多一些,完全是因为这已经算得上是曼成将军的最后一战,而且他死的也很早很年轻,才三十六岁就挂掉了,而张辽还有出场的机会,乐进虽然也是英年早逝,但是还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乐綝子继父业。

  而李典,什么都没有了,儿子也不太争气,所以,这里就一并讲了吧,当是缅怀一下。 。 想看书来

28—13:三巨头力挽狂澜(1)
合肥的重要战略意义这里就不讲了,孙权兴师动众的攻打合肥原因也是明摆着的,至于张辽三人的素质也都是信得过去的。

  但是,还有两个问题一定要说明一下。

  第一个就是曹操为什么只拿出了区区八千人来镇守这个军事要塞。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挑选出了张辽、李典、乐进这样一个组合,因为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人的私交没有,而且互相不对付,就差互相使绊,下黑脚了,难道曹操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了?不可能不知道,那还派他们三个执行任务,就不怕贻误战机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8000人,是不是有点太吝啬了呢?

  完全有可能,首先,曹操拿不出太多的兵力把守合肥,因为这一战发生的时候,曹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汉中和凉州地区,西北战事牵扯了曹魏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再加上老家一些反曹分子的蠢蠢欲动,如果双线作战的话,饶是曹操也消耗不起的。

  其次,对于这一地带,曹操始终没有拿出更多的兴趣来,当年赤壁败退之后,曹操就怕自己不在这里,江西一带会长期被东吴骚扰,民不聊生,于是就迁移了十余万人口到了内地,这就导致整个江西陷入了一种半真空状态,当时刘璋不愿意玩的坚壁清野政策被曹操拿出来了,结果,合肥以南实际防守区域只有一个区区的皖城而已。

  曹操的如意算盘是,孙权和自己濡须口一战打个平手,也就是骚扰一下我而已,不会再有什么兴师动众,再说了,真要打起来我迅速支援不就得了?所以,没有留下足够的军力防御也不是什么疯狂的想法,再说了,将领的素质高一点可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8000人,再加上一个三巨头,曹操在设立了一个高难度挑战关卡之后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出乎他的意料的是,孙权真的对这里很有兴趣,早在建安十九年的五月,孙权就发动了对皖城的攻击,并且很快拿下,如果不是因为刘备同期拿下了益州,两人撕破脸扯皮的话,合肥战役恐怕还要提前一些。

  这个疑问带来的一个衍生问题就是——孙权真的拿出了100000大军前来征讨合肥吗?

  有关魏国的史料记载是这样的,大家都在津津乐道的传颂着张辽以800敢死队击溃孙权十万大军的美丽传说。

  而在吴国的史书中却是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没有办法,最后确实是打输了嘛,大佬亲自出马,十万人打不过八千人,真的很丢人,难道很值得大书特书吗?所以,就是一笔带过,倒是围绕着孙权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上做了不少文章——虽然丢人,但是也可以彰显自己的大哥乃是天命所归。

  只是这个一笔带过带过的有点过于简略,以至于连东吴军的参战人数都给省略了。

  当作不好意思说自然可以解释的通,但是反过来说魏人夸大其词吹嘘自己的陆军部队乃是战无不胜,这个可能是不是也存在呢?

  很有可能。

  孙权自从上位以来,组织的局部战争和全国性战争次数还是不少的,合肥之战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他孙权拿的出来十万大军投入到一次战役中去吗?

  不是说孙权拿不出来,而是他基本上就没有这么肆无忌惮的出牌过——除了这一次。

  赤壁大战,那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孙权投入到战场上的一线兵力也不过是30000人到50000人而已,如果说这个时期孙权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全盛,全面发展正是在赤壁之后的话,那么后来那一次和刘备之间的死斗——夷陵之战也不过是拿出了60000人到80000人的极限而已,而且要注意,那个时候,孙权已经完全占领了荆州,收编了关羽的水陆大军以及于禁的部分投降部队,这个数字绝对不会少于80000人。

  在这个情况下,孙权都没有投入进十万人,为什么这一次打一个区区的合肥就要拿出这样一只部队来?

  最具参考性的数字则是不久前发生在濡须口的战役,那一次曹操出动了不下十万人的部队,而孙权的部队作战人数前面已经介绍过了:70000人。

  所以,我不得不怀疑孙权的十万大军是有水分的,因为刚刚结束的和刘备的冷战老孙也不过是拿出了50000人而已,短期内,马不停蹄的抽调出了十万人似乎不会通过国会的表决吧?国库未免会有点吃紧。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明,制约孙权的十万大军规模的就是本次会战的性质和特点。

  以前的赤壁和濡须口,都是以水战为主,孙权的东吴部队最为擅长的就是水战,其次就是长期和山越作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