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一般的大头兵一样战死沙场——活着,才会有机会。
其次,于禁的资格老还体现在跟随曹操打天下的时间,“五虎将”中,他是仅次于乐进的——靠着赏识他的王朗的引荐,才有了和曹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一席谈话之后,曹操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于是就留下来拜为军司马。
这个时候,曹操刚刚在兖州树起了自己的大旗。
而于禁参加的曹操治下第一战就是*徐州,曹操给了他一支人马让他去攻打广威,这是他的第一次单独带兵,而人家确实表现的不错,拿下了既定目标,因而被拜为陷阵校尉。
于禁之后的履历表完全可以说是辉煌了:
1——濮阳战役中,于禁率领本部人马(一个团而已)在城南全歼了吕布的两个营;
2——在须昌一带全歼了“叛匪”高雅所部,并且拿下了寿张、定陶、离狐三个据点;
3——在雍丘全歼了“丧家之犬”张超的主力军团;
4——跟随曹操征伐黄巾军余党刘辟和黄邵两支草莽部队,于禁率领本部人马大胆出击,袭破了前来偷袭的黄邵所部数千人,黄邵本人被击毙。
由此四大战役之后,以果敢泼辣德战术风格著称的于禁升迁为平虏校尉——这个时候的文则将军还是有着一股子蓬勃向上的朝气的,任谁也想不到后来的襄樊战场上面对关羽的时候会打成那个熊样。
而在下面,于禁就要迎来自己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次堪称曹魏战史上一个不愿意回忆的战役中,作为曹操的手下,我们可以说于禁是唯一的赢家——“super winner”。
因为自此以后,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优秀将领,不再是简单的冲锋陷阵的猛将,他将举着“临危不乱、治军有方”的金字招牌跻身于魏国五虎将行列。
这次战役就是曹操的第一次*张绣。
对于于禁来说,这一战有着很多个辉煌的“第一次”,但是对于曹操来说,那是一次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那次众所周知的失误让他在家庭和事业中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接连丧失了长子曹昂还有爱将典韦之后,曹操暂时败退到了舞阴,收整军队,令他郁闷的是,现在的部队简直可以说是溃不成军了,独立团的和新一团的俩人互相搀扶着前来报到的事情举不胜举。
唯有于禁的部队是个例外,虽然也是伤亡惨重,可是,存活下来的一支500人的部队在于禁的带领下依旧保持着有序的阵型撤退。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伤亡,因为他们可以有效的抵抗在屁股后面追杀的敌军,而当敌人有些气馁,放弃了紧逼之后,于禁居然可以率领着他的部队“徐整行队,鸣鼓而还”。
这在当时恨不得爹妈少生两腿的战场上也算是奇迹了。
这还不到于禁真正表现的时候呢,撤退的路上,于禁发现了不少反方向乱跑的伤兵,而且几乎是处于*状态。
难道他们的精神都失常了?于禁很奇怪,就问个究竟。
一问才知道,是曹操的青州兵在打劫。
青州兵改编自黄巾军,战斗力很强,但是纪律性很差,平时大战之后就要犯点作风问题,曹操一般都是追求结果的(发展阶段没有办法讲究这些东西),又没有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去约束,所以就睁一眼闭一眼,现在,纵容出事了,尤其是对于于禁这种最讲究军纪的将领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本该马上和曹操会师的于禁自作主张的做了两件事,一个就是就地扎营,修建营垒,一个就是亲自带队*连自己人都打劫的青州兵,甚至还弄出了几条人命,总算把场面给震慑住了。
但是,被惯坏的青州兵感到了不满,有几个胆大的居然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声称于禁不来和曹操会师,反而自行修建营垒,态度很是可疑——看来这帮人还是有点脑袋的,没有说自己被“欺负”的事情。
有人把这个苗头告诉了于禁,意思是亡羊补牢,现在赶快去曹操那里报到啊,咱们的这位老大疑心病是很重的。
于禁不以为然,冷笑道:敌人离咱们不是很远,鬼知道什么时候会杀上来,我们如果不先修建一些防御工事的话,曹操大人那里也会受到冲击的,盲目的会师有什么用呢?至于告状的问题,我们的头很聪明,一调查就水落石出了,清者自清吧。
于是,于禁还是按照自己的步骤,修建好防御工事,这才不慌不忙的前去报到,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说了一遍。
估计曹操也是调查了,你想啊,营垒都修葺完毕了,探子又不是傻子,所以,他很高兴,这一仗即便败得很惨,可是,挖掘出了一位很有统帅潜质的将领也算是小有收获吧。
于是,他就这么评价了于禁一番: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于是,追录一下之前的一些功劳,于禁就不是一个“小小”的平虏校尉,而是益寿亭侯——这就是给曹操这种老板打工的好处,只要你有本事,你出头的时间就快,出名要趁早嘛,关羽如果不是中间跳槽到了曹操这里打了一段短工,估计被封侯的时间要退后不少,而且,不要忘记,他是刘备帝国集团中封侯最早的一位啊,比老大都要抢风头。
在这之后,于禁的表演舞台就更加宽广了,也有了更多的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而曹操呢?也的确是没有看走眼,这次张绣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于禁,注定要闪光下去。
32—03:大捷,水淹七军(3)
在经历了二次*张绣、剿杀吕布、荡平眭固这样的“小”事件之后,于禁和他的主人曹操,一起迎来了第一个重量级敌人——袁绍。
有关官渡之战,前面已经详细记叙过了,不过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情节(当然是对于于禁本人来说的)偶只是一笔带过了,那就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刚刚爆发,颜良文丑一干人等没有出马,关羽还在后方磨刀霍霍的时候。
当时,袁绍很是强势,所以,谁去打这个头阵都是有风险的,而在这个时候,第一个举手请战的就是这位于禁。
“于禁愿为先登”,足以说明了他的积极性,我们很难想像,三十年后,同一个人干的事情就有点丢人了。
那都是后话,总之现在的于禁还是很生猛的,曹操很是高兴,不过再高兴也不能出手太阔绰,因为自己的家产有限,与袁绍的对抗要纵深展开,既然你于禁如此的牛逼哄哄,那就让你在恶劣的条件下尽情的施展才华吧,于是,曹操只给了于禁2000人——而且还都是步兵。
就是靠着这2000人马,于禁硬是阻止了袁绍的进一步攻势,而在这个时候,曹操为什么没有把主力给派出来呢?因为他老人家还在忙着剿杀卧底刘备,攘外必先安内啊。
可以说,正是站在最前面的于禁的这种坚持给曹操赢得了足够的喘息之机。
然后,于禁又和前来支援的乐进一起带队,率领马步军5000人出人意料的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从延津西南开始,势如破竹,一路打下去,冲到了获嘉等地,共计斩首袁军士兵将近5000人,俘获何茂、王摩二十余人——虽然都是不入流的将领(放在今天也就是一群团长,营长,撑死了兼职的副旅长什么的),可是,能一下子抓住二十多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于是,曹操又把于禁调到了原武发挥余热。
人家于禁还真争气,再接再厉,击溃了袁绍再杜氏津的分舵,旋即被升为稗将军。
随着于禁在外围战场的一系列捷报,曹操决定把他调到官渡这个正面战场上来,毕竟,在这个最为关键的相持阶段,曹操有点吃力,需要一些有生力量的融入来丰富打法,因此,屡立功勋的于禁自然会进入曹操的视线。
袁绍败北之后,于禁水涨船高成了偏将军。
之后的文则将军又给了曹操一次惊喜,那是在平定冀州之后,先前归顺的昌晞又叛乱,于是,曹操就让于禁前去*。
之所以选择于禁,是因为于禁和昌晞的关系不错,一者是看看于禁的忠心程度,一者是于禁比较熟悉昌晞,打起来顺手一些。
果然,在于禁的紧逼之下,昌晞有些顶不住了,看看是自己的哥们带兵,索性举白旗投降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于禁会把昌晞押解到曹操那里的时候,于禁去做了一件令大家很惊奇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昔日的哥们给处以极刑了。
原来当时曹操有这样一条规定:围而后降者不赦。
曹操此举是为了打击那些投机主义者,但是,真正的执行起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的严厉,但是,于禁在这里却当真了,至于原因,除了他那个有点令人吃不消的“严肃军纪,奉行法令”本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和昌晞的关系比较密切,如果以后昌晞再发生类似事件的话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在曹操眼中的形象,谁没有几个处的关系不好的同僚啊,万一在这个时候翻旧账的话,即便曹操不上心还是会影响自己的仕途的,所以,还是杀掉吧。
于是,于禁就来了一个“挥泪斩马谡”——“自临与昌晞决,陨涕而斩之”。
不光要杀,于禁还要把自己的责任给摘干净,从而证明了“朋友是用来插两刀再往上爬”的真理。
昌晞,除了责怪自己反复无常之外就只能自叹遇人不淑了,事实上,得知此事之后,曹操也是叹了口气:昌晞不投降我而是跑到于禁那里,就是怕我杀他啊,自作聪明的跑到了于禁那里,结果不还是死了?都是命啊!
从曹操的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出,昌晞早点往曹操这里报道的话也许不至于被杀掉,但是,于禁是注定要用好友的鲜血然后自己的顶子(别较真啊,其实我知道那时候没有清朝大辫子们的顶戴花翎)。
不过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于禁的这种行为,人家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只要曹操感到满意就行,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东海匪患被平后,他被拜为虎威将军,再后来,尤其是在于禁等人剿杀了陈兰和梅成,随着张辽、乐进也是屡建功勋,张郃和徐晃从降将行列中脱颖而出之后,所谓的魏国五虎将也就初具规模了,以后曹操大部分征战,选拔先锋都是从这五个人里面挑选。
这五个人可谓是各有千秋,相对于张辽的大将之风,徐晃和张郃的智勇双全,以及乐进的果敢勇猛,于禁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治军严谨——“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罚持重”。
如果史书对于于禁这个评价是公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得知,他的部队是不会取得类似于张辽的那种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的,因为不贪不拿,很难激发出所部将士的积极性来,也不太可能得到手下将士的拥护,因为这位将军阻碍了他们的发财之路,所以,当时军界还如此评价于禁:“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当然了,这些都不是弱点,从严治军,于禁没错,至少和最后的失败没有一点关系。
这么分析一下于禁的简历,我们就会发现,他并不是浪得虚名之徒,军事生涯不说十分的辉煌,可是,也是经常有点睛之笔,更没有什么不堪回首的往事,怎么说也算得上五虎将的第三号人物啊(仅次于张郃和张辽,这还是在晚节不保的情况下哦),所以,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曹操把于禁拉出来在主观上没有什么失算。
何况,在客观上,也没有比于禁更加合适的人选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选择于禁这张“亡牌”的“无奈之处”。 。 想看书来
32—04:大捷,水淹七军(4)
首先来看曹操的亲族将领中还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吧(毕竟这帮人有能力,政治上也靠得住),老一代中的,夏侯惇已经被数次证明不适合冲锋陷阵,夏侯渊已经阵亡,曹仁,不用说了,已经被放在上面了;
中生代里面,像曹真这样的虽然有不少功绩,可是,面对关羽的话,还是有点嫩,资历不够这帮人,以前也就统领过10000到20000之间的先登部队或者偏师而已,现在,要面对关羽的30000大军(而且这个数字随时有可能变成40000或者更多),所以,保险起见,曹操要拿出尽可能多的部队——一支40000人左右的规模,这样的话,年级尚轻的曹真等人就有点力不从心,曹操这一点上的气魄就不如孙权了。
——这就有点难度了,关键时刻,曹操不想冒险,何况,与孙权不同,他还有几张王牌可以使用,其实这不是说明孙权比他多么厉害,他也是被逼的,周瑜不死,吕蒙就不会这么快上位,吕蒙不死,夷陵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