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有点难度了,关键时刻,曹操不想冒险,何况,与孙权不同,他还有几张王牌可以使用,其实这不是说明孙权比他多么厉害,他也是被逼的,周瑜不死,吕蒙就不会这么快上位,吕蒙不死,夷陵一战也不会冒险让陆逊指挥,换言之,孙权是被逼出来的,所以,曹操慎重一些,还是要在那些久经沙场考验的外姓将领中选择一位得力将军。

  外姓重量级将领中呢?眼下病疫的有两位,李典和乐进,都属于英年早逝,张辽呢?作为五虎将之首,还镇守在合肥,即便是可以把他抽调回来也需要时间,至少要选出一位称职的继任者吧?何况他的两位得力助手李典和乐进都已经不在了,担子很重的,不能因为孙权的偃旗息鼓就不设防啊。

  其实在后来于禁出兵没有多久,曹操也不是没有把张辽调出来,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他是作为第二梯队补上来的,而前线的曹仁,显然不能保证会万无一失的顶到那个时侯,同样道理的还有张郃和文聘两位猛将,文聘固守江夏提防东吴,张郃压阵陈仓,盯着汉中。

  这样一来,曹操的选择范围似乎只会在以下两个人中产生了,除了于禁以外就是徐晃。

  自从在汉中战场上撤离之后,徐晃一直没有什么明确的作战任务,而从过往的战斗经历来看,他也是和于禁是不相上下,难道就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事实上,在于禁出发没有多久,徐晃也被曹操派了出来。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于禁刚刚出来就被灭掉了,所以,徐晃的出征被看作是曹操的补救措施以及第二梯队。

  时间上以及于禁迅速溃败的偶然性掩盖了徐晃无法作为第一梯队冲击关羽的真正原因,那是在不久之后,徐晃的大军先于主力部队赶到,而在没有开战的时候,曹操就派遣徐商和吕建两位将军前来通告:等到主力部队到达之后再一起前进。

  这个主力部队是谁呢?就是张辽的大军,“辽未至,而徐晃已破关羽”就是明证。

  有关徐晃是多么的勇猛是后面要讲的事情,这里要说明的是,曹操为什么不让徐晃见机行事。

  他首先考虑到一个战斗力的问题,“晃所将多新卒”。

  也就是说徐晃的这支部队构成主体并不是能征惯战多年的精锐部队,大部分有凑数之嫌,就这么去和关羽硬拼,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汉中一战,徐晃所部损失还是不小的。

  所以曹操心里是没有底的,事实上最后徐晃的成功也有一部分和关羽后防不稳有很大的关系,至少,不会赢得这么荡气回肠,作为领导,曹操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这么一比,自然要和于禁有一个差距了,你想,徐晃的部队大多是新招入伍的士兵,作战素质有待提高,而于禁,自那以后便没有太残酷的战役,所部伤亡也不是很大,而且,他本人又是以治军严整,甚至有些严苛而著称,这样的将军训练出来的部队战斗力必然会保持的不错,如果屏蔽掉事先知道的后果,我们是曹操的话,最为稳妥的选择难道不是于禁吗?

  而且,还有一件事的发生表明于禁的部队在当时的曹操帐下是战斗力保持的比较强的,那就是收编朱灵事件。

  朱灵,在水淹七军中并没有出现,下面之所以重点提及一下,一个是他对于于禁,有所裨益,一个是这位轻量级的牛人,有点被历史和演义给埋没了,不,准确的说是被埋汰了(尤其是在演义中),因此,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也算是缅怀一下古人了——虽然不是我的直系祖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2—05:大捷,水淹七军(5)
朱灵,生卒年不详,但是,可以确定的大致死亡时间是魏文帝在位初年。

  朱灵同志的第一页档案上写着:字文博,清河人。

  从履历来看也是半道出家:早先是袁绍的所下打工,由于一开始成立的是袁绍—曹操vs公孙瓒—袁术—陶谦两大敌对联盟,所以,袁绍曾经友情赞助了三营人马前去帮着曹操打仗,而统帅这三营人马的就是朱灵。

  朱灵是一个很忠心的人,当初清河人季雍背叛了袁绍改投公孙瓒,而公孙瓒派人加强清河的防御,于是,袁绍就让清河人的朱灵前去攻打,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公孙瓒很不地道的把朱灵的家人绑上了城头进行威胁,朱灵含泪攻打,最终拿下了清河,生擒了季雍,而自己的家人全部罹难。

  按理来说,朱灵应该是死硬的袁绍党羽了,可是,在跟随曹操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这个人不简单,于是,就果断对部下的说道:我看的主子多了,但是,像曹公这样厉害的还没有见过,真是明主啊。

  于是,他老人家就不回去了,连带着,不少手下士兵也都跟着不走,义无反顾的归顺了曹操。

  这一事件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朱灵很有本事很有人缘,不然的话,也不会拉走了这么多兄弟;

  其次,很有政治的前瞻性,这个时侯还是袁绍占有绝对优势的,他可以做出荀彧式的判断,哪怕是蒙的,有胆去做也是不简单的;

  再次,朱灵在袁绍那里不得志,至少也是袁绍没有发掘出朱灵的全部潜力,人家连自己的家人都舍弃了,袁绍却一点表示都没有,而公然的背叛之后,也没有立刻导致两家恶化,都说明朱灵在袁绍那里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和重要性,如果是颜良干这种事情,那就是政治地震了。

  朱灵投奔曹操之后,曹操对他还是不错的平定冀州之后,给了朱灵5000步兵,1000骑兵的管理权就是证据,从征马超、韩遂、张鲁和孙权的时候,也都是屡立功勋,尤其是在建安十六年的时候,与徐晃率领4000马步军一举击溃西凉铁骑,梁兴的5000精锐堪称壮举,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被世人认作是仅次于徐晃等人的名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将军,却是被曹操讨厌的人物,而且不是一般的讨厌。

  至于为什么讨厌就不得而知了,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原因,如果不是太被埋没的话,那么他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段历史悬案了。

  朱灵最犯忌讳的一件事就是辜负了曹操的期望,没有起到监视刘备的作用,让其潜龙升天,再也没有落入过曹操的手心,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甚至要杀掉朱灵,这待遇也算是少见了,好在荀彧苦劝这才作罢。

  难道是因为这件事吗?似乎也不是,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比较早,后来又让朱灵当前锋,又让他管理一支6000人的军队,都是在这之后的事情,真要彻底废黜朱灵的话也不会给他这么多机会。

  而且,在于禁的传记中,是如此说的,“常恨朱灵”,这就很蹊跷了,一边可劲的用,一边又常恨,曹操的性格真是难以捉摸啊,也许是朱灵介入到了萌芽状态中的*之争?似乎有这个可能,因为官拜后将军,在功勋、名誉和地位上真正做到“名亚徐晃”都是曹丕给予的,是在曹*后才获得,因为曹丕难得宽容的问朱灵:你想封侯在什么地方啊?尽管说,而在朱灵挑了高唐之后,曹丕真的封他为高唐侯,而且还下诏褒奖:“将军佐命先帝,典兵历年,威过方、邵,功逾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内,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共庆,传之无穷者也。今封隃侯。富贵不归故乡,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原勿难言。”简直就是奇迹啊——按照曹丕的个性,很少有这么发善心的时候,倒是有不少睚眦必报的时候,比如对待抠门的曹洪和差点害死自己的弟弟曹植。

  当然了,这只是猜测,顺便哀叹一下这位老实的名将,回到当时的状态下,朱灵之于于禁的真正意义在于,曹操讨厌朱灵之后,就想收编他的人马,而选择前去收编的就是将领就是于禁。

  选择于禁的理由是于禁为人持重,大家都怕他,而实际上也是,当于禁率领着区区数十名骑兵前往朱灵营中收编的时候,从朱灵到手下士兵,都没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于是,“夺其军”。

  这件事,讨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是朱灵以大局为重(或者胆小怕事)还是于禁的不怒自威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也不在于哀叹朱灵命运的不公,而是在于,兼并了朱灵所部之后,于禁的实力进一步扩张,曹操旋即顺水推舟,拜于禁为左将军,假节,分邑五百户。

  然后,就有了南下对决关羽,就因为于禁和徐晃相比,什么都不缺,履历丰满,战功卓著,经验丰富,还多了不少精锐士卒以及上万的兵额。

  尤其是后者,对比于徐晃的“所将多新卒”,更是优势空前。

  所以说,正是朱灵的被于禁收编,促成了在这次先登竞选中,险胜了徐晃——当然了,事后诸葛一下,也促成了于禁这一次滑铁卢。

  举世闻名的滑铁卢,终结了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日后的东山再起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于禁遭遇的“滑铁卢”——水淹七军,则是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又由于某些阴差阳错的选择,于禁又有了一个尴尬、落寞的结局,对于武人来说,那才是最残酷的。

  下面,终于要进入水淹七军的正题了,其实,除了结局的尴尬和落寞之外,整个战役的过程对于于禁来说也是及其的窝囊和郁闷。

32—06:大捷,水淹七军(6)
前面足足用了五章的内容来介绍于禁这个人以及曹操不得不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给下面要进行的“于禁翻案”故事情节定下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也是翻案的主要内容,毕竟,到了正面战场上,于禁并没有太多的机会申辩,因为他似乎是败得无话可说,而且很没有中国传统武将的风范——战败之后连自裁的勇气都没有,远的不比赌一口气自尽的李广吧,就连归自己指挥的庞德都比不上。

  庞德,字令明,汉魏之际南安郡獂道人;

  青年时代为郡府吏员,接着升为州衙从事;

  东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势力兴起的时候,陇西一带被马腾占有,士*盛,号令西陲,约在初平年间庞德投奔马腾帐下;

  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校尉。建安年间,马腾曾经率一支军队进入关中,并与袁绍势力展开较量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腾子马超征战,抵御袁将郭援、高干,亲斩郭援首级,旋即被提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后来,张白骑(和前面说的“匪患”李大眼是一个性质的,农民起义首领)在弘农反叛时,他随马腾*,大破自骑于两淆间。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

  再后来,曹操在渭南大败马超;庞德随马超本部退回陇右根据地,保卫冀城 (治今甘谷),但是,当地豪强姜、杨、赵、庞诸大姓配合曹操,断丁马超后路;使其进退维谷(前面已经讲过了),为形势逼迫,马超选择了投靠汉中张鲁的计策,曹操经略汉中时,张鲁主动投诚,庞德与众将归降,曹操见其挠勇异常,授官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食邑三百户。

  从以上丰硕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很有本事,只不过他的大部分功绩都是在马家军中立下的。

  罗贯中在演义中很少夸赞曹操的手下,庞德是一个例外,大概是他太过忠烈,饶是罗贯中也不忍造假吧,而且为了给于禁抹黑,就让庞德做了于禁的先锋官,并且被百般刁难。

  其实当时并不是这样子的,庞德投降曹操之后一直率领着本部的凉州军团配合着曹仁作战——严格来讲,这一次战争不是关羽的主动挑事,曹仁和庞德已经接到了上峰的命令,前来*关羽,只不过动作幅度不是很大,结果被养精蓄锐的关羽抓住机会先下手展开大规模攻势而已。

  由于庞德的忠义以及凉州军团的骁勇,而且有一个外人插手领导不太好的缘故,所以,不管是曹操和曹仁都没有过多的限制他的活动,或者弄一个监军什么的,而*宛城的叛党侯音,也是庞德打的头阵。

  曹仁和庞德回师樊城准备对决关羽的时候,曹仁让庞德驻扎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以便和曹仁所部形成掎角之势,一个守城,一个发挥自己野战的特长,也算是各取所需,根据这个打法配置,我们可以大概算出,曹仁守城的应该是10000人左右——防御工事里面的守军有两只,一个是驻扎在樊城的曹仁,一个是驻扎在襄阳的吕常(这人稍后会讲到),而庞德为了不被关羽鲸吞,兵力也当是在10000人上下,再加上赶来支援的于禁手下的40000大军,关羽要面对的可是一支70000人左右的部队,而且后面随时会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