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缅怀栆袛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屯田的威力了,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的军队扩编的越厉害,对粮食的需求也就越高,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方面呢?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日,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人口,一方面也减轻了军粮供求的缺口,当然了,曹操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后者,要不怎么说战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呢。
——别和我抬杠,凡是都有两面性的。
既然屯田制怎么多优点,曹丕有必要荒废或者随意的改动吗?你以为他是中国“猪协”玩什么升降级制升升停停吗?
当然了,没有一种制度可以经久不衰的,到了曹魏政权的后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屯田制的优势已经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了。
所以, 司马炎于265年宣布:“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这,实际上就是在下令废止屯田制,当然了,这些是后话,只不过是在这里顺便给一个交代,于曹丕的尊奉屯田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屯田制尚且属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而且曹丕没有做什么,只不过是严格遵守的话,那么下一个属于上层社会的变革,则多半要归功于曹丕了——其实也是水到渠成。
这,
就是横行魏晋的九品中正。
34—21:布局,水到渠成(3)
所谓的“九品中正”,实际上就是一项选拔官员的制度,他还有一个学名,叫做“九品官人法”,一看名字就知道和咱们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尚且属于老百姓感兴趣的八卦范畴之内的。
提出这项政策的是前面略微提到的陈群,“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陈群传》)——这里还是要批判一下陈寿了,如此重要的人事制度啊,又被他给一笔带过了,甚至还不如屯田制出现的频率高一些,真不知道陈寿是不是故意的,还是要掩饰什么。
但是,首先要申明一点,“九品中正”的出现,并非是陈群和曹丕的凭空捏造,你以为是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其次要申明一点的是,即便是要给“九品中正”找一个爸爸妈妈的话也不是曹丕和陈群,这两位就是养父和养母而已——其实,要给他找一个有血缘关系的老爸老妈的话,还是另有其人的。
首先,来看他的妈妈吧:这就是东汉时代逐渐确立下来的选官制度。
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这其中,宗族乡党的评定就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还记得偶在第一章中有关教育制度方面的扯淡吗?考试分数并非重要部分,导师的推荐才具有权威性,如果非要找一个考试的依据的话(不是笔试分数,而是面试分数),那也是道德,而非具体的技术工种熟练程度——说的好听一些,这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把德放在了第一位,但是,中国的那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所谓的第一位,往往也是唯一一位的,而且,所谓的道德指数,实在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装、装大尾巴狼、伪善、伪君子,都是在道德上做文章的成功产物,要不怎么说满嘴的道德文章,一肚子男盗女娼呢,这年头,有资格潜规则,有资格包二奶的,都是事业、道德双丰收的成功人士,古时候虽然能比今天的社会风气强一点,但是,当一种制度被运作到极致的话也强不到哪里去。
一句话,要想火的话,男要装逼,女要有沟。
不好意思,一激动,一愤青,又说的有点远了,女人的沟的问题放在一边(色狼和非色狼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沟,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装逼),男人,只要会装,就代表你成功了一半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一个曾经很成功的装逼犯。
但是,南郭先生装逼装的还不是最高级的,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层面的伟人并且不被人戳穿西洋镜才是装逼犯得最高境界。
——我这里其实就是想说明一点,九品中正不是陈群和曹丕俩人脑袋瓜一拍,屁股决定大脑的产物,它的母体其实就是东汉时期以来的官吏选拔体制。
母亲有了,下面就要给九品中正制找一个爹了。
这个爹就是曹操。
他在这个母体上开始了辛勤的“耕耘”,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了爱情的结晶。
——婴儿时期,不,准确说是在羊水中孕育的九品中正制。
在讲述具体的内容之前,首先,向曹操,这位伟大的爹致敬吧。
34—22:布局,水到渠成(4)
曹操要当这个蛮辛苦的爹,一方面是有着客观上的被迫因素,东汉末年的*造成了大面积的流离失所,这也就为最基层的察举制选举造成了困难,曹操要想发掘人才,必然要做出一些改变来。
第二点,就是曹操的个人嗜好,前面介绍曹操的丰功伟绩的时候,尤其是曹操如何提拔张辽等人,我们可以知道,他是“唯才是举”,而不是“唯德是举”,甚至以极刑方式斩杀祢衡、孔融、兖州名流边让,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这些手段来看,曹操有点刻意打压清流的嫌疑。
这种反对虚伪道德至上的做法既是对前者“唯才是举”的一种遥相呼应,更重要的是,也是为了垄断人才选拔权力,保证把这些曾经流失出去的国有资产给收归中央喽——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幕府机构中来,这也就间接的造成了那个风雨飘摇、形同虚设的东汉朝廷进一步的人才断档,无力对抗曹魏的侵蚀。
早就说过了,不管是哪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源都是人力资源,袁绍与曹操之间,曹操于刘备之间,无数的大佬之间都在或明或暗的进行人力资源争夺,最后的胜利者们往往都是最大限度的垄断了人力资源的结果,这才是曹操改革汉代以来官吏选拔制度的真正目的,对虚无道德的剿杀不仅仅出于哗众取宠的目的。
第三点,曹操的举措并非是改革,而是改良,他否定的是片面强调道德的出题方向,保留的是察举制的选拔制度,他让崔琰、毛玠两位名士主持清议十余年就是对这种制度的肯定,此二人并典选举,地方选拔人才之后上交他们审核,由于此二人均为刚正不阿的清正之士,所以,既注重品质,也看重才干(注意,不是虚名),尤其是崔琰,刚直,铁面无私是出了名的,曹植是他兄长的女婿,但是却告诉曹操,曹丕更适合做一个领导者,曹植不行,太嫩了,虽然和我有关系,但是我不会推荐他的——“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总之,毛玠和崔琰通过自己的手帮助曹操将人才选举大权牢牢的把握在曹魏政府手中。
但是,曹操的终极目标是将选举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建安二十一年之后,曹操进位为魏王,二人的利用价值降低,昔日的主子就有了抛弃他们的意思,首先遭殃的是崔琰,因为被人告发不满意曹操进位魏王,结果免官下狱,最后赐死,而毛玠,因为不满曹操对崔琰的处理,经常说些风凉话,结果免官卒于家中。
总之,曹操用这种有点极端的手段,保证了东汉以来的察举制没有荒废掉,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又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拔了人才,还没有被人抢去了风头,保证了自己的权威性和人才选拔权力的垄断性,可以说是两全之策。
有了一个健康指数不错的母体和父亲之后,曹丕和陈群们所做的事情也就比较简单了,那就是研究分析之后,把它制度化,并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下来。
当然了,这二位的想法也没有完善曹操的政治精神这么简单,看看九品中正制的内核,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它的确立背后是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对名存实亡的东汉政权最后一击,让曹丕走上皇帝宝座真的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政治风险。
——哪怕这种风险仅仅是存在于理论之中。。 最好的txt下载网
34—23:布局,水到渠成(5)
陈群经过调研和分析之后,交到曹丕手中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案呢?
历史教科书上给出的条例是如下: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另外,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这一层则称之为“品”。
重点来了,品虽然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是,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这里面,一品高高在上,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没有办法,装逼装的有点大了,标尺定的太高,而且,靶心离得太远,谁也射不中,即便是没有被美化过的孔子和孟子也射不中,所以,索性供奉起来让大家一起瞻仰,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呵呵),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即便是到了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之后得出的结果上交给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再送给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为“乡品”,这个东东和被评者的仕途是密切相关的,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鄙视。
在空间上条条框框有了一个繁琐的设定之后,中正评议人物还有一个时间上的大概框架:按照惯例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但是,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弄得像茅山道士的宝贝道符一样),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同时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像个足球场上的黑衣法官,不至于到具体的实行的时候被人当做放屁,政府还严厉的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是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充当的是裁判委员会职责。
从表面上,理论上来看,九品中正还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因为人家组织的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是,这个也只是理论上而已,因为执行政策的是人,而不是机器,这里的关键之处,或者说“猫腻”在于——充当中正者的一般是二品大员,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这个不是问题,总是要有人来做的嘛,问题在于是哪一类人有资格做呢?
恰恰在这一点上,曹丕和陈群们有点私心,或者说有点不可告人,不可明说的政治目的:因为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最好的txt下载网
34—24:布局,水到渠成(6)
让世家大族把持这个至关重要的岗位有什么隐含的政治寓意吗?
当然有了,这是一个桌子下面进行的“肮脏”,至少也是有着不可告人目的政治交易。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默许之下,世家大族协助当权者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为了保证本集团的利益,你说这些世家大族还会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吗?
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是中国官场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什么才华,什么道德,都只不过是领导的一句话而已,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啊。
家世,成了唯一的切入点,这也算是潜规则了。
从长远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自然是很明显的,重要社会资源被某一个阶级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而垄断意味着*和专权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到了西晋,再到南北朝,几百年间,中国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这个阶层逐渐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