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与风雨同行
对一个人来说,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在挫折中诞生,挫折中生存,挫折中自救。
一个真正的人,是在无数次的挫折后重新站起来,再重新寻找努力方向的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获得丰收。
史铁生很不幸失去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终获成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万古流传的音乐作品。可以说,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马云千万次遭拒,甚至被当成骗子,而他却不声不响,默默的奋斗,终于在一片谩骂声中创造了新的空间,使曾以貌取人之者不得不底下头。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声名远扬四海,遍布九州。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只要你不放弃,就能获得命运之神的微笑颌首。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所谓成功,不过是时间顺序的先后。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心中要铭刻着着,坚持,坚持,千万不要因为那一点雷雨而缩回了头,也不要畏惧那风雨的皮鞭向你抽! 。。
致死亡
在幽微、神秘的氛围中,死亡的意识疏星般地在夜空闪烁。死亡意识不仅是激发于肉体即将毁灭而身置悬崖的边缘感受,而且是让精神栖身于对死亡的凄苦、迷茫的思索的超绝巅峰位置从而勇敢的超越死亡,从生存意识中顿悟真谛并博大的包容与死亡相悖的生存。死亡意识不是对生命的回避,而是对生存的否定性的肯定。对生存的历史性的清醒观照,对宇宙对人类的发问报以虔诚善意、心领神会的微笑。
面对死亡,我们从溺身于物化的市俗生活状态中得以抽身,对世俗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从而透视生命的虚无性和充实性。所有的幻想和甜蜜的回忆都环绕着死亡的光柱变得更加缠绵而痛苦、美丽而迷人。
一个少女对她的恋人说:“我非常幸福!因为我将在你的怀抱中死去!”德国人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丹和伊瑟》把爱情融入死亡之中使两者谐调成美的终极形式,死亡把爱情编织成楚楚动人的玫瑰花环……
所有胆怯的人都不敢让灵魂进入这道嵌着灼人火焰的门槛,他们只是遁身于麻木的植物生存状态中,逃避灵魂的炼狱。只有智者和勇者,诸如苏格拉底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能够从容的把死亡当作人格升华的临界点。
面对死亡,智者和勇者不把它当成生理性的肉体被必然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威力的征服过程而心生绝望。他们把死亡前的感受和思维当成一种自在性生存睡眠状态的苏醒经历,宽广的视野被精神开拓出来,由一维或二维的走向朝*的走向灿烂开放,无数生命的景观成倍于往日的从流逝年华的隐匿洞穴中涌动出来,迷朦的生存之雾被朗然廓清,世界敞亮其本真的意义。所有的惶恐、惊愕被弃绝一空,却获得一种勇气,一种孤注一掷的最后行动的勇气;获得一种机会,判断和抉择不附带任何世俗色彩的道义价值的机会。
笼罩在病榻上,死囚室中的不是喧嚣尘上的靡靡之声,而是宁静和安谧。一个哀婉动人的乐音从窗棂轻盈飞入,萦绕上空,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彩蝶轻轻叩动心灵幽闭的门扉。因为强烈预感虚无的彻底性即将给生命划上句号,我们为之震动,在黑暗中第一次用眼睛搜寻,搜寻那些平时为我们所忽略的眼睛。灵魂世界呈现的壮美风景已弱化了躯体的痛苦,淡化了对肉体彻底化为乌有而产生的恐怖情绪,我们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目光中感受到自我精神超绝人寰的强大张力。
美国女诗人普拉斯就曾几次从哲学的高度对死亡进行勇敢的直觉探索,她让生的意义正比例的增值一直延伸到死亡中,从而凝华成极富人性魅力的终极状态。她对死亡的形而上的艺术探索过程以其辉煌而果断如梦幻中的理想殉难的惊人壮举赢得了在世之人无数敬仰的泪水和自愧弗如的卑微感叹。
形而上的死亡是美丽诱人的。美国现代舞之母邓肯在羽化登仙时脖颈上缠着一条长长的象征生命火焰、艳丽绝伦的红围巾,在哀鸣的风中飘逸飞荡。犹太宗教哲学家、牧师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在纳粹集中营的最后一天里,向周围所有的朋友、熟人和陌生人奉献最后一份爱心,为囚室的难友举行了最后的“小小的礼拜仪式”,做完“最后的祈祷”,然后被法西斯屠夫带走,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我的终点。对我来说,也是生命的开端。”
生存意识属于白昼意识,死亡意识属于黑夜意识。死亡意识是对生存意识的超越,迷失于白昼的喧哗与骚动的自我在黑夜里重新回归生命的主体,自律其存在的理由。在死亡意识的烛照下,我用有限去思考无限,用有限去拥抱无限。让永恒从虚无的汪洋大海中若隐若现的昭示出来,让灵魂提前抵达死亡的彼岸然后返回到生存状态的此岸,重新寻找自我精神在时空坐标中的真正位置,用语言或其他美的形式反抗死亡。。 最好的txt下载网
莫把野史与小说电视剧当历史
创造过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到晚年卸任后,曾对自己在位60余年的功过作过一次简短的总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唯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这个自誉为“圣明之君”的乾隆,对自己60年的临御,为啥特别点出6次南巡是唯一一件错事?就在于他明智地看到了此举“劳民伤财”,“做无益害有益”的严重后果。这个结论,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石破天惊。
这个记载,出自较正规的清史,应该是可信的。说其出人意料,是这个结论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量野史、传说大相径庭。尤其是近几年来,《戏说乾隆》、《乾隆游江南》、《南巡盛典》、《乾隆皇帝》等,拥挤于电视、书市。无论是大作家小书贩,几乎是千篇一律、异口同声地歌颂、美化乾隆六巡江南之举。除了津津乐道其*韵事,基本上在其所谓的“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扶正去邪”、“为民谋利”上大做文章。把一个封建帝王美化成了一个完美、高大的英雄,一个“心系百姓”的救世主。而且这股风愈刮愈烈,方兴未艾。
事实果真如此吗?乾隆自己有数,当时人也有数。首先,他六巡江南,既不是微服私访,也不是“慎勿扰民”。而是浩浩荡荡,“皇威如天”。每次出巡,都要钦点一名亲王总理生活安排。宫女皇妃,文臣武将,最少在2500人以上。一路上是“龙辇虎卫,旌旗蔽日。”且每次都要提前两年就打招呼,令沿途州县早做准备。“路要直”——沿途不准有弯路。南北几千里,遇水搭桥,遇村拆屋,遇坟扒墓,遇田清稼。“宿要宫”——往返五千里,单是正规行宫就建了40座。在没有行宫的地方,要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在龙舟住宿处,要搭水上黄布城,其耗费无以数计。一位苏州官员单是捐修苏州一段“御道”,就耗银30万两。所乘龙舟,要专门打造。5艘龙舟,每艘拉纤夫就是3600人。其余官员随从所需保障船只有千余艘,每船又要上百人拉纤。不管你农忙农闲,按户抽丁,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百业凋敝。“食要精”———据记载乾隆及其后宫每天吃饭就是白银五千两。要求各地尽献山珍海味、土特产。有些地方没有土特产,只好到全国各地搜买。为讨好乾隆,献媚要官,地方官员以各种眉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建假景,建奇观,挥金如土。一日乾隆去扬州大虹园游玩,随口说了一句“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荫,惜无塔耳。”当地一官商听说后,立即以万金贿赂乾隆随从,画出塔的形状,连夜建成白塔。第二天果得乾隆赞赏。如此穷奢极欲,无以胜数,直搞得江南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一些有良知的官员用各种方式劝谏乾隆,不要再巡了。大学士纪晓岚斗胆直言:“东南财力尽矣,上当思所以救之。”谁知,他却遭乾隆一顿臭骂。
当然,乾隆6次南巡,也做了一些好事,对稳定全国大局,团结江南知识分子,兴利除害等有一定意义。但其有益与无益相比,也只是芝麻与西瓜的关系。一些好作野史的文人墨客,不仅歪曲、模糊了历史真相,搅乱了历史文化,更给后人造成错误的历史观,其危害不容小视。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六巡江南的野史泛滥,仅仅是戏说之风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文艺创作领域有些人很爱在历史人物身上下功夫。从远古的传说人物到晚清的太监、小丑之类,统统纳入一些人的创作范围。他们可以随便从史书上找出一个人名,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特点去描写、刻画,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人物来。或者是把历史上多个人物、故事一古脑儿的按在一个人的头上。或叫传奇、或叫戏说,或叫大话,叫你分不清书中人是哪朝哪代的。也有的干脆不要什么原型、什么故事参考,按上一个人头,就信马由缰、胡编乱造去了。一部清史12个皇帝,一个个几乎被小说家、影视剧作家写遍了。写完了皇帝写皇后,写完后皇后写太子、格格、大臣、将领、太监。反正找一个真名,胡编就是了,不管时代背景,不管人物关系,不管事实真假,只要有“戏”,出情节,管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有一部电视连续剧,不知把几个朝代,多少历史人物的故事都强加到主人公头上去了,令人啼笑皆非。
我不知道这是在写历史,还是在糟踏历史。我只想说对这些乱七八糟的野史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可以。当历史看,你可就过了愚人节了。
叶与根
叶与根,同为一棵树的一部分。可从古至今,历来文人墨客们却只知道歌颂与赞扬高高在上的叶,却忘记了默默奉献的根?
叶和根,如同孪生兄弟一般,在大树的庇护之下,互相依靠。
春天,叶依靠根的水分,缓缓成长;
夏天,叶依靠根的帮助,获得赞扬;
秋天,根接受到了落叶,获得营养;
冬天,根用落叶,使自己的生命不再摇荡。
落叶归根。叶子依靠根的帮助,独自一人获得人们的赞扬,好像忘了根的恩。其实,它深深地懂得:如果没有慷慨无私的根,它早已枯萎腐烂。
报父母恩。子女依靠父母的抚养,独自一人得到了成功,好像忘了父母的恩。其实,他深深地明白:如果没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他无处是从。
现今社会,万物变迁,就连本来最难改变的人心也变了,变得忘恩负义、忘却恩情。
有人忘了父母之恩。待到他翅膀硬了,便瞧不起、甚至鄙视双亲。父母送来乡下新鲜的土特产,对朋友说是订购后邮寄来的;父母来家里帮忙打扫,对朋友说是请了钟点工……难道他忘记了自己那面向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的父母对自己无尽的恩了吗?难道他真的忘了那如刚的父爱与如水的母爱?他真的忘记了父母为自己劳累出的满脸皱纹与满头白发了吗?
有人忘了中华文明。待到他翅膀硬了,便开始崇洋媚外、鄙视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了?祖国提供给了他生活的地方,他却只买外国货?祖国给了他幸福温馨的家,他居然只知道看外国影片,看外国人写的书籍,却忘记了中国古代典籍?他真的忘了祖国对他无穷无尽的恩情吗?他真的视祖国、祖国文化为粪土,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他面前不值一提?他真的忘了他的家乡——那林立的高楼、那宽阔的大陆、那碧绿的苍天大树,还有那高耸的山、那清澈的水、那磅礴的河、那辽阔的湖、那深邃的海、那可爱的动物……他真的把他们抛在脑外、掷出心头了吗?他享用到了祖国的恩惠,却真的忘掉自己的民族,自己祖国的古老文化了吗?他真的觉得他自己在面对庄严的国旗时问心无愧吗?
人类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