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沧海孤鸿-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牧(二)
自即日起,秦军对赵国采取守势,精兵强将转而攻魏。

  魏国,原本有一个人,令六国敬服而秦人畏惧。他就是信陵君魏无忌。这个文质彬彬、礼贤下士的公子,却能够窃取兵符,袭杀老将,大败秦师,解围邯郸!之后,他又合纵诸国,再次击败强秦!一时间,魏国公子无忌成为了秦国的克星。

  可是如今,公子已骑黄鹤去,大梁再无信陵君。

  他死于自己之手。

  在秦庄襄王三年,魏公子合纵六国,大败秦军,声望一时无两。但也受到其异母兄弟、魏安厘王猜忌,寻机不断削弱公子的权力。魏公子本来一腔热血,欲助兄长重振魏国,无奈身遭猜忌,有志难伸。伤心失望之下,自暴自弃。他开始夜夜痛饮醇酒,临幸妇人。以放浪形骸掩盖失意伤痛,不几年便抑郁而终。

  没有了信陵君,魏国便如同失去爪牙的猛虎,再没什么可怕。短短数十天,魏国便丢掉了大半国土。可是,连续的激战,也令我军疲惫不堪。

  恰在此时,魏王遣使求和,拱手献上雍州地。我大喜,趁机允和,休整疲师。并将雍州改名为丽邑,并入大秦版图。

  好事成双,韩国亦畏于大秦威势,主动献上南阳地。我闻之喜出望外,这真是天助我也!当下派出内史腾,领兵接受南阳地。在我的授意下,内史腾不但兵进南阳,而且趁势攻破新郑,灭掉韩国,将韩王安押赴咸阳。

  我满意地接受了内史腾的建议,将新郑并入大秦颍川郡。

  秦王政十八年——即灭韩的第二年——岁末,秦军四十万,在主将王翦、副将杨端和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杀奔赵国。

  李牧死了吗?没有。他再次被从雁门急调回邯郸,随同的是他的副将司马尚。他们心怀国家安危,废寝忘食,星夜疾驰,却全然不知自己是在马不停蹄地奔赴黄泉……

  不知从何时起,一首童谣悄然传唱在赵国大地:

  赵国何号,秦国何笑?有木生子,窃国大盗。

  这首歌谣通过黄口小儿稚嫩的童声,唱得赵国人心惶惶。人们都在猜测,这姓李的国贼,会是谁呢?……渐渐地,人们将闪烁的目光,聚焦在手握重兵的武安君李牧身上……

  李牧对此全然不知,即使知道了恐怕也会一笑置之吧。这个忠贞耿直的汉子,一心为国的将军,怎会在意这区区的谣言中伤?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群嘤嘤嗡嗡讨厌的苍蝇罢了。英雄岂能害怕苍蝇?!

  军情火急!李牧赶回时,王翦已攻下邯郸的门户——井陉关,作势兵发邯郸了。于是李牧不顾旅途劳顿,直接奔赴前线。

  就在李牧厉兵秣马,准备决一死战时,却意外地接到了王翦的和谈信函。信中曰:两国交兵,百姓受苦。秦王宅心仁厚,爱惜民生。只要赵国肯对秦国称臣,可以免除生灵涂炭云云。

  李牧虽感意外,但礼尚往来。还是修书一封,回敬曰:贵军若得退出赵国,则和谈可议。否则李牧定当誓死抗之。

  王翦那边却再无动静,既不回信,亦不进攻。

  李牧不敢大意,每日里严阵以待。

  两个月过去,赵王突然派人来了。一道旨意如同霹雳,将赵国将士震得瞠目结舌:李牧阵前通敌,与敌将王翦书信往来,密谋献邯郸,以换荣华富贵。因此令宗室赵葱、将军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并将二人斩杀!

  李牧一死,军心涣散,兵无斗志。王翦趁机进攻,长驱直入。

  秦王政十九年春,秦军兵围邯郸。

  我听说后,不顾群臣劝阻,做出一个决定:朕,要亲临战阵,指挥攻陷邯郸!

  “大秦雄师,拓土开疆。旌旗过处,日月无光!”

  将军王翦凛然立于战车之上,大声道。军营内排列整齐的万人方阵齐声应和:“大秦!”声势浩瀚,令人热血沸腾。

  满面风霜的老将军异常激动,以致嗓子略显沙哑。他平息一下情绪,继续道:“众将士,方才,我们迎来了秦王。……陛下要亲自看到大秦的勇士攻陷邯郸!……儿郎们,我们怎么说?!”

  “攻克邯郸!攻克邯郸!……”数十万大秦健儿齐声呼吼,气壮山河!

  “好!”王翦将军传令,“今夜好好休整,明日清晨拔营,攻克邯郸!”

  次日清晨,一阵紧张有序的集结后,三十万秦军士兵饱餐战饭,披挂整齐,拔营起寨,向十里外的邯郸缓缓进发。

  我所在的乃是大营。此外尚有十万军兵在邯郸城外驻扎,将这座孤城包围得风雨不透。王翦是有经验的老将,他深知疲兵不可战,故而把四十万大军分为四部,轮番进攻。这样,既可让将士们定时休息,恢复体力和士气,又使得攻城部队始终保持士气高昂。试想,当疲惫已极的赵国守军发现,自己每日面对的都是“不知疲惫”的敌人,该有多大的压力?!

  除去十万骑兵、车兵护卫两翼,二十万精锐士卒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迈着统一的步伐行进。秋风过处,旌旗猎猎,煞是威武雄壮。

  “咵、咵、咵……”手持长戈的精悍武士沉默地前行,惟有撼人心魄的脚步声充斥天地。

  蓦地,不知是谁,轻轻哼唱起一首战歌。

  几句后,有人应和。

  不多时,应和者已遍布各处,歌声此起彼伏。

  渐渐地,全军都跟着哼唱起来,并且声音愈来愈大,愈来愈整齐。

  歌声苍劲雄浑,词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歌词虽然简单,却琅琅上口。尤其是数十万关中汉子齐声吟唱,顿使天地无声,群山色变!

  大秦军兵之所以威震天下,不仅因为长期严格的训练将他们塑造成勇于拼搏、精于格斗的悍卒,更重要的是,在血火交加、人命危浅的战场上,齐进退、同患难、共生死的兄弟之情已然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当中。这使得秦军将士从不轻易抛下任何一个受伤的弟兄,也绝少出现丢弃同伴,临阵脱逃的懦夫。

  我被深深地感染着,轻轻哼唱起这首壮烈慷慨的战歌。

  王翦微笑着看看我,手捻须髯,没有说什么。

邯郸(一)
终于见到邯郸了!

  我的内心一阵激荡,眼前幻化出二十余年前的那天,我和母亲被赵国使者送归咸阳,当车子出了邯郸城门,我便发誓再也不要回来……

  今日,朕又回来了。

  如今的邯郸,已是风中之烛。只要朕轻轻吹一口气……

  “咚、咚、咚……”战鼓擂响。每一下都好像击打在我的心上,令我为之热血沸腾。王翦神色肃穆,高高举起令旗,注视三军。令旗迎风招展,猎猎有声。十万秦军屏息肃立,仿佛连心跳声都是一个节奏。

  令旗挥下。十万人齐声呼喝:“杀!——”

  激越的战鼓声中,五千名膂力强健的高大士卒,手举巨盾,并肩前行。这种巨盾高及一人,宽及三人,为木质,外面裹以生牛皮,若非劲弩,箭射不入。数千人步调一致,仿若一道城墙在缓缓推进。盾牌手身后,是五千名劲弩手,他们手执青铜弩,背负装满弩箭的布囊,各自紧随在一名盾牌手之后,亦步亦趋。

  这样的盾弩配合的万人队,一共五个。

  万人队沉着地向城墙逼近,执盾的大汉尽力保持盾牌之间没有缝隙,以防对方箭弩伤及身后的同袍。当推进到距离城墙三百步时,鼓声一变,万人队顿止,动作整齐划一,形如一人。各队校尉号令如一,盾牌手将巨盾轰然戳立于地;劲弩手将青铜弩置于地上,以脚踏住,双手挽弦,咯吱吱扣到“牙”上,抽出箭矢,装入箭槽,双手端起弓弩瞄准城上。片刻后,一声令下,“轰”的一声,离弦之箭铺天盖地飞向守军。

  在我到来之前,王翦得知我要亲自督战,便命主力养精蓄锐,围城部队每日只许佯攻:鼓声喧天,杀声动地,却只是小股人马抬着攻城器械轮流上前,见城上放箭,便不慌不忙地撤回,浑似秦兵在操练跑步。夜里,副将杨端和指挥那些白日里睡足了,闲得发慌的军兵们大声吆喝一番,待睡眼惺忪的守军爬起来,鸡飞狗跳,如临大敌,他们便不喊了,悠然散去。半月下来,邯郸守军日夜提心吊胆,成了惊弓之鸟。

  不过,赵人好像也明白了秦人的意图,因此不再浪费箭矢。有一次,两百多名秦军如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呐喊冲杀,不料劈头盖脸迎来一阵……笑骂。秦军校尉大感意外,不知如何应付,全队人便硬着头皮一直冲到城墙根下,面面相觑。怎么办呐?这会儿别说没带攻城器械,即便有,这两百号人强行爬城,等于送死啊!……撤退?我们是第一拨攻到城下的勇士啊,岂能不战而退?!可是……不撤又能如何?

  城上依旧笑骂不断,荤素夹杂,言语之鄙俗,让老兵油子都听得浑身发麻。最后,这两百来人只得垂头丧气地往回走——没错,是走,一个个拖着刀戈,低着头,好像做错事正挨骂的孩子。赵人一阵欢呼雀跃,庆祝围城以来,首次不费一弓一矢便“打”退敌人。

  今日,守军方真正见识到了秦军的无敌箭阵。

  第一排箭雨飞过去,城上惨叫连声,死伤甚重。大秦的劲弩乃列国最强,机括设计轻巧,弦力强劲,射程可及三百步。箭簇呈三棱形,破空之势凌厉,足以透甲贯盔。守军猝不及防之下,大吃苦头。

  这时,五个万人队已经前后衔接,盾牌手与弓弩手交错排列,形成一个方阵。第一排劲弩射出,弓弩手即专心挽弦上箭。第二排瞄准,射!接着是第三排、第四排,待到第五排发射完毕,第一排已然瞄准好,迫不及待要发射了……如此周而复始,城上的守军根本无法抬头,遑论还击!

  在箭阵的掩护下,一队队军兵扛着浮桥迅速冲到护城河边。护城河并不甚宽,却是极深。那些浮桥是以粗大树干纵横交错绑缚牢靠而成,上面覆盖上数层牛皮,绷紧钉牢,可承一辆战车通过。

  数架浮桥被铺在一起,本为堑壕的护城河顿然成为平地。

  令旗一挥,鼓声大作,“杀!——”五万士气饱满的秦军将士潮水般涌过护城河,席卷而来。他们纷而不乱,各司其职。云梯兵双手高擎云梯,飞奔到城下,七手八脚将云梯架靠在城头的垛口上,并且牢牢扶住;藤牌兵高举藤牌,为云梯手和自己遮挡箭矢;爬城兵眼冒凶光,呐喊着飞身纵上云梯,急速攀爬。

  这是我所在的邯郸西门战场。与此同时,其他三面城墙,上演着同样的作战场景。

  守军依旧被箭阵压得抬不起头,但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倘若让敌人爬上城头,邯郸就丢了,赵国就完了!是以守军冒着惨重的伤亡,加以还击。有的单兵作战,躲过秦军一轮箭雨后,猛然立起,向敌人回射一箭,再迅速蹲下,动作慢的便闷哼一声,被下轮劲弩射穿;有的两人合作,抱起一块大石头,奋力掷下城去,听到惊呼惨叫,便心满意足地去抬下一块石头;有的三人一组,一人举盾牌挡住箭矢,另两人使出吃奶的劲儿将云梯推倒;还有的三五成群跑到埋锅造饭的地方,龇牙咧嘴抬来一锅开水,摘下头盔舀起来,劈头盖脸泼将下去,烫得城下一片惨呼……

  我方这边,云梯兵伤亡最重,为求活动灵便,他们皆只着轻甲,又须尽力顾着云梯,尽管有藤牌手掩护,依旧不断有人倒在箭矢之下。若是城上丢下石头、泼下滚水,连藤牌也抵挡不住,是以藤牌兵亦伤亡不少。幸好后面有一批批生力军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替换下疲惫的同袍,使他们得以背负受伤的伙伴撤回。

  眼看数百架云梯上的爬城兵接近城垣了。劲弩手便停止射击,以防误伤自己人。同时也因为他们肩酸臂痛,几近力竭。

  没有了箭雨的压制,守军总算缓过口气来,他们急于对付距离垛口咫尺之遥的秦人。一时间,无数短刀长枪戳向云梯上的敌人。

  爬城兵虽然勇悍,但终究身在半空,即使拼命挥刀抵挡,亦占不到便宜。中刀中枪中箭的纷纷坠落下去,扑通扑通地砸在地上,激起一阵阵烟尘,眼见不得活了。至于被人将云梯推倒的,则幸运许多,在空中手舞足蹈一番,大叫一声摔落尘埃。命大的一个骨碌爬起来,龇牙咧嘴;倒霉些的折手断足,号呼不止。

  这时,城门处几架云梯上的爬城兵忽然不约而同地停止攀爬,反而顺梯而下,矮处的索性跳下来。继而云梯被撤走。守军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