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锦麟这家伙-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就搞得全体工作人员精神大振”。面对不知疲倦的杨先生,渐渐地,邹小姐也被这个少有的“ 搂不住的工作狂”带进了状态。
  如果说,邹倚天最初的表现多少有点被逼无奈,那么后来同样是搂不住似的狂干起来,而且还干得十分开心。接下来,他们又在另一档新节目《周刊点点评》愉快地合作,同样故伎重演,搂也搂不住地干。这是后话。
  有几件事,至今听起来还像是笑话。
  杨锦麟自称“ 都市里的老农民”。每天赶最早的巴士出门,整个车厢没有几个人,一来二去几张面孔相互熟悉起来,免不了讲上几句。“ 阿叔”长、“ 阿叔”短,杨锦麟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几位清洁阿伯一直把自己当成同行。这也难怪,“ 有钱佬”、“ 坐写字楼的”谁会紧赶慢赶地在这个时间出门呢?
  杨锦麟从不去点破自己吃的这碗饭,其实与这些阿伯、阿婶大不相同;相反,他会当作是自己了解香港民生、世情的一扇特殊的窗口,并十分乐意享受他们的友善甚至口无遮拦。有时候,彼此之间的简短对话,还成为他当天读报时打开话题的引子。
  SARS肆虐香港期间,又一位在隔壁大楼里打扫厕所的老兄,硬把这个戴着眼镜、捂着口罩,每天都能在车上碰面,又在同一个站下车的家伙当做自己人。“ 你一天扫几次。”终于有一天,他问杨锦麟。老杨答:“ 三次。你呢?”那人回答:“ 八次。”“ 你们老板够狠的。他是谁?”那人回答:“ 李××。你老板呢?”老杨答道:“ 姓刘。他还没你们老板狠。”
  后来,杨锦麟把这段对话告诉了刘长乐本人,刘长乐点点头:“ 还不够狠,还不够。杨兄说得对。”记得有一年,老板生日,凤凰同仁将一台榨汁机作为礼物奉上,寿星刘长乐喜滋滋地绽开笑容,欣然接受,依然表示:“ 榨得还不够,还不够。”
  《有报天天读》火爆后,有位内地记者“ 如影随形”跟了杨锦麟两个工作日,整整两天,这位同行几乎是一路小跑。结果,她被屏幕后面这样一些东西深深地感动,并在自己的长篇报道中记叙道:“ 争分夺秒的速度,厚积薄发的智慧,书生言责的气度,甚至那份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时盘腿而坐就像受刑的忍耐……都镌刻着杨锦麟天天读报纸的真实。”这位媒体同行看到的、体验到的,其实无非都是些杨锦麟每天工作的常态。
  香港的繁华尚未苏醒,依然沉静在一片惺忪之中。
  清晨六点,在香港凤凰卫视总部,一位年轻的内地记者,刻意赶了个大早,见到了踩着点赶来的杨锦麟。她对杨锦麟的采访正是对他工作时间的精确记录开始的。于是,人们看到了杨锦麟忙碌的一天。
  “ 六时许,匆匆放下公文包,他大步流星地扑向一摞报纸,‘寄居’在资料室的办公桌边,埋首阅读、挑选、摘录当天的报纸新闻、评论,争分夺秒,嘴里轻轻地哼着无名小调。
  八点十二分,杨锦麟和负责阅读外文报纸的编辑商量当天的选材;
  八点四十五分,策划结束,杨锦麟继续到网上查漏补缺。与编辑确定读报内容后,他还会逐条阅读、简评;
  十点一十五分,看报结束;
  十点三十分,化妆,换上他的经典行头——唐装;
  十一点,录播(用杨锦麟的话说,实际上是准直播,基本上是一次过,常常是他读完手中的最后一条稿,节目时间刚刚好);
  十一点三十分,结束《有报天天读》录播,杨锦麟又被拉去做其他节目,直到夜晚收工。”
  …………
  这里记录的不过是杨锦麟平常的一天,只要是工作日基本如此。
  这位来自上海的记者,临走前,由衷地感叹道:“ 杨老师,按照你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强度,在我们那里早就评上劳动模范了!”杨锦麟哈哈笑着,指着一群凤凰同事说:“ 如果按照你们的标准,那我们可能都是。”
  其实,和杨锦麟以及凤凰的伙伴们同样繁忙的,还有凤凰的录音棚,杨锦麟前脚腾出地方,又一拨录(直)播节目马上进场。因此,杨锦麟的节目只能一次过,掐着时间一次性搞定。加上这家伙一旦进入录影状态,就是一气呵成,几乎没有NG过,可能这也算是奇迹。
  记得最多的一天,杨锦麟本人就做过六档节目——刚做完当天的《有报天天读》;接着就是资讯台正点新闻的点评;然后又连着做了两期《周刊点点评》,刚刚走出录影棚,临时又添加了一集《时事开讲》嘉宾。好不容易做完了,资讯台的负责人说,都八点多了,九点档《时事直通车》的点评,杨老师就做完才回家吧。就这样,杨锦麟就像是上了磨的驴子一样,一天连轴转,录制了六档节目。
  

2003年,春天的口水(9)
尽管是忙得昏天黑地,除了做节目之外,杨锦麟这家伙的嘴始终没有闲着。他逢人就说,按照《资本论》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这就是剥削。可控诉归控诉,但看杨锦麟,好像还挺投入似的,乐意这样屁颠屁颠的,时不时又哼上小曲儿,那么地陶醉,那么地乐不可支。
    五、低成本启动,报纸是借用的,连唐装行头也只有上半身
  即使在今天,络绎不绝的内地同行参观凤凰香港总部,所见到的凤凰卫视办公场所之紧凑、简陋,录影棚、直播间之狭窄和局促,一些硬件设施之陈旧,甚至还抵不上内地地市一级的电视台,着实让他们惊诧不已。当然,更令他们惊诧的还是凤凰螺蛳壳里做道场、魔术般的神奇。
  从1996年开张,直到2003年的七八年间,凤凰卫视因陋就简,低成本节目启动,以一个商营电视台模式运作,尝到了甜头,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一如凤凰所标榜的《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风云对话》等诸多谈话类节目。于是,低成本、高收视、高效益,几乎成了凤凰高层在设计、敲定新节目时的模板。
  一档新节目问世,通常内地电视台也会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及审议方案、组建班子,落实预算经费等常规运作,每一环节似乎都像模像样,所谓的“ 大投入、大产出”已然金科玉律。而对于商业运作的凤凰卫视,这方面却显得有些“ 落伍”,奉行的法则依然是“ 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用刘老板的话说,最最好当然是“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凤凰几档高收视的“ 口水”节目,无不是这一“ 法则”的绝佳体现。引用凤凰人自己的话说就是:“ 凤凰灵活的体制,给了我们超乎预料的空间;资源不足又迫使我们‘另辟蹊径’。”
  “ 法则”如此,《有报天天读》只能“ 轻车简从”,低成本、轻启动,以小博大。节目开办时的简陋,绝非内地电视人所能想见;可利用的有限资源,让杨锦麟们捉襟见肘;至于“ 无限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 空空如也”。
  先来说说人员,一档日播节目,直接的参与者包括主持人在内,可怜到区区两个半;直接的资源,无非是每天要读的十几份报纸,还都不是归栏目组专有;就连杨锦麟的一套招牌行头,不过是深圳罗湖商业城的廉价出品,并且歪打正着,废物利用。
  杨锦麟的那些行头,原本是为另一档节目准备的,就因为成本和没有客户的广告投放,节目试播几次就叫停,杨锦麟的唐装反而没有了着落,既然又有新节目,正好用上。新闻类的电视主持人穿唐装出场,又是杨锦麟首开先例。最搞笑的是,一开始时,杨锦麟的唐装都只有上半身,主持节目时,杨锦麟下身穿的不是牛仔裤就是休闲裤。幸好,演播室的镜头只会给到主持人的上身,否则非穿帮不可。而杨锦麟毕竟是杨锦麟,就这样穿着,他依然镇定自若地主持着这样那样的现场直播节目。当然,现在的杨锦麟已今非昔比。现如今,主动找上门来要给杨锦麟量身定制服装的厂家不在话下,而且面料、样式和裁剪都非常考究。说穿了,无非也是想借老杨的名望扩大影响。
  关于《有报天天读》的直接成本,外界曾经有一种说法,满打满算不过是一个不足挂齿的数字(据说迄今为止还是商业秘密)。虽然,这让凤凰的一些人不太情愿接受。但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节目的原材料,即每天读报用的报纸杂志,并非读报栏目组独享,而是多个节目共有,并且反复使用。这种延续至今的“ 传统”,逼得杨锦麟不仅练就了超常的好记性,能在短时间之内快速填满大量资讯,还要沙里拣金,长出一双慧眼。
  “ 现在的凤凰要的是少花钱多办事,最好是不花钱也办成事。”刘长乐津津乐道,近乎开玩笑般,但低成本运作,务实高效一直是凤凰的“ 杀手锏”。《有报天天读》节目一路走来,有波折起伏,也够得上火爆、出彩;但从低成本启动,到低成本运作,同时维持高产出,其运作模式依然是凤凰作风。
  对于资源利用、信息共享,凤凰总是琢磨着怎样使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最少,浪费越来越小。虽然,作为常规,一般企业也都会有所顾及,未见多么奇新;但是,不仅仅作为一种经营管理目标,更提升为一种务实的理念,乃至一种境界,凤凰卫视的创新也在于此。对于凤凰而言,电视栏目或节目开办、淘汰,成本核算和经济收益,才是金科玉律。
  致力于打造大传媒,已拥有多个电视频道的凤凰,通过不同媒体平台的资源分享,除了使自有资源的附加值放大,同时,凤凰花巨资购买国际通讯社等机构的信息,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再利用,这里也包括凤凰订阅的世界各地的报刊资源。对这些资源,杨锦麟充其量不过是每天的第一读者、第一利用者,这些报刊的反复利用、发掘,既符合凤凰巧借外援、资源整合的媒体方略,又是凤凰内部流行的“ 把骨头嚼碎了做节目”的绝佳体现。曹景行在凤凰之所以被称之为“ 影帝”,并不是曹先生连中三元,将电影表演也一网打尽,而是作为凤凰评论员、节目主持人,他影印资料数量之巨,无人企及。此“ 影”非彼“ 影”也。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03年,春天的口水(10)
尽管《有报天天读》早已不是开办初期的捉襟见肘,时至今日却依然维持着低成本运作。如今,越来越多的报刊,期望自己的版面能出现在电视上,希望能借凤凰卫视、杨锦麟的金口,更广泛地传播,并以此为荣。记者、编辑们如此,老总们也概莫能外。杨锦麟似乎富裕起来了,内地包括东南亚等越来越多的主流报刊,往往抢着在完成报纸清样的第一时间,立刻通过网络发送给香港的杨锦麟。杨锦麟成为了越来越多报纸名副其实的第一读者,凤凰卫视也因此拥有了国际、国内间更广泛的纸媒资源和信息通道。
  “ 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资源策略、拿来主义,着实让凤凰获益良多,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彰显特色的改造、为我所用的整合,凤凰总是有自己的办法。有人戏言,凤凰节目是“ 剪刀加口水”,《有报天天读》更是如此。但真能把一档节目做到有人追捧,下午一点按时守在电视机旁,非要等着这道“ 饭后点心”才心满意足,怕是单凭口水哗哗无论如何也喷不出来。
  “ 你可以不读报,但你不能不听杨锦麟读报。”看似简单的电视读报,被颇权威的媒体推举为“ 年度电视节目”,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电视读报的节目类型,只是凤凰诸多资讯集锦类节目的其中一档。《凤凰早班车》、《媒体大拼盘》、《时事直通车》、《新闻点点评》等等,不外乎都充当着二传手的角色。对于并不新鲜的资讯,对于大同小异的节目类型,杨锦麟只能用自我鲜明的个性区隔着相互的重叠,在似曾相识之间烙下深深的杨锦麟这家伙的痕迹。把握火候、拿捏分寸之间,个人魅力、风格特征,杨锦麟把信息传播变成了最具个性化色彩的风格传播。
  然而,低成本运作始终是一把“ 双刃剑”。
  作为一个商业电视台,成本低廉既是相对弱小时面对惨烈竞争,维持生存、精打细算的应对策略,但多少也带些迫不得已。同时,低成本、小制作,也使得凤凰迈向所期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媒体进程,尚需假以时日。
    六、一月下来,《有报天天读》二度加时,扩充营业
  时常也会以人生规划、经营之类的理念灌输提点后辈的杨锦麟,从小就不乏对未来的种种憧憬和向往——即使在他仅读了几个月的初中,就奔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岁月;在他终于病退回城,当起街道临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