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锦麟这家伙-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一个视角,一扇窗户
  句容总是在发展中,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每次来都有惊喜,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杨锦麟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访句容,点评“ 句容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官员的执政理念、施政能力令他钦佩。在他看来,执政者用心为民,这是“ 太平盛世的象征,是民心思进的表现”。而不到两年的时间频频光顾同一个地方,这在杨锦麟也是绝无仅有的。除了杨锦麟已经和当地人结下不浅的交情,杨锦麟还有一个小小“ 私心”,作为媒体人,他想把句容当作是自己观察内地基层情况的一个长期考察研究对象,他希望为自己多开一扇窗。
  作为生长在内地,而今又生活在香港的职业媒体人,充分借助香港的舆论平台,杨锦麟的确有着被内地同行羡慕的言论空间。在第三次从句容回香港所做的一期电视节目中,杨锦麟把自己熟悉的句容和同样是在江苏却颇具争议的宿迁“ 仇和现象”做过一个比较,“ 仇和现象”或者说是“ 宿迁现象”,不仅引起过内地媒体的关注,海外华文媒体也同样给予过极大关注。
  应该说,杨锦麟要比较的这两个现象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的,其实是在一个大背景、大氛围之下的。“ 我很想把这两个有争议的现象跟我所掌握了解的句容现象做一个比较,从这个比较,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发。我想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情,特定的政治制度下,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但这只是一个外部原因。最关键的还是执政者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理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句容现象,了解内地的一扇窗口(4)
杨锦麟继而谈到,从江苏句容的现象和经验看,真正以人为本,是这个六十万人口的县级市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但当人们再看看另一种现象的时候,则又面临该如何拿捏执政为民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点都相似,结果却不同。杨锦麟退而检讨,仇和,包括山西的吕日周,他们可能是先行者,个人勇敢的行为,前驱的行为多一点,他们缺少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一种共识。在推动本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务实的眼光,妥协、宽容的战略思想,有一个短中长期的规划。
  杨锦麟强调“ 句容现象”是一个整体的,不是某一个人,不是市委书记、市长个人的,而是一个团队。也就是当市委书记带头人有这个清晰的理念后,带动了整个团队、整个群体形成共识,而这个共识老百姓接受,老百姓乐意接受又使得主要的负责人倾尽心力,倾注心血。所以,杨锦麟概括,句容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已经形成了氛围,而这个氛围体现在服务,对民众的服务,包括对外资的服务。这个氛围就是充满自信,要做就做最好的。
  节目中,杨锦麟还提到传统道家哲学的中道思想,他认为句容现象很重要的内核,即中道思想——兼顾乡情、国情、事情、民情,协和关系、减少摩擦、争取共赢,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句容原来的一个市长做儿歌、做童谣,致富歌、创业行,给老百姓唱,琅琅上口,杨锦麟认为这虽然是一种教化,而这种教化会变成一种驱动力。杨锦麟试想着,像句容这样的县中国两千多个,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像这样来做,他相信中国的经济建设、长治久安一定有保证,而一个稳健的、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指日可待。
  

触电的感觉真奇妙(1)
  一、电视具有真正的家庭日常性,不经意间,杨锦麟成为家中成员
  2002年末,第一次赴句容回到香港后不久,杨锦麟成了靠嘴吃饭的人,居然还吃得有滋有味。
  杨锦麟发现,与自己从事多年的报刊相比,电视这玩意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明显之处在于,它扎根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轨道中,随处可见,既是一个打扰者,也是一个陪伴者、抚慰者;既告诉人们方方面面的信息,也会误传,它的彻底性在于它俨然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此,有人称电视为家用媒体,可见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果说,阅读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仪式成分,而看电视或者几乎只是听,更多是一种娱乐放松消遣,电视俨然家庭一员,一位陪伴者。
  传播学理论认为,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带到家里来,这既改变了公共领域,也改变了家的领域,现在,一个孩子甚至在不会过马路之前,电视已经带他周游世界了。电视能够而且确有力量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与日常习惯,电视甚至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闲话和谈话的源头。这一点,杨锦麟自己的读报中都不乏例证,他的许多话,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语的开始。他点评到的内容,观众多信以为真。
  某次读报,谈到中国人普遍地发福,肥胖人群比例大幅度增加。杨锦麟说,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1世纪中国人民胖起来了。这句话立即在坊间流传,成了人们新的口头禅。一次,杨锦麟在节目中说了一句,有本“ 毛主席语录”听说卖了十万元,马上有观众推荐自己就有杨锦麟说到的那一种,还有八万八千字的,林彪签字的等等,让杨锦麟帮着询价找买主。还有的则借机推介自己收藏的《康熙字典》,说是共三十八本,道光五年的等等。
  还有一天,杨锦麟读报说,据某报报道,成都人懒散、比较会享受之类的,节目播出后,当地媒体报道变成了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贬低成都人云云。恰好之后不久,杨锦麟去了成都,不少人向他讨说法,希望他给成都人正名……这样的例子,在杨锦麟短短的读报生涯中实在不胜枚举。而此之前,作为学者的杨锦麟,数百万字的大部头,还从来没有引起过这样的关注与热烈反响。
  在凤凰早期,乃至之前的台湾中天卫视,杨锦麟主要是作为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在谈话,有具体的交流对象,有问有答,彼此之间常常交锋,思想、观点撞击出火花,灵感也会突然爆发。主持《有报天天读》,这一切完全不同了——坐在演播室里的只有杨锦麟自己,伴随他的只有冰冷的摄像机,杨锦麟成了给摄像机读报的人,这与他以往习惯了的谈话节目大不相同。
  杨锦麟很快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电视的传播过程,既然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建构观众的场所,作为主持人,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恰当的表达方式形成为一种技巧,面对镜头,杨锦麟试图努力地在自己与镜头之间建立一种默契。他把镜头当成了倾诉的对象,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你喜欢他、他也欣赏你的人,力图把自己亲切、自如地展现给对方。既为满足作为媒体人传播信息、言论责任的宣泄快感,又为观众搭建起获得资讯的平台。
  经常出现在观众的客厅、卧房甚至厨房,久而久之,杨锦麟俨然其中的一员,有意无意间参与着观众的家庭日常生活,撩拨起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今,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已是电视大众传播和杨锦麟名人效应的混合体。杨锦麟以平易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把他的意见观点带进每一个收看电视的家庭。双方的对象感都会因此亲切而真实,这种真实的错觉使受众有一种在自家客厅里就能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的现场感——观众因为受到尊重而获得心理满足,因而会更乐于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就意味信息传播效率的提高。
  如此说来,电视造就了杨锦麟,他则成就了一个节目的声名远播。久而久之,杨锦麟成为家中颇受欢迎的一员。在家里,习惯了每天要听听老杨说些什么;有事情发生了,更想听听老杨怎么说。于是,杨锦麟的粉丝也成了家庭中最不分年龄层次的人,几乎是全家总动员。
  “ 出名要趁早。”“ 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是一句张爱玲的名言,也是她的一个情结。世俗的进取心,让张爱玲对出人头地、大红大紫抱有一种从不掩饰的急切渴望。这个奇女子甚至在她成名还没有一点影子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设计过成名后的盛景,并沉醉其中,尽情地品尝出名的喜悦。
  杨锦麟虽然是以“ 电视新人”出名,但这位新人的世俗年龄,按照内地标准真可谓大器晚成。两者相比较,对出名、对“ 文章是自己的好”的无比享受,异曲同工。写作对于张爱玲而言并非索然寡味,写的时候非常高兴,写完之后简直就是“ 狂喜”。对着自己的满盘花果,张爱玲是绝对的满心欢喜,喜不自胜,而且从不掩饰,这一点上,杨锦麟同样如是。毕竟,这也是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和成果。
  每天清晨,杨锦麟六点准时赶到公司,水顾不上喝一口,厕所来不及上,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做着各种准备,一直到上午十一点节目录制完毕。享受完这个过程对杨锦麟来说还不算完事,下午一点,他铁定还要坐在电视机前,当一回自己的观众,一边看一边自我陶醉,手舞足蹈地为电视屏幕上的杨锦麟喝彩,大叫过瘾过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触电的感觉真奇妙(2)
北京有一位叫陈牡的听众,撰文写道:“ 凤凰卫视出了个杨锦麟实在出乎我的预料。‘非典’肆虐,上中学的儿子停课在家,单调寂寞的生活里,‘天天读’成了儿子惟一的乐趣,每逢周末,‘天天读’暂停,儿子就会垂头丧气地叹道,没有杨锦麟的日子该怎么过?一个桀骜不驯的中学生会被一档读报节目吸引。”他感觉很纳闷,儿子的理由是,“ 他的口才好,长相中正仁和,而且还在‘天天有话’栏目中教英语”,在陈先生看来,杨锦麟的英语发音不那么准,但儿子全都记牢了,于是,老子和儿子一起成了杨锦麟的拥趸。
  “ 首先是杨锦麟的真诚打动了我。读到大快人心的消息,他会大声叫好;媒体揭露腐败现象,他恨不得拍案而起,猛烈抨击。生灵遭涂炭时,他更是激动难抑。他的叫好、他的拍案、他的抨击,是一个媒体人正直、善良之心的真情流露。杨锦麟的机灵也是他主持风格的一大特色。譬如,他讲到一些敏感问题时,不太好直接批评,他就说‘ 真是……哈哈,哈哈’,有些敏感时事,杨锦麟报道后,不加任何评论,而是让观众‘ 姑妄听之’。”
  在这位看来,最有意思的还是杨锦麟的幽默,或让人捧腹,或让人哑然,每天都有包袱抖给观众,让人乐不可支。一次,他说:“ 自从‘非典’发生以来,农村中有两种人特别活跃,一是巫婆,二是神棍。”讲到台湾有人把胸罩当口罩卖时,他把两只手在胸前比划了一下,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说到###的儿子在抗“ 非典”中表现不佳,杨锦麟又说“ 这个阿扁的儿子真该贬一贬了”,还建议杨锦麟编一本《杨氏幽默笑话集》。
  “ 不知道是《有报天天读》让杨锦麟出名,还是杨锦麟使得《有报天天读》成为内地电视台竞相克隆的节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杨锦麟是最适合、最会读报的人。”2003年电视之最,最有贡献的节目——《有报天天读》。
  杨锦麟的聪明是属于那种捷才型的。观众还有作诗评价的:
  妙语连珠点要闻,警言斩铁论原因;
  传媒载体篇篇旧,出口成章句句新。
  谈笑风生迎厉鬼,雷鸣电闪送瘟神;
  唇枪舌剑凰中凤,铁嘴钢牙让锦麟。
    二、电视是自我陶醉的,也是供人分享的
  电视是自我陶醉的,对曾经的报人杨锦麟而言,尤为是之。
  在国外,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往往都有过当记者、做编辑的经历,外形上往往是头发花白的智者形象。CBS《晚间新闻》著名的主持人沃尔特·凯特就是在四十六岁时,即转入CBS的十二年后,才走上电视新闻评论员岗位的。至于年龄,电视主持人的行业则更像是专为有年龄者甚至长者而设的。白发、银发主持人比比皆是不说,许多大牌主持更是一二档节目,可以坐镇二十、三十年之久。他们是自己节目的化身,也是众多痴迷者的偶像。
  就杨锦麟的电视从业经历而言,即使在今天,对内地电视媒体而言仍是不多见。杨锦麟常常自嘲,按照内地的标准,自己在电视台能混上个看大门的已经该要烧高香了。为此,他十分看重这份由电视带来的观众迟来的爱,力求给观众最好的回报。对此,他十分地享受。
  所有媒介都是人体自身的延伸,正如收音机扩大了人们的听觉范围,书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杨锦麟的读报,则是通过收看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