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侍猓硇耐度氲秸蕉分腥ィ蛔詈蠡沟糜醒侠鞯闹贫龋荒芩荡蜃耪滔牖乩淳突乩矗⒘斯γ蝗私保绷颂颖蝗顺头!
只有这三条都做到了,才能保证战场上士兵的士气,不会因形势不利而溃散。
以我国抗美援朝为例,思想教育那就不用说了,死了都光荣。后勤保障那也没得说,当时逃兵光荣可不是光说说的,老婆都受“军婚”这顶大帽子保证着,家里更是处处受照顾。战场纪律,虽然我们没宣传,但据我所知,是非常严格的。百万大军,要说没有一个想当逃兵的,那不可能,但逃跑之前还得细思量逃兵的代价。战场上逃的,杀无赦;平时跑的,抓回去受处分;当时没抓住的,回去后再处理,总之这一辈子也让你消停不了。
无比高涨的士气,对战争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志愿军正是凭着这股“气”,才能与强大的美军抗衡中,不落下风。
唐军中有这一股“气”吗?当然没有,如果有的话,安禄山早就被灭了几回了。
那十万“天武健儿”本来就是一个笑话,玩个杂耍斗个乐还行,真打仗怎么能比得上长年与外族作战的叛军。
新招募的唐军则更加不堪,不仅是没有经过训练,更主要的是缺少战意。经过了长年的和平,未真正从战乱、生死困境中走过,又怎知和平的珍贵。安逸的生活令人难以清醒认识到国家机器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有钱、帛为引,不知又能有多少人前来应征。
应征入伍的兵士,虽然有 为国效力的想法,但大多并没有“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的觉悟,何况还有一些全是为了玄宗从库府出拿出来的钱帛。
一场仗下来,一旦败退,立即兵败如山倒。还是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紧,这兵荒马乱的,难道还真得以为国家为自己照顾家小?况且乱世之中,军纪不严,出现逃兵也只是听之任之(还主将都逃,又怎么来约束小兵)。既然当临阵逃脱不受罚,那当逃兵也是无奈,大不了仗打完了我再应征。所以才有这种怪现象:一万兵打了败仗,只余下三五百,但收拢残兵后,又扩充到七八千。
相对来说,叛军的军事素质要高得多,尤其是安禄山的范阳兵。跟随安禄山多年,军纪严格,并且老家未遭兵祸,没有后顾之忧。而郭子仪、李光弼出兵攻打范阳的计划,主要目的就是让这些范阳兵有后顾之忧,无法全力作战。一旦父母、老婆孩子落入危险之中,在兵士的眼中,安禄山的皇位重要,但也比不过家人的性命。
郭、李二人兵攻范阳,安禄山军心动摇之下,必定难以攻下潼关,十有*会回打马回老家。潼关守军可趁势追杀,叛军必乱。安禄山即使通过河北的强力堵截,也必是兵力大损。范阳的唐军再以怀柔的手段,鼓励叛军归降,安禄山成孤家寡人,叛乱可定。
当年楚霸王如此英武,仍败在四面楚歌之下,何况安禄山。
可惜郭子仪、李光弼计策虽妙,但玄宗并没有采纳,他仍沉浸在彍骑、天武军英雄的臆想中,一心想正面堂堂正正地打败安禄山。
战机不等人,当郭子仪心急火撩等候玄宗的命令时,出大事儿了:潼关失守、长安危急。
第三十六章 将相不和(1)
自哥舒翰守潼关后,天下稍定。安禄山把主要精力放在称帝上,只是派儿子安庆绪来打了一次潼关,连大将崔乾佑都打不下来,何况小儿安庆绪?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
潼关虽然占据易守难攻的天险,但唐军内部并不平静。主将哥舒翰是被玄宗从病床上硬调来的,来到军营还得照样养病,就把军玫大事都委托给田良丘处理。田良丘此人当个副手还行,独当一面就差了许多,自己往往做不了决断,于是让王思礼统领骑兵,李承光统领步兵。
王思礼是哥舒翰手下的爱将,而李承光则是杨国忠一系的,这两位武将来自两个阵营,根本做不到团结一致。相互争权之下,连军令都无法统一,往往让接到两位将军命令的下级军官无所适从。
哥舒翰治军一向严厉,这也是他善于打硬仗的依仗。不过哥舒翰这种不考虑客观环境的做法有点刻板了,这潼关兵可不比陇右、河西精兵,全是新兵蛋子,松散惯了,宜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现在还没跟敌人血战,因为犯点小错误,就挨上自己人的鞭子甚至丢掉性命。许多士兵个个气愤难平,士气低落,哥舒翰严厉治兵的做法倒起了反作用,令原本没多少战斗力的军队更加不堪。
哥舒翰还不知道目前的困境,自以为占据潼关险要,进攻不足,但自保绰绰有余。他在守城、养病的同时,趁着皇恩正隆(为进一步安抚哥舒翰,玄宗又加封其为左仆射、同平章事),还有时间去算计一下与自己有隙的同僚安思顺。
安禄山叛乱一起,朝中最先倒霉的是安思顺,被玄宗从朔方节度使上拉下来,任命为户部尚书。
天宝十年的时候,高仙芝大破石国,曾被初宗又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以代替安思顺。安思顺听后,暗中让一群胡人用刀割掉耳朵、划破脸皮这种极端的方式请求留下自己(这行为,够极端血性),玄宗无奈之下又下制书仍让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这一次安思顺知道别说找人去割耳朵,就算是割掉脑袋,玄宗也不会更改命令,于是老老实实上京赴命去了。
从节度使到户部尚书,品级虽然没降,但既然皇帝起了疑心,这户部尚书恐怕也坐不稳当,改日被贬是肯定的了。
只是他没有想到,有人要置他于死地。
哥舒翰究竟与安思顺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无从知道。安禄山拍着桌子骂哥舒翰时,安思顺也没有帮腔。想来是两人在军中时,结了仇怨。
哥舒翰故意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让人假装送信,然后在潼关城门口抓住此人,献给朝廷,而且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玄宗杀了他。
安思顺知道后,当即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拉关系,找到国舅杨国忠,希望他能在皇帝前面解释清楚自己的冤枉。
说实话,哥舒翰采用的诬陷方法看似高明,其实并不值深究。
抛去安思顺曾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欲反的事,如果他真有反意,就绝不会在安禄山已反的情况下回京城,而是趁安禄山作乱,以朔方兵直奔长安。就算指挥不动朔方军,也不会跑到京城来自投罗网。一个不受信任的户部尚书还能折腾起多大浪来?
玄宗估计也不会单纯地完全相信哥舒翰的话,但手中重兵都在人家手中呢。如果不承认安思顺造反,那就是说明哥舒翰拿来的信是假,事情更难处理。
在哥舒翰和安思顺面前,玄宗选择了哥舒翰(也只能选哥舒翰)。
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太仆卿安元贞都因此事被处死,家人被流放到岭南。
哥舒翰在听到安思顺的死讯时一定非常高兴,但他不知道,诬陷安思顺这一举动,给自己给大唐带来了天大的祸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十六章 将相不和(2)
哥舒翰这次的做法有些逼宫的意思,他的请求皇帝不答应都不行。他的这番作为,肯定会令玄宗反感。另外也无意中可自己结下了一个潜在的仇人:杨国忠。
杨国忠本以来安思顺被冤枉之事如此明确,再加人自己从中说和,安思顺即使官位不敢保证,但命是肯定能保下的。最后结果证明自己只是做了一阵无用功,哥舒翰已经远脱离自己这宰相所能控制的范围。
杨国忠感觉很失落,本以为自己是皇帝唯一最倚重的人物,结果又多了个哥舒翰。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还是在百官中的威望,今后都要对哥舒翰有所防备。
安禄山起兵号称是清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只是拖词,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认为如果没有杨国忠,安禄山未必造反(这到有可能)。有人提议杀掉杨国忠,以平息安禄山的叛乱。
这种观点就有点简单化了,如果在安禄山造反前杀死杨国忠还说得过去。现在安禄山既然已经反了,再杀杨国忠也与事无补了。汉朝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义的“七国之乱”,把晁错杀了,乱也照样继续。
也有人认为应该学汉景帝,把杨国忠杀掉,令安禄山的叛乱失去大义名分。王思礼就劝哥舒翰道:“留兵二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杨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哥舒翰听后,未置可否。
这么重大的消息,有人知道后立即报告给杨国忠,杨国忠听了吓个半死。以现在哥舒翰的位置,如果真要回来杀他,玄宗都未必保得住。
不过王思礼的提议胆子也太大了,十几万重兵跑到京城把宰相杀了,如此激进的行为,这与造反何异?哥舒翰听后还“心许之,未发”,有些难以令人相信。
还有一种记载,说王思礼秘密告诉哥舒翰,让他上表请诛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王思礼又提议派三十精骑返回长安,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来杀。哥舒翰仍是没有答应,只是说“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由此事可以看出,王思礼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哥舒翰常年这朝中重量级官员,考虑得要深远一些。即使杨国忠再该杀,但依玄宗的脾气绝对不会现在动手,否则那就是向安禄山的妥协,他李隆基还真拉不下这个脸来。
再者,安禄山都已经称帝了,你杀了杨国忠,难道安禄山就会再俯首称臣?就算他愿意,玄宗也未必同意啊。
还有,杨国忠除宰相外,还有一个身份:皇帝的大舅子。你能杀得了杨国忠,还能杀得了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即使成功杀了杨国忠,整天遭贵妃娘娘惦记着,早晚得不了好。
并且哥舒翰现在身份非常特殊,天下安危一手掌握,如果他提出斩杀杨国忠,和逼宫无疑,也就是哥舒翰本人说的“乃翰反”了。
即使哥舒翰丝毫没有反心,但王思礼曾向他提出斩杀杨国忠的建议不假,并且这保密工作还不咋地。或许哥舒翰认为自己光明磊落,没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儿。
不过话落到杨国忠耳里,不能不令他心惊胆战。再加上有人在旁边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向杨国忠说“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京城,您不就危险了吗!”
杨国忠又惊又吓,无奈之下奏玄宗说:“现在潼关虽然有大军把守,但后无援兵,一旦潼关失守,京师就难保,请求挑选牧马的士卒三千人于禁宛中训练,以应付不测。”玄宗同意,于是就派剑南军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于灞上,命令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
不过就以再满打满算的一万二千人,如果哥舒翰非要取杨国忠的头,这些人下真挡不住。杨国忠或许是寻个心理安慰吧,至少哥舒翰派三五十精骑是不可能把自己劫走的,或者这些人能用来提前报个信啥的。
哥舒翰见这架势,知道杨国忠对自己有了别的想法,也是心中害怕。
总之现在两人就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家里的,害怕外面那位打回来要了自己的命;在外的,害怕家里的那位以阴谋相害。
将相不和,历来是兵家之大忌。正是因为将相不合、内外猜忌,造成了下一场关键之战的悲惨败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七章 潼关失守(1)
元帅与宰相之间的矛盾,调解人只能是皇帝。把两人拉在一起,说和一下,情况必定得以缓解,不管怎么样,杨国忠总不会和安禄山一样一言不和就和哥舒翰对骂吧。
玄宗也很无奈,现在叛军大军压城城欲摧,总不能在关键时刻把主帅调回来吧。何况哥舒翰既然起了害怕之心,未必敢回来。
事儿,就只能先这么拖着吧。
就在杨大宰相考虑着,这停在灞上的区区万人是否是能让哥舒翰收敛些、自己是不是再搞些其他防备措施时,哥舒翰先行动了。
哥舒翰先上表玄宗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于潼关军队统一指挥,然后把灞上守军的主将杜乾运召到潼关,找个借口把他杀了。
哥舒翰这次行动虽然强悍,但有些鲁莽了。
虽然和杨国忠有矛盾,但终究不宜摆在明面上,以后还缓和的余地。而这杀杜乾运,如同在杨国忠脸上明着煽了一巴掌,彻底把杨国忠放在敌人的位置上。同时也是拥兵自重,暗地给了玄宗一个难堪。
杀安思顺、杀杜乾运,把哥舒翰睚眦必报的特点表露无遗,同时也令玄宗一再忍让,逐渐失去唐皇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