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危机时刻,李隆基恰逢其时站了出来,以其精明的头脑、果断的措施制止了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提到李隆基的功绩,大家都会想到“开元盛世”,依我看来,他还有一份巨大的功劳,就是彻底消除了武则天带给来的不利影响,扭转了8年来的朝廷*,
无数世人睁大着眼睛,盯着李隆基,看这位睿智的皇帝能否治出一番盛世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史上最强盛世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在结束了混乱的政治局面后,李隆基任用贤能、改革吏治,短短数年间,天下大治,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史称“开元盛世”,并且持续了足有29年。
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为当时世界之冠,国际地位还要远超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贤皇良臣,创造了许多个所谓的“盛世”。当皇帝的稍微有点成绩,老百姓们就感恩戴德,山呼万岁,或被强迫喊“盛世、和谐”之类的马屁话。
这些“盛世”、“之治”里有点真材料的有: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开皇之治(隋文帝)、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仁宗之治(宋仁宗)永乐盛世(明成祖)清朝的康乾盛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
除以之外,还有一些名不符实的武帝盛世(汉武帝)、元和中兴(唐宪宗)、大中中兴(唐宣宗)、咸平之治(宋真宗)等,而大明朝更是有一半的皇帝和“盛世”、“之治”沾边。
就算是大家公认的“盛世”,大多只是某一方面强大,或经济发展较好(文景之治、仁宗之治),或军事强大(开皇之治),或天下方定、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当然也有全面发展的(开元盛世、永乐盛世)
在这些“之治”或“盛世”里面,没有任何一个都及得上“开元盛世”的成就,我们不能因为紧接而来“安史之乱”的黑暗就抹杀了曾经存在的光明。
政治上,结束了太平公主乱政,任用贤臣,改期吏治,政治稳定;
经济上,《通典》中记载:“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可见当时百姓仓粟充实,物价廉宜,交通方便。
军事上,收复陷于契丹的辽西12州,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文化上,毫不夸张的说,玄宗期间,是我国文化高峰的理想时代,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峰。书法中的“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宗元)听说过吧,阎立本、吴道子(“画圣”)听说过吧,,甘肃敦煌莫高窟听说过吧。这算你是文盲,“唐诗”总听说过吧。不错,这些成就都基本是在唐玄宗时代形成的。
外交上,无论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西亚人,使者多多(这可不是八国联军,都是来学习或是朝贡的。)
杜甫有诗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盛世之景,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经常把“开元盛世”与“康乾盛世”查提并论,我认为两者根本没什么可比性,“开元盛世”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全部站在当时世界的巅峰。
而“康乾盛世”呢?
军事上,尼布楚条约是康熙初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是雍正年间签订的,这两个条约均割让了部分领土。典型的以土地换和平。
政治上,康乾时期加强了皇权专制,皇权集中要远大于以往朝代,举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决断(偶尔太后也垂帘听政)。
文化上,康乾时期的文化特色就是文字狱,简直就是文化的倒退。
外交上,闭关锁国,还自以为天朝上国,梦想着有人前来朝拜。
这是什么“盛世”,不过几个人锁在屋里拍拍脑袋自欺欺人的事,反正文字狱了,谁敢说三道四提不同意的观点,杀掉就是了,
…
开元盛世的取得以及后来安史之乱的兴起,都带得明显的李隆基特色的烙印:用人不疑。
在开元期间,玄宗的看人的眼光还是很毒的,看他前期任用的几位宰相,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任用的将军: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或统军出色或勇猛过人;就算开了封大将军先河的太监高力士,也非常有才能。
并且玄宗敢于用人,把大权放在下边人的手中,不会如同武则天一样动不动就杀大臣。张说素与姚崇不合,玄宗欲提姚崇为相,张说数次向玄宗上疏阻挠,玄宗坚持任姚崇为相,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姚崇死后,玄宗又把张说调回中央,任尚书令。武将王忠嗣曾同时任四镇节度使,统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马。
当然也正是他的坚持疑人不用的原则,最终吃了安禄山的亏。
在网上有消息说,目前是我国继“开元”、“康乾”之后的第三个盛世,号称“锦涛盛世”,面对这种人,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啥也不说了,啥也说不出来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二章 郭子仪与李白(1)
“一生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
这是昔日女诗人汪小蕴,在论史诗中有关郭子仪的名句。前半句是说郭子仪的名声超过了李光弼,后半句是说他有位千秋知己叫青莲,这青莲,当然就是号“青莲居士”的李太白了。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诗中之仙”之称。不仅才华横溢、狂放不羁,并且还传闻剑术出众。他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近百首,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顽童,无人不会背上几句。
具有传奇故事的大将军和诗人,我们当然盼望着他们之间的相遇能发生动人的情节。
李白的诗作往往是一气呵成,恣肆汪洋,潇洒奔放,绝不是枯坐家中苦思而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建立在李白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上。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他也可以算是半个旅行家。李白与郭子仪的初次相遇,就是在他的游历至并州之时。
关于李白与郭子仪的相遇,也有好几种说法。最早的记载是裴敬所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中:李白行至并州(也就是如今的太原)时,认识了当时行伍之间的郭子仪,并且直观地认为他一定是个人才,事实上也证明了李白眼光极为准确。
当时郭子仪违法,要受刑责,已经较有名气的李白出面免了郭子仪的处罚。或许在当时的李白看来,只是举手之劳,说不定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忘记了。但就是他这次的义举,在不久的将来救了他一命。
对于两人的初识,《新唐书》等其他比较严谨的史书直接借鉴了裴敬的说法:“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则更为详尽。如《学圃萱苏》所记:李白是在唐代名将哥舒翰帐中见到郭子仪,称其为“此壮士也,目光如火炯人,不十年当拥节旄。”,于是多次代他脱刑责,并且哥舒翰因为李白对郭子仪的赏识,把他封为牙门将。
看来李白不仅诗作得好、剑舞得好,连观人也很有一套。
如果两人仅仅是平淡地见了一次面,也就没有任何传奇性了。
郭子仪后来果然如李白所料,因屡立战功,不断迁升,至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在平息安史之乱中,屡立奇功,成为大唐中兴功臣之首。
而李白的仕途则每况愈下,在他当供奉翰林时,恃才放旷,在一次酒醉之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深以为耻,在他的诗中断章取义向杨贵妃大小报告。说李白的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把杨贵妃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
玄宗要给李白加官时,被杨贵妃阻止。李白知道自已的性格必定不为皇帝身边的人所容,更加放纵洒脱,向皇帝恳求回山,皇帝赐了金银后放还,从此后李白云游四方。
不过李白作为旧时代的文人,虽然受不了官场的束缚,但也并非视功名为粪土,骨子里还有“学而优则仕”思想。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由诗可见当时李白生活十分落迫,不知是否后悔当日在皇上面前的桀骜不驯。
他曾趁着月色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就穿着以往的宫廷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看来他对做官还是有所向往。
以李白的才名,想做官是很简单的,但他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中站错了队。是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加入永王李遴幕府。永王涉嫌反叛唐肃宗,兵败之后,李白作为也是违反作乱的一员身陷囹圄、朝不保夕。
自古以来,“谋逆”都是重罪,一代诗仙李白面临杀头的危险。
在这紧要关头,曾有一面之缘的郭子仪,得知消息后出面解救,甘愿以其官爵为李白赎罪。郭子仪当时任左仆射兼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是皇子挂名),唐肃宗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免了李白死罪,改为流放夜郎,“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至此,两人上演了一部堪称完美的慧眼识英—…从刑犯到将军—知恩图报的经典传奇喜剧。
不过,你如果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就会觉得这段故事编得实在有些离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郭子仪与李白(2)
李、郭两人是千秋知己,但在李白的诗作中,却没有只言片语是关于郭子仪的。只有一场酒交情的县令,李白都写了“桃花潭水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赠,对自己的千秋知己却给白纸一张,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后来李白身处狱中时,大难临头,向宋若思、崔涣等献诗送赋,而对于有救命之恩的离子仪反而毫无所求。从官职上看,当时崔涣任江南宣慰使,宋若思任御史中丞,而郭子仪已经是司空兼关内河东副元帅,是当时最大的官,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郭子仪要远远大于崔、宋两人。
李白偏偏放着手握大权的“千秋知己”不用,而是去求他人,岂不怪哉。
我们翻过头再看两人相遇的时间。
从两人的履历来看,郭子仪生于登封二年(公元697年),仕途一帆升迁,自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武举后补左卫长史,至天宝八载,已担任安北都护府左卫大将军。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比郭子仪小四岁,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而他到太原时,是公元737年以后的事情。
如果郭子仪犯法时是少年(一说是20岁),那时的李白才16岁,还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能力为郭子仪开脱罪责。
李白、郭子仪两人的相遇,《旧唐书》中并没有只言片语。
再者,传说李白令高力士为之脱靴,这也是不可能的。
高力士何人也,他不仅仅是个宦官,还是李隆基的挚友、帮手,前面所提到的铲除韦氏、李隆基登基、诛杀太平公主,高力士全参与了。如果不是因为他是个宦官,估计李隆基能让他当个宰相干干。
不能因为高力士缺少下半边就轻看他,他也是在天宝年间,玄宗认为天下大治而得意忘形时敢于说上几句真话的忠臣。高力士当时受宠之盛,连皇子都要称“阿父”。
李白虽然才气纵横,但在玄宗眼中,必然没有高力士重要。所以我更相信《旧唐书 李白传》中所说:“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从中来看,李白这性情中人,未免有些轻浮了。醉倒在大殿之上也就罢了,还说些醉话让朝廷高官为他脱靴(高力士是三品的大将军)。玄宗爱惜他的才学,并没有处罚他,只是“斥去”就完了。
李白是位伟大的诗人,但并不是一位政治家,这次的逐出大殿对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否则我们恐怕也看不到这么多想落天外、肆意汪洋的诗篇。
既然没有当初的慧眼识英雄,当然也没有后面的投桃报李。也有人认为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