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第一商人”的魅力所在!
第三部分 缔约立富致富的早期教育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但却是要从小培养的。”
——《羊皮卷》
犹太人里面巨贾富商辈出,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众多,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外,还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犹太人从小就注重财富的教育,尤其是对于投资的教育是世界闻名的:他们会给刚满周岁的小孩送股票,这成为他们民族的惯例。尤其是在今天聚集在北美的犹太人更是这样的。
小孩3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的时候,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7岁的时候能看懂价格的标签,以培养他们“钱能换物”理财观念;8岁的时候,知道他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储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10岁时候,懂得每周节俭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使用;11岁至12岁的时候知道从电视广告里发现事实,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这样,他们很小就知道金融等方面的知识,稍大一些他们就对金融很了解了。这也许就是犹太人在金融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原因,他们一直垄断着世界金融行业,和他们的这种对钱的敏感有着天然的联系,难怪人们说犹太人是“天生的金融家”。
人们还说,犹太人天生就会做生意,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那些犹太人大亨的在年轻时,很多人都知道怎么赚钱。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从小就接受了财富的教育。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他们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的几个孩子。他的父亲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助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10平方米的室内卫生可以得到半美分,打扫10平方米的室外卫生可以得到一美分,给父母做早餐得到12个美分。他们再大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给他零花钱了,告诉他如果想花钱,就自己挣!
于是他到了父亲的农场帮父亲干活,帮父亲挤一头奶牛,跑运输,包括拿牛奶桶,都算好账,他们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给量化,他把自己给父亲干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记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洛克菲勒6岁的时候,他看到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是他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附近的农民邻居。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亵渎了神灵,而他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的经商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一定准时去讨要,毫不含糊地收回53.75美元的本息。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的敏感帮助了洛克菲勒事业的一帆风顺,甚至他一生中重要的几次行动和日后的经营风格在他早年就能看到端倪。
到了洛克菲勒成名之后,他也把这套办法交给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切或者特别事情。
有一次,他15岁的二女儿玛利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等他回来了,知道了玛利亚进过他的公司,惹得他居然在家里少有地大发雷霆。这就是洛克菲勒式的教育方法,因为他要让他的子女们知道一切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自己的成功,而绝不要因为自己是富翁而让他们有任何的依靠。在他的家里,他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自己的妻子做“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家务做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他的整个家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这些都培养了犹太人最早的赚钱本领。要想拥有金钱,不但要学会赚钱,同时还要学会理财和节俭,学会“开源”和“节流”两套本领。
洛克菲勒还让他的孩子们学着记账,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的时候必须记下每一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而且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美分。洛克菲勒的这种询问孩子花消,但是绝对不干涉的政策,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他们的父亲看。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被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则只有喝苦咖啡了。如果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等父母的发放了。经过这样的几次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如果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有关财富的教育让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积攒了重要的经验。
而再看看别的民族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父母却在教他们的孩子如何听话,教育他们怎样才能博得大人的喜欢,做一个让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孩子。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以后也有所成就,他的父母送他们进音乐、绘画之类的班级,希望他们能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一鸣惊人。他们从小做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所管制,喜欢什么都依靠父母生活。他们的孩子甚至很大了还需要别人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
因而,犹太人和这些民族的青少年一起开创事业的时候就有了相当的经验,一旦进入了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别人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捷足先登了。这是他们成就众多富豪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想成为富有的人,最早的人生财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可惜的是,由于犹太民族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具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而其他的民族则相对缺乏这种财富的教育,这是促使犹太人成为世界商人的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 处世守富处世守富
有一次,一位美国商人前往以色列谈判,他带了一大堆分析犹太人精神及心理的书上路了。
飞机在以色列着陆,他马上受到两位专程前来的犹太职员彬彬有礼的接待。他们替他办好一切手续,把他送上一辆豪华的轿车,让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后座。美国人问:“为什么不一起坐?”
“您是重要人物,我们不应妨碍您休息。”犹太人毕恭毕敬地回答。
“先生,您会说阿拉伯语吗?”犹太人问。
“哦,不会,但我带了本字典,希望学学。”
“您是否非得准时乘机回国?我们可以安排专车送您到机场。”
“真周到!”美国人乐了,把回程机票掏出来让他们看——哦,准备逗留14天。
现在,犹太人已知对方的期限,而美国人还懵然不知犹太人的底细。
犹太人安排来客花一个多星期游览,从皇宫到神社全看遍了,甚至还安排他参加了一个用英语讲解“禅机”的短训班,据说这样可让美国人更好地了解宗教风谷。
每天晚上,犹太人让美国人跪在硬地板上,接受他们殷勤好客的晚宴款待。往往一跪就是4个半小时,叫他厌烦透顶却又不得不声声称谢,但只要提出谈判,他们就宽慰说“时间还多,不忙,不忙……”
第12天,谈判断终于开始了,然而下午却安排了高尔夫球。第13天,谈判再度开始,但为了出席盛大的欢送宴会,谈判又提早结束。晚上,美国人急了。
第14天早上,谈判重新开始,当谈到紧要关头时,轿车开来了,往机场去的时间到了。这时,主人和客人只得在汽车开往机场途中商谈关键的条件,就在到达机场前,交易谈成了。
谈判的胜负如何?据这位美国财团的头头说:“这次交易是犹太人的又一次大胜利!”
是谁真正做到了“知已知彼”呢?当然不是那位带着心理学书去谈判的美国人。
成功的心理战术一般都是很具体并且很微妙的,它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东西,而且被运用起来的智慧和策略,是最贴近对方心理又最能打败对方的手段。要对付它,最好还是先认清自己的目标,再弄懂对方的意图,才能避之而非趋之。
第四部分 处世守富莫要不停地奔跑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
——《羊皮卷》
停下来想想会更好,集中思考,不要忙碌于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事情是很多的,但是没有头绪地忙碌是不可以的,必须冷静下来。
《羊皮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拉比看见一个人行色匆匆、急急忙忙地赶路,便把他叫住,问道:
“你在追赶什么呢?”
“我要赶上生活。”这个人头也不回、气喘吁吁地回答。
“你怎么知道生活在前面呢?”拉比继续说,“你拼命往前跑,一心一意想赶上生活,可是你怎么不看看四周呢,问问自己生活究竟在哪儿?也许生活正在你后面追赶你呢。只要你静下心来,它就能与你会合;可是你却越跑越快,拼命逃离了自己的生活啊。”
人生有时候应该静下心想想,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经常是开始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早就把自己当初的美好愿望忘光了。只是本能地要拼命地工作,我们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却不知道为何而工作,于是人生很美好的事情现在变得很可恶了。
人们往往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工作,然而最后却是我们为了工作而疲于奔命,早就忘记了我们是为了生活美好而工作的,工作变成了抑制人们自由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妨每天都抽出来一点时间让自己一个人独处一会,轻松一下。当我们完全地放下工作,不去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也许我们就会自己笑话自己了:“哈哈,干吗那么忙呢?”于是自己可以轻松地做事情了。
作为一个商人,需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必须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想想一些本质性的工作。比如反思一下最近的工作和活动,想想目前的这种状况是怎么产生的,它处于发展的什么阶段,这些阶段需要处理的事情是什么,主要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从哪里下手才能兼顾其他方面的事情。从而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不至于没有头脑盲目地乱做一气,那样只是越做越忙。越是一个劲地拼命工作,就极有可能越是摸不到头绪地瞎忙,全然没有效率可言。
那是在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统治时期。两个犹太人走在莫斯科的林阴道上。一个有居留证,另一个没有。突然,他们看见一个警察。
“快跑——!”没有居留证的那个说,“当警察看到你跑就会认为你没有居留证,他会去追你,这样我就有机会跑掉了。反正你有证,他不能把你怎么样。”
于是有证的那个就开始跑。警察一看见他跑,马上飞快地追了上去。几分钟之后他抓住了跑的那个。
“啊哈!”警察自信地说,“你肯定没有证件。”
“没有证件?你凭什么判断我没有证件?”那个犹太人边说边掏出证件递给警察。警察一下子很尴尬。
“那你为什么一看见我就跑呢?”
“我的医生建议我经常作一点锻炼。”
“那难道你没有看见我在追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