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趣的皇上-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亡,总而言之,萧统是在极度郁闷中走向人生的终点。萧统死后谥为昭明,史称昭明太子,建康官员和百姓听说萧统身去,非常惊愕悲痛,许多群众自发奔向宫门送别太子,道路之上,一片悲声。太子故去,按当时的宗法应封太子长子为皇太孙,但萧衍对当年的腊鹅事件依旧怀恨在心,转而改封庶出的三子萧纲为皇太子。在萧衍的直系亲属中,萧宏、萧正德、萧综、萧纶以及萧玉瑶等人贪生怕死,投敌叛国,贪赃枉法、滥杀无辜、*弑父,十恶不赦的罪行都犯得麻了,但萧衍却都能宽容原谅,这些人依旧生活乐无边,反而对受人误导,本性忠纯的太子,不依不饶,狠追猛打,至死都怀恨在心,厚此薄彼到这样的地步,萧统还真是冤啊。

第十三章 迟暮的王朝
萧衍享国日久,春秋渐高,开国时的雄心壮志已在青灯古佛中消磨殆尽,初始时的维新气象也因为用人不当、纵容亲贵等原因而无法维持,在萧衍统治后期,梁王朝已成为一个弊政从生的迟暮帝国,之所以还能延续下去只是因为北方强敌家里也不太平。原本强大的北魏帝国在历经尔朱荣和葛荣的“双荣”乱后元气大伤,枭雄高欢在战乱中崛起,埋葬了北魏帝国,北魏帝国因此分裂为东魏帝国(由高欢实际掌权)和西魏帝国(由权臣宇文泰实际掌权)两大对立政权,双方你死我活成水火势,暂时都没有能力吞并梁王朝。其中东魏帝国实力较强,为了一举击败西魏帝国,东魏帝国决定与梁王朝交好,双方互遣来使,签订魏梁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原本只是东魏的缓兵之计,只要一统北方,必然腾出手来灭梁,但年事已高的萧衍却认为可就此安享太平,浑然不觉日渐逼近的危险,只是东魏帝国与西魏帝国的战事并不顺利,高欢的手一直腾不出来,与梁王朝也只能一直和平下去。较长时段的无战事让萧衍更觉高忱无忧,他始终认为治下的梁王朝是有史以来仅有的佛国乐土,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克已奉公,皇族团结一心,总而言之没什么问题。

  萧衍身边的亲信、大臣倒并非没有明白人,但这位菩萨皇帝偏偏听不得逆言,一给他提意见,慈悲菩萨立马变身为怒目金刚,提意见者均无好果子吃。有一次,散骑常待贺琛对王朝的现状和前途深感忧虑,就向萧衍上了一道疏,力陈四事:其一,王国内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对治内百姓横征暴敛,肆意压榨,百姓无法生存,唯有逃亡,户口大量减少,无法恢复生产,皇上虽然每年都下诏要百姓恢复基业,又屡次减免赋税差役,但地方政府乱收费、乱摊派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百姓仍然不愿回到故土从事生产。其二,郡长、县长等地方主政官员之间盛行奢侈靡烂之风,大吃大喝,畜养歌妓,比拼财富,攀附权贵。官员们要维持这等高水准生活,就只能靠贪赃枉法,对这种风气,朝廷一定要严加限制,要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狠刹这股歪风邪气。其三,现在朝廷中有一批小人不识大体,不存宽厚,靠挑剔他人过失,甚或陷害他人来作为升官的捷径,这些人的存在只会助长弊端,鼓励邪恶,朝廷对这类人要加以惩戒,以惩罚来摒除他们内心的奸诈。其四,现在天下虽然安宁,但朝廷大兴土木,大建楼堂馆所、和尚庙、尼姑庵,地方和军队也效仿中央大建驻京城办事处、宾馆饭店、军事基地等,百姓工程劳役太重,整年都得不到休息,国家财政也消耗很多,因此国家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停建、裁减一些不必要的工程,使人民获得休养,财富得到聚集。

  贺琛的条陈内容正是梁王朝弊政的缩影,这道上疏显然击中了萧衍的要害,让他气得要发疯,萧衍立即下发了斥责贺琛的诏令,萧衍指出,他主持国政四十余年来,始终言路畅通,贺琛所陈述的言论不是什么新鲜货,他早已从他人的上疏中知晓,现在贺琛老调重弹的目的就是要借打击天子的声誉来出名,其心可诛。萧衍强调,贺琛既然指出王朝存在那么多的弊端,那就请他详细说明哪一个郡长横暴,哪一个县长贪污,朝中哪一批官员是小人,哪一处楼堂馆所是不必要的,只要指名道姓讲出来,朝廷自会一一处理。萧衍表示,官员们平常吃好一点,穿好一点,玩好一点你贺琛就要禁止,要知道现在大家都是深宅大院,庭院深深,他们在家中摆豪华宴席,政府怎能知道,如果一家家去搜查,恐怕会引起骚动吧。萧衍指明,他本人早就做到厉行节约,只吃素食,不喜饮酒,不爱听靡靡之音,宫中的建设都是自己出钱雇人来修建,没用国家的财政。他每天三更就起床办公,废寝忘食,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腰围从过去穿40号裤子减到如今只穿30号,他这是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萧衍最后指示,请贺琛指明富国强兵的方法以及用什么具体办法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如果贺琛不对照上疏桩桩件件明白列出、写明,那就是欺骗蒙弊朝廷,是要削弱梁王朝的领导核心。这一道诏令批头盖脑向贺琛砸来,贺琛还有何话可说,萧衍明知贺琛所言俱是实情,却故意转移焦点,把整个王朝的弊端引向自身,再抬出自身无懈可击的高大全形象来堵住贺琛的批评,至于要贺琛指名道姓揭露弊案云云,明摆着是要将其放在炉火上烤,让他与全体官员为敌。此事最后以贺琛承认错误,请求宽恕了结。经此一事,再无第二人向萧衍上疏陈弊,只剩下满纸满耳的歌功颂德,萧衍和他的王朝沉迷在虚幻的繁荣中不能自拨,全然不知掘墓人已消然逼近。

第十四章 乱世奸雄登场
这个人就是侯景,他是北魏怀朔镇人,民族成分为鲜卑化的羯人,属“五胡”之一,据说他出生的年份时刻正好与前齐王朝东昏侯萧宝卷被杀的时刻一致,于是后人就有侯景是萧宝卷转世的说法,说是因为萧衍阳寿够长,萧宝卷等不及在地下报仇,就由侯景作为萧宝卷的转世化身来向老而不死的萧衍索命。实际上自打萧衍崇佛以来,围绕着萧衍的涉及因果报应的传说就层出不穷,当然,都是些毫无依据、牵强附会的说法。这侯景是个先天不全的人,其左足生有大肉瘤导致他行走不稳,但侯景不但身残志坚,还十分聪明,从小就懂得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脚不行就练手劲,走不稳就学骑马,因而练就了臂力惊人,弓马娴熟的好本领。侯景这样的人才在乱世是不可能不脱颖而出的,在北魏帝国*边镇民族起义的大乱中,惯会审时度势的侯景及时抓住时机,成为北魏当权派尔朱荣的心腹大将,侯景在尔朱荣手下屡建奇功,起义军头领葛荣也为其所擒,他因军功官是越封越大,兵是越带越多,地盘也越打越大。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侯景与尔朱荣手下的另一心腹将领高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羽翼渐丰的高欢脱离了尔朱荣另立门户,并在战乱火并中灭掉了尔朱氏一族,独揽北魏大权。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做高欢的傀儡,又无力抵抗高欢,只得逃奔关中,投奔了另一个重臣宇文泰。高次遂立清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同年,关中的宇文泰毒死元修,拥立另一宗室元宝炬为帝,北魏始分为东西两魏。东魏立国,高欢自然成了东魏帝国第一有权势的人,进位大丞相,封为渤海王。在高欢的上位过程中,手握重兵的侯景冷眼旁观、超然物外,并没有反对高欢的夺权行动,反而表示要臣服高欢。志向高远的高欢怀有一统北方的雄心,当然欢迎实力老友的加盟,于是就继续加封侯景官职,什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等等,侯景由此成为东魏帝国除高欢外的第二实权人物,将兵十余万,所辖河南之地占东魏帝国领土将近一半。

  侯景志向大,眼光高,没什么人能放在眼里,平常就只服高欢一人,他曾对高欢提出,只要给他三万人,他就能纵横南方,强渡长江,直捣建康把萧衍那老和尚抓来,叫他当太平寺的主持。看来侯大将军与萧衍确实有缘,对他的喜好是摸得一清二楚,对他的安排也十分到位。但对于高欢的世子高澄,侯景就很瞧不上,曾多次放出话来:高王在世,我无二心,高王离世,我可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这种言论传到高澄耳中,他深感忧虑。一代枭雄高欢终于病倒了,高澄想趁早除掉侯景以绝后患,就冒高欢的名义写信给侯景,命他到首都议事,想骗他离开军队,再下手除去。但高澄显然低估了侯景的智商,狡诈的侯景早就与高欢有约定,说他握有重兵,驻守远地,为了防人陷害,请高欢写信给他时,在信中某个地方作一个记号,以此表示这才是高欢真正的亲笔信,是真实意思的表示。高澄的假信自然没记号,让侯景立马识破,就坚决不肯动身,并立即着手开展谋反的准备。在这件事上高澄显然太过性急,只要他事先同高欢通个气,老爸一定会教儿子做记号的。高澄等不到侯景,越发忧虑,高欢明白儿子的心思,把他叫来说:我知道你担心我死后侯景会叛乱,侯景虽强,但我手下的将领慕容绍宗可以击败他,我过去一直压制慕容,不肯提升他,就是要留给你去重用封赏。

  不久,高欢病故,高澄虽然封锁消息,侯景却仿佛第六感小宇宙爆发一般,感觉到反叛的时机已到,在高欢死后的第五天,侯景单方面宣布脱离东魏帝国,加盟西魏帝国,加盟条件是割让六州的土地给西魏。同时侯景还作了第二手准备,派人前往梁王朝,表示愿意带着河南地区十三州的土地和百姓归顺梁王朝,这显然是一份厚礼,一向节俭的萧衍没法不动心。但一些有理智的大臣却指出:梁王朝与东魏帝国交好已十余年,两国边境安宁,此时却突然收留他们的叛徒,是不合适的。萧衍难以决定,过了几天,他突然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中原地区所有的州长、郡长都献出土地向他投降。第二天,萧衍将梦境向亲信朱异说起,善于揣摩萧衍心意的朱异立即表示,这就是天下统一的预兆,并进一步解析道:皇上英明神武,南北百姓归心,只是没机会归顺,现在侯景献出东魏一半的土地,如果不是天意,怎会发生这种事。这是萧衍最爱听的一类话了,一听之下,果然心花怒放,立即决定接纳侯景。实际上所谓梦中预兆不过是萧衍念念不忘河南十三州的土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罢了。于是萧衍遥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命他全权处理河南的一切事务,并准备派军队去接应侯景。至于西魏帝国方面,在接到侯景投靠加盟的申请之后,并未当作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西魏实际掌权人宇文泰是与高欢齐名的枭雄式人物,他深知侯景不光骁勇善战,同时也是机警善变的奸诈之徒,决定谨慎对待侯景的加盟,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周密安排后,宇文泰派出精锐军队向河南之地进发,稳字当头,步步为营,逐次接收了侯景献出的六州之地,同时要求侯景把带领的军队交给西魏帝国。宇文泰还封了侯景一堆大帽子虚衔,邀侯景来东魏帝国首都长安见面商谈。侯景自然不可能只身赴长安,他看明白了东魏只是想要地盘,并没真想要他这个人,于是决定全面倒向萧衍的梁王朝。此时,高澄也已派出了平叛大军,主帅正是慕容绍宗,侯景感觉到情形越发不妙,加紧催促萧衍派出接应军队,萧衍遂任命了侄子贞阳侯萧渊明为统帅,领军十万北上与侯景会师。但这萧渊明却是个萧宏式的草包,与侯景会师后,不听侯景的劝告,贪功冒进,结果中了慕容绍宗的诈败诱敌之计,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虽说同是萧家人,萧渊明却并未学会萧宏前辈的逃跑功夫,被慕容绍宗抓了活口,萧衍听说贤侄当了俘虏,伤心悲痛得精神恍惚。

  大败萧渊明后,慕容绍宗趁胜进逼侯景,此时,慕容军有十万人,侯景军只有四万人。侯景深知慕容绍宗的历害,紧闭营门不出战,慕容绍宗对手下说:侯景诡计多端,需提防他包抄偷袭。尽管料到了,还是中了侯景的道,在一天深夜,侯景抽调了精锐士兵,令他们只着上半身铠甲,手持短刀,放弃战马,悄无声息地摸进慕容绍宗的主营,这些袭击者状如疯魔,见人砍脚,见马削蹄,集中攻击慕容绍宗的中军,慕容中军仓促迎战,阵脚大乱,连慕容绍宗本人也一个不小心,从被砍蹄的马上摔下,幸好亲兵拼死护卫,慕容绍宗保住性命,领着败兵逃入副将斛律光的营中。斛律光嘲笑慕容绍宗落败的狼狈相,慕容绍宗回应道:我虽身经百战,还从未见过象侯景这样难以对付的人,不信你可以去试试。于是斛律光领兵出营,隔河向侯景军方向射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