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趣的皇上-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纪念祖宗的活动场所。据《商州市志》和《敬宗堂》家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到商州来的,他们原本是姓“敬”的,只是为了避一个皇帝的名讳才将“敬”改为“苟”的,“避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门大学问,简单地说,这是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根据复杂无比的讳法,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实在绕不开的就要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根据讳法规定,皇帝的名讳是无条件要避的,属于最高讳,全国的人都要遵守,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由“敬”而“苟”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有时皇家也会体谅老百姓的难处,他们在给皇族取名时,尽量取单字短名,以此减少要将来要避讳的字数;或是尽量选取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清圣祖康熙帝生了20几个成年儿子,拜近年来的清宫影视作品所赐,大家对他们都挺熟的,什么太子爷、大阿哥以至四爷、八爷、九爷、十三爷,但如果不翻《康熙字典》,估计没几个人能把这些阿哥的名字都念对。只是这种情况只限于国运长久的大王朝,对一些刚打下天下的新皇帝,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敬本是常见字,用作姓氏的也不少(如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之所以要被迫改为苟,就是因为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位姓名中有“敬”的新皇帝。

  这位皇帝叫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他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敬字,因此他治下的各色人等如果姓名中有带敬字的,对不起,只能改名。这“五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这个称谓应是用来指称历史上的那些大一统王朝,例如汉代、唐代、明代、清代等,而始于后梁,终于后周的所谓五代却是五个名不符实的王朝,其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始终只相当于当今河南、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及周边几个省份的一小部分(后唐曾经短暂地取得汉中和四川之地),比不过三国时期吴、蜀、魏当中的任何一国,也不如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中的任何一朝。这五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52 年,各个皇帝在位最长不超过7年。不过幸好五代名不符实,否则全中国姓敬的人可要难受了,也许敬一丹今天也要申请改名。

  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是五代中的第三个王朝,他头尾只当了不满7年的皇帝,在五代中不算短,在中华帝王史上却只能算是孩儿辈的,后晋王朝二世而亡,一共只存在了10年,按理说这样一个短命小王朝的皇帝本没有什么可谈,文治武功固然不值一提,昏庸残暴似乎也排不上号,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都不出彩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却是极高,因为他的事迹被写入中学历史的教科书。可以这么讲,知道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一般也都知道他,但石敬瑭成名的原因显然与这几位皇帝不一样,他是靠给人当儿子闻名天下知的,这原本很正常,任何男人都要给人当过儿子,但石敬瑭这儿子当得不一般,他是在亲爹之外又认了一个爹,这实际上也不奇怪,很多人都认过干爹,皇帝也可以认,只不过石敬瑭这位后认的爹也是个皇帝,还是个外国人,年龄比石敬瑭还要小上10多岁,而且他正是靠认了这个小爹才当上了皇帝。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桩传奇性的认爹经历,才使得石敬瑭大名满天下,得以挤身于中华奇趣帝王之列。 。。

第一章 乱世成名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突厥的一支),生于公元892年,其父名为臬捩鸡,按理说石敬瑭也该有个与汉族名大不相同的本族名,但今天已不可考,只知其取了个汉名姓石名敬瑭,在当时这种风气很盛,就象今天外企白领都要取个英文名。石敬瑭原是五代中第二个王朝后唐的大将,后唐的建立者庄宗李存勖是五代前期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领兵灭掉了五代中的第一个王朝梁和十国中的前蜀,使后唐一度成为五代之中版图最大的王朝。石敬瑭参军后隶属于原晋王李克用(李存勖之父)的义子李嗣源(即李存勖的义兄)的麾下,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打仗有一套,曾多次在乱军中救李嗣源于危难,成为后唐军中不可多得的一员良将。石敬瑭因军功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的心腹。后唐庄宗李存勖登基3年后,雄心渐失,热衷唱戏玩票,宠幸重用伶人,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各地民怨沸腾,叛乱四起,李存勖就派能干的义兄李嗣源负责全国的平叛工作。李嗣源带兵出京平魏州之乱,不料刚出城,他手下的将士们就要拥戴他当皇帝取代李存勖,李嗣源是个厚道人,本不愿趁人之危夺取义弟的天下,但形势比人强,拥立皇帝是五代乱世的流行时尚,如果不答应基层士兵的要求,等于断人财路,恐怕自身都难保。于是李嗣源只能由平叛变反叛,调头率军向汴京进发,准备将李存勖拉下马自立为帝。石敬瑭作为李嗣源军的先锋,进兵神速,调度有方,一举击溃了李存勖主力,李存勖最终死于叛乱伶人之手,李嗣源取而代之,当上皇帝,史称后唐明宗。鉴于石敬瑭在此次夺位战争中立功不小,李嗣源更为器重他,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在重要的魏博、河东等节度使岗位上煅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乱世站队
二、乱世站队

  石敬瑭的老丈人李嗣源在位七年,实在算不上长久,但在如走马灯般更换皇帝的五代乱世;在位年限却是名列第一;可怜“五代”百姓,也只有这七年算是过上稍显安定的日子。 李嗣源为君宽仁爱民,节俭治国;在黑暗动荡的五代乱世倒也对得起“明宗”之号;对这位老丈人; 石敬瑭应该说还是忠心的;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工作;并无任何非分之想。但李嗣源虽非昏君;接班人却没培养好;长子秦王李从荣从小就是个顽劣歹毒之人;在老爹病重之时妄图夺取帝位,率兵攻打宫门。虽然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但李嗣源终因受惊加上愧恨交加而病发身故,他的第三个儿子李从厚继承帝位,史称后唐闵帝。李从厚资质平平,猜疑心却极重,他即位后,对李嗣源养子,时任风翔节度使的潞王李从珂十分不放心,担心他不服自己起来造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毫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一个已经削发出家当尼姑的女儿召进宫中作人质,即便如此,李从厚仍是不放心,又来个“四大军区大对调”,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已的堂兄弟李儿璋调任风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对这位义弟的行为,李从珂心里非常恼怒,在部下的鼓动下拒绝朝廷的调防命令,正式起兵造反,李从厚急忙派兵前去*,却被李从珂击败。李从珂的军队很快逼近了都城洛阳,李从厚见李从珂军队势大,不敢留在都城,带着50余名随从奔出洛阳逃难,逃到卫州时,正好遇上了进京朝见的姐夫石敬瑭,李从厚认为碰上了救星,立即召见石敬瑭,要求他出兵平叛。石敬瑭原本与李从珂关系并不太好,当初两人在李嗣源手下带兵时,都是天生蛮力,好勇善斗,平日里两人暗中较劲,互相竞争,谁也瞧不上谁。李嗣源倒是一碗水端平,让一个成了女婿,一个当了养子,两人成了亲戚,但关系却始终未改善。此时,落难的李从厚请求石敬瑭伸援手,在公在私石敬瑭似乎都应当挺身而出,但此时的石敬瑭已不再是当年的一介武夫,蛮力消退了不少,花花肠子却长成了,他很快便认清了形势,做出了决断,那就是倒向李从珂,站到李从珂那一队去,当然,在这之前他要先送上一份大礼。石敬瑭派心腹刘知远率兵将李从厚的50余名随从杀得干干净净,只留下李从厚一人交由卫州地方官看管,自己则直奔洛阳晋见李从珂。事实上石敬瑭这步棋下错了,李从珂此时固然上了上风,但尚未到控制全局的地步,后唐王朝内仍有忠于李从厚的军队,此外,一些骑墙观望的地方军头固然不会死忠于李从厚,但同样不买李从珂的账,真正拥护李从珂的也只有他本部的人马,倘若石敬瑭顺势将李从厚抓在手里,与天子一起回到河东镇总部晋阳,坐镇河东协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共击叛贼李从珂,彼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石敬瑭终究没有勇气和魄力走出这一步,他只想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先保存实力先,但人算不如天算,石敬瑭最终还是被李从珂逼反,自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叛贼,还因此引出了“儿皇帝”的“佳话”,这是后话了。石敬瑭到达洛阳时,李从珂已经称帝,他是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后唐末帝,后唐一代四君三姓,皇位继承人中有两位既非嫡出亦非庶出,而是养子,皇家血统乱七八糟,在史上也算绝无仅有了。石敬瑭见着李从珂后大表忠心,向其俯首称臣,李从珂见其如此服贴,也相当高兴,口称其为“石郎”以示亲近,并请他协助办理李嗣源的丧礼,石敬瑭欣然从命。至于李从厚,则被改封为鄂王,继续呆在卫州接受管制,再后来,天下废帝的命运都差不多,李从珂派人将其毒死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石李互猜
李嗣源的葬礼很快便办完了,按理说身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该回到晋阳(河东军镇总部)处理河东军务,但他担心李从珂起疑心,不敢马上提出回去。而李从珂的手下人也向李从珂建议要把石敬瑭留在洛阳,不能再让他回到河东带兵。石敬瑭听说后,更加忧虑,整天愁眉不展,竟因此得了一场大病,搞得身体极度虚弱。石敬瑭的妻子(李嗣源之女)见丈夫如此模样,十分心疼,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请太后出面说服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只是养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因此十分敬重太后,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只是这一放却是纵虎归山,终成大患。

  石敬瑭回到河东根据地后,立即着手实施保全自己的计划,他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军备,石敬瑭上报朝庭,说北方的契丹帝国时有异动,为防不测,需要加强部队建设,让军队随时保持一级战备状态。这么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在河东辖区内明正言顺调动军队;其二,可以向朝庭索要钱粮军械等军需物资,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嘛。二是布下眼线,石敬瑭透过老婆的关系贿赂曹太后身边的待女,要她们暗中察探李从珂的动静,从此,李从珂的一举一动被石敬瑭悉数掌握。三是故布疑阵,石敬瑭回到晋阳后病立马就好了,但他在接待宾客时却仍装出一付病怏怏的模样,走路要人扶,吃饭要人喂,还时不时向客人感叹自己这种身体状况怎能为帝国把守好北大门,这招估计是向装病篡权的“三国”老滑头司马懿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迷惑李从珂,让他不再惦记自己。看来武人石敬瑭还挺有才的,但与司马懿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石敬瑭所做的这一切还都是为了自保,他尚未有取李从珂而代之的打算。有一次,朝庭派使节给石敬瑭的军队送上夏季军服,并传达了李从珂的慰劳诏书,在宣读诏书时,下头听诏的士兵突然集体向陪同使节的石敬瑭下跪,并向其高呼万岁,使节很生气,“石郎”很恐慌。这个突发事件实际上只是个意外,并非石敬瑭有意安排,而是由河东军队基层军官自行策划的,五代时期流行自下而上的“拥君”行动,每个掌握军队的节度使或将领都有可能被部下突然拥立为帝,因为每立一次新帝,军士或得升迁或得赏赐,因此,一些将士都唯恐天下不乱,这一次也不例外,是由一批想升官发财的低级军官发起的,但石敬瑭此时尚不敢与李从珂公开对抗,因而被这批大胆的手下搞的很被动,为了打消李从珂的猜疑,他只得把领头的36名军官处斩了事,看来“拥君”这件事也挺危险的,拥的好吃香喝辣,拥不好人头落地。虽然开销了石敬瑭手下的36条人命,这个事件还是让李从珂起了相当大的疑心,因为义父李嗣源和他本人当皇帝走得都是这条“拥军”路,石敬瑭完全有可能有样学样,看来今后可得防着点石郎,李从珂打定了主意。

  不久后李从珂过生日,他在洛阳宫中设宴庆祝,石敬瑭照例称病未参加,只派老婆出席,寿宴进行一阵子后,石妻起身向李从珂敬酒,同时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