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有趣的皇上-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三)
其三,景延广和桑维翰。景延广在第一次晋辽战争后即失去了兵权,自视极高的景延广觉得自己大材小用,郁郁不得志,干脆就纵情酒色,自我放纵。由于接连内战加外战,当时后晋朝国库空虚,朝廷要求各地方官想方设法加大税费征收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上面下达的指标,景延广所辖地区按规定应当上交国库二十万串钱,这原本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景延广却极有能耐,一下子就弄到三十七万串,由于搞钱的速度太快,连他的部下都看不过去了,劝说道:您位兼将相,富贵已极,现在国家财政困难,才向老百姓征敛,您又怎能乘机弄钱,将来会连累子孙的呀!景延广听后也觉得有点过份,这才止住。

  第三次晋辽战争后晋落败,新科降将张彦泽率军占领大梁后,耶律德光命他一定要捉到大话王景延广,景延广知道逃无可逃,坐等契丹人将他抓去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一见面就骂他道:辽晋两国失和,都是你干的好事!你宣称的那十万横磨剑,倒是拿出来啊!景延广无话可说,把脸埋进地里请死。但耶律德光并未杀他,而是下令把他押送到辽国去。几天后,还没等到动身,景延广就在关押的地方自扼而死,也就是自己把自己掐死,这是一种流行于当时的奇特自杀方法,无法想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估计现在也已失传。

  景延广的豪言壮语曾让石重贵听得热血沸腾,但当时的后晋并没有与这等豪言相匹配的军力和国力,景延广本人在说完大话后也拿不出具体的抗辽办法,上了战场只会死守,石重贵后来也看出景延广不可靠,不敢再让他主政和带兵。景延广的大话让后晋选择了最错误的时机与强邻决战,代价就是国破人亡,他本人最终选择了自杀,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倒是表现出了一些骨气。

  桑维翰是石敬瑭的老亲信,当初石敬瑭下定决心造反,主要的推动者就是桑维翰和刘知远一文一武两人,在与辽国的关系上,桑维翰始终是最坚定的主和派,曾多次代表石敬瑭负责与辽国的双边会谈,耶律德光也曾对桑维翰的才能表示赞赏,要求石敬瑭重用他。但石重贵即位后,重用景延广,与辽国交恶,桑维翰极力反对,石重贵却听不进去。第一次晋辽战争后,景延广失势,桑维翰被请出山主持朝政,他主政期间,勤劳用心,对多如牛毛的军政事务速判速裁,效率奇高。有来请示的人怀疑他草率办事,但事后将他的决策反复研究,却无法想出更好的替代办法。然而桑维翰能力虽强,心眼却太小,凡人对他有一饭之恩必要报答,有睚眦之恨也必要报仇,因此当权后得罪了不少人,大家都去皇帝那告他,一来二去,石重贵也开始疏远他。

  到了辽国第三次入侵,后晋皇帝石重贵出降,后晋灭亡。大家都劝桑维翰逃跑,桑维翰却表示:我是国家大臣,现在国事至此,又怎么能独自逃生呢?就是不肯走。但此时耶律德光尚未进大梁城,大梁的临时最高行政长官是张彦泽。由于暂时处在权力真空期,张彦泽的贪婪本性大发作,在城内大肆搜刮财物,原后晋的朝中大臣是其重点搜刮对象,桑维翰始终担任朝中要职,张彦泽早就盯上他的财产了。桑维翰为人威严,以前张彦泽见到他的时候,就算在冬天也会流汗。但此时正是张彦泽得势的日子,他带兵冲进了桑家,大喊道:桑维翰何在?桑维翰正襟危坐在家里,厉声斥责他道:我身为晋国大臣,这次自然会以死殉国,你怎敢无礼!张彦泽吓得两腿打战,不能仰视,只好退了出去。但他虽然不敢再去见桑维翰,却命人将桑维翰关进了监狱,当天夜里,他又授意下属用布帛勒住桑维翰的脖子,绞死了他。桑维翰死后,张彦泽向耶律德光报告道:桑维翰已自缢身亡。耶律德光爱惜桑维翰的人才难得,叹息道:我又不想杀桑维翰,他又何必要自杀。于是就命人将尸体还给桑家好生安葬。桑维翰的家产当然都被张彦泽抢去了。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四)
其四、杜重威和和张彦泽。杜重威投降后,与张彦泽当急先锋不同,他被要求随同耶律德光南下。到了大梁后,他每次上街,都会被市民群众围观痛骂,杜重威自知理亏,不敢回应,只好将头低下,快速越过人群。与当初赵延寿还敢提醒耶律德光不同,杜重威虽然早已意识到耶律德光开给他的只是空白支票,却没胆子,也没本钱去要求耶律德光兑现承诺。

  耶律德光抵达大梁后,发布诏令要求大梁城居民分摊晋辽之战的军费,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朝廷重臣,无一能免。根据这规定,按照比例和级别,杜重威和李守贞也应当出一万串钱充作军费。这当然只是耶律德光向后晋百姓伸手捞钱的借口,按照杜重威的身家,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一次他决定不再保持沉默,原因是杜重威视钱如命,从他手里拿钱等同于割他的肉,皇帝可以不当,出钱万万不能。于是他鼓足勇气向耶律德光表示道:臣当初与李守贞将全部军队毫不犹豫地都交给陛下,现在竟然也要出份子钱,臣实在是不甘心。耶律德光听罢大笑,免了他与李守贞的摊派钱,同时让他担任邺城留守,将其原属人马还给他管带。

  耶律德光从中原回撤后,杜重威没再跟随他北上,估计是担心耶律德光再向他要钱。此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势而起,自立为后汉皇帝,杜重威就去投靠老同事刘知远,刘知远深知他不地道,就让他前往宋州担任归德军节度使,打算先将他调离老巢再说。但杜重威怕离开邺城会被刘知远做掉,坚决不肯从命,最后干脆举兵反刘。刘知远亲征邺城,几番攻击,却始终无法破城,看来杜重威果然是善于防守,只不过内战内行,一碰上辽国就守不住了。刘知远见久攻不下,不愿与杜重威纠缠,同意赦他不死,杜重威这才投降。刘知远不久后即病死,死前对亲信大臣专门交待道:杜重威不可留。大臣们会意,在刘知远死后,找个机会将杜重威全家都控制起来,全体斩杀,杜重威则被抛尸街头,市民群众们早已认定他导致中原被异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大家就一起出来围观、践踏他的尸体,不一会儿杜重威的肉身就被撕扯得粉碎,辗落到尘土中混合成土肉泥。属于怯懦、贪婪和自私集合体的杜重威是后晋灭亡的最大祸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比石敬瑭还要可恨,当然,他结局很悲惨。

  如前所述,在耶律德光驾临大梁城之前,张彦泽自命为大梁临时最高行政长官,他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杀人抢钱。由于先前有不少原后晋大臣曾弹劾他的残暴不法行径,张彦泽怀恨在心,将这些人一一抓捕斩杀,抓不到本人的,就将他全家都杀了,至于他们的家产,当然都归张彦泽了。有了这样的长官,他的下属自然也不会闲着,全体出动在大梁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没几天功夫,整个大梁城就满目疮痍,十室九空。     张彦泽在杀人抢钱之余,日夜饮酒取乐,手下军士查获所谓可疑的行人,张彦泽酒醉不能审问,只伸出三个指头,不知道是否是代表“OK”的意思,反正军士即将此人腰斩。他出入常带着几百个骑兵前呼后拥,高举的旗帜上绣着着四个大字:赤心为主,见到的人无不哑然失笑。

  后来,耶律德光总算抵达大梁,迎接他的却是破败得不成样的街景,耶律德光大为吃惊,问明白系张彦泽劫掠所致后,大为震怒。一怒张彦泽的恶行激起了滔天民怨,大家难免将这笔账也记在契丹人头上,极大增加了辽帝国征服中原的难度;二怒张彦泽将大梁的金银财物都抢光了,只给自己留下一个残破的空城,敢情辽军拼死拼活,竟是为张彦泽打得战。天子之怒的结果就是张彦泽立即被捕,为了收买民心,耶律德光决定牺牲张彦泽。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开明,耶律德光还在原后晋官员和大梁百姓当中搞了个问卷调查,问题只有一个:彦泽当诛否?调查的结果大家应该不难猜到,总而言之,张彦泽在大梁百姓的夹道欢呼声中被拖至北市斩首,他的尸体比杜重威所受的待遇还糟,大梁百姓争先恐后地破开他的脑子,取出他的骨髓,割下他的皮肉分而食之。张彦泽是五代残暴人物的总代表,平常最喜将得罪他的人剖腹剜心,历史有时也很相似,张彦泽的暴行最后都加倍返还到他自己身上。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五)
其五、石重贵、耶律德光和刘知远。这三位都是皇上,关系还相当密切。第一位石重贵是第三位耶律德光的干孙子,后来爷爷打孙子,打得石重贵皇上当不成,又不舍不得自杀,只好向耶律德光投降。在耶律德光抵达原后晋都城大梁之前,石重贵暂归原下属张彦泽管束,张彦泽刚换了新主子,对待原主人自然不会太客气,呼来唤去没一点尊重样,好在石重贵也没再把自个儿当皇上,对张彦泽的无礼一律低调应对,但纵然如此忍让,石重贵还是让张彦泽抢走了一个妃子。除张彦泽外,其他的原后晋官员也给石重贵脸色看,有一次,他要到宫中内库里去取几段绸子,库官竟然不给,还刺激他道:这已经不是您的东西了。他向原来的亲信大臣李菘要酒喝,李菘也变脸道:这酒现在不归你管。落难的凤凰不如鸡,石重贵对自己当前的处境万分难过,觉得还不如当初*掉算了。    

  听说耶律德光即将抵达大梁,石重贵连忙上表感谢不杀之恩,同时表示要与太后前去迎接耶律德光大驾,但耶律德光同样不给面子,回应道:天无二日,王不见王,两个天子不宜见面!这当然都是鬼话,当初原干儿子石敬瑭可不就是正牌天子,在渡河南下之前,两人可不天天见面,在渡河南下之时,两人可不泪眼执手,难分难舍。不见干孙子的真正原因正是石重贵不再是天子,不会再给辽帝国和耶律家族带来实质利益,大辽皇帝自然用不着去见一个阶下囚。石重贵始终见不着耶律德光,但干爷爷也没把他忘记,还封他为“负义侯”,这个封号除了羞辱,不会再有别的什么意义。除了不愿见面,耶律德光还不愿与石重贵同处一地,他派军队将石重贵连同皇后、皇子等皇族成员100多人押送到契丹去。石重贵当然不愿到北方苦寒之地,但这事由不得他作主,在北上的途中,石重贵经过当初杜重威所辖的晋军大寨原址时,触景生情,不由得悲从中来,痛哭大骂道:杜贼太超过,石家何曾负你,最后竟被你出卖!只不过杜贼固然可恨,你作为帝国最高统帅难道就没一点责任。    

  石重贵到了辽国后,契丹人给了他一块土地让他安家落户。这块地的面积还不小,这并不是优待他,辽帝国地广人稀,无人区到处都是,契丹人不善耕种,当时又不兴圈地开发房地产,土地闲着也闲着,不如让给石重贵团队负责耕种,让他自给自足,省去了供养他的成本,有了多余的产出还能征收上来充实国库,可谓一举两得。就这样,负义侯石重贵在辽国当上了农场主,由于来自中原农业区,石重贵一家子种地种得还很成功,粮食、蔬菜收获不少,契丹人不想花钱养人的目的达到了,不但如此,还有不少当地百姓趁机前往石重贵的开心农场偷菜改善伙食。虽然生活上没有问题,石重贵的日子依然过得胆战心惊,主要是契丹贵族三天两头来家里要人,他的小女儿和自己的一个宠妃都被契丹人抢去了。当然,与后来在金国五国城受尽折磨的宋王朝徽钦二帝相比,石重贵的异国生活还不算太坏,据史载,直到6、7年后的后周时期,还有消息说石重贵和家人们都还活着,再后来,就没有他们的消息了。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七章 风云人物的结局(六)
当初,在第二次晋辽之战时,由于后晋将士的英勇奋战,耶律德光大败而归,当时辽国内也发生了瘟疫灾害,人畜都死了不少,契丹族人的厌战情绪开始显现。为此,述律太后劝说耶律德光与后晋罢兵讲和,如前所述,述律太后善用机智问答,曾将赵德钧问得逼到墙角,此次劝说儿子,同样采用问答形式。述律太后问儿子道:“如果由汉人做契丹的皇帝,可以吗?耶律德光道:不可以。述律太后又问道:那你作为契丹人为何又非要当中原的皇帝呢?耶律德光答道:石重贵忘恩负义不可原谅。述律太后又劝他道:你不属于那,就算是占得了中原也不能久留,万一有意外发生,将悔之晚矣!述律太后虽属女流,却极具战略眼光,颇有先见之明,但耶律德光当时不愿轻易丧失进取中原的机会,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果然在第三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