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名士张伯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任凤霞  女,1950年,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宣部副部长、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曾发表报告文学、人物传记、通讯、散文、诗词、理论文章等数百篇百余万文字。为张伯驹立传,曾用去八载工作余暇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采访:多次与潘素先生(伯驹先生的夫人)促其长谈、夜话达旦;数次与伯驹先生的女儿、女婿畅言深谈;与伯驹先生的至交、挚友刘海粟、周汝昌等深入访谈、书翰往来;并长期走访张、潘二老在吉林工作期间的同仁,切磋研究,获得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伯驹简介(1)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经历简介
  张伯驹幼年入私塾,后就读天津新学书院。1916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心系国宝醉心收藏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绿山水画家)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965年,张伯驹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时,当时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员,他握住张伯驹的手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而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张伯驹简介(2)
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张伯驹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未传张伯驹;可见余叔岩对其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诗词超逸书法见工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张伯驹是个“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词;按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先生词集序》)”;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
  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周汝昌: 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接触)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附录: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 “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百花图》宋代杨婕妤(jie yu)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分为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画笔精丽,书法俊秀。这幅画卷被认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的收藏印章。
  

目录
序 周汝昌 / 1
  一 “重瞳乡人” 贵胄门第 / 1
  二 少年俊才 风华飘逸 / 7
  三 行年弱冠 羁寓军旅 / 15
  四 厌弃仕途 倾心艺事 / 21
  五 翩翩公子 以文会友 / 28
  六 师从名优 红毹纪梦 / 37
  七 江南才女 蕙质兰心 / 47
  八 “京兆”铸情 姑苏完婚 / 57
  九 一戏绝响 梨园佳话 / 66
  十 不畏权势 力护国珍 / 74
  十一 倾家荡产 慧眼蓄宝 / 85
  十二 春申劫难 伉俪情深 / 103
  十三 饱游饫看 太白揽胜 / 112
  十四 “春游”畅然 “平复”生辉 / 120
  十五 狷介铮骨 愤世嫉俗 / 129
  十六 故园陆沉 蛰居长安 / 137
  十七 斡旋敌营 欣迎曙光 / 148
  十八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 / 156
  十九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 / 166
  二十 远赴关东 赤子情深 / 177
  二十一 春游续梦 报国情浓 / 186
  二十二 劫难频仍 备尝艰辛 / 199
  二十三 世事坎■ 相濡以沫 / 206
  二十四 敬挽名帅 千古流传 / 214
  二十五 古秀清雅 妙趣天成 / 227
  二十六 广涉博采 才溢文苑 / 237
  二十七 华章为媒 忘年相交 / 246
  二十八 楝亭夜话 功垂红学 / 257
  二十九 词苑殊卉 言志抒情 / 264
  三十 夫妇联袂 书画争辉 / 274
  三十一 绘坛知音 情寄奇峰 / 284
  三十二 海峡两岸 补笔传馨 / 295
  三十三 神韵高古 直逼唐人 / 304
  三十四 情深意笃 九州盼同 / 313
  三十五 驹翁仙逝 四海衔哀 / 323
  三十六 绘事后素 桑榆未晚 / 337
  附录/ 348
  再版后记/ 351
  跋楼宇栋 / 357
  

编者的话
文化之河犹如一个民族的血脉。古往今来,世界任何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不竭动力就是她的独特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源绝流断,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匿迹销声了。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刻的变革。她承继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中艰难而顽强地生长,抗击着社会动荡的破坏与摧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震撼,迭经波折,吞吐吸纳,化旧为新。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历久弥坚。
  百年时光相去不远,民族文化魂牵梦萦。圆明园的颓垣断壁、未名湖的微波潋滟、故宫博物院的奇珍异宝、苏杭园林的旖旎风光、遍布神州的古城遗址、名人学者的故居遗迹、烈士暮年的彷徨迷惑、文人雅士的吟咏书画、梨园百家的清音妙曲、收藏者的金石碑帖、文贩摊的瓶罐尺绡……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诉说着百年的沧桑,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百年文化中国》丛书以反映中国在20世纪变迁中的文化底蕴为主旨,通过记述文化遗存逸事、人文事迹节操、社会风俗流变,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在叙述方式上,不求体例一致、形式统一、辞章华丽,但求史料翔实、自得一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字明畅、图文并茂,总之,以读者喜闻乐见为首要。
  《百年文化中国》丛书是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的一块开放的文化园地。称其为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